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亮 夏 宇 馬 巖
新華社瞭望智庫 北京 100077
媒體融合發(fā)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研究*
吳 亮 夏 宇 馬 巖**
新華社瞭望智庫 北京 100077
在媒體融合發(fā)展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諸多媒體開始嘗試向智庫方向轉型,未來行業(yè)競爭壓力將逐漸增大。瞭望智庫籌建近3年來,完整地經(jīng)歷了從“智庫型媒體”到“媒體型智庫”的轉變,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將傳統(tǒng)新聞生產方式轉變?yōu)橐陨疃妊芯繛楹诵淖ナ值闹橇Ξa品生產模式。文章結合瞭望智庫發(fā)展和運行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提出一套適合媒體融合發(fā)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建議。
智庫建設,媒體融合,媒體型智庫,瞭望智庫,新華社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8.004
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給媒介生態(tài)和輿論格局帶來的深度調整,既為執(zhí)政當局了解社情民意開辟出可靠空間,也為社會公眾表達利益訴求提供了便捷渠道。與此同時,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智庫已成為決定國家力量、影響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4 年 8 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fā)展的現(xiàn)代傳播體系[1]。
2015 年 1月 20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科協(xié)、中央重點新聞媒體、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軍隊系統(tǒng)重點教學科研單位及有條件的地方先行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的實施建設規(guī)劃[2]。中央之所以提出中央重點新聞媒體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的要求,是因為中央重點新聞媒體在公信力、權威性、專業(yè)化、大眾化等方面具備一定優(yōu)勢和資源,并在媒體市場化的進程中,通過整合智庫資源、媒體資源、渠道資源,不斷實現(xiàn)媒體融合與創(chuàng)新,這些有益經(jīng)驗可以助力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和探索[3]。
2015 年 11月9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經(jīng)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12月1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劉云山同志出席并發(fā)表講話,25 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4]。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家通訊社,同時也是唯一被授權具有“耳目喉舌”職責的新聞機構,新華社憑借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網(wǎng)絡和調查研究傳統(tǒng),成為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中唯一一個具有媒體屬性的智庫機構。
黨的“十八大”以來,發(fā)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同時媒體融合發(fā)展如火如荼,傳統(tǒng)媒體迎來向“智庫型媒體”或“媒體型智庫”轉型的關鍵機遇期,也面臨著體制機制、觀念思路、生產模式以及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演進等諸多方面的轉型挑戰(zhàn)和陣痛。作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體系的一部分,瞭望智庫籌建近 3 年來,完整地經(jīng)歷了從“智庫型媒體”向“媒體型智庫”的轉型,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將傳統(tǒng)新聞生產方式轉變?yōu)橐陨疃妊芯繛楹诵淖ナ值闹橇Ξa品生產模式,并與《財經(jīng)國家周刊》構成了“一庫一刊”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有機協(xié)作體系,初步形成了一個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媒體融合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并舉的媒體型智庫發(fā)展范式。
本文首先對媒體向智庫轉型的現(xiàn)狀和特征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以瞭望智庫發(fā)展和運行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為研究案例,提出一套適合媒體融合發(fā)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建議。
2016 年 1月,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15 年中國智庫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活躍智庫發(fā)展呈現(xiàn) 4 個主要方向:綜合型智庫、專業(yè)型智庫、平臺型智庫和媒體型智庫。其中,媒體型智庫是平臺型智庫的一個特例,其既有平臺型智庫強調思想供求雙方的聯(lián)通與對接的特征,又有其更為獨特的“機構或創(chuàng)始人源自于媒體”“靈敏的問題發(fā)現(xiàn)能力和政策評論能力”“擅于捕捉輿情信息并運用媒體手段加以宣傳推廣”等特點[5]。
然而,對比另一份更為人所熟知的、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發(fā)布的《全球智庫報告》可以看到,國外報告更關注的是智庫在利用媒體方面的表現(xiàn),而并非哪些智庫源自媒體。事實上,1946 年誕生于英國老牌財經(jīng)雜志《經(jīng)濟學人》的典型媒體型智庫[6]——經(jīng)濟學人信息部(EIU),于最近兩年才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球智庫報告》榜單,并以 2014 年“全球最佳盈利智庫”第 1 名和 2015 年“全球最佳盈利智庫”第 3 名的身份進入大眾視野[7,8]。可見,媒體型智庫并非全球普遍概念,而是在媒體融合發(fā)展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媒體行業(yè)自發(fā)產生的、一種較為獨特的轉型現(xiàn)象。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 2016 年 5 月,國內已宣布成立智庫業(yè)務部門或整體向智庫轉型的媒體機構已達 15家之多,其中包括中央媒體 4 家,地方媒體 2 家,市場化媒體 4 家,門戶網(wǎng)站 5 家,并且有多達 8 家媒體機構的智庫業(yè)務集中出現(xiàn)在 2015 年(表 1)??梢?,除了新華社、人《民日報》和《第一財經(jīng)》外,其余絕大多數(shù)媒體機構的智庫建設和轉型均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這 15 家媒體機構在智庫建設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例如,中央媒體中,新華社側重具體問題調查研究,《人民日報》側重理論研究,而《光明日報》更加側重發(fā)布;市場化媒體中,《財新》采取智庫與傳媒并行發(fā)展戰(zhàn)略,而《南風窗》希望整體實現(xiàn)智庫化改造;門戶網(wǎng)站中,騰訊強調自身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而新浪、網(wǎng)易和搜狐更加重視平臺屬性。盡管各自業(yè)務側重點和發(fā)展階段有所差異,但是上述媒體均看到了媒體向智庫轉型的必要性,并采取了較為一致的轉型決策和行動。這其中的原因既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媒體融合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的壓力,也有現(xiàn)實中因媒體型智庫缺位而急需發(fā)展的動力。
表 1 目前已宣布成立智庫業(yè)務部門或整體向智庫轉型的 15 家媒體機構
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新媒體異軍突起,傳統(tǒng)媒體作為唯一信源的優(yōu)勢正在逐漸喪失,不依賴于資訊而以分析見長的智庫運營模式可能成為媒體轉型的出路和捷徑。
其次,中國具備媒體型智庫發(fā)展的土壤,但尚未發(fā)展充分。智庫的作用體現(xiàn)為“影響公眾”和“影響決策”兩個維度。媒體作為大眾傳播工具,天然具有影響公眾的屬性,同時,在中國特殊制度環(huán)境下,一小部分具有內參采寫職能的媒體也天然具備了影響決策的屬性,這是媒體型智庫在國內顯得尤為重要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在新華社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新華社作為唯一的媒體單位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反映了中央對新華社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信任,也體現(xiàn)了新華社在媒體向智庫轉型浪潮中的領軍地位。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媒體型智庫發(fā)布的報告數(shù)量少,內容零散,深度及專業(yè)程度不夠,很難形成規(guī)模,也很難對國情國策以及公共政策產生影響[6]。事實上,新華社及其下設6個研究中心(圖1)的實際運行已經(jīng)說明了這種觀點并不符合中國實際:作為中央媒體,新華社多年來一貫以高質量、規(guī)?;恼{查研究,承擔著大量向中央報送信息和決策咨詢的任務。與其他智庫機構相比,新華社視角寬泛、立場獨立,善于從基層事實出發(fā)、多角度談“真問題”;同時,與其他媒體機構相比,新華社強調一線調查研究,這是多年組織文化積累和經(jīng)驗歷史傳承下來的核心競爭優(yōu)勢。
圖 1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體系
從表 1 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國內媒體在向智庫轉型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上的行動一致性。在未來行業(y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這種一致性可能會導致較為殘酷的優(yōu)勝劣汰。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智庫經(jīng)營管理者們具有開放的大局眼光,能夠做到審時度勢,不斷思考自身競爭優(yōu)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從人才聚合、資源累積和技術進步等多個層面打造符合自身長遠發(fā)展需要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實現(xiàn)基業(yè)長青。
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整體建設體系下,瞭望智庫從《財經(jīng)國家周刊》智庫事業(yè)部開始,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和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媒體融合發(fā)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對其他媒體向智庫轉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創(chuàng)辦于 2009 年底的《財經(jīng)國家周刊》,由新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辦。創(chuàng)刊時,正值胡舒立帶領核心團隊出走《財經(jīng)》醞釀打造全新財經(jīng)新聞品牌“財新傳媒”之際,財經(jīng)媒體競爭加劇,即將進入三足鼎立的白熱化階段。
歷經(jīng) 3 年,組織了 76 組封面報道后,憑借對重大政策、決策的深入調查研究以及站在“國家”角度對國運的深刻觀察思考,《財經(jīng)國家周刊》成為“百強社科期刊”“市場百家暢銷期刊”,創(chuàng)造了 4 項行業(yè)第一:(1)國家部委發(fā)行量最大的財經(jīng)周刊;(2)專訪省部長最多的財經(jīng)媒體;(3)承接部委研究課題最多的財經(jīng)媒體;(4)唯一實現(xiàn)與系列高端論壇合作并進入全國兩會的財經(jīng)類媒體。
成績的背后,是 3 年來不斷摸索和探究出來的一套完整的市場定位與識別體系:掌握財經(jīng)決策,提供政策、趨勢、風險的智庫型國家周刊,即“智庫型媒體”[24]。這主要由 4 方面組成:(1)深化“部委攻略”,建設以“省部長專訪”為標識的市場品牌欄目;(2)以承接部委課題為依托,加大課題研究和報道的深化,打造“國事論”“極度調查”為標識的市場化品牌欄目;(3)完善“財國進部委”戰(zhàn)略;(4)細化會議與論壇匹配系統(tǒng)。
在清晰定位的基礎上,《財經(jīng)國家周刊》堅持“將產品高高舉過頭頂”,創(chuàng)新“資源與產品 N 次開發(fā)銷售”的商業(yè)模式,經(jīng)過不斷細化產品設計,形成了課題、雜志、新媒體并行的產品線(圖 2)。
與此同時,《財經(jīng)國家周刊》還逐步探索出了“智庫型媒體”的內生機制,讓編輯記者的收入能夠逐步提升:(1)建立“新聞產品(雜志)+智庫產品(《政策趨勢風險》《研究報告》、論壇策劃)+新媒體產品(網(wǎng)站、微博、微信、數(shù)據(jù)類電子雜志)”統(tǒng)一生產線。(2)建立和完善“研究項目制”。以智庫和研究中心為平臺,向采編部門、社內記者、社外專家采購研究成果。(3)試點“事業(yè)部制”。建立事業(yè)部制的一個關鍵,是要建立起新聞產品與經(jīng)營產品的有效“隔離帶”。(4)為優(yōu)秀采編記者建立“工作室”。
圖 2 《財經(jīng)國家周刊》智庫型媒體產品線
進入 2013 年,隨著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沖擊加劇,媒體變革的時間窗口加速鎖緊,給予傳統(tǒng)財經(jīng)媒體轉型的時間越來越少?!敦斀?jīng)國家周刊》在總結前期經(jīng)驗的基礎上,加快媒體向智庫轉型的步伐,在智庫事業(yè)部的基礎上加速探索“媒體型智庫”組織架構模式(圖 3)。
圖 3 瞭望智庫、《財經(jīng)國家周刊》與財國新媒體形成“媒體型智庫”組織架構
經(jīng)過組織內部重新排列組合,在圖 2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智庫事業(yè)部在“智庫型媒體”組織架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新的“媒體型智庫”組織架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實際運營中給予智庫部門與組織架構相匹配的人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媒體采編人員向智庫研究人員過渡過程中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和工作習慣的養(yǎng)成,將是媒體進一步向智庫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
2013 年 9 月,新華社正式批準成立瞭望智庫。瞭望智庫可以正式被定義為,在中央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大潮中率先出現(xiàn)的一家媒體型智庫;同時也是瞭望周刊社探索傳統(tǒng)媒體轉型升級融合發(fā)展、打造“中央級全媒體期刊與融合智庫集團”的成果。
組建近 3 年來,瞭望智庫依托新華社全球信息采集網(wǎng)絡優(yōu)勢和調查研究基因,利用《瞭望》30 多年來形成的權威、高端、國策研究與傳播的品牌特質,緊扣“國家政策研究、評估和執(zhí)行反饋”這一核心業(yè)務定位,利用新華社內外智力資源,連接全球主要智庫,服務中央決策和新華社調查研究,連續(xù)獲得財政部、中宣部項目資金支持,贏得了領導機關的信任,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新華社建設國家高端智庫的總體框架下,瞭望智庫作為新華社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圖 4),正在以《瞭望研報》等“研究型內參”為內核、以公共政策研究團隊及系列“政策研究委員會”為研究基礎、以“智庫客戶端集群”為新興傳播和交互矩陣,發(fā)揮著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功能。具體的建設內容主要有建設“課題開放研究平臺”和“專家在線交互平臺”、形成符合新型智庫特點和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產品模式及生產流程、建設以“智庫客戶端集群”為特色的融合式智庫傳播平臺3個方面?!恫t望研報》系列產品目前有《全球智庫跟蹤》《宏觀風險觀察》《大宗商品趨勢觀察》和《大宗商品專題報告》,更多產品即將陸續(xù)推出。
圖 4 瞭望智庫與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聯(lián)動
3.1 建設“課題開放研究平臺”和“專家在線交互平臺”
海內外一直視《瞭望》為中國的“政策放風氣球”和高層決策“思想庫”。這一品牌資源優(yōu)勢,使瞭望智庫在權威性認同、價值觀認同、情感認同之上能夠聚合較多專家資源。一方面,瞭望智庫有專職研究員、編輯記者超過 200 人(其中正高級職稱 21人、副高級職稱 18 人),另一方面,瞭望多年來積累的數(shù)千名高水平的特約作者成為瞭望智庫在線研究員團隊,目前已有特約研究人員 200 名,2016 年底前將超過 1 000 名。
瞭望智庫將積極為新華社調查研究提供重大研究課題參考、專家網(wǎng)絡支持、內部會議研討等服務,成為新華社參考報道的支持體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同時,瞭望智庫通過“特約研究員”“政策與專家委員會”及系列專業(yè)領域“學術委員會”等模式,收集和形成研究方向、課題申報,構建“課題開放研究平臺”;在線聚合特約專家學者隊伍,快速啟動和研討重點課題,構建“專家在線交互平臺”,在服務中央決策需要、有效解讀和傳播中央決策部署以及聚合與傳播主流價值觀等方面,提供針對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系統(tǒng)化服務。
2015 年起,《瞭望》與新華社技術局共同承擔中宣部“新華社大數(shù)據(jù)新型智庫云”項目,通過建立國家專家?guī)臁艺n題庫、新華社智庫稿件庫和國家在線智庫平臺,實現(xiàn)記者找專家、專家找記者和專家與記者課題合作在一個平臺上運行,滿足新華社與社外智庫機構、專家的雙向剛需,助推新華社記者專業(yè)化協(xié)作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升,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增添一個支撐點,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決策。
3.2 形成符合新型智庫特點和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產品模式及生產流程
瞭望智庫目前已形成“課題研究”、《瞭望研報》《政策早研究》、指數(shù)與評價類產品、系列“新國情新改革”閉門會、系列“未來論壇”公開論壇等內容型產品和“瞭望智庫 APP”等技術型產品。在生產模式上,采取與瞭望全媒體期刊集群“底部打通”模式,形成多路產品、多種傳播統(tǒng)一策劃、一體運作的生產流程;在智庫發(fā)展模式上,研究端與傳播端并重,智庫影響與輿論引導并舉,形成與單純研究型智庫的優(yōu)勢區(qū)隔。
瞭望智庫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需求培育高端拳頭產品。以《瞭望研報》為例,瞭望智庫于 2014 年 2 月起正式向中辦秘書局報送,中辦亦多次向瞭望智庫點題要求提供深化改革、香港問題、新疆問題、智庫建設、官員懶政等專送材料?!恫t望研報》獲多位中央領導批示,中辦秘書局對瞭望智庫的工作表示肯定,并致函新華社提出表揚。瞭望智庫還與國務院辦公廳信息公開辦合作,共同打造討論高端話題的“文津圓桌”,目前已舉辦近 20 場次,受到國辦充分肯定。
3.3 建設以“智庫客戶端集群”為特色的融合式智庫傳播平臺,發(fā)揮價值塑造、輿論引導的特有優(yōu)勢
瞭望智庫利用《瞭望》品牌優(yōu)勢,在與其他智庫機構合作研究的同時,為智庫機構和專家學者提供主流的“傳播端”服務。在解讀公共政策、研判社會輿情、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等方面,成為最能聚集和傳播正能量的引導平臺;在樹立中國良好形象、傳播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傳遞中國主張和中國聲音等方面,成為價值塑造和訴說的最佳平臺。同時,聚合研究資源為中央決策服務,為新華社加強內參調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力量。
瞭望周刊社是國內首家提出建設“媒體型智庫、智庫型媒體”的中央級新聞媒體,從 2014 年開始推進建設“四庫一平臺”——智庫數(shù)據(jù)庫、專家數(shù)據(jù)庫、課題數(shù)據(jù)庫、文獻數(shù)據(jù)庫和“在線智庫與研究平臺”?!安t望智庫 APP”(一期)2014 年11月上線,二期工具性改造正在緊鑼密鼓進行,預計將于 2016 年下半年上線。二期改造完成后“瞭望智庫 APP”將成為國內智庫機構中首個工具性 APP,也將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智庫移動客戶端。目前,瞭望智庫正在推進“智庫客戶端集群”建設,將成為國內乃至全球智庫的“思想交互平臺”和智庫成果的“展示館”,亦會成為課題研究的眾包、眾籌、在線評估平臺。
在新華社內部,“智庫客戶端集群”以及智庫數(shù)據(jù)庫群建設,將為新華社高端智庫建設提供重要的社會化智力支持系統(tǒng)?!爸菐炜蛻舳思骸边€能與新華社正大力推進的“黨政客戶端集群”(“新華社發(fā)布”客戶端)互為依托,由“黨政客戶端集群”提供研究需求、“智庫客戶端集群”提供研究能力供給,形成研究課題的在線對接、交易平臺,進而形成占領戰(zhàn)略研究與高端話題引導,以及深度閱讀的“互聯(lián)網(wǎng)入口”。
在媒體融合發(fā)展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大背景下,國內眾多媒體著力向智庫轉型,方式包括搭建智庫平臺、成立智庫業(yè)務部門、整體轉型為智庫型媒體或媒體型智庫。目前媒體機構在行動上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在未來行業(y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較為殘酷的優(yōu)勝劣汰。因此,智庫經(jīng)營管理者們應具有開放的大局眼光,審時度勢,不斷思考自身競爭優(yōu)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從人才聚合、資源累積和技術進步等多個層面打造符合自身長遠發(fā)展需要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以迎接挑戰(zhàn)。
此外,瞭望智庫的實踐經(jīng)驗證實了建設媒體型智庫的可操作性,其建設經(jīng)驗對于其他正在經(jīng)歷或者打算嘗試向智庫轉型的媒體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中央出臺指導意見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 [2014-08-21]. 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8/21/c_133571931.htm
2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 [2015-01-20].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_2.htm
3 康培培. 中央重點新聞媒體助力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傳媒, 2015, (8): 69-72.
4 25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2015-12-04].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12/04/content_37236099.htm
5 2015年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 [2016-01-30]. http://www.sass.stc.sh.cn/eWebEditor/UploadFile/00n/ ull/20160128161350250.pdf
6 劉征. 媒體智庫的六種優(yōu)勢——基于全球視野的智庫分析. 傳媒評論, 2015,(11):35-38.
7 2014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2016-03-01]. 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8&-context=think_tanks
8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2016-02-09]. 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think_tanks
9 人民論壇:邁向未來的智庫型全媒體集團. [2016-05-28]. http://special.rmlt.com.cn/140529-2/
10 光明日報《智庫》版與讀者見面. [2014-12-25]. http://news. gmw.cn/2014-12/25/content_14286516.htm
11 經(jīng)濟日報社中國經(jīng)濟趨勢研究院正式運行. [2016-03-21].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603/21/t20160321_9643580.shtml
12 “長江智庫”在漢成立. [2015-05-08]. http://news.xinhuanet. com/local/2015-05/08/c_127776952.htm
13 紫金傳媒智庫聚焦股市風潮 挽回信心還靠一個“漲”字. [2015-07-16]. http://xh.xhby.net/mp2/html/2015-07/16/content_1280138.htm
14 第一財經(jīng)研究院. [2016-05-28]. http://www.cbnri.org/aboutus/
15 鳳凰國際智庫. [2016-05-28]. http://pit.ifeng.com/aboutUs/index.shtml
16 財新智庫平臺搭就 多位重量級專才加盟. [2015-11-05]. http:// www.caixin.com/2015-11-05/100870516.html
17 竇豐昌. 南風窗傳媒智庫:下一個30年的現(xiàn)實路徑. 傳媒評論, 2015,(11):32-34.
18 中國首家智庫媒體平臺“智庫中國”正式上線. [2014-09-09].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4-09/09/content_33459398. htm
19 企鵝智酷. [2016-05-28]. http://re.qq.com
20 騰訊財經(jīng)“原子智庫”正式啟動. [2016-03-25]. http://finance. qq.com/a/20160325/000464.htm
21 網(wǎng)易智庫顧問團. [2016-05-28]. http://go.163.com/2014/0424/ zhiku/
22 新浪智庫平臺上線. [2015-08-13]. http://politics.gmw.cn/2015-08/13/content_16649539.htm
23 搜狐財經(jīng)思想庫官方網(wǎng)站. [2016-05-28]. http://business.sohu. com/thinktank/index.shtml
24 湯耀國. 《財經(jīng)國家周刊》的“智庫型媒體”之旅. 傳媒, 2013,(7):49-51.
吳 亮瞭望周刊社黨組成員,瞭望智庫總裁,《財經(jīng)國家周刊》常務副總編輯,雙學士。長期在新華社一線從事內參調研,并獲2013年度新華社“十佳編輯”,2009年參與創(chuàng)辦《財經(jīng)國家周刊》并任主要負責人,2012年起探索建設“瞭望智庫”,瞭望智庫成為國內第一家媒體型智庫,2015年作為研發(fā)負責人申報的“新華社大數(shù)據(jù)新型智庫云”獲批成為中宣部融合發(fā)展項目。E-mail: wuliang1970@126.com
Wu LiangReceived two bachelor's degrees. He is a member of the party group in Xinhua News Agency Outlook, the managing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Economy and Nation Weekly. He has been engaging in front-lin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of internal reference reports for a long time, and was given the honor of “the Top Ten Editors” by Xinhua News Agency in 2013. He co-founded Economy and Nation Weekly in 2009 and took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Since 2012, he has been endeav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aowang Institution—the first mediatype think-tank in China. In 2005, “a New Think-tank Cloud of Xinhua News Agency’s Big Data” was licensed a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WU i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eader of this project. E-mail: wuliang1970@126.com
夏 宇男,瞭望智庫副總裁、《財經(jīng)國家周刊》副總編輯,碩士。歷任新華社平壤分社、廣東分社記者,曾主持和參與過多項公共政策及產業(yè)政策的重大調研課題,相關研究成果和建議多次得到領導機關和國家領導人重視。E-mail: sharkone@126.com
Xia YuMale, Master, vice-president of Liaowang Institution, and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Economy and Nation Weekly. He used to serve as Xinhua News Agency correspondence in Pyongyang,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and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XIA i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subjects on public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Besides, XIA’s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have drew much attention from leading body of the Party. E-mail: sharkone@126.com
馬 巖女,瞭望智庫專家服務與智庫聯(lián)絡部總監(jiān)、研究員,碩士?!安t望智庫”專家數(shù)據(jù)庫建設項目負責人,《財經(jīng)國家周刊》“思想庫”欄目策劃、編輯、主筆,長期跟蹤研究國內外智庫研究動態(tài)和機構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表數(shù)十篇相關文章。E-mail: mayan0722@gmail.com
Ma YanFemale, master degree, the inspector-general of expert services and think-tank liaison department in Liaowang Institution, and also a research fellow. She is the key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aowang Institution’s expert database. Besides, Ma works as a research fellow in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the planner, editor, and chief writer of Think Bank of Economy and Nation Weekly. She also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ink-tanks and has published dozens of articles. E-mail: mayan0722@gmail.com
Approaches to Linking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Liang Xia Yu Ma Yan
(Liaowang Institution, 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100077, China)
With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ny media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transforming into think-tanks, and thus industrial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will be increasingly fiercer. It 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Liaowang Institu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it has gone through the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from a ‘think-tank-type medium’ to a‘media-type think-tank’. And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news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verted into a new one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s with in-depth researches as its core. Based on the realities during Liaowang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the thesis offers a series of approaches 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link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media integration, media-type think-tanks, Liaowang Institution, Xinhua News Agency
**通訊作者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