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姜太公名號居里考辨

2016-03-18 00:40衛(wèi)紹生
尋根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姜太公太公姜子牙

衛(wèi)紹生

姜太公,司馬遷稱之為齊太公。以其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有功,封于齊地營丘,遂為周朝齊國開國之祖。《史記·齊太公世家》對姜太公有簡略記載。但是,仔細(xì)梳理一下,有關(guān)姜太公的歷史文獻(xiàn)并不是很多,以至人們對其名諱居里等多語焉不詳。茲據(jù)有限的文獻(xiàn)資料,對姜太公名諱居里考述于后。不當(dāng)之處,尚祈方家教正。

關(guān)于姜太公的姓氏

姜太公的姓氏本來不應(yīng)該成為一個問題。既稱姜太公,則其姓姜本無可疑?!秶Z·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毖椎凵诮蛞詾槭?。大禹之時,姜姓祖先為堯四岳之官,因輔佐大禹有功而賜姓姜。所以,姜姓源出于炎帝應(yīng)無異議。從姓源上講,姜太公姓姜也是無可爭辯之事。然而,《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稱姜太公為“太公望呂尚”,則姜太公又為呂姓也。姜太公為何又姓呂呢?是因為姜氏祖先為四岳之官時,因輔佐大禹有功,封于呂地,其中一支封于申地。呂與申皆在今河南南陽市境,呂在今南陽市西(《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為在今新蔡),申在今南陽市。此時姜姓祖先雖封于呂地和申地,但仍姓姜氏。夏商之時,姜姓枝繁葉茂,出現(xiàn)了非嫡長封于呂申之地的情況。再往后繁衍,其子孫多數(shù)已非貴族,有的則降為庶人。姜太公就是封于呂地的姜氏后人。所以,司馬遷說齊太公“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三國譙周《古史考》對姜太公由姜姓而為呂姓,也有簡略記載。

呂姓雖出自姜氏,但根據(jù)記載,呂氏有五支,而只有封于呂地且以國為氏的呂姓為姜姓之后。明人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氏族博考》載:“呂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國為氏。又,晉有呂氏,出于魏氏;又,叱丘氏、副呂氏、叱呂氏,并改為呂。”諸呂之中,只有“姜姓之后,以國為氏”之呂與姜太公有關(guān);而出于魏氏之呂氏,應(yīng)是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后的呂姓;至于其他幾家呂姓,則屬于由他姓改為姓呂,與姜姓就更加沒有關(guān)系了。

姜太公的名號問題

說起名號,姜太公的名號也許是中國古代名號最多最復(fù)雜的一個。粗略統(tǒng)計一下,竟然有二十多個,如師尚父、太公尚、太公、太公渭、太公望、呂太公望、周望、姜望、呂望、師望、姜尚、姜公、姜牙、姜老、姜子牙、姜太公、呂尚、呂牙、呂渭、飛熊等。這些名號雖然復(fù)雜,但細(xì)分一下,主要出自三個系統(tǒng):一是由周文王、周武王對姜太公的尊稱或賜號而來,如太公望、師尚父、飛熊。太公尚、太公望、呂太公望,以及周望、師望、姜望、呂望等,系從師尚父和太公望演化而來。二是從姜太公為炎帝后裔的姓源而來,如姜尚、姜公、姜牙、姜老、姜子牙、姜太公等。三是因姜氏在夏商兩代曾經(jīng)封于呂地,以封地為姓,如呂尚、呂望、呂牙、呂渭、呂太公等。茲按三個系統(tǒng),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號約略而論之。

太公望。此說最早見載于《史記·齊太公世家》: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庇谑侵芪鞑C,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按照司馬遷的解釋,周文王出獵時在渭水之陽遇到了姜尚,通過與之交談,以為遇到了先君太公所希望的人物,可以讓周朝振興,于是就同車載回,賜其號為太公望。這一稱號中的“太公”,是指周朝先君太公;“太公望”是說呂尚就是先君太公所希望得到的蓋世奇才。后人把“太公望”之“太公”理解為齊太公,把“望”理解為齊太公之名,于是就有了呂望、姜望、周望、師望、呂太公望等稱呼。這些稱呼都和“望”字相聯(lián)系,以至許多人都以為“望”是呂尚的又一名號。而司馬遷所說的“太公望呂尚者”,指的是有太公望稱號的呂尚這個人,而不是說齊太公呂望。如果說“太公望”指的是齊太公呂望,那就與下文所說的周文王“故號之日太公望”自相矛盾了。所以,除“太公望”外,其他各種與“望”相聯(lián)系的一些稱呼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傳,但實際上大多屬于訛傳或傳訛。至于飛熊,則與“非虎非熊”之卜辭相關(guān)。

師尚父。在先秦文獻(xiàn)中,姜太公又稱為師尚父?!对娊?jīng)·大雅·大明》講到武王伐紂之事時寫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边@里所說的師尚父,是周武王對姜太公的尊稱。西漢劉向以為,師尚父就是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史記·齊太公世家》在講到周武王九年欲東伐以觀諸侯之事時,也稱齊太公為師尚父。唐人司馬貞以為尚父是官名,他說:“武王號為師尚父,則尚父官名?!贝苏f與劉向《別錄》解釋的師之、尚之、父之大相徑庭。倘如此說,姜太公就僅僅是所謂的帝王師了,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姜太公的歷史文化地位,與姜太公在西周初年的歷史貢獻(xiàn)不符。司馬貞之說值得商榷。尚父亦作尚甫,是君主尊禮大臣的一種稱號?!对娊?jīng)》毛亨傳云:“尚父,可尚可父?!编嵭{:“尚父,呂望也。尊稱焉?!痹谥袊糯?,大臣有尚父稱號者,前有姜太公,后有董卓、郭子儀、李輔國等。《新唐書·郭子儀傳》:“德宗嗣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贝送?,還有亞父、仲父等尊號,也是君主對大臣尊稱。蘇軾以為,“阿衡伊尹之號,猶日師尚父云爾,師其官也,尚父其號也”,亦可為一說。

呂尚。先秦文獻(xiàn)已多有稱呂尚者,如《荀子》中曾兩次提到呂尚,《戰(zhàn)國策·齊策》有“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之說。在《秦策》中,范雎對秦王也提到了呂尚?!妒酚洝R太公世家》繼承前人之說,稱之為呂尚,并言:“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日呂尚?!眲⑾颉墩f苑》有“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之說。由以上可知先秦兩漢時期,呂尚之名較為流行。由于呂尚本姓姜,故又稱姜尚。又由于呂尚乃齊國開國之君,故又稱太公尚。一說“尚名也,變名為望。是太公本名尚,因望久而改名望也”。呂尚又稱呂望,是自“太公望”之號而來,并非呂尚期待有所作為太久而改名為望。

呂牙。此說最早見載于《孫子》,其文云:“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弊S周《古史考》則稱姜牙:“(太公望)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司馬貞對譙周之說作了進(jìn)一步解釋:“按,后文王得之渭濱,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蓋牙是字,尚是其名?!笨记按墨I(xiàn),多有稱姜太公為姜牙者。初唐陳子昂有“姜牙皓眉,實逢其良。投劍指揮,奄有八荒。周有天下,七百余年”之語,孟郊有“姜牙佐周武,世業(yè)永巍巍”之句。唐代以后,也有稱姜牙為姜子牙者,如唐代詩人方干有詩云“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鬢白于姜子牙”,李咸用詩有“不知姜子牙,何處釣流水”之句。歐陽修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亦稱:“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泵魅肆璧现度f姓統(tǒng)譜》于“姜”姓下首列“周姜子牙”。而在明人許仲琳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太公則是姓姜名尚字子牙,為昆侖山玉虛宮闡教元始天尊的徒弟,受師尊之重托,下山輔佐明主,代為封神。從第十五回“昆侖山子牙下山”開始,至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姜子牙始終在踐行師尊之托,代為斬將封神。所以,一部《封神演義》,實際上就是姜子牙斬將封神的故事。由于《封神演義》在民間廣有影響,所以民間多稱姜太公為姜子牙,而呂牙或姜牙則很少有人知道。

姜太公。此說在民間廣為流行,如講述姜尚垂釣渭濱的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就以姜太公來稱姜尚。檢索文獻(xiàn),姜太公之稱最早出自東漢末徐斡的《中論》:

又有不因眾譽而獲大賢,其文王乎?畋于渭水邊,道遇姜太公,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釣。文王石而與之言,則帝王之佐也,乃載之歸,以為太師。姜太公當(dāng)此時貧且賤矣,年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dāng)乎賢君之心,其術(shù)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云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斯豈假之于眾人哉?

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徐斡長于書論。他這段話是說周文王善于識才,他不需要假借眾人之譽,卻能夠在言談之間發(fā)現(xiàn)姜太公的過人之處,且不因姜太公老邁貧賤而以之為帝王師。比較而言,在官方文獻(xiàn)中,稱姜尚為姜太公或姜子牙者較少,而在民間,稱師尚父、太公望、姜尚、呂尚者較少,而稱姜太公或姜子牙的情況則比較普遍。

姜太公居里在何處

姜太公的居里,自戰(zhàn)國以來,就有不同說法。概括起來,主要有東夷之士說、東海上人說、瑯玡海曲說和河內(nèi)汲人說。

東夷之士說。此說見載于《呂氏春秋》:“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先秦時期,人們習(xí)慣上稱黃河下游地區(qū)的居民為東夷。但夏商周三代都邑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而所謂的“東夷”,往往是相對于都邑所在地而言。西周都邑為豐鎬(今西安市長安區(qū)),故亦有以崤函之東為東夷者。所以,東漢高誘在為《呂氏春秋》作注時,這樣解釋“東夷之士”:“太公望,河內(nèi)人也。于周豐鎬為東,故曰東夷之士?!焙觾?nèi)在豐鎬之東,姜太公為河內(nèi)人,故稱“東夷之士”。按照高誘的解釋,所謂“東夷之士”說,實為河內(nèi)說。河內(nèi)即河內(nèi)郡,兩漢時期轄?wèi)选⒓?、河陽、山陽?8縣。遺憾的是,高誘僅說姜太公為河內(nèi)人,而沒有具體說明是河內(nèi)某縣人。這就為后人留下了諸多想象空間。

東海上人說。此說見載于《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者呂尚,東海上人?!贝颂幩Q東海,當(dāng)是東???。查《漢書·地理志》,東海郡轄38縣,并無“上”這個地方。按照司馬遷敘述人物籍貫的慣例,通常是直接稱縣名,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如果縣下有鄉(xiāng)或里,則徑直言及鄉(xiāng)里,如“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如果人物籍貫在郡國治所,則徑稱郡國,如“孫子武者,齊人也”。既然“東?!焙笥小吧稀弊?,則“上”或是地名。但如前所說,東??ぎ?dāng)時沒有“上”這個地方。所以,可能的解釋是,“上”作“海上”講,“東海上人”則可解釋為“東??ずI系娜恕?,也就是東海海濱或海島上的人。但據(jù)《孟子》所言,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若如此說,則姜太公曾經(jīng)為躲避紂王居于東海之濱。姜太公既是為躲避紂王而避居?xùn)|海之濱,只能說明姜太公在東海之濱居住過,而不能說明姜太公是東海人。所以,“東海上人”當(dāng)與孟子所說的“居?xùn)|海之濱”相同或相近,而不是指姜太公就是東?!吧稀蹦莻€地方的人。

海曲東呂說。宋代地理學(xué)家樂史在《太平寰宇記》中寫道:“漢海曲縣城在縣東北六十里,屬瑯砑郡,有鹽官?!恫┪镏尽啡眨捍说赜袞|莒鄉(xiāng)東莒里,太公望所出也?!贝苏f為海曲說最有力的證據(jù)。元代學(xué)人梁益《詩傳旁通》直接引樂史說:“《博物志》:曲海城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于欽《齊乘》亦引樂史說為證,持海曲東呂說:“海曲城。莒州東百六十里地有東呂鄉(xiāng),太公望所出。”其實,海曲東呂說并非出自張華《博物志》,而是出自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

漢海曲縣,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屬瑯砑郡。有鹽官地,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

對比宋元人所引《博物志》,大多是從《元和郡縣志》中節(jié)錄或轉(zhuǎn)錄而來。有關(guān)節(jié)錄或轉(zhuǎn)錄則是各取所需,甚至出現(xiàn)了轉(zhuǎn)錄錯誤的情況,如樂史《太平寰宇記》把海曲城誤為“曲海城”,“東一百六十里”轉(zhuǎn)錄成“東北六十里”;梁益轉(zhuǎn)錄《太平寰宇記》隨樂史之誤,亦把海曲城誤為“曲海城”。這些失誤不僅把本來清楚的事情給搞糊涂了,而且表明有些學(xué)者根本沒有做過實地考察,只是以訛傳訛。海曲東呂說的出現(xiàn),是為了把司馬遷的“東海上人”說坐實。但司馬遷說得太模糊,又無可依憑,于是就在所謂的“東?!敝卣业搅撕G菛|呂鄉(xiāng)。姜姓先祖曾經(jīng)封于呂地,其后人以封地為姓。東呂雖非姜姓先祖封地之呂,但畢竟有個呂字可以附會上去。殊不知,姜姓先祖所封之呂地,皆在今河南境內(nèi),與東???、瑯玡郡都沒有什么關(guān)系。東呂鄉(xiāng)既與姜姓先祖的封地沒有關(guān)系,則其作為姜太公出生地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河內(nèi)汲人說。東漢學(xué)人高誘在《呂氏春秋》“東夷之士”注中,僅說姜太公河內(nèi)人,而沒有說明姜太公是河內(nèi)什么地方人。而在《淮南鴻烈》“太公之鼓刀”注中則明言“太公,河內(nèi)汲人”,直接點明了姜太公是河內(nèi)汲人。而據(jù)北朝酈道元《水經(jīng)注》,至遲在東漢順帝時,姜太公為河內(nèi)汲人說已經(jīng)廣為流行。其“清水”注云:

城東門北側(cè)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nèi)汲人也??h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jīng)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成曰:“宜之?!彼炝?,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cè)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

盧無忌所立《晉太公碑》,立于西晉太康十年(289年)三月。據(jù)宋趙明誠《金石錄》記載,碑文略云:“太公望者,此縣人。大晉受命,四海一統(tǒng)。太康二年,縣之西偏有盜發(fā)冢,而得竹策之書。書藏之年,當(dāng)秦坑儒之前八十六歲。今以《晉書·武帝紀(jì)》考之,云咸寧五年,汲郡人不準(zhǔn)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余萬言,藏于秘府。與此碑年月不同……碑又云:其紀(jì)年日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參考年數(shù),蓋壽一百一十余歲,而《史記》亦不載?!贝吮畵?jù)汲冢書對姜太公卒年作了補正,明確記載姜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享年110多歲,彌補了《史記》之缺憾。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xué)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倘其對漢順帝時《太公廟碑》和《晉太公碑》所記姜太公為汲人有不同看法,當(dāng)有所辨之。既無辨識,當(dāng)是對姜太公汲人說無異議。

高誘雖曾明言姜太公是河內(nèi)汲人,但不言何據(jù)。結(jié)合東漢順帝時汲縣令崔瑗所立太公廟碑,可以推斷,高誘“太公,河內(nèi)汲人”的記載不是鑿空之論,而是有所依憑。他否定司馬遷的“東海上人”說,而力主河內(nèi)說,依據(jù)之一可能就是漢順帝時崔瑗所立《太公廟碑》。而晉武帝太康十年汲縣令盧無忌所立《晉太公碑》,不僅進(jìn)一步肯定了姜太公是河內(nèi)汲縣人,而且還據(jù)汲冢書明確記載了姜太公的卒年和享年之?dāng)?shù)。此外,三國譙周“呂望常屠牛于朝歌,賣飯于孟津”之說,也可間接證明姜太公是汲縣人之說。汲縣位于朝歌和孟津之間,距離朝歌更近一些。居于汲縣的姜太公在潦倒之時,為生存計而奔波于朝歌和孟津之間,在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下,也是可能的。

姜太公是汲人說,在后世廣有影響。宋人羅泌《路史》采《水經(jīng)注》之說,稱“太公望,河內(nèi)汲人也”。他綜采前人之說,指出:“其為人也,博聞而內(nèi)智。蓋亦嘗事紂矣,紂之不道,去而游于諸侯,退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翻然起曰:‘吾道信矣?;蛟毁哑呤嘀鞫挥觯私栽豢裾煞蛞?。文王獵而得之。嗟夫!風(fēng)云之會,不約而合,豈繁俗所窺哉?”明人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于姜姓姜子牙下明言“汲人”。清代著名學(xué)人顧炎武也主張姜太公為汲縣人,他說:“太公,汲人也。聞文王作,然后歸周?!睆暮笫烙绊憗砜矗羌橙苏f,是最具影響力也最為可信的一種說法。

猜你喜歡
姜太公太公姜子牙
背影
背影
Deity Defying
覆水難收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為何不能救活比干
姜太公釣魚新傳
我的太公
雙語話中國歷史名人:姜子牙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