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青
孟子和莊子的孝道思想比較研究
楊孝青
孟子和莊子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的孝道思想各具特色。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孝道規(guī)范,有利于進行道德教化。莊子以道法自然為出發(fā)點,肯定孝是人的善良本性,主張順應人的本性,反對過度提倡孝道。莊子批判了孝道的功利化,但同時也否定了道德教化的意義。
孝道;事親;孟子;莊子
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亂不止,諸子百家學說紛呈,紛紛以“道”援之。面對“天下溺”的局面,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其核心在于孝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認為仁義孝悌會破壞人的自然本性,進而導致社會混亂。比較研究孟子和莊子的孝道思想,有助于我們合理吸收先秦孝道思想的精華,建構適應現(xiàn)代家庭倫理關系的新孝道。
孟子的孝道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孟子認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是人性的基本特點。無此“四心”,則“非人也”。而“四心”恰是仁、義、禮、智的開端、源頭,“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從孟子的“四端”說來審視其孝道思想,則孝道的核心就是“事親”和“從兄”?!叭手畬?,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朱熹注曰:“蓋良心之發(fā),最為切近而精實者。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其意亦猶此?!保?]孝道源于人的良心,“仁”的本質源于孝順父母,“義”的本質源于跟從兄長。
孟子對孝道的論述主要涉及守身、養(yǎng)親、順親、厚葬。
第一,守身。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也就是說,侍奉父母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大不過這一件事情。要能做好侍奉父母這件事情,前提是“守身”。人的一生需要守護的東西很多,而最為根本的是守護好自己的身體和作為人的本性。沒有健康的身體,或者不能正確地支配自己的身體而失去了人的本性,就做不好事親這件事情。
第二,養(yǎng)親。孟子列舉了5種不孝的行為:“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養(yǎng)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自甘墮落,以至于沒有能力去贍養(yǎng)父母,是不孝;只顧自己任性、快活,而使父母傷心受累,也是不孝。養(yǎng)親包括物質奉養(yǎng)和精神奉養(yǎng)2個層面。在物質方面,要為年邁的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精神方面,要敬重父母,讓父母有尊嚴地快樂生活。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只給吃的,而無愛意相隨,那就像對待豬一樣;有愛意相隨而不恭敬,那就像畜養(yǎng)牲口或寵物一樣。在贍養(yǎng)父母的過程中,對待父母要有恭敬之心。對此,孔子也說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孟子將舜作為天下人的榜樣,認為如果都能像舜那樣終身敬重父母,天下就不會出現(xiàn)臣弒君、子弒父的情況。
第三,順親。在贍養(yǎng)父母的過程中,要使父母有尊嚴地快樂地生活,做子女的不能違逆父母的心愿。舜敬重孝順其父親,寧愿舍棄天下,也不愿意讓他父親失去尊嚴,孟子認為這是“大孝”的表現(xiàn)。父慈子孝,各止其所,各安其位,天下就能安定太平。孟子認為,悅親之道在于誠?!皭傆H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孟子·離婁上》)人要以發(fā)乎內心的真誠去孝順父母,這樣才符合天道。“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孝順父母至誠的人能夠感動上天,而不順其親的人,不配為人之子。父母即使犯了法,做子女的也應該為父母隱瞞。舜為天子,其父瞽瞍殺了人,他應該咋辦?面對自己的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孟子說,舜作為天子,不能阻止皋陶去抓捕瞽瞍,但舜可以偷偷地與父親一起逃走,然后“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孟子·盡心上》)。孟子在突出家國重要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家的優(yōu)先地位[2]。
第四,厚葬。孟子主張厚葬,他說“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贍養(yǎng)父母是子女應該做的大事情,為父母送終則是比平時的侍奉更加重要的事情。父母去世之后,子女就沒有機會再侍奉父母了。因此,應該特別鄭重地去操辦離世父母的喪事,而不應該在這件事上委屈和虧待父母。孟子厚葬母親的行為遭到一些人指責,孟子回應道:“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提倡將孝道運用于社會治理,使孝悌與仁政緊密結合起來?!皥蛩粗?,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他認為堯和舜的治理之道即是推行孝悌。他特別推崇舜的孝行,在《孟子》一書中有78次提到舜的孝道。孟子倡導孝道,推崇孝道在治國中的作用,目的是為實現(xiàn)理想的社會治理目標。他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莊子繼承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主張順應自然。他說:“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保ā肚f子·至樂》)“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保ā肚f子·天道》)順應自然,則萬物自化,天下自安?!肚f子》一書中論及孝道的內容不多,不如《孟子》的豐富,但莊子的孝道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莊子承認孝是人的自然本性,反對賦予孝道以功利目的。莊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孝是萬物的自然本性。在《天運》篇中,莊子與大宰蕩的對話集中體現(xiàn)了此觀點。
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痹唬骸昂沃^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贝笤自唬骸笆幝勚瑹o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p>
莊子指出,虎狼能夠做到父子相親,具有仁的本性。至仁乃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無往而不親愛,無所偏私,一切皆任性自然,故稱無親。至仁無親的說法,不是把孝看成“過”,而是把孝看成“不及”,“孝”之名不足以表達至仁的高尚。成玄英疏曰:“仁者,親愛之跡。夫虎狼猛獸,猶解相親,足明萬類皆有仁性也?!庇衷唬骸爸寥收撸x忘仁,可貴可尚,豈得將愛敬近跡以語其心哉?故不足以言也?!惫笞⒃唬骸胺裁诓患罢撸蔬^仁孝之名而涉乎無名之境,然后至焉?!保?]500-502
莊子承認孝具有存在的倫理價值?!白又異塾H,命也,不可解于心……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人間世》)意思是說,孝子對父母的愛敬是出于天命,是人與生俱來的秉性。孝子事親要順父母之意,使父母舒適,就是至孝。如果心有所系(如系于利祿),雖像曾參那樣孝順,也不值得稱道。
在《寓言》篇中,莊子借用孔子與弟子的對話,表達了對曾參至孝的貶抑。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p>
郭象注曰:“夫養(yǎng)親以適,不問其具。若能無系,則不以貴賤經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yǎng)之宜矣?!背尚⑹柙唬骸胺蛐⒆邮掠H,務在于適,無論祿之厚薄,盡于色養(yǎng)而已,故有庸賃而稱孝子,三仕猶為不孝。參既心存哀樂,得無系祿之罪乎!夫唯無系者,故當無哀樂也?!保?]947可見,莊子所贊成的孝道就是要順乎人的自然本性,不為外物所系,要能夠讓父母順適。
第二,不必標榜稱頌孝道。莊子認為,子女盡孝是來自天命,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沒有必要去標榜稱頌孝道?!胺蛐┤柿x,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莊子·天運》)在莊子看來,推崇仁義是導致社會混亂的重要原因。他說:“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保ā肚f子·天運》)成玄英疏曰:“仁義憯毒,甚于蚊虻,憤憒吾心,令人煩悶,擾亂物性,莫大于此?!保?]524
莊子認為,儒家推崇的孝道存在許多弊端。
至孝者未必能夠受到公正對待?!叭擞H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莊子·外物》)孝己為殷高宗之太子,遭后母之難,憂苦而死。曾參至孝,卻受到父母的憎恨,經常受到父母責打,甚至差點被打死,所以常常悲泣[3]914。
推崇孝道可能使偽孝盛行。莊子認為,如果過度美化孝道,乃至給予獎勵,就會使偽孝之風盛行?!把蓍T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保ā肚f子·外物》)死了親人而格外哀傷以至身體消瘦,結果因為這種孝行而得加官晉爵。但其他人看到的卻往往不是這種孝的品德,而是獲得加官晉爵的結果,于是為了能夠加官晉爵而仿效他人之孝行。成玄英疏曰:“慕賞而孝,去真遠矣,斯尚賢之過也。”[3]937統(tǒng)治者推崇孝道,結果使人變得矯性偽情,失去了孝的本來意義。
推崇孝道會導致社會混亂。莊子認為,儒家推崇仁義孝悌的做法容易誘導人們將仁義孝悌作為牟利的工具,標榜孝子而非議他人,使民相互爭名奪利?!芭e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shù)物者,不足以厚民……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保ā肚f子·庚桑楚》)標榜仁孝的做法后來發(fā)展成為“禮教吃人”,封建孝道成了統(tǒng)治階級禁錮人民的精神枷鎖,父慈子孝的本真之親情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第三,孝本自然,不留痕跡。莊子認為,真正的孝不需要提倡,一切皆應順乎自然?!爸恋轮溃簧匈t,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保ā肚f子·天地》)在至德之世,人們不推崇賢德,不夸耀才能,民風淳樸,人人率性自然,相親相愛,上下和平,沒有什么事跡需要記錄傳頌。在莊子看來,符合自然的孝道也是不留痕跡的。他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莊子·天運》)儒家的敬親、愛親的孝都是有跡可循的,敬重禮儀周到,愛重心誠意真,但都可以從其表現(xiàn)形式去判斷。然而,子女孝順雙親和父母愛護子女都是出于人之本性,不應該看重形式,不應該是由于外在的影響。為了遵從仁義孝悌等道德規(guī)范而孝,必然有做作的成分,結果必然破壞人的本性。因此,符合自然的孝行是不留痕跡的。莊子所肯定的就是這種發(fā)乎自然本性的、忘親忘我忘天下的、“無所系”“無所待”的孝道。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重要基礎,是農業(yè)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支柱。儒家重視孝道在維系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主張表彰和任用有孝行的人,從而推廣孝道。但是,如果將孝行與功名利祿掛鉤,則容易被一些人所利用。道家認為事親從兄之孝道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不值得過分推崇;過分推崇孝道,會導致偽孝盛行,從而破壞人性,引起社會混亂。孟子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孝道規(guī)范,有利于進行道德教化。莊子主張應該順應人的本性,認為孝的最高境界是“無所系”“無所待”。莊子反對過度提倡孝道,實際上是擔心人的善良本性因為外界的過分推崇而被功利化。我們要合理地吸收孟子和莊子的孝道思想,并對弘揚孝道的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使傳統(tǒng)孝道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仁義孝悌雖是出于人性,但人性有變,古今不同。一味推崇古代孝道而不加以改革創(chuàng)新,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孝道的教化功能。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64-365.
[2]萬光軍.孟子讓舜“竊負而逃、樂忘天下”的寓意[J].孔子研究,2007(5).
[3]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編輯:米盛)
B22
A
1673-1999(2016)08-0011-03
楊孝青(1976-),男,博士,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合肥230051)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