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張亞靜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學習研究所 舒 華
?
閱讀障礙兒童的早期診斷與干預
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亞靜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學習研究所舒華
摘 要:本文對閱讀障礙的概念、困難表現(xiàn)以及早期診斷和干預進行詳細概述,重點闡明閱讀障礙早期診斷方法的新趨勢以及早期干預的主要形式。相對于國外研究,國內研究應該加大對閱讀障礙診斷與干預的普及推廣力度,促進漢語閱讀障礙診斷方法的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障礙 早期診斷 干預
發(fā)展性閱讀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指學齡兒童在讀寫能力發(fā)展方面存在特殊困難,主要指擁有正常智力、學習動機和受教育機會卻不能順利學會閱讀的兒童。閱讀障礙的發(fā)生率為5%~17.5%。在學習困難兒童中,大約有80%的兒童實際上是受到閱讀障礙的困擾。閱讀障礙不僅會造成兒童的學業(yè)落后,還會對他們的情感、社會性發(fā)展以及成人期的就業(yè)和職業(yè)成功帶來不良影響,因而它受到各國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閱讀障礙現(xiàn)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兒童克服閱讀困難。如果按5%的發(fā)生率計算,每年深受閱讀障礙困擾的漢語兒童超過一千萬。鑒于國內目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教育投入現(xiàn)狀,為如此龐大的群體提供優(yōu)質的個別矯治服務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實現(xiàn)對閱讀障礙高危兒童的早期鑒別,在兒童發(fā)生閱讀障礙的可能性還沒有實現(xiàn)之前,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干預,就可以從根本上實現(xiàn)從矯治到預防,變“治病”為“防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同齡正常閱讀水平的兒童相比,閱讀障礙兒童在聽、說、讀、寫上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其學習出現(xiàn)困難。具體來說,閱讀障礙兒童對聲音的感知和辨別存在困難,口語發(fā)展相對落后和緩慢,發(fā)音不清楚,產(chǎn)生詞匯比較困難且速度較慢。在閱讀水平上,他們對漢字的識記速度較慢,識記的數(shù)量較少。無論是出聲朗讀還是默讀,他們的整體閱讀速度比較慢。在拼寫上,他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書寫錯誤,如漏掉筆畫、同音字錯誤和形似字錯誤等。
1.能力—成績差異診斷
目前關于閱讀障礙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探討閱讀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行為、認知及腦機制方面的差異,其鑒別標準以能力—成績差異模型(Ability—achievement Discrepancy Model)為主。即,在排除智力、動機、受教育機會等影響因素后,比較兒童應有的閱讀能力與實際表現(xiàn)的閱讀水平之間的差異,診斷兒童是否存在閱讀障礙。
(1)能力—差異診斷方法的標準
具體操作中,研究者多選用控制智商在正常范圍,閱讀能力(以閱讀單個單詞為主)低于同齡人一個標準差或一個閱讀年齡或1.5個閱讀年級,為篩選閱讀障礙兒童的標準。目前,漢語閱讀障礙的研究多采用這種篩選模式,研究主要采用的閱讀任務包括漢字識別和閱讀流暢性測驗。例如,王曉辰等人的研究共選取小學五年級學生433名,采用識別量測驗,篩選標準為一分鐘識字成績低于同年級兒童平均成績的一個標準差,調查最終得到33名閱讀障礙兒童。
這種診斷標準最困難的地方在于需要大規(guī)模的測驗調查。它往往需要調查幾百個同年齡的兒童,然后得到這一年齡正常兒童閱讀的平均水平,再經(jīng)過與正常兒童的標準進行比較,才能得到閱讀障礙兒童。
為解決這一問題,目前一些研究者正致力于制定中國兒童閱讀水平的常模,今后對單個兒童的診斷將會十分方便。例如,舒華等人抽取北京市21所學校一到五年級學生做調查,用來編制《北京市兒童閱讀測驗常?!贰钪緜ジ鶕?jù)閱讀障礙癥狀學特點,編制《漢語閱讀閱讀技能診斷測驗》。何淑嫻等人編制香港兒童閱讀診斷標準化評估方法。這些標準化評定測驗的編制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漢語閱讀障礙兒童早期診斷的開展。
(2)能力—差異診斷方法的評價。盡管能力—成績差異鑒別程序的邏輯清晰,是目前運用最廣泛的鑒別方法,但是按照該定義,只有實際閱讀成績明顯落后于其他兒童的才會被診斷為閱讀障礙兒童,才有機會接受特殊訓練或者矯治。事實上,兒童通常到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才會表現(xiàn)出落后于同齡人的情況?!暗却辈町惓霈F(xiàn)的這段時間,兒童出現(xiàn)閱讀障礙的可能性變成了現(xiàn)實性,也讓人們失去了干預閱讀障礙的最佳時機。所以,這種“等待失敗效應”(wait to fail effect)是能力—成績差異鑒別標準面臨的最猛烈批評。
閱讀障礙(高危)兒童沒有被及時診斷并得到相應的干預,會使得他們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讓他們更加不愿意從事閱讀,而閱讀經(jīng)驗的缺乏,反過來又會加重閱讀困難的嚴重程度,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將會使這些學生的閱讀困難變得更加嚴重,也會更加難以矯治,出現(xiàn)嚴重的“積累效應”(Cumulative Effect)。而閱讀作為個體學習的最重要手段,閱讀能力也是兒童從事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最終將會對兒童的情緒、自我認知乃至社會交往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目前閱讀障礙研究的一種重要趨勢就是改矯治為預防,盡可能早地鑒別出存在閱讀障礙危險的高危兒童,并給予一定的早期干預,從而最大限度減輕他們的困難程度,而反應——干預模型(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TI)就是其中一種鑒別和干預并重的新模型。
2.閱讀障礙診斷方法的新發(fā)展——反應干預診斷
(1)反應—干預診斷方法的內容。作為新興的閱讀障礙鑒別模型,反應—干預模型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沒有被廣泛接受的現(xiàn)成操作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框架下,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全面評估和干預,其對閱讀障礙進行鑒別的過程是對高危兒童進行干預的過程。該模型大致包含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全員檢測和群體干預。學校對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相關技能進行全面測查。在常規(guī)教學條件下,學校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全體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并對實際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檢測所有學生的進步情況。沒有對優(yōu)質教學做出積極反應,閱讀成績明顯低于同齡人的學生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目標化的小組輔導。基于課程目標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學校以問題解決模式為學生制定目標化的、密集的、專門化的干預措施,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記錄并檢測學生的進步情況。在小組輔導情況下仍然沒有進步的學生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個別訓練與全面評估。針對學生的認知缺陷,學校為其提供更為密集的、個性化的指導與干預,監(jiān)控學生的變化。如果仍有學生沒有對干預措施做出積極反應,那么學校將會對學生進行多學科、多方面地全面評估,確定其是否為閱讀障礙兒童,使其接受特殊教育服務。
(2)反應—干預診斷方法的評價。與能力—成績差異模型相比,反應—干預模型克服了前者“等待失敗效應”和“積累效應”的缺點,可以較早發(fā)現(xiàn)有閱讀困難傾向的高危兒童,為及時進行干預贏得了寶貴時間。其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將鑒別和干預進行有機結果。反應—干預診斷方法不僅能夠治療一些并不屬于閱讀障礙但成績較差的學生,還能夠為真正存在閱讀障礙的兒童制定科學化、密集化、專門化和個別化的教育指導方案,最大限度地幫助閱讀障礙兒童克服閱讀困難。
雖然,目前圍繞閱讀障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診斷閱讀障礙以及閱讀障礙兒童究竟會表現(xiàn)哪些缺陷上。但是,這些基礎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幫助閱讀障礙兒童改善并提高閱讀水平,盡可能克服閱讀困難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閱讀障礙早期診斷和加工缺陷的研究結果,為閱讀障礙的早期診斷提供了依據(jù)和實施的可能性。目前,主要采用的干預模式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針對閱讀障礙語音加工技能的訓練,一類是圍繞閱讀流暢性展開的訓練。
1.語音加工技能干預。一些研究者發(fā)現(xiàn)語音加工缺陷是閱讀障礙普遍存在的缺陷。如果能改善制約閱讀能力的語音技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閱讀水平。目前,針對語音技能干預的重點在于促進兒童對語音單位的操縱、切分等。具體的干預形式主要有單純的語音訓練和與閱讀結合的語音訓練。
(1)單純的語音訓練模式。它是對不同單元的語音信息采用識別、辨別和產(chǎn)出等任務進行訓練。例如,訓練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進行音節(jié)(單詞)到音位(輔音、元音)等單元練習。對以漢語為母語的兒童,根據(jù)年齡的不同采用從大語音單元(字詞)到小語音單元(聲母、韻母、聲調)的訓練。形式上可以采用識別任務,如聽覺呈現(xiàn)兩個范疇的語音,讓兒童進行歸類訓練。還可以采用辨別的任務,兒童的聽覺同時呈現(xiàn)三個語音信息,讓其判斷哪個語音和其他兩個不同。除了聽覺形式的訓練,還可以采用產(chǎn)出任務,給學生一個語音單元,讓其刪掉首音、中間音節(jié)或尾音后,產(chǎn)生新的語音單元。例如,給學生一個“dian”的語音信息,要求刪除中間的“i”后,產(chǎn)生新的語音信息“dan”。通過這種任務訓練,強化兒童對漢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感知、操縱和切分等基本語音加工能力。
(2)與閱讀相結合的語音訓練模式。單純的語音訓練主要關注早期口語行為中的語音感知和加工能力,要順利完成閱讀過程還需要建立口語(音)和書面文字(形)匹配的對應規(guī)則。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閱讀中訓練語音能力,并學習音形對應規(guī)則所取得的效果要比單純的語音訓練效果好。語音信息可以由簡單到復雜,并重復出現(xiàn)在一個故事情景中。訓練語音加工時,可以讓學生建立語音和字形的聯(lián)系,掌握語音和意義的聯(lián)系。在閱讀中學習這種建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閱讀流暢性干預。閱讀流暢性的干預模式是建立在閱讀障礙雙重加工缺陷的理論基礎上的。相對于語音訓練,閱讀流暢性訓練更加側重于閱讀的速度是否流暢和快速。例如,Wolf等人編制的RAVE-O訓練程序,不僅要求兒童能夠準確地識別語音、正字法等信息,還要求兒童能夠快速、自動化、流暢地完成對語音、字形等基本認知技能的訓練。在漢語研究中,舒華等人正致力于開發(fā)一套適合中國兒童閱讀流暢性的干預測驗。這一干預測驗基于芬蘭人的chain test模式,采用劃銷形式,將不同層次的語言材料編制進去,如數(shù)字、聲母、韻母、聲調、漢字、詞組等,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劃出目標單元。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者對閱讀障礙的研究與探索不僅要在研究領域繼續(xù)深入,還要逐漸轉入實踐層面,讓更多的教育學家、教師和家長了解,盡早幫助閱讀障礙兒童。目前,英語環(huán)境中的閱讀障礙早期預測和干預研究已經(jīng)取得豐富成果,但由于漢語與英語的差異較大,我國研究者在借鑒西方研究成果時,必須立足漢語的特點,研發(fā)適合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鑒別和干預程序。
參考文獻:
[1]Lyon,G.R.,Shaywitz,S.E.,Shaywitz,B.A.A definition of dyslexia[J].Annals of Dyslexia,2003
[2]方俊明.當代閱讀困難兒童認知加工過程研究的熱點[J].中國特殊教育,2004
[3]Pennington B.F.& Bishop D.V.Relations among speech language,and reading disorders [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9
[4]Ho,C. S.,Chan,D.W.,Lee,S. H.,Tsang,S.M.,& Luan,V.H.Cognitive profiling and preliminary subtyping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J].Cognition,2004
[5]吳思娜, 舒 華,王 或. 4~6年級小學生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異質性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
[6]王曉辰,李其維,李 清.小學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PASS認知加工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
[7]王曉辰,李 清.基于漢語閱讀障礙的PASS認知加工特點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3
[8]王曉辰,李 清,鄧賜平.漢語閱讀障礙的語音加工及正字法加工缺陷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 2014
[9]楊志偉. 漢語閱讀技能診斷測驗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
[10]Ho,C S-H,Chan D,Tsang S M,et al.The Hong Kong Test of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J]. Hong Kong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Research Team,2000
[11]Fletcher, J.M.& Vaughn S.Response to intervention:preventing and remediating academic difficulties[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09
[12]Bruce McCandliss,Isabel L.B.,Rebecca S.Focusing attention on decoding for children with poor reading skills:a study of the word building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4
[13]Wolf M,Miller L,Donnelly K.Retrieval,automaticity,vocabulary elaboration,orthography:A comprehensive,fluency-based reading intervention program[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2000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國家青年項目“閱讀障礙兒童的聲調感知缺陷與早期干預”,項目編號:CBA130129;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閱讀障礙兒童在聲調范疇知覺上的加工機制”,項目編號:SQ125004;河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基金“漢語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認知缺陷及感知生理基礎研究”,項目編號:L2010B17)
文章編號:ISSN2095-6711/Z01-2016-05-0242
作者簡介:張亞靜(1981.05—),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