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考工記》到《伐檀》
——科技史與古代文學的交叉研究一例

2016-03-19 03:42丁光濤
關鍵詞:考工科技史古代文學

丁光濤

(安徽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從《考工記》到《伐檀》
——科技史與古代文學的交叉研究一例

丁光濤

(安徽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利用《考工記》中科技記載來探索《伐檀》的主旨,說明科技史與古代文學之間能夠進行交叉研究.首先,根據(jù)《考工記》在周代車輪制作及其檢驗過程與水密切相關,推定《伐檀》的作者應為古代車輪制造者-“輪人”.其次,根據(jù)《考工記》中關于古代社會分工的相關記載,說明周代“百工”的特殊社會地位,從而表明《伐檀》中的“君子”,即“輪人”是無需從事耕作和狩獵的.第三,根據(jù)《考工記》中“周人上輿”的論述和關于車輛制造特別是車輪制作的詳細記載,說明“輪人”對社會的重要價值.由此可知,《伐檀》的主旨不是對剝削者不勞而獲的諷刺,而是對“輪人”勞作和生活的贊美.最后,建議在科技史與古代文學之間交叉研究應是雙向的,即不僅從古代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科技史的信息,而且以科技史成果來探討古代文學中的問題.

科技史;古代文學;交叉研究;《考工記》;《伐檀》

《詩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對《詩經(jīng)》的研究也是源遠流長,古今成果汗牛充棟,但是至今仍有眾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例如,《伐檀》是《詩經(jīng)》中最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然而對這首詩的主旨,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作者身份的看法,從古到今分歧巨大[1-5].近來,我們從物理學角度對《詩經(jīng)》中的名篇《伐檀》的主旨提出新的看法,即該詩是“輪人”之歌,是對古代車輪制作者勞作和生活的贊美詩[6].這種論斷是否成立,仍然留下很多有待回答的問題,例如,古代車輪制作與水之間有那么多的聯(lián)系嗎?周代手工工匠的社會地位會那么高嗎?周代車輛制造,特別是車輪制作有那么重要嗎?本文將主要從《周禮·考工記》出發(fā),利用科技史成果來討論這些問題.

《考工記》約成書于東周時期,漢代收入《周禮》之中,該書匯集古代,主要是周代的手工業(yè)分類、手工工藝和技術,以及對相關現(xiàn)象的認識,是我國現(xiàn)存的一部古老的工程技術專著[7-12].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該書“不但在中國工程技術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其內(nèi)容包羅的豐富,某些部分(例如車)敘述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部的”[12].對這部典籍,學術界作過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基本上限制在探討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域里,由于長期存在的文理科學術研究之間的分割,故對《詩經(jīng)》和《考工記》兩部幾乎是同時代出現(xiàn)典籍的研究卻鮮有交集.本文以對《考工記》為主的科技史研究成果來分析解決與《伐檀》相關的疑問,進一步論證《伐檀》的創(chuàng)作者應是“輪人”,且這首詩不是對剝削者不勞而獲的諷刺,而是對古代“輪人”勞作和生活的贊美.同時以此為例,建議打通文理學科之間的壁障,開展中國科技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之間的雙向交叉研究.

1 古代制輪與水不可分 “輪人”是《伐檀》的創(chuàng)作者

《伐檀》是《詩經(jīng)》中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但是對這首詩的主旨的看法卻眾說紛紜[3-8].分析詩旨,重要的是應當搞清詩的創(chuàng)作者,即使不能斷定具體人物,也應力求查明是哪一類特定的人群,因為從不同身份的創(chuàng)作者出發(fā)去分析,會得到大不相同的詩的主旨.如何確定《伐檀》身份,“密碼”在詩歌本身.《伐檀》有三章章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詠唱,古今眾多的討論中,對這種回環(huán)復沓的詩歌形式,往往只作為是《詩經(jīng)》中常用的疊詠章法而略過,甚至只討論一章,而且只分析這一章的后面六句.我們認為詩中三章的“伐檀”—“伐輻”—“伐輪”,“河之干”—“河之側”—“河之誑”,“漣猗”—“直猗”—“淪猗”之間存在前后遞進關系和內(nèi)在關聯(lián),特別是對前后出現(xiàn)的三種水波形態(tài):“漣猗”、“直猗”、“淪猗”,更應當給出合理的解釋,因為這是確定作者群體的關鍵.

《考工記》中對制造車輪的記載十分詳盡,說明古代車輪制作全過程都與水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望其輻,取諸易直也.…,揉輻必齊,平沈必均.…凡揉牙,外不廉而內(nèi)不挫,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是故…水之以目氐其平沈之均也,…故可規(guī)、可褃、可水、可縣、可量、可權也,謂之國工.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伐檀”即取材備料,為求車輪堅固耐用,多取質地堅硬的檀木制作.由于古代運輸能力的限制,山林中砍伐的沉重檀木和其它原木,必須借助于水運,再加上后期制造過程也離不開水,所以總是將原料堆放在河岸邊.這就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由來,當這些木材堆放時,必然引起不規(guī)則河岸的震動,水面會激起零碎雜亂傳播的微波,此即“河水清且漣猗”.

車輪由轂、輻、牙三部分組成,輻是連接轂和牙的部件,車輛的負荷由車軸加到車轂,再通過車輻傳到車牙(輪周),壓到地面.因此,車輻本身要平直且材質均勻,且一個車輪有三十根輻條,這些輻條制作時要力求規(guī)格統(tǒng)一,故必須將制作成的輻條放到水中,觀察它們的浮沉情況,若水平浮起,且下沉一樣,則它們是均衡合格的,即達到“揉輻必齊,平沉必均”.此外,因為車輪的輪牙是用一條或多個直木條彎制的,所以那些準備揉制輪牙的木條也應當經(jīng)過這種水中浮沉檢查.這就是“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的由來,當這些直輻條放到河岸邊淺水時,河面激起一道道直線形式傳播的水波,此即“河水清且直猗”.

其實揉制輪牙也離不開水,《荀子》中這樣說,“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即要使“中繩”的直木條,成為“中規(guī)”的圓形輪牙,必須經(jīng)過特殊的加工處理-“揉”.這個過程大體上是把初加工的直牙料,放在火上烘烤,并漸加外力,使之彎曲變形,與此同時還必須不斷地用水淋灑于木料受火烘烤處與變形處,這樣的處理一方面可保證使木料定形,日久“不復挺 ”,另一方面又可保證木料在加工過程中外側不斷筋傷理,內(nèi)側不灼焦挫損,兩側不暴裂臃腫,即達到《考工記》所要求的“外不廉而內(nèi)不挫,旁不腫”.其實,這種“水火既濟”的加工方式,至今在農(nóng)村木工竹匠中仍然可以見到.

對制造完成的車輪要進行六步定量的檢測,其中之一的檢測是“可水”,即“水之以目氐其平沈之均也”.車輪制作完成,幾何檢測“可規(guī)”、“可褃”后,還必須放到離岸較遠的水中,由車輪在水面的漂浮狀況,可以檢驗輪面是否平整,物料配置是否均衡,這是力學性質上的檢驗.這就是“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誑兮”的由來.當這些圓輪放入河中時,河面會激起一輪輪圓形傳播出去的水波,此即“河水清且淪猗”.

綜上所述,根據(jù)《考工記》和其它相關文獻中的記載,以“三伐”(伐檀、伐輻、伐輪)為標志的古代制造車輪過程,從備料、中間加工,到最后進行檢測,都與水緊密相關,《伐檀》中三章前三句描述,與此古代技術記載竟如此契合!水的表面波動三種形態(tài),與不同的生產(chǎn)活動,不同的投放物體地點,不同形式的波源,激發(fā)不同的水波形態(tài).這種記載是真實的,與物理學中關于波的產(chǎn)生和傳播的規(guī)律相符合,古人并沒有物理理論,但是有長期細致觀察的感受,這三章三句敘事是如此符合科學,只能說明這是有現(xiàn)場直接體驗的人的寫實之作,而不是沒有實際經(jīng)驗的其他人靈感突發(fā)的產(chǎn)物.這些強有力表明創(chuàng)作《伐檀》的是“輪人”群體[9].

2 “百工”位列貴族 “輪人”“食之在官”

《伐檀》的創(chuàng)作者確定后,接下來的問題是古代手工工匠,特別是“輪人”的社會地位如何?《考工記》總綱中開宗明義給出了下列記述: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執(zhí),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zhí),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nóng)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這就是說,當時社會分工如下:有政權決策者、行政執(zhí)行者、手工制造者、商貿(mào)流通者、農(nóng)耕種植者和紡織絲麻者.在這六類國家職務人員中,“百工”位在王公、士大夫之后,居第三位.“百工”是屬于官府的,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社會階層,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chǎn)力,鄭玄注說,“百工司空事官之屬”.《考工記》接下來的一段相當長的記載中說明當時已經(jīng)存在民間手工業(yè):

“粵(越)之無閪也,非無閪也,夫人而能為閪也.-胡之無弓車也,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

對此鄭玄注釋曰:“人人能作是器,不須國工”,即有些諸侯國和有的地區(qū),由于民間普遍能制造這些產(chǎn)品,就不必專門設官制造,反過來說,如果不是民間能夠制造的器具,就需要設官工了.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意味著社會進步,從農(nóng)耕狩獵中獨立分離出手工業(yè),標志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第一卷)》中明確指出,西周社會的階級和階層中的統(tǒng)治貴族通稱“百姓”,分為三等:王族(姬姓)、諸舊族和百工.“百工,是掌握手工業(yè)技術管理工奴的低級百姓.…西周得百工,成為王官的重要部分”[16].文獻[17]中對專門設立的官工制度的出現(xiàn)及其利弊有精當?shù)恼撌?,這些官府“百工”,“咸有專職,不事稼穡,祿以代耕.···故以部族之中,以若干人專司制造,實工業(yè)演進之第一步也.”什么工種地位最高?《考工記》曰:“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百工”有六大類三十故工種,其中“攻木之工”排在首位,而攻木之工又包括“輪、輿、弓、廬、匠、車、梓”,這就是說,在《考工記》中“輪人”位列“百工”的第一位.在周代車輪制造應當是“高技術”行業(yè)了,《莊子·天道篇》中輪扁與桓公有這樣的一段對話:“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在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這段話說明當時輪人為輪的技藝確實并非易事,所以百工之中輪人的社會地位最高.這種官工的地位和生活是相當優(yōu)越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例如,《論語》說“百工居肆”,《國語·魯語》說“工商食官”,《管子·治國篇》曰:“今為專作技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nóng)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綜上所述,商周時期的車輛制造者,特別是制作車輪的“輪人”,是“不稼不穡”、“不狩不獵”的,國家官府會供給他們足夠多的糧食和肉食.這個論斷不是臆測的,《伐檀》中歌詠了,《考工記》等古籍中記載可以為證的.

3 “周人”重車輛制造 “輪人”“不素餐”

為什么“輪人”地位這么高?這是與周代車輛制造業(yè)的重要性相關的.《考工記》緊接著總綱就論述車輛制造和車輪的重要性: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車有六等之數(shù):…凡察車之道,必自載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車自輪始.凡察車之道,…故兵車…,田車…,乘車…”

我國古代車輛的出現(xiàn)和制造由來已久,隨著時代進步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了周朝車輛制造業(yè)地位不斷上升,比前代更重視.《考工記》本身就是“周人上輿”的有力證據(jù),這部典籍對先秦時期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木制車輛制造技術,特別是關于車輪的制作和檢驗部分作了詳細的記載.有人做過統(tǒng)計,全書共6981個字,涉及車輛的就有1589個字(包括后面的“車人為車”部分).車輛制造涉及的工種多,車輛用途多種類多有兵車、田車、乘車之分;書中涉及如何考察車輛優(yōu)劣,考察車輛必先注意考察車輪,涉及很多方面.《考工記》中“攻木之工”有七種,而從事車輿制造的就占其中三種,這本書的相關內(nèi)容就是當時車輛制造全書.

為什么在先秦時期車輛這樣重要?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車輛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和最重要的戰(zhàn)爭用具,又是社會等級的標志和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車的發(fā)明傳說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時代,在商代已有較高的車輛制造技術和實際使用,這是考古已經(jīng)確定的事實.周代則在多方面廣泛使用車輛,例如,周朝時輅車是天子專用車,輅車有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五種類型;王后也有“五輅”,諸侯、士大夫用車各有規(guī)定制度,這些在《周禮》相關部分有記載.戰(zhàn)車即古代用于作戰(zhàn)的車輛,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軍事兵器.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zhàn)于?邑,使用了戰(zhàn)車70乘.在《尚書·牧誓》中,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zhàn),周動用了“戎車三百”,但是到了西周初期魯國就已經(jīng)“公車千乘”了.在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車千乘,甲士十萬”之國更是常態(tài).《詩經(jīng)·小雅》中有幾首詩涉及周王出動兵車征伐會獵的盛事;《楚辭》中《國殤》直接描述了古代車戰(zhàn)的慘烈悲壯.流傳至今的象棋保存這個歷史遺跡,“車”是其中最具有攻擊和防守能力的棋子.孔子辦學的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六藝”,即“御、射、書、數(shù)、禮、樂”,“御”是指駕馭車輛的技術,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也是駕車而行的.《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中的記述表明,一個門客出入要乘車,到梁國去干事派五十輛車,梁國迎孟嘗君的使者車一百輛,可見當時使用車輛的普遍.

社會需求推動車輛制造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要求國家官府重視制造車輛的機構和人才,而車輛中最重要的最難制造的部件是車輪,沒有合格的車輪就沒有合格的車輛,不能生產(chǎn)和儲備一定數(shù)量的車輪,就無法使車輛得到廣泛的應用.所以《考工記》中不僅以“輪人”位居“百工”首位,而且“輪人為輪”部分的詳盡也是其它部分不可比擬的,“輪人”為官工,稱為“君子”是很自然的.在古籍中最早討論“君子”“不素餐”的是《孟子·盡心上》,公孫丑請教老師:“《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說:“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弟子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古人對“素餐”的解釋是無功食祿,孟子認為“輪人”為國家服務,又教育弟子,貢獻很大,不是“素餐”者.這里的“君子”何所指?應當結合《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來討論,在辯論中孟子迫使論敵承認,“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承認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社會分工是必要的,承認從事農(nóng)業(yè)與從事手工業(yè)的人交換彼此產(chǎn)品的合理性,這里“百工”就是“君子”.孟子與《伐檀》成詩時代相距并不遠,對詩中關于君子“不素餐”的解釋更可信些.雖然孟子并沒有講明“其君用之”和“弟子從之”的具體內(nèi)容,但是根據(jù)《考工記》,這些君子可以為“士大夫”,也可以為“百工”;這些弟子可以學習“六藝”,也可以學習“國工”的手工技藝.綜上所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是反話,不是諷刺,而是對“輪人”的貢獻和生活待遇的肯定.

4 結論和討論

本文我們主要通過對《考工記》的解析,結合其它古代文獻和近代對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討論《詩經(jīng)·伐檀》詩旨相關的三個問題:

一是《考工記》中對制造車輪的記載,直接說明水與古代車輪制作全過程密不可分.在車輛制造準備材料時,大量木材的運輸放置,必然與河水相關;車輻制作過程中和車輪成形后,都必須放入水中檢測.這些與《伐檀》中的“坎坎”三伐,以及河面出現(xiàn)的三種水波,緊密呼應.三種波源產(chǎn)生三種波形,與現(xiàn)代物理學知識相符,進一步說明這首詩是實踐者所作,是“輪人之歌”.

二是《詩經(jīng)》成書時代,手工工匠——“百工”已經(jīng)分化出來,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社會階層,他們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chǎn)力,脫離了稼穡和狩獵,由國家供給食物,這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表現(xiàn).《考工記》中將“輪人”列在“百工”之首,其生活情況應當更優(yōu)于一般手工業(yè)者.

三是我國古代車輛制造由來已久,“周人上車”,車輛制造代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低和國力強弱,《考工記》中車輛制造內(nèi)容超過全書五分之一,清楚說明古代制造車輛的重要性.制造車輛最重要的是車輪制造,這是古代的“高技術”,“輪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很大,是“不素餐”的“君子”.綜上所述,《伐檀》的創(chuàng)作者應是“輪人”,表現(xiàn)出他們對自身的勞作和生活的贊美,而“不素餐兮”則是對其價值的肯定.

本文給出一個利用科技史料和研究成果,探索解決古代文學中的爭論問題的實例.由此我們提出應當重視古代科技和古代文學的綜合研究,這種交叉結合有正反兩種方式:一是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收集提取科技史料,供研究科技史問題;二是利用科技史料和研究成果,探索研究古代文學問題.實際上,這前一種方式是早已有之的,古代并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然而,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學作品真實地面對自然界,描述客觀實際現(xiàn)象,總結記載人們的生產(chǎn)技能和實踐經(jīng)驗,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科技知識;很多古代文學家深入地思考世界,他們的作品包含著可貴的科學思想萌芽,對現(xiàn)在的人們或許還有啟迪意義;還有一些古老的神話傳說,也可能包含有益的古代信息,從古代典籍,包括古代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史料,以辨析科技史中的疑問.反思一下,由于文理學科分離阻隔日趨嚴重,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研究基本上與科技史絕緣,很多重要的古代科技著述,以及近代科技史研究的成果,卻沒有在古代文學的研究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幾十年培養(yǎng)起來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對科技和科技史知識的了解很少,這是與教育制度相關,與社會傳統(tǒng)思維相關,改變這種狀況是困難的,但是,這種嚴重的文理分離割裂現(xiàn)象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這種改變可能先從科技史領域突破,開展大學科跨度的古代科技和古代文學交叉綜合研究.

[1] 嚴正元.《伐檀》主旨古今爭鳴評議[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5,4(2):75-81.

[2] 牟玉亭.《詩經(jīng)·伐檀》詩旨匯辯[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2(2):94-98.

[3] 陳柏華.《詩經(jīng)·伐檀》主旨新探[J].語文學刊,2008,11:85-87.

[4] 馬榮江,楊保學.《伐檀》主旨新探[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51-54.

[5] 唐振家.《伐檀》旨意之我見[J].新西部(下半月),2010,(2):82.

[6] 丁光濤.輪人之歌:以物理之鑰解《伐檀》之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3(1):65-68.

[7] 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

[8] 張道一.考工記注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0.

[9] 王燮山.考工記及其中的力學知識[J].物理通報,1959,(5):197-200.

[10] 戴吾三.《考工記》中輪之檢驗新探[J].中國科技史料,2000,21(2):147-151.

[11]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12] 呂思勉.先秦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3:55.

From Kao Gong Ji to Fa Tan: a Case Crossover Study o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cient Literature

DING Guang-tao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reco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Kao Gong Ji, the theme of Fa Tan is found out, that illustrates the crossover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ble to. First, according to Kao Gong Ji in Zhou Dynasty the wheel production and inspection proces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presumed authors of Fa Tan shall be the ancient wheel manufacturing.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ancien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Kao Gong Ji,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zhou dynasty craftsmen ——“Bai Gong” was special, to show that the “gentleman” in Fa Tan, namely wheel manufacturing were not engaged in farming and hunting. Third,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the zhou dynas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ehicle and detailed records about the vehicle manufacturing, especially the wheel making in Kao Gong Ji, it showed that the social value of wheel manufacturing was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theme of Fa Tan is not satire on unearned exploiters, but praise for labor and life of wheel manufacturing. Fin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rossover study betwee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bidirectional,that is, not only found the information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but also by us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ncient literature; crossover study; Kao Gong Ji; Fa Tan

2016-07-08

丁光濤(1942-),男,安徽樅陽縣人,教授.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5.018

N09,I222

A

1001-2443(2016)05-0493-05

猜你喜歡
考工科技史古代文學
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科技史教學探究——以兩次工業(yè)革命為例
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問題意識”探究一一以《詩經(jīng)》為例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析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簡介
“墻-壁”小考——《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匯編考工典》墻壁部的評述與考證
考工動態(tài)人臉識別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
新書介紹:《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
科技史引入小學科學教學的可行性探微
中國瓷器凝結的科技思想
啟迪和引路
榆中县| 衡阳县| 绥德县| 宜阳县| 洪泽县| 瓮安县| 灵璧县| 乌鲁木齐市| 光山县| 旬邑县| 海晏县| 莱州市| 钟山县| 江口县| 赤水市| 徐闻县| 铅山县| 汶上县| 阜宁县| 南开区| 民乐县| 西畴县| 丁青县| 临清市| 廊坊市| 台东县| 永州市| 微博| 镇安县| 营口市| 黄平县| 库尔勒市| 河南省| 通城县| 临夏县| 融水| 托里县| 山西省| 托克逊县| 玉门市|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