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中靜
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期刊社《眼科新進展》編輯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601號453003
2)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601號453003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從之前對IF的全球性崇拜[1],演化到學者們不斷提出IF作為期刊評價指標的局限性[2-3],進而出現(xiàn)新的方法對其進行修正、改進[4-5]。 隨著劉雪立對 IF結構的分析和預測[6],IF計算方法的不合理性也顯示出來——計算IF時的分母是該刊前2年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Citable document,CD)數(shù)[7],分子是該刊前 2 年發(fā)表的全部文獻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shù),由IF的定義可知,CD僅包括研究論文(Article)和綜述(Review)[8], “非 可 被 引 文 獻” (Non-citable document,NCD)包括社論(Editorial)、信稿(Letter)、重印文獻(Reprint)、科技新聞(News item)、書評(Book review)、人物傳記(Biographical item)和更正(Correction)等,也就是計算IF時NCD沒有納入分母中。目前國際上逐漸發(fā)出一種聲音——NCD的被引量并不低,Nature Methods于2011年發(fā)表的一篇信稿的被引頻次為 1093[9];有學者[10]分析 11 種不同學科領域期刊2009年發(fā)表的論文在發(fā)表后3年的被引用情況,發(fā)現(xiàn)NCD的被引量占3%~15%,認為CD和NCD構成IF的兩個平衡的世界,但是未在2年引證時間窗口下進行分析;武夷山[11]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既然NCD是可被引的,那么IF的定義是否要調整一下呢?劉雪立對不同類型NCD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社論和信稿對期刊被引頻次和IF的貢獻明顯優(yōu)于其他文獻[12]。
雖然目前已有學者研究不同類型文獻對IF的貢獻度[13-15],但是尚缺乏對不同類型NCD的引證特征的分析,既然NCD是可被引的,因此探究他們的引證特征,對學術界尤其是期刊界至關重要。Heneberg[10]認為有些期刊已將NCD異化為人為提升IF的手段。但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較高,沒有必要通過NCD來提升IF,選擇其進行研究更具客觀公正性(未限制發(fā)表社論和信稿篇數(shù)和被引頻次,本文選擇文獻類型數(shù)量>4種),而且本文從NCD的被引和CD被NCD的引用方面來全面剖析NCD的引證特征,分析不同類型CD、NCD數(shù)量百分比、被引頻次百分比和自引量百分比?;诖?,筆者選擇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為研究對象,全面剖析2年引證時間窗口下NCD的引證特征。
登陸Web of Science(WoS)數(shù)據(jù)庫,進入Journ al Citation Reports,選擇 2014 年 JCR Science Edition,收集被SC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IF較高且發(fā)文數(shù)量較大的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將數(shù)據(jù)納入EXCEL表。
登陸WoS數(shù)據(jù)庫,選擇高級檢索功能,以“IS=××××”為檢索詞,時間限定為2012—2013年,通過精練和創(chuàng)建引文報告,分析各刊2012—2013年發(fā)表的不同類型文獻在2014年的被引頻次[12];1997年以后WoS數(shù)據(jù)庫中已沒有Note類型的文獻,1998年以前,更正標注有修訂、增補(Correction,Addition),1998 年以后全部用 Correction 標注[16]。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統(tǒng)計各刊CD數(shù)量、NCD數(shù)量、被引頻次、自引量等一般情況,并分析不同類型CD、NCD數(shù)量百分比、被引頻次百分比和自引量百分比(占10種期刊總數(shù)量百分比)。(2)分析各刊NCD的被引和NCD的施引情況——NCD被所有類型文獻引用的情況,CD被NCD引用的情況(通過創(chuàng)建引文報告,點擊施引文獻并進行精煉獲?。#?)記錄不同類型NCD單篇最高被引量、被引文獻量[12],并計算文獻被引率。(4)分析不同類型NCD對IF的貢獻。
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一般情況見表1,出版語言均為英語,英國出版的有3種,德國1種,美國6種。所選期刊文獻類型>4種,IF均>11。BRIT MED J 2013年更名為BMJ-BRITMED J。其中綜合性期刊2種,醫(yī)學領域5種,化學領域2種,細胞學、細胞生物學領域1種。我們實際檢索到的發(fā)文數(shù)量和被引頻次與JCR提供的IF被引量不一致時,按照實際檢索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內提到的被引頻次均指2012—2013年發(fā)表的論文在2014年的被引頻次)。
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不同類型文獻數(shù)量百分比、被引頻次百分比、自引量百分比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1)文獻數(shù)量百分比:最高的是CD的研究論文(30.17%),其次是NCD的社論(19.89%)、會 議 摘 要 (Meeting Abstract,16.04%)、信 稿(13.18%)、科技新聞(12.85%),綜述、更正、人物傳記、書評范圍在1%~3%,最低的是重印文獻(0.30%),其中會議摘要發(fā)文分布在2種期刊——JAM COLLCARDIAL(6592 篇)、LANCET(440 篇),J AM COLL CARDIAL 2012—2013年發(fā)文數(shù)量8563,LANCET發(fā)文數(shù)量4001。(2)被引頻次百分比:最高的是CD的研究論文(82.99%),綜述(9.00%)居第2位,NCD中最高的是社論(5.64%)、信稿(1.39%)、科技新聞(0.78%),其他類型NCD范圍為0.01%~0.08%。(3)自引量百分比:最高的是CD的研究論文(67.62%),綜述(15.82%)居第2位,NCD中最高的是社論(11.01%)、信稿(2.49%)、科技新聞(2.22%),書評、重印文獻無自引,其他類型NCD自引量百分比低于1%。由此可以看出,2012—2013年間,國際權威科技期刊 CD中,研究論文的發(fā)文數(shù)量、被引頻次、自引量百分比都很高,綜述發(fā)文數(shù)量并不大,被引頻次和自引量遠低于研究論文,但是高于其他類型文獻;NCD中,社論、信稿、科技新聞的發(fā)文數(shù)量、被引頻次、自引量百分比較高,在NCD對IF的貢獻中作用不可小覷,3種文獻的發(fā)文數(shù)量百分比之和(45.93%)超過研究論文,被引頻次百分比之和(7.81%)僅次于綜述,自引量百分比之和(15.73%)和綜述相當,說明3種文獻類型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主要類型。
表1 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一般情況
圖1 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不同類型文獻數(shù)量、被引頻次、自引量百分比
我們分析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被引和施引情況(表2),NCD對CD的引用量>NCD的被引量的期刊有 CELL、LANCET、JAMA-J AM MED ASSOC、ANGEW CHEM INT EDIT,其余6 種期刊相反,除BMJ-BRITMED J外,其余期刊CD的總自引量>NCD的總自引量。從圖2可以看出,CD被CD引用次數(shù)百分比最高的期刊是ANGEW CHEM INT EDIT(94.96%),其次是 CELL(91.94%)、NATURE(88.56%),BMJ-BRIT MED J(57.34%)最低。 CD被NCD引用次數(shù)百分比最高的期刊是J AM COLL CARDIOL(12.80%),其次是 NEW ENGL J MED(12.34%)、JAMA-J AM MED ASSOC(11.37%)、LANCET(11.19%),其他期刊為2% ~10%。NCD被所有文獻引用次數(shù)百分比最高的期刊是BMJBRIT MED J(32.83%),其次是 JAMA-J AM MED ASSOC(23.36%)、NEW ENGL J MED(14.30%)、LANCET(10.81%)。CD被NCD引用次數(shù)百分比與NCD被所有文獻引用次數(shù)百分比之和最高達42.66%(BMJ-BRIT MED J),其次是 34.73%(JAMA-J AM MED ASSOC)、26.65%(NEW ENGL J MED)、22.52%(J AM COLL CARDIOL)、22.01%(LANCET),最低 5.04% (ANGEW CHEM INT EDIT)。由此可見,NCD的被引量和CD被NCD引用的引用量在IF被引量中占據(jù)很大一部分,說明NCD作為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對IF的貢獻都是不可忽視的。
表2 2年引證時間窗口下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被引和施引情況
圖2 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被引和施引次數(shù)百分比
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不同類型NCD被引文獻量和文獻被引率見表3,這3種NCD的最高被引量、被引文獻量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社論、信稿、科技新聞。社論、信稿、科技新聞的篇均被引量和文獻被引率明顯高于會議摘要、更正、傳記、書評和重印文獻,說明引證效率較高。各種文獻單篇最高被引量與篇均被引量和文獻被引率文獻計量學特征基本一致。這進一步說明3種文獻類型顯示度很高,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主要類型。
表3 2012—2013年國際權威科技期刊各類型NCD的引證特征
由表4可知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包括社論、信稿、科技新聞和其他NCD)對其IF的貢獻率超過20%的期刊有2種——最高達32.83%(BMJ-BRITMED J,表 4),該刊 2013 年之前刊名是BRITMED J,同時該刊社論、信稿、科技新聞數(shù)量也最多,但是3種文獻以及所有NCD的被引頻次均為第6位;NCD貢獻率居第2位的是JAMA-JAM MED ASSOC(23.36%),該刊社論、信稿、科技新聞被引頻次3500,NCD被引頻次3534,僅次于 SCIENCE和NATURE、NEW ENGL J MED,這 3種期刊社論、信稿、科技新聞被引頻次和NCD被引頻次均超過4000,在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中排名均為前3位,而NCD貢獻率只有NEW ENGL JMED在前3位,NEW ENGL JMED是醫(yī)學期刊,專業(yè)性強,雖然沒有科技新聞欄目,但是NCD貢獻率達14.30%;SCIENCE和NATURE是綜合性期刊,雖然NCD被引頻次很高,但是總被引頻次基數(shù)也很大,NCD貢獻率不足10%(排名第6、7位),IF主要由研究論文和綜述貢獻。LANCET、JAM COLLCARDIOL分別為10.81%、9.72%,NCD被引頻次分別為2731、1331,JAM COLLCARDIOL沒有科技新聞欄目,CELL、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IT的 NCD貢獻率在1%~2%之間,NCD文獻類型、數(shù)量和NCD被引頻次都比較低??偟膩碚f,醫(yī)學期刊NCD對IF的貢獻率較高,綜合性期刊稍低,細胞學、化學期刊最低,可能和不同學科領域CD、NCD數(shù)量以及引證特征不同有關。
(1)NCD不僅可被引而且還可施引
本文分析2年引證時間窗口下,10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引證特征,發(fā)現(xiàn)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不僅可被引而且還施引,NCD的被引量和CD被NCD引用的引用量在IF被引量中占據(jù)很大一部分,最 高 達 42.66% (BMJ-BRIT MED J)。Heneberg[7]研究表明NCD提供了30%的引用,我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NCD對IF的貢獻率最高達32.83%,說明NCD對IF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根據(jù)學科特色,有針對性地加強文獻類型多樣化以及不同類型文獻的選題策劃[17],可能更有利于期刊IF的提升。
表4 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對IF的貢獻分析
(2)社論、信稿、科技新聞顯示度很高
發(fā)文數(shù)量、被引頻次、自引量百分比較高的NCD文獻類型是社論、信稿、科技新聞,3種文獻引證效率也較高,社論、信稿、科技新聞對期刊被引頻次和IF的貢獻較高,說明3種文獻類型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主要類型。劉雪立[12]研究表明社論、信稿是NCD的主要類型,由此看來,社論、信稿對IF的貢獻較高并非偶然。尤其是在計算IF時NCD數(shù)量不計入分母的情況下,適當通過增加NCD文獻類型和數(shù)量,尤其是社論、信稿、科技新聞欄目,多刊登一些學科領域前沿的觀點、標準、規(guī)范等不僅起到豐富欄目設計的作用,這些通俗易懂的非學術欄目還能吸引作者多關注,很多人讀懂之后引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IF提升起到促進作用,提示國內期刊工作者可以借鑒國際權威科技期刊的辦刊方式、辦刊理念和辦刊技巧[18]。
(3)自引的影響
NCD中,社論、信稿、科技新聞自引量百分比之和(15.73%)和綜述相當,理論上這些都是NCD,但是事實證明他們是可被引的,尤其還被其所刊發(fā)期刊引用。社論、信稿、科技新聞的自引量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CD的主要自引類型。最高的是CD,書評、重印文獻無自引量,其他類型NCD自引量百分比低于1%。有學者認為自引可以人為控制,我們通過分析自引量百分比,并沒有發(fā)現(xiàn)自引起主要作用,這和國內學者[14-15]的研究一致,自引是正常引用現(xiàn)象,尤其是國際權威科技期刊,本身都是高影響力期刊,自引不可避免,當然過度自引肯定有人為操縱的嫌疑[19]。WoS數(shù)據(jù)庫對自引過高的期刊會列入黑名單,2011年這一黑名單已有51種期刊。因此通過提高自引來提升IF的做法獲益有限。
國際權威科技期刊文獻類型多樣化,尤其是NCD,對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并不能說明多刊發(fā)NCD就能提升期刊IF,并非所有類型NCD的被引頻次都很高,這和學科特色相關,也和期刊的學術質量或者專業(yè)性質有關。本文研究的是10種高IF期刊,在IF低的期刊中或者一些專業(yè)性特別強的期刊中NCD對IF的貢獻并不突出,但是是否社論和信稿仍是主要的NCD類型呢?以后筆者將從具體學科著手分析NCD的引證特征。本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期刊有過度自引現(xiàn)象,提升學術影響力的主要途徑還是應當吸引優(yōu)質稿源。目前我國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大力支持優(yōu)秀科研成果優(yōu)先在我國科技期刊發(fā)表,對防止科技論文外流有促進作用;期刊編輯人員也要把握本學科領域內的熱點問題和研究前沿,豐富欄目設計和文獻類型,做好組稿和約稿工作,有意識調整辦刊方式、辦刊理念和辦刊技巧,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尤其是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任重而道遠。
[1] 劉雪立.全球性SCI現(xiàn)象和影響因子崇拜[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5-190.
[2] ZittM.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angel,devil,or scapegoat[ J]?Scientometrics,2012,92(2):485-503.
[3] Stuart B.Impact factor:Imperfect but not yet replaceable[J].Scientometrics,2013,96(1):255-257.
[4] 陳波,靖曉莉.學術期刊影響因子修正——基于期刊學科綜合性及網絡發(fā)行視角[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4):133-136,96.
[5] Yang XG,Zhang CT.A proposal for a novel impact factor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JCR impact factor[J].Sci Rep,2013,3:UNSP3410.
[6] 劉雪立.基于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預測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方法[J].科技與出版,2014,35(2):87-91.
[7] Van Leeuwen TN,Moed HF.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the effects of uncitedness and citation distribu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J].Scientometrics,2005,23(2):357-371.
[8] Juan MC,Jesus C,Vera M,et al.Effect on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of the number and document type of citing records:awidescale study[J].Scientometrics,2011,87(1):75-84.
[9] Petersen TN,Brunak S, von Heijne G, et al.SignalP 4.0:discriminating signal peptides from transmembrane regions[J].NatMethods,2011,8(10):785-786.
[10] Heneberg P.Pallel worlds of citable documents and others:inflated commissioned opinion articles enhance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J].JAm Soc Inf Sci Tec,2014, 65(3):635-643.
[11] 武夷山.影響因子定義最好調整一下[EB/OL].[2015-01-02].http://blog.sciencent.cn/blog-1557-806325.html
[12] 劉雪立,蓋雙雙,張詩樂,等.“非可被引文獻”的引證特征及其對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J].編輯學報,2015,27(5):495-499.
[13] 丁佐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期刊的影響因子貢獻因素分析及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5-311.
[14] 盛麗娜.國際眼科學權威期刊不同文獻對影響因子貢獻度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06-111.
[15] 王宏江,孫君志.國際權威體育科學期刊影響因子構成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12):1519-1523.
[16] 姚長青,田瑞強,楊冬雨,等.撤銷論文及其學術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595-604.
[17] 舒剛.數(shù)字出版時代的選題策劃創(chuàng)新[J].出版科學,2013,23(1):34-35.
[18] 王繼紅,駱振福,都平平,等.“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對非SCI期刊的影響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84-1089.
[19] Juan MC.Large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journal impact factors in only one year:The effectof journal self-citations[J].JAm Soc Inf Sci Tec,2011,62(2):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