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淺談人教版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劉銘
文言文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瑰寶之一,在我國的歷史記錄和文化傳承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先秦散文,兩漢辭賦,還是后來的唐宋詩詞、明清小說,文言文一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時至今日,黨和國家領導人依然把文言文教學作為我國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高中文言文教學實際出發(fā),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意見,以期與同行交流。
人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往往以考試為目的,指注重對文言文字詞的解讀,而忽視了其本身蘊含的語言美。下面,筆者就高中文言文教學的一些現(xiàn)象做簡要論述。
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和老師面臨著沉重的升學壓力,所以在有限的文言文課堂上,老師往往教學重點放在“教”上,即重點講解文言文詞匯和句子的翻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目的是為了背誦記憶,以應對考試。這使得文言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被動的學習心態(tài),久而久之,便會對文言文產生厭倦感。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從內心渴望了解學習,體會文言文帶給人們的文學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以及自古以來的中華傳統(tǒng)道德之美,才能真正的學好文言文。因此老師在上課時,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例如,老師在上《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可以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引起學生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再逐漸導入對課程的學習。在課前,老師也可布置相應的話劇任務,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重現(xiàn)文章中的場景。這樣一來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文言文貫穿了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從先秦文學到兩漢歌賦,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文言文始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由于文言文歷史悠久,所以現(xiàn)代人在閱讀文言文時,往往由于語義和使用習慣的不一樣,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特別是對文言文知識功底薄弱的高中學生來說,在有限的時間里,更難以真正掌握文言文中字詞句的正確用法及意義。因此,高中語文老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適度講解文言文中特殊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結合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理解其中的準確含義。學生通過讀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就能進一步的學習了解文章背后的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文學之美,從而了解中古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
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老師要使學生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提升其對文學的欣賞品味能力和審美情趣。在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有年代久遠,詞匯理解差異,時代差異巨大等因素,使得學生出現(xiàn)了審美偏差。因此,作為高語文老師,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煉語言特色,引導學生感悟
在學生誦讀《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篇名句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文言文往往具有更強的韻律美和聲樂美,這些特征鮮明地融入到了古文當中。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文言恩的語言特色,例如學生朗讀時的語速、節(jié)奏、感情等,都應加強引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熱愛文言文。
(二)感悟文言文之美,熏陶情感
時至今日,雖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的洗禮,一些文言文仍然膾炙人口。之所以歷經(jīng)上千年的作品能引起現(xiàn)代人們的強烈共鳴,是因為其表達的思想情感感人至深。例如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流落出了作者強烈的憂國思家之情,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體現(xiàn)著作者的濃濃的思想情感。這些情感之美,對學生的思想無不是一次洗禮和升華。
(三)善于聆聽,尊重學生對課文的解讀
文學不同于理學,它不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得出標準答案。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以及學歷背景的人,即使誦讀同一篇文章,也會得出不同的感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亦是如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理解。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樹立自信。
文言文作為中國文化傳承中一塊燦爛的瑰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語文老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的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改革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調動學生主動性,指定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之美,陶冶情操。這樣既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中國的文化瑰寶。
(作者單位:湖北陽新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