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厚琳
1940年5月14日,德國飛機占領了鹿特丹的整片天空,不斷向這座城市投擲炸彈。幾個小時之內,舊城中心被摧毀,本該在6月舉行六百周年慶典活動的荷蘭港口被摧殘得面目全非,淪為一片瓦礫。
這場閃電戰(zhàn)之后,從1946年開始,鹿特丹不斷進行著戰(zhàn)后重建工作。即使是今天,這座城市還在改變形態(tài),并且成為了建筑師們發(fā)揮奇思妙想的“競技樂園”——漫步鹿特丹的中央車站,你會發(fā)現自己猶如置身于一座灰塵飛揚、喧鬧嘈雜的建筑工地。這是一個亟待重塑自我的城市。
就在車站的轉角,當你穿過臨時人行道、電車道或自行車道,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商業(yè)廣場。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的紅色鶴形燈,壯觀的正方體狀的百代影院(Pathe Cinema)以及著名的多倫音樂廳(de Doelen Concert Hall)就在這片區(qū)。這是一座1960年代建造的多功能型建筑,是荷蘭最大的音樂廳,即使其最新的改造設計不能得到你的肯定,但是不會有人質疑其中的音樂會的質量——這里是世界知名的鹿特丹愛樂樂團(RPO)的駐地。
自1995年開始,俄羅斯指揮家瓦列里·杰吉耶夫接管了RPO的首席指揮一職,使這個城市與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在音樂的競爭力上旗鼓相當。一年后,他創(chuàng)辦了鹿特丹愛樂杰吉耶夫音樂節(jié),每年9月呈現為期十天、華麗紛呈的音樂會。后來他把掌舵權交給了年輕的加拿大指揮家雅尼克(Yannick Nezet-Seguin),后者目前也是費城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杰吉耶夫會在每年音樂節(jié)開幕時回來,指揮他之前的樂隊和馬林斯基交響樂團。音樂節(jié)的其他演出包括了一些知名音樂家和樂壇新星。
每一屆杰吉耶夫音樂節(jié)都有一個主題。2010年,樂團和音樂節(jié)迎來了一位新任管理總監(jiān)漢斯·韋杰(Hans Waege),音樂節(jié)的主題開始和城市有聯(lián)系。“我希望鹿特丹愛樂樂團和音樂節(jié)以及城市能夠相互融合,”韋杰解釋說,“主題不應僅僅關乎市場反響,也應該傳達信息。我們是已有九十三年歷史的古老機構,而鹿特丹是個現代化的城市。我們需要當代音樂,也需要肖斯塔科維奇和馬勒,并且應該勇于冒險。我希望這能夠成就我們的品牌?!?/p>
“復興:鹿特丹的故事”是2010年的主題之選,標志著德國轟炸七十周年。前三場音樂會大致呼應了戰(zhàn)爭的前后經過: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把觀眾帶入戰(zhàn)爭的無盡黑暗,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交響曲》重現了戰(zhàn)爭的狀況,而聲勢浩大的馬勒《第八交響曲》則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野,在榮耀和希望中收尾。除了音樂廳以外,演出也在富有意義的場所上演,例如圣勞倫斯教堂(Laurenskerk),這座建于1646年的哥特式教堂,是閃電戰(zhàn)后為數不多的幸存建筑之一,在火光沖天的戰(zhàn)線邊緣見證戰(zhàn)火熊熊燃燒著這個城市支離破碎的心。
“大海與城市”是2011年的主題。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命題:鹿特丹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城市,僅位于上海之后。在廣闊的馬斯河(River Mass)上,船只和水上出租運行繁忙。運河在這座城市中縱橫交錯,舊時的港口和碼頭排列在河面上。還有大批聚集的前往美國的清教徒移民們,以及往來荷美的航船。雖然音樂節(jié)的曲目細節(jié)未公布,觀眾們也能從這個充滿想象的音樂主題中期許一些有意思的安排?!氨敬螛芳疚覀冇幸恍O好的曲目,”韋杰說,“我們將在馬勒的《第九交響曲》和布里頓的《魂斷威尼斯》組曲中開幕。我們將演奏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薩特闊》(Sadko)和舒曼的《萊茵河交響曲》。杰吉耶夫是非常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指揮,他說音樂節(jié)的主題不應是個局限,關鍵是把好的音樂帶到音樂節(jié)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