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敏
摘 要: 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師在教學音樂學科時要大膽思辨,不斷改革,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個人魅力,構建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摒棄傳統(tǒng)音樂課堂教學單一演唱教學的形式,建立起唱、動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同時重視教學評價,通過激勵性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知音樂的魅力和學習音樂的樂趣。
關鍵詞: 音樂欣賞 鑒賞能力 “人文式”教學
音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最璀璨的成果之一,對不同國界、不同地域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扮演著“橋梁”的作用,因而從古至今,音樂和藝術沒有國界,卻始終被繼承并不斷發(fā)展。今天,隨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音樂的發(fā)展步伐不斷快,更多元的音樂藝術正不斷地向我們走來,然而,就我國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看,卻沒有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音樂教育上有十分明顯的改變,學校的音樂教育正不斷與時代和教育的現(xiàn)狀脫節(jié)。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和升學考核標準沒有將音樂這門學科納入,音樂教育沒有升學考試等這些外力因素的推動,很容易導致部分學校教育忽視音樂學科的重要性,導致某些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走入教學誤區(qū),認為音樂學科無關痛癢,教不教學、教學質量好壞與否都無關緊要,于是本應當趣味性十足的音樂課堂,就變得了無生趣。久而久之,學生變得不重視、不喜歡上音樂課,不再配合教師的教學,學校的音樂課程失去設置的最初意義,純粹變成一些學生的“休閑課程”。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音樂學科教學亟待改革,這種現(xiàn)狀急需轉變,只有大膽改革,不斷重視,才能實現(xiàn)音樂藝術的價值,才能讓學生重新喜歡并重視音樂這門課程。那么,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應當如何操作,才能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的音樂體驗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獲得形式、技能的領悟呢?
一、注重發(fā)揮教師藝術魅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他們接觸音樂、認識音樂的引導者。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講究教學藝術,言行舉止都散發(fā)藝術感和魅力,那么學生就會被吸引,激發(fā)起自身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以得出,要讓學生喜歡上音樂學科,對參與音樂課堂充滿積極性,第一步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通過發(fā)揮教師的藝術魅力,建立起學生在意識上的平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構建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十分重視這點,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比如在練習演唱歌曲時候,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大致形式是教師在講臺上范唱,然后讓學生跟唱,這樣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筆者就開始嘗試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演唱,在學生唱得不好的時候,報之以會心的微笑,然后糾正。這樣的教學形式在開始之初就取得很好的收效,尤其是在教學低年級時,這點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得更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低年級的學生多一些親密的語言和動作,包括在他們演唱好的時候給予言語和動作的表揚,在他們出現(xiàn)演唱失誤時溫和的糾正,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輕柔的一句話語,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樂意親近老師,進而喜歡上老師所教學的音樂課程??傊谡n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課堂氣氛,把關愛和笑容留給學生,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建設以唱、動結合的音樂課堂教學結構
瑞士有一位著名的音樂教學學家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xiàn)的。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tài)活動。”傳統(tǒng)音樂教學通常只是以演唱為主,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形式只有唱,然而,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的弊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其不適應體現(xiàn)得愈加明顯,比如教師單一地范唱,學生很難有效地學習。同時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由于缺乏肢體語言動作,就會使演唱變得呆板、單調,大大降低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和魅力。因此,在改革音樂教育時,要改變傳統(tǒng)音樂課堂以唱為主的教學,建立起以唱、動結合的音樂教學結構,讓學生一邊唱一邊動,唱、動結合,感受音樂的魅力和學習音樂的興趣。比如筆者在教學歌曲《小拜年》時,就采取唱、動結合的形式。歌曲《小拜年》是一首充滿喜慶、歡樂的拜年歌曲,節(jié)奏歡快,旋律動感,充滿過年的喜慶和歡樂。學生在學習這類歌曲時,本身就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不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演唱時就自然地手舞足蹈。觀察到這點,筆者就在教學中編一套與歌曲相配的舞蹈,在按照歌曲歌詞的內(nèi)容做各種動作的基礎上,讓小朋友們自由表達過年時的各種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千姿百態(tài)和充滿真情的動作,既是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又是他們創(chuàng)造音樂的結果。
三、完善評價內(nèi)容,改革評價方法
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沒有統(tǒng)一的考核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演唱能力作評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評價形式的合適性和適用性與否,不能單憑教師個人的好惡簡單地對一個學生實施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不斷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評促學,讓學生在接受教師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收獲,不斷提高自身。筆者在考核學生時就采取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的方式,比如讓學生自由組合,按教材內(nèi)容選用唱、奏、跳等方式進行表演,選出代表組成評委,分組進行比賽,在分組比賽后進行個人才藝表演。實踐證明,用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學生對考試的恐懼心理,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在考核過程中學生十分投入,課堂既輕松活潑又井然有序,不僅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編排能力。
總而言之,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我們要認真解讀新音樂課程標準,采取各種形式,實施“人文化”教學,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王莉娟.關于音樂欣賞課的一點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5).
[2]周露馨.音樂欣賞審美心理與音樂欣賞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