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創(chuàng)
我們在回望自己的成長道路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時期確實是一個思想波動起伏較大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往往承受著比自己內在承壓力強大得多的外在壓力。我們敏感而脆弱,快樂又憂愁,世界那么大而我們的自我小宇宙又那么小,也許一丁點兒的事情就會成為壓垮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5月13日,上海某中學初一女生在寫下三封分別給父母、同學和教師的遺書后從11樓的家中陽臺跳樓身亡。一個花季少女失去了鮮活的生命,一對充滿期盼、養(yǎng)育女兒的父母必須承受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這位自殺的少女,據(jù)說是班級的中隊委員,一名極具文學才華的優(yōu)秀學生。究竟為什么事自殺而死,遺書中一字不提;一個中隊委員、優(yōu)等生,卻反復鞭撻自己“犯了很多錯,傷害了很多人”,是“活該”,而且“很臟、很壞”……一個13歲的女孩,充其量能夠“臟”“壞”到什么程度呢?在自我認知崩潰的邊緣,她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解決整件事……如果對于一個大人來說,我會認為他不負責任,但對于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只能說她的心靈太脆弱,還不知道何謂“責任”。
類似花季少年因學習壓力、人際關系不和諧、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原因,走上了輕生這條不歸路的報道常見諸媒體。在我們扼腕唏噓之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把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抗挫能力的培養(yǎng)盡快地擺到一個重要的位置。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日漸優(yōu)渥。因為經(jīng)濟條件改變,對孩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隨之改變的不在少數(shù)。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生活上的事情全包,只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增長,忽視其心靈成長的家長也比比皆是,這樣孩子朝著一個失衡而畸形的模式發(fā)展,即使不似上文的女孩那樣跳樓解決問題,也會造成失敗的教育。在我看來,責任教育能引導挫折教育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曾經(jīng)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故事。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备赣H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睆拇耍@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p>
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怨天尤人,甚至輕生厭世,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該賞識的時候不賞識或賞識不到位,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或不會批評;很多父母曲解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把賞識教育等同于縱容夸耀,把挫折教育等同于打罵體罰,這是家庭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
任何教育方法都是工具,都要有使用的能力和智慧,才能物盡其用。賞識教育絕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可是你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才可以使用好,這需要你有賞識能力和教育的功力。教育的藝術在于準確無誤的細節(jié)處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教育能力智慧不夠,往往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對孩子實施賞識教育也是這樣,過猶不及。賞識過了頭,孩子容易產(chǎn)生虛榮、自傲的心理,很難接受不同意見,更不要說批評教育了。如當一件事情做得好了,僅僅說“你真棒”,而不具體指出哪里“棒”,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對賞識或挫折失去感覺。更嚴重的是,孩子會逐漸找不著方向:為什么爸媽總說我好,而其他人眼里的“我”,卻不是那么好呢?
我個人認為,對孩子的一些天生型的優(yōu)點要盡量避免夸大性的贊揚,如長得漂亮、聰明等,即使需要表揚也盡量不使用“你長得真漂亮”“你真聰明”這種直白的語言,換成“你真是個整潔的孩子”“你真是個愛思考(愛動腦筋)的孩子”,這樣的語言就不會是孩子對自己的天賦沾沾自喜從而產(chǎn)生驕傲的心理,而是肯定他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別人的贊揚。一位中國學者夸獎了北歐一教授的女兒,卻被要求道歉。教授認為:“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夸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于父母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系。你夸獎了她,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再者,你未經(jīng)她的允許就撫摸她的頭,這使她以為可以隨意觸碰他人身體而無須經(jīng)過他人的同意。不過你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彌補。有一點,你是可以夸獎她的,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辟p識應該著眼于受表揚者個人的勞動和努力,著眼于受表揚者今后的發(fā)展,否則,就會產(chǎn)生錯誤的導向。我們教師和家長的只有愛和賞識還不行,還要掌握愛與賞識的藝術。好的動機要配以適當?shù)男袨椴拍苁盏秸嬲男Ч?。否則,就容易造成我們經(jīng)常遇到的“好心辦壞事”。
美國父母十分關注孩子個性、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與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對美國父母來說,懲罰是一件需要慎重對待的事情。一般從孩子一出生開始,父母就會考慮如何懲罰孩子以及怎樣掌握懲罰的“度”的問題。當女兒幾個月的時候,Holly就開始對她進行懲罰教育了。某一天,女兒咬了Holly。Holly對女兒說:“哦,你把媽媽咬痛了?!迸c此同時,Holly將女兒放進她的嬰兒床,并離開她一會兒以示懲罰。Holly對小寶貝的懲罰總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會盡力讓孩子體會到她深厚的愛意。美國人從來不打罵孩子,因為他們認為打罵會損害孩子的自尊。每次女兒有比較過分的舉動,Holly都會以很嚴肅的眼神看著女兒,大多數(shù)時候,乖巧的女兒立刻就會明白媽媽的意思,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討。當然,女兒也有不乖巧的時候,如果她的錯誤比較嚴重,Holly會采取一些措施對女兒進行懲罰,如取消周末女兒最喜愛的活動等。
美國的幼兒園、學校也會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他們的懲罰方式是:讓犯了錯誤的孩子一個人到某個角落單獨待上幾分鐘。當孩子意識到他所犯的錯誤帶給了自己麻煩之后,教師就會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里。如果孩子過分頑劣,幼兒園或學校則會同家長聯(lián)系,讓家長一起參與來改造孩子。嚴重的甚至會請家長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兒園或者學校。
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如鳥之兩翼,只有恰當取舍,根據(jù)知識、能力、性格、經(jīng)歷、家庭都不一樣,而且思想不斷變化著的孩子,平衡賞識和挫折的分量,才能教育好孩子,使他身心健康地成長,最終形成自己健康、健全的人格。
外國有位作家,很小的時候寫了首兒童詩,母親認為精彩極了,不吝贊美之辭;父親卻說糟糕透了,這使他感到委屈。在以后成長歲月中,他一有進步,哪怕是點滴成績,都會被母親捕捉住,給予不遺余力的贊揚,作者從母親身上得到的信心、勇氣與希望。而父親對他要求很嚴厲,對缺點、失誤,不留情面地指出來,有時還大聲斥責,作者從父親身上獲得的是清醒、理智與謙遜。再后來,他成為知名作家,完全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他深感自己很慶幸,既有一個懂得欣賞自己的母親,又有一個十分嚴厲的父親,不然,很難成才。
這對父母就像打鐵時炙熱的烈火和淬火的冷水,在一熱一冷的交替中打造了孩子性格的韌性,使其成才?,F(xiàn)在的孩子比較早熟,做家長的更應該及早培養(yǎng)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要讓孩子懷著一顆脆弱不堪受力的心靈。作為父母,零距離地愛孩子是種本能,而超越天性,保持一臂的距離去愛孩子,是智慧??朔笎厶煨缘恼系K,刻意地和孩子保持著一臂的距離??粗じ^,看著他自己擦血,看著他假裝說不疼,看著他痊愈……愛而不溺,嚴而不冷,是為真愛。
對孩子實施賞識教育,這沒有錯,但賞識過了頭,效果適得其反,孩子容易產(chǎn)生虛榮、自傲的心理,很難接受不同意見,更不要說批評教育了。如今的獨生子女,大人嬌慣得多,在學校里不受點兒挫折教育,將來怎么走上社會?著名特級教師韓軍認為,教育應是十八般武藝,欣賞、激勵、批評、懲罰等,缺一不可。這可謂真知灼見。世界上沒有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妙藥,面對知識、能力、性格、經(jīng)歷、家庭都不一樣,而且思想不斷變化著的中小學生,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都需采用。■
(作者單位:浙江諸暨市應店街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