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守曄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理念
文/曹守曄
明確中國民法典編纂的理念,是實現民法典夢想的重要保障。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念是實現自由、平等和公正。堅持與時俱進的政治理念、經濟理念、文化理念和社會理念,以實現民法典本土性和國際性之平衡,實現繼承性和前瞻性之平衡。
猶如中外歷史實踐反復證明,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平衡的國家,必須發(fā)揮法治的引領、衡量、規(guī)范、懲治和保障作用一樣,一個富強、民主、文明、法治的中國不能沒有民法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我們需要編纂什么樣的民法典?毫無疑問,需要增進人民福祉的良法,需要
法人的分類問題也頗具爭議。目前《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法人分類中,事業(yè)單位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事業(yè)單位的性質,通俗地說,就是用國家資源在教育、醫(yī)療機構等單位中組成的事業(yè)性質的機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已經出現了私立的學校、醫(yī)院等。實際上,目前的事業(yè)單位法人把國家事業(yè)單位和私人事業(yè)單位進行區(qū)分的分類方法并不科學??偟膩碚f,使用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分法似乎更為合理,雖然這種分類方式不太符合我國的社會習慣和用語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尚未使用財團法人這一非盈利機構的概念。在這一問題上,法院需要作好判斷,如果使用財團法人和社團法人的概念,相當于完全改變解放以來對事業(yè)單位保持國家安寧、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益、保護人民權益的民法典,需要人民性、科學性、邏輯性和實踐性高度統一的民法典。
科學正確、文明進步、公平正義的立法理念,是科學立法的必然要求。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行的稱謂,存在很大問題。而法人的分類必須結合國家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貿然使用,短時間內很難令社會接受。
法律行為如何確定的問題,在制定民法通則時就曾有過爭論,一部分人主張將其定位為“意思行為”,但立法機關最終將其定為“合法行為”,實際上合法行為這種寫法會造成某些問題,比如,欺詐脅迫是合法還是不合法行為?按照民法來理解,欺詐和脅迫都是可撤銷行為,而可撤銷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因此,完全使用合法行為和非法行為來界定民事法律行為存在一定困難,如果稱其為“意思行為”則更為科學,意思行為可以與可撤銷的行為結合在一起。
我國民法通則制定之初借鑒了德國為規(guī)則,是司法裁判的基本準繩。民法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屬于基本法,民法典相應地就是民商事法律群中的基礎性法律。
民法典是民法理念的外化、民法精神的載體,民法典編纂本身是民法理念的產物?,F代民法在互聯網時代承擔著維護人身和財產等基本民事權利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信息化時代民事基本法的重要使命,承擔著現代社會從契約到人身、從資
民法典的立法模式,采用了將法律行為作為總則的理論之綱,又在引入法律行為概念時改成了民事法律行為,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此便在理論和實務中產生了許多麻煩。一方面,使人產生除了民事法律行為還應有行政法律行為和刑事法律行為的誤解,但實際上所謂的行政法律行為和刑事法律行為并不存在。而且,法律行為本身屬于私法上的概念,其一般規(guī)則也不可能適用于所謂的行政法律行為和刑事法律行為;另一方面,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僅限于合法行為,但在具體規(guī)定中又有無效的民事行為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不僅導致對法律行為認識的混亂,還嚴重影響法律行為功能的發(fā)揮。因此,在未來制定的民法總則中,應放棄民事法律行為的說法,還法律行為應有的私法本色。本物權到社會人權的保障需求。民法典編纂是一種立法活動,理應需要科學立法。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科學立法,首先理念要科學。因為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茖W立法,要求將民法典編纂成內外結構體系協調和諧、規(guī)則體系穩(wěn)定可行、邏輯體系無懈可擊、語言體系簡潔明確、外觀體系優(yōu)美恰當、思想體系先進合理,具有人文性、正當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民商事基本法。這樣的民法典不可能是心血來潮感情沖動的產物,只能是政治決策理性、理論研究理性、立法設計理性和司法實踐理性融合而成的理性化的規(guī)范體系??茖W立法,要求加強黨的領導,擘畫民法藍圖、精心頂層設計,要求編纂者把握規(guī)律、把握國情。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編纂民法典要遵循立法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法治規(guī)律,秉持這種理念的唯一途徑,就是以人民為主體,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民法典的始終。
相應地,中國民法典的理論基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哲學基礎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基礎必然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德國民法典的哲學基礎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很多人推崇德國民法典,但是它與我國民法典所依據的哲學基礎、經濟基礎不同,所處的國情與時代也迥然不同。
自由、平等、公正是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基本理念,既是對幸福生活與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括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所謂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及發(fā)展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向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所謂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所謂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典,應當完整地體現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黑格爾認為,法的本質是自由,一般來說,法就是作為理念的自由,自由是權利的原則和基礎。民事主體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享受民事領域內最大的自由,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和爭取更大的自由。公私產權平等保護,契約自由應當尊重,公權應當尊重私權,私權不得濫用。
民事主體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享有基于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各項民事權利,并且獲得平等的法律保護。平等理念是公認的民法理念,其憲法根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人權保障的要求,其經濟根源來自于商品經濟的內在要求。佟柔教授認為就其主導方面而言,民法調整的是商品經濟,而商品經濟的內在要求就是平等,平等自然衍生出等價有償、權利義務責任一致等原則。肇端于簡單商品經濟時代的法國民法典以及資本主義初期的德國民法典,其民法制度之所以依然能在現代后工業(yè)社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其有相同的制度基礎——商品經濟,正是基于商品經濟的內生性要求才產生了最基本的民法制度。馬克思說:“民法不過是所有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人權保障是法治的要求,同時民法保障人權也是憲法的要求。
公正立法事關人民福祉尊嚴,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訴訟公正,前提是立法公正。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公正的司法活動,努力使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民法典對于法院而言是必須遵循的裁判規(guī)則,是不得折扣的司法準繩。
編纂民法典是一種政治決策,它的制定程序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群眾路線,體現強烈的政治性。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包括立法中的主體地位。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編纂民法典“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民法典編纂的全過程。民法典不是僅僅為教授制定的教義,法典就是法典,與教科書不同。民法典要以人民權益的保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具體體現到行為規(guī)范中,就是要體現出私權保障、公權限制,體現出人權自由、共富共享。
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因此,中國民法典編纂,要體現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
創(chuàng)新,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在編纂中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1986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民法通則》到將要制定的《民法總則》,30年的時間過去了,《民法總則》無論是結構上還是內容上,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繼承性的同時,應當允許區(qū)別于《民法通則》。
協調。把民法典編纂作為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統籌協調,作為完善法律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統籌協調。孟德斯鳩曾說:“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當是非常適合該國人民的”。法國民法典核心起草人波塔利斯正確地指出:“法為人而立,而非人為法而生;法律必須適應它所針對的人民的特征、習慣和情況?!眻猿謪f調的理念,就是堅持民法典的本土性,堅持民族性,堅持中國特色、歷史特色和實踐特色。協調,還包括法律體系的協調、民商關系的協調、法典結構的協調、編纂組織的協調、編纂民法典與制定民法總則的協調、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協調等。
綠色。在物權法、侵權法領域,應更多地考慮節(jié)約資源、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我國的民法典不能停留在200年前的法國民法典,也一定不能停留在100年前的德國民法典。民法典要講究生態(tài)平衡,我們所提的生態(tài)保護并不只是保護某一種動物或某一種植物,而在于維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以促進生態(tài)文明。
開放。一方面民法典要適應開放的時代,另一方面民法典的規(guī)則內容也要有開放性,對其他法律淵源開放和包容。社會是運動變化的有機體,法典則是靜止固定的無機物。因為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不僅對法典以外的法律淵源如司法解釋、指導案例、習慣等應當持開放態(tài)度,還要用發(fā)展、包容的眼光對法典予以修改和完善。
共享,是指要使全體人民或者至少大部分人民能夠共享民法典編纂的成果,特別是民法典在制度上能夠給予的公平正義感。民法典使用的語言應當平易、簡明、確定并通俗易懂,還應當區(qū)分民法理論與立法技術、民法教材與法典規(guī)范,此外,民法典結構清晰,是民法學家和普通大眾共同的信念和要求。
博大精深的中華法系法律文化、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引領方向的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都應在民法典中體現出來。
良法應當是一部相對穩(wěn)定、有內在延續(xù)性的法律。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同樣需要考慮規(guī)范內容的歷史積淀。中華法律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yōu)秀的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們在激蕩的世界法律文化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對優(yōu)秀的傳統法律文化,特別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和誠實信用等中華傳統美德,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民法典中有所體現。
民法典是社會經濟生活在法律上的反映,更是人民生活方式的總結和體現,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編纂民法典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不能因循守舊、罔顧國情。如同民族語言、習俗一樣,民法典也深植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中。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涵養(yǎng)民法典的重要源泉。
民法典的編纂應當體現中國特色、體現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體現中國的風俗習慣,應當尊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彰顯我們的民族特色。中華法系在世界各國法律發(fā)達史中獨樹一幟,古代民事法制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資源,因此,編纂民法典應當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智慧營養(yǎng)。但同時應切忌機械的生搬硬套,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只想隨波逐流,難達理想彼岸,照搬“潘德克頓”,夢想終難實現。
民法首先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其次才是裁判規(guī)則。民法的發(fā)達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民法典要反映社會經濟生活對民法的現實需求,把市民社會運行的規(guī)則總結出來,要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進步。人民是制定民法典的動力,如果減損人民的利益,便無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社會發(fā)展已經對民法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權保護、受精胚胎的法律地位、環(huán)境公共利益和環(huán)境權保護、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問題都需要在民法中找到答案。我國民法典必須能夠代表21世紀的發(fā)展趨勢,通過充分反映社會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及其現實需求,為經濟社會發(fā)展保駕護航。
民法典對于法院而言是一個裁判規(guī)則, 如果說法國民法典是浪漫的民法典,德國民法典是教授的民法典,那么我國的民法典則應該是人民的民法典。法院參與民法典編纂,優(yōu)勢是充足的審判實踐與豐富的司法經驗。
法國波拿巴與岡巴塞雷斯認為,具體適用法典的人們越是感到自己參與過法典的制定,法典就越能為人所接受?;裟匪拐f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通過法官判案,把審判規(guī)則運用于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法律才有生命。法院參與民法典編纂,要把司法實踐對民法的現實需求反映出來,把裁判規(guī)則總結出來,把審判實踐中發(fā)現的不足梳理出來,保證民法典解決現實問題,滿足社會需求。
周強院長在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中強調的六原則——依法保護產權、尊重契約自由、平等保護、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統一,總結概括了多年來的審判實踐經驗。最高人民法院參與民法典編纂,前期主要工作是梳理相應的司法解釋,提供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因此,要充分發(fā)揮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審判專業(yè)委員的優(yōu)勢,為編纂科學民法典建言獻策。
民法典的編纂要正視當下的中國國情,正視民法典賴以實施的經濟發(fā)展、文化傳統和自然社會環(huán)境,更要契合民法的科學理念,適當借鑒外國的先進立法理念。
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民商法學界、民商事審判實務界的支持下,一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民族,具有正確的理念、科學的體系、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語言,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法典之林、引領21世紀民法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典正在孕育。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催生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民法典,共同迎接民法的曙光,讓民法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 !
(作者系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