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述西漢音律思想的易學轉折

2016-04-04 16:46:57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黃鐘音律淮南子

試述西漢音律思想的易學轉折

孫艮陶

中國古代音律理論早期主要圍繞五音、六律展開?!豆茏印分屑从袑ξ逡衾碚撏陚涞恼撌?,包括音色、五音內(nèi)部派生法則以及五音之“數(shù)”的概念。之后五音內(nèi)部的派生法則及“數(shù)”被擴展至六律中,《淮南子》對此記載甚詳。至西漢中后期,受氣化宇宙論以及象數(shù)易學影響,音律理論又融入了易學因素,產(chǎn)生了易學化轉變傾向。

西漢;易學;音律思想;五音;六律

一、漢代以前五音、六律理論的發(fā)展

先秦時期的音律理論主要圍繞五音、六律展開,《管子·地員》對五音的音色有明確描述,同時還確立了五音內(nèi)部三分損益的相生關系,并將“數(shù)”概念引入到五音之中。除《管子》之外,音律思想在《左傳》《國語》等歷史典籍中也有出現(xiàn),這些典籍關于音律思想的記載多與物候、氣象、時令等相結合,并同社會政治建立了一些簡單關聯(lián)。至秦時,《呂氏春秋》將以往音律理論思想進行整合,對五音、六律理論作了較多的闡釋和發(fā)揮。

《管子·地員》載:

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凡將其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復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生角。①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71-1080頁。

《地員》首先對宮、商、角、徵、羽等五音的音色進行了區(qū)別和界定,進而對五音的派生關系進行了論述。按照《地員》的論述,黃鐘為音初,宮、商、角、徵、羽五聲均是據(jù)黃鐘而生。黃鐘生黃鐘小素為宮,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黃鐘小素之數(shù)為“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即是一乘三的四次方,為八十一。黃鐘小素即為宮,所以宮之數(shù)亦為八十一。宮三分益一以生徵,即是八十一乘三分之四,積為一百零八,是為徵之數(shù)。徵三分損一以生商,即以一百零八乘三分之二,得七十二,是為商之數(shù)。按照同樣的運算法則,羽數(shù)九十六,角數(shù)六十四。《地員篇》確立的三分損益法則,成為后代音律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地員篇》還開創(chuàng)了以數(shù)融入音律理論的做法。除《地員》之外,《管子·五行》還提到了“六律”以及“十二鐘”的概念?!豆茏印の逍小吩唬骸皩徍掀渎?,修十二鐘,以律人情。”此“十二鐘”是否即是十二律,《五行》篇并沒有作進一步的闡述。但是,根據(jù)十二鐘“律人情”的訴求,此十二鐘跟十二律顯然有著緊密聯(lián)系。除《管子·五行》之外,《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十二鐘”的概念。《淮南子·天文訓》:“律之數(shù)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以副十二月”,這里的“十二鐘”顯然也就是“十二律”。綜上兩點,應該可以認定《管子·五行篇》中的“十二鐘”也就是十二律。②黎翔鳳:《管子校注》,第860頁。只是,《地員》篇并沒有對之進行展開論述。

《管子·地員》中雖然有關于五音內(nèi)部派生關系及派生法則的論述,但對六律或十二律并未過多涉及,六律或十二律概念在《左傳》《國語》中得以展開。《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與齊侯論及“和”、“同”之區(qū)別時曾引音律思想加以論述,晏嬰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繼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暇。’”③《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63-1464頁。這里提到了“六律”的概念,但并未論及具體所指。《國語》中則有對于十二律呂的詳細闡述。

《國語·景王問鐘律于伶州鳩》載:

王將鑄無射,問律于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黃鐘,所以宣養(yǎng)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鐘,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仲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格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鐘,均利器用,俾應復也。”④《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頁。

伶州鳩的論述是從樸素的氣化宇宙論角度展開的,據(jù)其所論,六律是對“氣”在一年中不同階段所處狀態(tài)的描述。六律同“氣”還有著內(nèi)部聯(lián)結,可以“宣養(yǎng)六氣”,使“氣”的功用在不同階段得到完美發(fā)揮。并且,六律還具有德性內(nèi)涵,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功用。就律呂內(nèi)部關系而言,這段論述涉及到律呂之間律主呂輔的原則,這一原則也是十二律呂可以簡稱六律或十二律之所在。另外,這段文獻中有關于“紀之以三”運算法則的記載,但“紀之以三”是否就是律呂相生的三分損益法尚難考見,終《國語》全書并未對“紀之以三”以及律呂相生法則進行論述。從傳世文獻來看,律呂相生及其三分損益法則在戰(zhàn)國后期得以確立。

《呂氏春秋·音律》載:

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為下。⑤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34-135頁。

《音律》重新回歸到《管子·地員》開創(chuàng)的五音內(nèi)部三分損益相生的運算法則,將五音內(nèi)部的三分損益相生之法應用到十二律中,確立了十二律之間的派生關系。同時,《音律》雖然在對先秦音律理論總結基礎之上確立了十二律之間三分損益的派生法則,卻并沒有對十二律之數(shù)進行規(guī)定和延展,但在其之后產(chǎn)生的音律思想相關論述中都有對十二律之數(shù)的記載。如果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來考量的話,《音律》應該是音律理論發(fā)展過程中承上啟下的產(chǎn)物。它總結并部分整合了過去的音律理論,為其后的音律理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之后《淮南子》將數(shù)融入十二律之中的做法即是承繼自《音律》所開拓的方向而來。

綜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音律理論的奠基期。這一時期,五音、十二律等音律理論都被開創(chuàng)出來并經(jīng)過了系統(tǒng)加工,音律內(nèi)部三分損益的派生法則逐漸確立起來,數(shù)的概念被應用于音律理論之中,這三點成就為以后的音律理論及音樂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引領了音律理論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其中,《呂氏春秋·音律》所作的整合工作尤多,實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音律理論的總結概括之作。

二、西漢前期《淮南子》對六律理論的總結及發(fā)展

《呂氏春秋·音律》雖然整合了先秦時期的音律理論,但尚未將數(shù)的概念融入十二律之中,這一工作由《淮南子》予以展開。《淮南子·天文訓》曰:“道曰規(guī)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斓厝露鵀橐粫r,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踴以為節(jié),兵重三罕以為制。以三參物,三三如九,故黃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diào)。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鐘之數(shù)立焉?!雹迍⑽牡洌骸痘茨哮櫫壹狻罚本褐腥A書局1989年版,第112-113頁?!短煳挠枴穼S鐘律管的形制及黃鐘之數(shù)都做了闡釋。黃鐘管長九寸,其形制根源于對宇宙生成范式的描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黃鐘又為十二律之首,其余十一律均由黃鐘輾轉而生?!耙匀齾⑽?,三三如九”,所以黃鐘管長也就是九寸;“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其數(shù)則為八十一。黃鐘之數(shù)確定之后,根據(jù)三分損益的運算法則,其余十一律之數(shù)也就很容易計算出來了。

《天文訓》載:

黃鐘為宮,宮者,音之君也,故黃鐘位子,其數(shù)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鐘。林鐘之數(shù)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簇。太簇之數(shù)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呂?!賲沃當?shù)六十,主四月,極不生。⑦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第113頁。

黃鐘數(shù)為八十一,根據(jù)三分損益法則,其余十一律之數(shù)也就相應計算而出。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在這篇文字中雖然是按照三分損益法則計算其余十一律之數(shù),但這里存在一個取整的問題。如應鐘之數(shù)由姑洗三分損益而來,確切數(shù)字應為128/3,約等于42.7,所以這里就取了42作為應鐘之數(shù)。之所以取42,是考慮到42是3的倍數(shù),便于下邊數(shù)字的計算。

《天文訓》除了將三分損益法完整地運用到十二律相生中之外,還將十二月與十二律進行了比附,律主一月,這一做法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實則,早在《管子·五行》中就有以十二鐘“經(jīng)緯日月,用之于民”、“經(jīng)緯星歷,以視其離”的記載。⑧黎翔鳳:《管子校注》,第860頁。《國語》伶州鳩在論律之時也認為六呂具有“助宣物”、“宣中氣”、“贊陽秀”等功用。⑨《國語》,第132頁?!秴问洗呵铩犯情_啟了以律入月的先河,如《孟春紀第一》載:“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暤,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太簇,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戶,祭先脾。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⑩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5頁。首開將天象、物象、時令與律呂相比附的傳統(tǒng),但是這種比附還僅僅是停留在簡單描述層面。到了《淮南子·天文訓》則綜括上述諸家思想熔鑄為一體,直接將律呂融入時令、節(jié)氣之中,從訓詁學角度確定了這種緊密聯(lián)系。《淮南子·天文訓》載: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指寅,則萬物螾螾也,律受太簇。太簇者,簇而未出也。指卯,卯則茂茂然,律受夾鐘。夾鐘者,種始莢也?!负?,亥者,閡也,律受應鐘。應鐘者,應其鐘也。指子,子者,茲也,律受黃鐘,黃鐘者,鐘已黃也。指丑,丑者,紐也,律受大呂。大呂者,旅旅而去也。①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第110-112頁。

顯然,這里是據(jù)一年四季及十二月中物象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時令、節(jié)氣變化,對十二律做了重新詮釋,以使十二律能夠完整地描摹一年中節(jié)氣以及物象的變化。如果將《天文訓》的這一做法同《國語》《呂氏春秋》進行對比的話,即可發(fā)現(xiàn)《天文訓》是對上述諸家音律思想的歸納、概括以及更具哲學意涵的抽象總結和延展。以太簇為例?!秶Z》中并未對十二律具體所主之月進行闡述,但是從伶州鳩對十二律功用的解釋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將十二律配十二月的可能。伶州鳩論及太簇時說:“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贊陽出滯”無疑是對冬去春來之時令的描述,冬春之際按照殷歷而言也就是正月?!秴问洗呵铩穭t直接將太簇指為正月之律,至于其他對于正月物象的論及,諸如“東風解凍,蟄蟲始鳴”等,也僅只是對孟春時節(jié)的簡單描述,并未上升到抽象的哲學闡釋層面。《淮南子》則整合了兩者的思想,借助文字訓詁的方法對十二律進行了形而上的哲學闡釋。“萬物螾螾”顯然是對正月物象的概括描述,正月孟春,萬物逐漸從寒冬的束縛中復蘇?!疤卣?,簇而未出”則是從漢代流行的文字訓詁角度入手,對“簇”的字義進行了符合時令節(jié)氣的形上抽象闡釋。同時,還應注意到《天文訓》對太簇的解釋是拋開對于物象的細致描述而直接進行的,直接從文字訓詁層面闡釋太簇之義,這無疑是對十二律的理解漸趨深入的表現(xiàn)。

綜上,《天文訓》概括總結了西漢之前的音律思想,并將這些音律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整合,主要成就在于:其一,將三分損益法完整地融入到十二律相生之中,并在確立黃鐘之數(shù)基礎上,確定了其余各律之數(shù),為之后音律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其二,將十二律配十二月,律主一月,并從文字訓詁角度對十二律的名稱進行了符合各月節(jié)氣時令的闡釋,使律、月相配具備了形上意涵。《淮南子》這一整合為后來歷代音律思想及論著所接受,成為音律學發(fā)展的基礎理論。而三分損益法、十二律之數(shù),以及以十二律配十二月的做法也為漢代學者將易學融入音律學思想之中創(chuàng)造了便利。《史記·律書》就有類似描述,三分損益率、十二律配十二月在《史記·律書》均有出現(xiàn),甚至可以稱為是《史記·律書》音律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只是,《史記·律書》對此的論述明顯受到《淮南子》的影響,并未脫開《淮南子》在前代基礎上所確立的音律理論范疇。以太簇為例,《史記·律書》:“正月也,律中泰簇。泰簇者,言萬物簇生也,故曰泰簇。其于十二子為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边@一表述無論是就方式還是內(nèi)容而言,無不是延續(xù)了《淮南子》的表達。②[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245頁。

三、西漢中后期音律思想的易學轉折

經(jīng)《淮南子》對音律思想總結之后,漢武帝元封年間又有一次音律整合工作。元封年間的音律整理工作并不單純是為整理音律而展開,更是為改正朔、制定歷法服務的。漢初的百多年間延續(xù)秦朝正朔,歷用顓頊歷。至漢武帝元封年間,國家安定,武帝決定改正朔、易服色,“遂詔(公孫)卿、(壺)遂、(司馬)遷與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議造漢歷?!焙笥帧斑x治歷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極與民間治歷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與焉”,①[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975頁。在諸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制定出漢太初歷。太初歷的治歷原則是“以律起歷”,《漢書·律歷志》載:“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之分也。與長相終。律長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終復。三復而得甲子。夫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故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雹冢蹪h]班固:《漢書》,第975-976頁。正是基于時人對律、歷關聯(lián)的上述認知,故而在歷法制定之前,首先要對其時的音律理論做一整理。元封年間的音律整理工作就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只是這次音律整理工作并沒有在傳世文獻中留下具體且明確的記載。

至西漢末年,劉歆等人在制定三統(tǒng)歷之初對律歷又展開了一次系統(tǒng)整合,其中對于音律的整合是鮮明而有特色的,最為獨特之處在于易學因素的融入。并且,易學的融入不僅限于音律,而是貫徹于律、歷等諸多方面的?!稘h書·律歷志》在卷首論“數(shù)”之時即闡述了這一主張,“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徑象乾律黃鐘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鐘之長。其數(shù)以《易》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夫推歷生律制器,規(guī)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雹郏蹪h]班固:《漢書》,第956頁。至如易學在音律層面的融入,這一新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陰陽觀念引導下的乾坤入律。十二律分陰陽,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實則,十二律分陰陽的觀念起源相對較晚,《管子》中并沒有對律呂陰陽的分判進行描述,《國語》也只是對于律呂的不同作用進行了劃分,并確立了律主呂從的地位差別。至《呂氏春秋》方對律呂有了模糊的陰陽分判,《音律》篇載:“黃鐘之月(十一月),土事無作,慎無發(fā)蓋,以固天閉地,陽氣且泄。大呂之月(十二月),數(shù)將幾終,歲且更起,而農(nóng)民無有所使。太簇之月(一月),陽氣始生,草木繁動,令農(nóng)發(fā)土,無或失時?!ㄙe之月(五月),陽氣在上,安壯養(yǎng)俠,本朝不靜,草木早槁。林鐘之月(六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無發(fā)大事,以將陽氣?!瓚娭拢ㄊ拢?,陰陽不通,閉而為冬,修別喪紀,審民所終”,④許維遹:《呂氏春秋集解》,第136-138頁。這里的十二律已經(jīng)有了陰陽的分判,只是在表達方面尚比較模糊。從這段文字的表達中尚難以看出律呂之間明顯的陰陽區(qū)別,更勿論律呂隨月份不同而包含的陰陽消長屬性之區(qū)別了。

至《漢書·律歷志》則明確了律呂之間的陰陽分判及消長走勢?!堵蓺v志》載:

五聲之本,生于黃鐘之律。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tǒng)氣類物……呂以旅陽宣氣……⑤[漢]班固:《漢書》,第959-960頁。

這里明確提出了律呂陰陽屬性的不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將陰陽徹底融入了律呂之中,成為律呂的本有屬性。至此,律呂的陰陽屬性及其內(nèi)部陰氣或陽氣的消長趨勢徹底確定下來。但是,音律整合工作并未停止在陰陽觀念的融入,而是借助陰陽觀念將音律引向了易學的范疇。

考察上述自先秦以降之音律理論發(fā)展,陰陽入十二律是逐漸展開并走向深入的,從最初律呂作用的不同,到律呂陰陽的分判,再至律或呂內(nèi)部陽氣或陰氣消長的走勢,這一過程漸趨明晰。而這一漸趨明晰的過程也恰恰為易學的融入夯實了基礎?!吨芤住は翟~》載“一陰一陽之謂道”,⑥《周易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一)],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1頁。又有“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①《周易正義》,第185頁。在《系詞傳》中即明確了乾陽坤陰的本有屬性。于是,綜合上述兩種觀念,《漢書·律歷志》提出“乾律”“坤呂”的概念,“徑象乾律黃鐘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鐘之長”,律為陽為乾,呂為陰為坤。②[漢]班固:《漢書》,第956頁。對此,清人錢大昭有很精當?shù)睦斫?。錢大昭在其《漢書辨疑》中注解到:“律,率也,所以率氣令生也;呂,旅也,旅宣陽氣也。六律為陽,六呂為陰,凡十有二。陽足以包陰,故單言六律;陽足以統(tǒng)陰,故呂亦稱律。”③[清]錢大昭:《漢書辨疑》卷十二,臺灣弘道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影印光緒十三年廣雅書局本,第1頁。

第二,律呂“數(shù)”概念整合下的易數(shù)入律。在音律理論逐漸發(fā)展過程中,“數(shù)”概念在律呂中的發(fā)展情況類似于陰陽概念在律呂中的發(fā)展,但又有所不同。陰陽概念在音律思想中有一個被逐漸發(fā)現(xiàn)并被接受和應用的過程,而就現(xiàn)存文獻來看,“數(shù)”概念在先秦時期的音律思想中即已得到了應用,《管子》即明確指出黃鐘之數(shù)為八十一?!痘茨献印防^承了這一觀點并予以延伸,《淮南子》認為黃鐘數(shù)為八十一是對天地生化模式的描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故此黃鐘律管長九寸,九九八十一,這一數(shù)字是對“三”這一生化萬物之數(shù)字的極盡延伸。

需要指出的是,《淮南子》將黃鐘律管的長度定為九寸,《漢書·律歷志》與此相同,亦將黃鐘律管長度定為九寸。《史記·律書》的記載則與兩者相異,“黃鐘長八寸十分一”。④[漢]司馬遷:《史記》,第1249頁。但是,后世學者對此亦有論證,司馬貞《索引》:“案上文云‘律九九八十一’,故云長八寸十分一。而《漢書》云黃鐘長九寸者,九分之寸也。劉歆、鄭玄等皆以長九寸即十分之寸,不依此法也?!雹荩蹪h]司馬遷:《史記》,第1249-1250頁。這里司馬貞是將黃鐘律管的長度同黃鐘之數(shù)等同起來的,《隋書·律歷上》也認為“寸數(shù)并同”。⑥[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88頁。也即是說,《史記·律書》所言黃鐘律長八寸十分一是按照九分之寸換算而來,實則其所指黃鐘律長同樣是九寸。故此,可以認為其時黃鐘律長確系九寸?!熬拧边@一數(shù)字,自然也就很容易導向《周易》陽九的概念。而經(jīng)過三分損益法計算,黃鐘律長九寸,林鐘也就為六寸,“六”這一數(shù)字同樣與《周易》陰六聯(lián)系在一起。綜合兩者,《漢書·律歷志》提出“乾律”、“坤呂”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三統(tǒng)觀念主導下的《易》、律統(tǒng)合?!堵蓺v志》載:

三統(tǒng)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伏于地下,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鐘于太陰,故黃鐘為天統(tǒng),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兑住吩唬骸傲⑻熘?,曰陰與陽?!绷?,坤之初六,陰氣受任于太陽,繼養(yǎng)化柔,萬物生長,楙之于未,令種剛強大,故林鐘為地統(tǒng),律長六寸。六者,所以含陽之施,楙之于六合之內(nèi),令剛柔有體也?!傲⒌刂溃蝗崤c剛?!薄扒?,坤作成物?!闭拢湃?,萬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律長八寸,象八卦,宓晰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薄霸谔斐上?,在地成形?!薄昂笠圆贸商斓刂?,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贝巳芍^矣,是為三統(tǒng)。⑦[漢]班固:《漢書》,第961頁。

漢三統(tǒng)歷之所以稱為三統(tǒng)就在于它確立了天、地、人三統(tǒng)的歷法概念模式,而這一模式是建立在陰陽、乾坤以及律呂合而為一基礎之上的。按《律歷志》的敘述模式,天統(tǒng)為陽,起于十一月子時,微陽初起,涵陰陽萬物為一,這是一種宇宙圓融的混沌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下萬物逐漸萌生。用《周易》的話語模式而言稱為乾之初九,也即是一陽爻生。地統(tǒng)為陰,起六月申時,陽氣逐漸斂藏,陰氣開始用事,使萬物成就并逐漸終結一年的生長。在《周易》則為坤之初六,一陰爻生。人統(tǒng)起于正月,陰陽交會,萬物棣通,稱為乾之九三。相應的,據(jù)《呂氏春秋》及《淮南子》,黃鐘主仲冬十一月,林鐘主季夏六月,太簇主孟春一月。根據(jù)十二律相生法則,黃鐘三分損一下生林鐘,林鐘三分益一上生太簇。按照西漢流行的氣化宇宙論思想,仲冬十一月陽氣萌生并逐漸壯大,陰氣逐漸斂藏;季夏六月陰氣萌芽并逐漸強大,陽氣漸趨斂藏。陽為乾為天,陰為坤為地。綜上,也就導源出天統(tǒng)黃鐘乾之初九,地統(tǒng)林鐘坤之初六。據(jù)律呂相生法則,黃鐘下生林鐘,林鐘上生太簇,人統(tǒng)自非太簇莫屬。如此也就整合出天、地、人各自分判而又匯綜為一的整體。至于其目的,大要是為闡發(fā)天人合一及天人相與思想。

縱觀先秦到西漢音律理論發(fā)展歷程,音律理論的發(fā)展是有其特色的。其一,就音律理論內(nèi)部而言,存在一個由簡而繁,由粗疏而精致的過程。從最初的五音系統(tǒng)到六律體系,從五音內(nèi)部相互派生,繼而擴展到十二律呂內(nèi)部相互派生;從五音“數(shù)”概念的融入,發(fā)展到十二律“數(shù)”概念的提出及發(fā)展。其實質(zhì)是五音系統(tǒng)。完善之后,依據(jù)五音理論內(nèi)部的三分損益原則以及“數(shù)”的融入,擴展至十二律體系之中,而“數(shù)”的融入也為易學融入音律理論提供了便利。此為音律理論內(nèi)部之發(fā)展脈絡。其二,就外部因素而言,先秦秦漢時期氣化宇宙論思想、漢代儒學的經(jīng)學化以及易學的發(fā)展對音律理論的發(fā)展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受氣化宇宙論思想影響,音律理論內(nèi)部衍生出十二律配十二月。同時,伴隨漢代儒學的經(jīng)學化以及易學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出受氣化宇宙論思想影響下的漢代象數(shù)易學。在逐漸發(fā)展過程中,共同受到氣化宇宙論思想影響下的音律理論同象數(shù)易學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合流,導引出音律理論的易學化傾向。

(責任編輯 孫 凡)

Transformation of Musical Temperament in Western Han Dynasty

SUN Gen-tao

Early Chinese ancient temperament theory mainly focus on the five notes and sixLü(both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oncept).The bookGuanzihas contained complete description about five notes,such as timbre,internal derived law and number of the five notes.In the process of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music theory,the basic law has extended to sixLü,mainly founded in the book ofHuainanzi. To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Qi-Cosmology and Image-NumberYitheory,the temperament theory absorbed the factors ofYitheory,which produce the transformation ofYitheory tendency.

Western Han Dynasty,Yitheory,music theory,five notes,sixLü

J609.2

A

10.3969/j.issn1003-7721.2016.01.009

1003-7721(2016)01-0096-07

2015-11-18

孫艮陶,男,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430072)。

猜你喜歡
黃鐘音律淮南子
靈感音符
古琴“黃鐘調(diào)意”探微——以《神奇秘譜》《梧岡琴譜》為例
聽美之音律,奏人生華章
嫦娥奔月
沉默
翠苑(2019年4期)2019-11-11 04:27:26
中日兩國諺語音律的比較
知識文庫(2019年15期)2019-08-30 03:39:03
《黃鐘》2018年總目
【黃鐘】節(jié)節(jié)高?暴雨觀瀑
參花(上)(2016年1期)2016-03-04 09:23:24
音律與音樂表演藝術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
傳承與轉化:《淮南子》核心價值理念探析
棋牌| 公主岭市| 古丈县| 夹江县| 团风县| 怀柔区| 隆德县| 垦利县| 丰台区| 无为县| 湛江市| 临洮县| 奇台县| 新安县| 施秉县| 吉林市| 运城市| 新闻| 宁蒗| 五原县| 河间市| 四子王旗| 沧州市| 南溪县| 海南省| 闽清县| 土默特右旗| 如皋市| 平昌县| 长海县| 郴州市| 阿合奇县| 湘潭县| 东丽区| 十堰市| 滦平县| 莲花县| 孝感市| 岳池县| 田林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