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奎
一、可預見規(guī)則理論概述
(一)可預見規(guī)則的基本含義
可預見規(guī)則是指違反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應以該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損失為限;如果違約方并不可能預見到該損失可能會發(fā)生,則為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違約方并不對該損失負賠償責任①。一般損害賠償中的積極利益比較容易確定,而可得利益損失卻相對難以確定。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民法實行合理限定原則,以對可得利益損失的范圍進行明確的限定,這樣也就限制了違約方對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范圍。對可得利益損失進行限定,既是個法律技術問題,也是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立法政策問題②。就法律技術方面來說,目前世界上各國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合理預見規(guī)則、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和區(qū)分過錯程度說等。其中,可預見規(guī)則占主導地位。該規(guī)則的實質,就其功能作用的角度而言,是對全部損失,主要是可得利益損失的范圍予以合理的限定。該法律技術手段既可以單獨進行使用,也可以和其他手段一起使用,以快速準確的確定可得利益損失的范圍。
二、可預見規(guī)則的具體運用
(一)適用范圍
筆者認為可預見規(guī)則主要適用于商事交易活動。首先,通說上我國現在是民商合一的國家,但是二者在特性及適用上都有所區(qū)別。民法更加注重交易的安全性,但商法卻是為了使交易能夠快速形成和完成,所以二者雖然適用于同一規(guī)則但是我們卻必須根據不同的交易屬性來不同對待。其次,可預見規(guī)則最主要目標就是使交易雙方在進行交易時能夠意識到違約的后果,使交易當事人可以放心的進行交易和進行多次的交易,如果交易雙方在交易時無法預見到違約風險或者應當承擔的損失,那么交易當事人在交易時就會有所顧慮或者不進行交易,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所以可預見規(guī)則主要是針對商事交易活動來制定的。最后,可預見規(guī)則也同樣適用于違約責任,但是其他民事責任則不能適用,因為可預見規(guī)則實質上是一種對違約歸責的評判標準。
(二)構建可預見規(guī)則判斷標準的各具體要素分析
1.預見主體——違約方7
從我國《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后段的規(guī)定可以得知預見的主體為違約方。民法中的完全賠償原則的主要目是為了保護守約方的利益,使守約方所遭受的損失能夠獲得全部賠償。而可預見性規(guī)則作為對完全賠償原則的限制,是為了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而設定,是基于公平的理念來限制守約方的獲得完全賠償的權利③。因此,可預見規(guī)則必須從違約方的角度出發(fā),以違約一方為標準來確定預見主體,從而能夠減輕違約人的賠償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賠償義務人的利益。
2.預見時間——訂立合同之時
預見的時間應為當事人雙方訂立合同之時。對于違約一方是應當在訂約時預見到還是應當在違約時預見到,目前世界各國民法均規(guī)定為合同締結之時。因為這樣可以使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之前可以盡情的了解與合同有關的情況,對違反合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等具體事項有所了解,從而決定是否締結合同或者改變交易條件以最大可能的避免風險。
3.預見內容——實際預見、應當預見
從我國《合同法》的第113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可預見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二種類型,一是已為當事人所實際預見到的內容,二是當事人應當預見到的內容。然而,不論是哪一種,其實質都是一個事實認定問題,司法實踐中法官在適用此規(guī)則時應堅持以下原則:如果違約方對其違約行為是其已經預見到的,那么違約方毫無疑問的應當賠償該損失;但是如果違約方在實際中并未預見到該損失,那么法官手中就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來判斷該損失是否屬于其應當預見到的內容,其判斷標準是作為一個抽象的合理人如果站在違約方的立場上是否能夠預見到該損失,如果能夠預見到,那么違約方就應賠償損失;如果作為一個抽象的合理人不能預見到,但是以其實際情況也是應當預見到的,也視為能夠預見到,違約方也應承擔責任賠償損失。如果損害是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無論是從一個抽象的合理人角度來說還是從違約方的實際情況來說都不能預見到的,要讓違約方對該損失負賠償責任則對違約方的利益造成損失,形成不公平的局面④。
4.預見的程度
從我國合同法對可預見規(guī)則的規(guī)定來看,違約方預見到的損失是因其違約行為可能導致的損失。所以,只要違約方能夠預見到該損失可能發(fā)生即可,違約方就要對該損失負賠償責任,而無需原告再進行舉證證明
三、可預見規(guī)則的排除
可預見規(guī)則基礎來源是誠實信用原則,如果違約方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則無論其是否預見到自己的違約行為會給對方帶來損害,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即可預見規(guī)則的排除情形??深A見規(guī)則適用的例外主要有以下幾種行為:
第一,故意違約或重大過失導致違約行為。即違約方故意違反合同約定或者其可以預見到而去避免因其重大過失而沒有避免的行為,從而給守約方造成了損失。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150條的規(guī)定,“預見規(guī)則”的適用存在例外,這就是該條的“但書”部分,“除非債務的不履行是基于債務人的欺詐”。在法國后來的司法實踐中,將欺詐的例外擴大到了重大過失⑤。但是目前我國法律并沒有此方面的規(guī)定,因此有學者提出,在違約方對守約方進行賠償損失的同時,應當考慮違約方違約時的主觀心里狀態(tài),而法官在實際案件中為了平衡當事人的利益,對違約方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違約行為不適用可預見規(guī)則。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吸收借鑒一些歐洲國家的做法,在法律中明文規(guī)定將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違約行為排除在可預見規(guī)則之外。
第二,欺詐行為。我國《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guī)定了可預見規(guī)則之后,又在同條第2款規(guī)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倍勒铡断M者保護法》第49條的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雙倍賠償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等都是我國可預見規(guī)則的除外情形⑥。根據這些規(guī)定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只有在消費領域中實施了欺詐行為時,才能排除適用可預見規(guī)則,除此之外均適用可預見規(guī)則。顯然我國的可預見規(guī)則適用范圍大于其他國家。
四、結語
可預見規(guī)則設立本身是為了對完全賠償原則的限制,這樣可以有效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減少交易上的糾紛,維護市場交易的穩(wěn)定。但是,我國法律對可預見規(guī)則規(guī)定得比較簡單粗略,學術界對可預見規(guī)則的研究也比較淺顯,并未形成統一完善的觀點,結果導致了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可預見規(guī)則出現的混亂,甚至是規(guī)避可預見規(guī)則而采用其他方法解決實際糾紛,達不到法律所要求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對于可預見性規(guī)則的適用和完善,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注解:
①張玉敏著:《民法》第二版[M],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1日.
②崔建遠著:“《合同法》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1日.
③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J],法律出版社1994.
④肖可義:“確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如何適用可預見原則”,載《法治論叢》[J].
⑤藍承烈、閆仁河:“合理預見規(guī)則比較研究”,載《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4期[J].
⑥韓世遠著:《合同法總論》,轉引自尹忠顯主編:《新合同法審判實務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