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來源|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編輯整理|屠暢
?
闖海三十載的真男人—— 老軌劉軍
材料來源|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編輯整理|屠暢
大家稱他為“老軌”,有人視他為“靠山”,他是誰?雖然7年來一直在“蛟龍”號深潛現場,他卻從沒見過一次潛水器的布放與回收,這又是為什么?
他是劉軍 闖海的真男人
劉軍,男,1966年生,從1984年上船任機工到現在,他在中國海監(jiān)船上、在茫茫大海上,為中國的海洋事業(yè)默默付出了31年。從2008年起,劉軍開始擔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母船“向陽紅09”號輪機長。
劉軍依靠精湛的業(yè)務和高度的敬業(yè)精神,沒有讓老化的船舶機械耽誤中國載人深潛一分鐘;他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驚人的毅力,讓印度洋上隨海浪漂蕩的潛水器和下潛人員轉危為安;他樂于奉獻,敢于擔當,在海上凝心聚力,與隊友共克難關;他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是出海人的“靠山”。
2012年的“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中,劉軍在高溫、噪聲大的機艙內連續(xù)奮戰(zhàn)44天,保障左右主機工作1271小時,輔機運轉2114小時,劉軍嫻熟的業(yè)務技能與經驗化解了母船機械設備的一次次險情。
“老軌”可不是一個人名,而是船舶上的一個管理級最高級別職稱,正式名稱為“輪機長,是船舶機械電氣設備技術總負責人,船舶機械電器的最高領導?!袄宪墶笔谴瑔T日常對于輪機長的稱呼。民間有“老軌的肚兒——雜貨鋪”之稱,可見其擁有知識的繁多與復雜。
鏡頭一:拒絕“跑航”
“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首次下潛成功后,潛水器正在上浮途中,劉軍突然接到駕駛室電話,2號舵機出現“跑航”現象,這意味著船舶航向變化無法精確控制,但潛水器2小時后就要浮出水面。為了確保潛水器回收,劉軍立即組織了4個人去舵機房進行搶修。
劉軍與電機員李章華負責舵機電器控制線路的故障排查,機工長楊煥亮與機工姜風海排查液壓系統(tǒng)。舵機房溫度超過50攝氏度,別說干活,只一站就一身汗。一個多小時后,他們終于找到了故障。故障排除后4個人全身都濕透了。
鏡頭二:臨危受命 化險為夷
2015年2月3日,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第100次下潛進行回收作業(yè)時,母船水面支持系統(tǒng)A型架左側液壓馬達突然出現液壓油泄漏現象,導致A型架無法起吊潛水器,“蛟龍”號在漆黑的海面上隨風漂蕩,而3名下潛人員在水下已工作10多個小時后,不得不繼續(xù)留在潛水器內,而何時能回到母船成了“未知數”。
這是“蛟龍”號遇到的最嚴重的險情。現場全體人員十分擔心“蛟龍”號和3名下潛人員的安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水面支持系統(tǒng)技術保障人員只有兩名,且實踐維修經驗不足。這時現場臨時指揮部找到劉軍,希望對機械設備經驗豐富的他能承擔A型架搶修任務。
“好!”劉軍一字千鈞。他帶領機工,按照第一套應急方案,將左側液壓馬達封死,準備利用右側單馬達回收潛水器。劉軍他們在高空中忙乎了2個小時后,專家組認為此方案存在安全風險,讓他們把封死的液壓馬達重新拆開,更換備件。
這意味著劉軍他們不僅白干了,而且還得返工。對于其他人的猶豫,劉軍二話不說,立刻執(zhí)行,“三條人命在海上,不管怎么樣,得趕緊把潛水器收上來!”劉軍的話語擲地有聲。
因為要維修的液壓馬達在10多米高的A型架上,船員用一個平時用于吊運貨物的吊筐,在短時間趕制成簡陋的載人吊籠。劉軍二話沒說就鉆進了吊籠,被折臂吊車緩緩吊起。隨著吊籠的逐步升高,吊籠在海風中劇烈擺動,劉軍只好蹲下。船員從不同方向奮力拉緊安全繩,以減少吊籠的擺動幅度。
體重近200斤的劉軍就站在這樣一個左搖右晃的吊籠內,頂著從船舶煙囪冒出的廢氣,在昏暗光線中將固定進出口液壓管固定卡、進出口液壓管、電器比例閥的控制電纜等依次卸下,接著拆卸液壓馬達……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幾名科考隊員在不停詢問潛水器艙內人員狀況,其他人都守在甲板上,看劉軍他們搶修,不知不覺已到深夜。故障的液壓馬達終于拆卸下來了,劉軍顧不上休息,立即與其他機工將舊液壓馬達上的配件拆卸下來再裝到新液壓馬達上。
劉軍再次系上高空作業(yè)安全帶,進入了不斷晃動的吊籠。此時光線差,搖晃的作業(yè)環(huán)境帶給搶修的難度更大,因為現在不是拆卸,而是要將150千克重的液壓馬達在看不清楚的狹小空間靠手摸定位將其裝入法蘭座內,還要套上間隙很小的花鍵軸。
經過一整夜搶修,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恢復工作的水面支持系統(tǒng)順利將“蛟龍”號從顛簸的海面吊起、A型架內擺、主吊纜下放一氣呵成,“蛟龍”號被緩緩放入母船甲板軌道車上。3名下潛人員出艙時,眼淚奪眶而出,劉軍滿是油污的臉上也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鏡頭三:有困難,找“老軌”
2013年“向陽紅09”船在印度洋執(zhí)行任務時,CTD(溫鹽深儀)在回收至1500米深度時纜繩收不上來,而船正在往淺水區(qū)漂移,CTD一旦被掛在海底,船和設備都會有危險。劉軍與機工主動幫助實驗部門,他們冒著高溫在滾燙的甲板上緊急搶修2天。
2011年的“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中,“蛟龍”號采樣籃在下潛試驗時丟了,而沒有采樣籃不能算作一次有效下潛,因為“蛟龍”號是作業(yè)類潛水器。這時“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脫口而出:“讓‘老軌’給另做一個!”
于是劉軍和機工就真的按照圖紙,用化隔板現場給“蛟龍”號做了兩個采樣籃!
后來呢?
后來啊……“老軌,幫做個換能器底座!”“老軌,幫忙做個潛水器底腳支架!”“老軌,布放標志物浮力不夠,能不能幫我們做一個?”(畫外音:“喂,你們當老軌是機器貓??!”)
找上門來的這些“麻煩事”有些很小,但對潛水器作業(yè)和科學家實驗來說是必不可少,甚至可能因為這些小事而影響整個航次,劉軍也從來沒有拒絕過這些“無理”的請求。“老軌”從來不嫌麻煩,都是盡心盡力、一絲不茍地給他們做好。
沒有“向陽紅09”船上“老軌”這幫人,中國的載人深潛是干不成的——這是“863計劃”海洋深潛裝備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的評價。
鐵血男兒柔情漢 出海在外心系家
這個“硬漢”背后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故事,劉軍是家中的長子,妹妹常年在國外,母親去世得早,他的妻子閻蓓承擔起照顧父親以及料理家務的重任。想到家里,平日里的“硬漢”的眼眶濕潤了,“我對父親和妻子感覺虧欠太多。”劉軍說。
“他不是很喜歡說家里的事情,是條漢子!”船上的同事都很理解劉軍。他妻子身體不是很好,還要一個人承擔照顧父親和操持整個家的重任。每次歸航,船靠碼頭后,劉軍處理好船上的事情,就會去買一堆父親愛吃的東西,去探望父親。
“心中覺得很愧對我的老父親,作為他的兒子,不能在他身邊盡孝,每次出海心里總是很惦記,走的時候也不敢告訴他,怕他擔心。”劉軍說。
精品輪機,動力第一。7年來一直在現場卻沒見過一次潛水器的布放和回收,因為他要在機艙保證船舶的動力安全供應。風光時不湊熱鬧,危難時挺身而出!這就是闖海的真男人——“老軌”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