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穎
教學的自然回歸
范詩穎
生命化教學,作為教學的本質之一,我將它理解為教學的自然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真實、還課堂一個原本的面貌,這應該是很多教師想做卻未做的。
教學自然回歸真實
教學,顧名思義為“教與學”,它涉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而不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或個別學生展現(xiàn)自我,它是一種雙邊活動,需要教師和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生命化教學,作為教學的本質之一,我將它理解為教學的自然回歸?;貧w自然、回歸真實、還課堂一個原本的面貌,這應該是很多教師想做卻未做的。
屬于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原本是富有活力、生氣勃勃的面貌,但是隨著學校和教師的日益功利化,他們便減少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注,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缺失,只是一味地按照課本上課,這種完成任務似的課堂教學會使多少學生感興趣呢?更有甚者,以虛假的課堂應付上級的檢查,將“公開課”變?yōu)椤罢n堂的重演”。這種看似完美的教學課堂犧牲了學生思維的自由,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奇思妙想的年紀,有自己的想法、見解,我們的老師為了避免公開課上預期計劃被打亂便忽略他們的想法,實在有違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葉瀾教授說過:“要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這讓我想起上周觀看的《龍泉報告》視頻,里面有兩幅小學生和高中生課堂的對比圖片,同樣是課堂,小學生都在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而高中生全都低著頭,毫無活力。這兩幅圖片的對比使我認識到我們接受了教育可我們喪失了活力,那本該屬于這個年紀的青春風貌、書生意氣都到哪兒去了呢?本是氣氛活躍、生機勃勃的課堂為何變得沉悶?是因為應試教育體制嗎?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學。教學的確為了應試(從功利的角度來說),但應試并不意味著把課上得苦悶。相反,回歸自然、真實的課堂會讓師生各有所得,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如何使教學回歸自然、真實,還原為它本來應該呈現(xiàn)的面貌呢?我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兩點:一是師生角色觀念的更新,二是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的運用。
第一,我們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教育觀所認為的“教師代表權威,學生是被動學習者”的角色觀念。可以想象這種教育觀念下的課堂將是一個十分安靜、了無生氣的課堂。教師雖然省去了管理課堂紀律這一環(huán)節(jié),但他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自己不能從對學生的了解中有所得從而無法促進自己在教學方面的改進。有的老師主張在學生面前建立威信,我不否認這一點,但我同樣也不認為威信意味著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我所理解的“威信”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基礎上的學生對于教師的由衷敬佩??鬃诱f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并不一定比學生強,只是聽聞道理的時間有先后罷了。師生可以平等地交流討論而不必囿于角色這一層外衣。教師和學生是為了區(qū)別身份而劃分的不同角色,沒有重要之分,沒有地位之別,這種角色在高年級階段甚至可以利用課堂嘗試著呼喚,交換體驗。一個是教授的主體,一個是學習的主體,共同構成了課堂的主體。因此,要使課堂有活力,使學生個個都敢說,我們首先要摒除以教師身份壓制學生的傳統(tǒng)角色觀念,教師應走下講臺,走向學生,親近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
第二,我們要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使課堂煥發(fā)出活力,回歸自然的面貌必然要考驗教師的教學方法了。有的老師多年來采用一層不變的教學形式,這當然會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興趣索然,沉悶的課堂是可想而知的了。如果突然某一天,老師換了一種教學方式,一定會讓他們感到新奇并聚精會神地聽講。這種教學形式的轉換打破了學生的預想,提高了聽課的興趣。我在去年9月份實習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現(xiàn)象。我實習所帶的年級是高一,學科是語文。當時,我每天跟隨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去聽課,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我清楚地看到全班三分之二的學生低著頭看課本,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暢所欲言了,我似乎能感受到課堂的沉悶,可是下課后,教室立刻變得喧嘩,他們一個個生龍活虎,“暢所欲言”,這才是他們的真實樣子。后來,講到《記梁任公先生的演講》這篇課文時,我的實習指導老師換了一種教學形式,他自己講的反倒少了,更多地讓學生參與了進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講到“‘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一話語這一動作時,老師請學生上臺表演,因為一改往日的教學形式,學生便都興趣盎然地舉手上臺表演,表演的同學感到興奮,臺下的觀眾因為表演者是熟悉不過的同學也跟著興奮,整個課堂頓時成了鬧哄哄的一片。但是無可否認,這次的課堂會讓他們難忘,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定格在了學生的心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綻放自我光彩,讓課堂迸發(fā)出生命活力。
讓教學回歸自然,真實,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思維自由可能會是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但我仍然相信,如果現(xiàn)在的每一位老師都能嘗試著去改變,讓生命化教學主導實踐,那活力課堂的實現(xiàn)便不遠矣!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