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盛的民間節(jié)日。對于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來說,同樣有個十分重要的“年”,他們把這個隆重的節(jié)日叫作“藏歷新年”。因為“藏歷新年”蘊含著深厚而悠久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時,將其作為民俗項目類別而正式列入。
隆重別致的藏歷年
藏歷新年是藏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從藏歷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日結束,持續(xù)十五天。
實際上每個藏歷年節(jié),從藏歷十二月初就開始準備了。家家戶戶在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植青苗。十二月中旬家家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賽”。接近年關時,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谷斗,斗內(nèi)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還要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些都是為了喜慶豐收,祝愿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人畜興旺。除夕前兩天,對室內(nèi)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飯前在灶房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征永恒吉祥的雍仲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現(xiàn)今,受內(nèi)地漢族過年風俗的影響,過藏歷年時,藏族人也會在房屋的大小門上貼年畫、貼對子,年畫的內(nèi)容多是藏族人視為吉祥物的獅子、龍、虎等,對聯(lián)是用藏文寫的吉祥語。過年前,藏族的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人都要洗梳發(fā)辮,以取吉利。
除夕晚上,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這天晚飯,各家要吃團圓飯“古突”。在“古突”中會特意制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硬幣等的面團,石子象征心腸硬,木炭象征心黑,辣椒象征嘴如刀,羊毛象征心腸軟,硬幣預示財運亨通。吃到這些不同夾心的人,即席吐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增添幾許除夕之樂。吃完團圓飯,家家戶戶傾巢出動去舉行隆重的送鬼儀式,端著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舉著火把的人在后面緊迫,直到鬼食盆被摔爛在熊熊燃燒的青稞秸堆里。
初一這天不出門,是自己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先祭拜神靈,然后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谷斗等擺于佛龕茶幾上,互相拜年,說一些祝福吉祥的話,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接下來開始喝頭天做好的熱青稞酒,吃麥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這天天不亮,家庭主婦會從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全家人按輩分排位坐好,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點送進嘴里。此后,長輩按次序?!霸鞯吕铡?,后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后,開始吃麥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歡度新年開始。初一還有禁止掃地、不說不吉利話和互不走訪做客的規(guī)定。
初二,開始外出拜年,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見面必互道“扎西德勒”“節(jié)日愉快”之類吉祥祝福語,連續(xù)三五天。
初三,掛經(jīng)幡,煨桑,插經(jīng)旗,祈求山神和水神賜予幸福平安。
藏歷新年十多天期間,各村寨還會舉辦一些娛樂活動,如人們選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跳鍋莊舞、弦子舞,唱藏戲,拔河,賽馬,射箭,等等。整個藏歷新年期間,高原上處處鞭炮炸響,經(jīng)幡飛舞,歌聲樂聲響徹云霄,一片吉祥喜慶氣氛。
奇異多彩的慶年風物
藏歷新年,全藏區(qū)的人都十分重視,因此人們會早早地準備各種各樣的慶賀新年的東西。
早在六七月,過年用來插切瑪?shù)穆逅_梅朵就種在地里了,直到秋天收獲曬干染色。有不少人家早在藏歷新年半年前,就開始準備切瑪盒、果盤和經(jīng)幡樹等。歲月流轉(zhuǎn),時代變遷,藏歷新年幸福、快樂、吉祥的主題卻不會改變。
塔覺,就是過年用的屋頂上的祈愿樹“經(jīng)幡樹”,藏語叫“塔覺”,是將五彩經(jīng)幡縫在樹枝上做成的。把這樣的“經(jīng)幡樹”插在屋頂上,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福運亨通。在西藏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過年都可以看到隨風搖曳的“經(jīng)幡樹”。經(jīng)幡起源于吐蕃時期,最早是用經(jīng)幡以示軍威,現(xiàn)在是寄托藏族人對幸福和安寧的美好向往。經(jīng)幡樹上的顏色有藍、白、紅、綠、黃五種,分別代表著藍天、白云、火焰、綠水和黃土,是人們將美好愿望寄托于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
仔卓,即酥油花板,是藏歷新年“切瑪”的重要組件之一,是家家必備的“年貨”。酥油花板分大中小號,并貼有金紙,完全用酥油制成。酥油坯料有18種顏色。“酥油花燈節(jié)”上大型酥油花都是用礦物顏料調(diào)色的:紅色,取自瑪瑙;綠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黃色,取自黃金;藍色,取自孔雀石。
切瑪,就是年前家家戶戶必定制作的一個五谷斗,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另外,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讓它在新年時節(jié)長出一兩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卡賽,臨近節(jié)日,婦女們還要制作一種酥油炸成的面食,有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涂以顏料,裹以砂糖,既可用來裝飾神案,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古突,是在年二十九日晚上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的一種特別的飯食,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餃子。古突是用面疙瘩、羊肉、人參果煮成的一種粥飯。吃完古突后,全家用糌粑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下的古突和骨頭殘渣倒入用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個女人捧著魔女和碗去屋外扔到遠處,以示驅(qū)走惡魔,來年生活吉祥平安。
與火有關的風物也不少。新年前,各村寨的男人們會騎馬上“圣山”砍柏樹枝,為過年時向神靈“煨?!弊鰷蕚?。婦女們在家釀造青稞酒或雜酒,炸各種油果,制酥油奶糕等。年三十午前,要把清除的垃圾雜草運到田間,以備大年初一早晨點燃。婦女們要備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
藏區(qū)各地年不同
在幅員廣闊的藏區(qū),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差異,不同地方過年的時間和方式多少有些不同。
拉薩地區(qū)的藏歷新年,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了,準備切瑪、炸卡賽、種青苗、貼對聯(lián)年畫。二十九日晚上“趕鬼”,就是拿一個面團在全家人身上一遍遍過,天黑時再用火把一遍遍過,把“鬼氣”一直趕出門外,然后把面團和火把扔到三岔路口,以求全家平安。三十晚上熬古突,準備供桌上的羊頭,擺各種食品到桌子上。晚上,全家圍坐在一起觀看西藏電視臺制作的藏歷年電視晚會。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搶第一桶新水。然后,全家人齊聚給長輩敬“切瑪”拜年,去附近的寺廟朝佛敬香。從初二起,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拜年,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日。在藏歷年期間,還要擇吉日更換屋頂?shù)慕?jīng)幡,到大昭寺、寶瓶山與藥王山煨桑、插經(jīng)幡、祭拜祈福。藏歷正月初五,拉薩農(nóng)區(qū)要舉行隆重的開犁儀式。拉薩藏歷新年還有一項隆重的宗教活動就是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傳昭大法會,誦經(jīng)和辯經(jīng)。藏歷正月二十五日,進行賽馬比賽和跑步比賽。
十一月二十九日男人洗頭(女人不洗),以求吉利。晚上,在家驅(qū)鬼。新年第一天,也取“新水”,然后互相拜年,去寺里燒香拜佛。第二天,男女青年上山去煨桑、插風馬旗、撒“隆達”祭土地神和護法神。祭完神,舉行下山比賽,然后跳歡慶新年的“果諧”舞。從初三起,人們可以請客人到家里聚會。初五,扎什倫布寺舉行盛大的換經(jīng)幡儀式,并進行傳統(tǒng)的跳神表演。
阿里地區(qū)的藏歷新年,牧區(qū)與拉薩、日喀則地區(qū)差不多。而在普蘭等農(nóng)區(qū),藏歷的十一月一日過新年,比后藏農(nóng)家年要早一個月。十月三十日,全村年輕男女著盛裝手握“達達”(吉祥杵),出門轉(zhuǎn)村,祝福吉祥。十一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在被窩里就要吃阿媽熬的“關丹”,然后在自己家里舉行吃“切瑪”儀式,給長輩磕頭拜年。初一,舉行賽馬比賽,然后全村人在壩子上唱歌玩耍。和拉薩、日喀則等地不同,阿里地區(qū)過年只有一周左右。
工布新年最與眾不同的是大年三十傍晚的“請狗吃飯”,即家家戶戶把過年用的各種食物用木盤端到院子中央,請狗先享用。該習俗認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受神的指使。如果狗吃了糧食做的東西,預示五谷豐登;吃了酥油或奶渣,預示牧業(yè)興旺;吃了干桃,預示全家幸福安康。有趣的是往往這時狗都不吃肉,不然預示要死人或要鬧瘟疫。
安多藏區(qū),即青海、甘肅和四川與西藏接壤的高山狹谷地帶。藏歷年初一清晨,全家人要去牛圈或羊圈看牛羊臥著頭朝向何方,朝向的一方是全年吉祥的。安多藏區(qū)初一是可以出門的。大年初一要早早地到山頂煨桑祭神。祭祀完畢,給村里最年長的或輩分最高的人拜年。四川阿壩的藏歷年一般為一個星期左右。新年頭一天,趁日落要將污水、臟物一律往西邊倒掉。大年初一,女人們搶新水,再倒一些鮮奶進去,讓全家人洗臉洗手。云南迪慶過藏歷年,也隨漢族過農(nóng)歷春節(jié)。甘肅白龍江流域的藏區(qū),藏歷新年年三十,在房頂煨桑插經(jīng)幡,下午三四點再一次煨桑、點酥油燈。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長面(預示長命百歲)。正月初一凌晨雞叫時,家家放鞭炮,爭“頭響”。初一凌晨5點左右,每家都有人到圣地去煨桑祭山神。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持續(xù)3~5天。
年文化的淵源與流變
藏歷年的確定,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關系。藏歷的正式使用是從1027年開始的。
藏歷是藏民族的祖先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chǎn)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吸收了其他歷法的計算方式。藏歷是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天。12個月以寅月為歲首(歲首與今夏歷相同),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問,大月30日,小月29日。三年一個閏月,用來調(diào)整月份和季節(jié)的關系。此外,藏歷還設二十四節(jié)氣。
藏王松贊干布時期,漢地的歷法與印度的時輪歷法相繼傳入,藏族天文學家桑杰益西、堅參白桑等人,在藏區(qū)古老的“嘎姆白瑪”物候歷的基礎上,參考了從漢地引進的時憲歷和從印度引進的時輪歷,創(chuàng)制出藏歷。藏歷的用法世代沿襲下來直到現(xiàn)在,對藏區(qū)的社會和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有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西藏絕大部分地區(qū)比較通用的是以藏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的習俗,源自金光明經(jīng)和藏醫(yī)四續(xù)派的學說,從創(chuàng)立之初起為漢蒙王室和藏族星算學家所接受,通行至今,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藏歷新年。
據(jù)說很久以前,西藏并不是在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在夏天過年,現(xiàn)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qū)的望果節(jié)就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文化遺存。
由于藏族地域分布比較廣,再加上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文歷史等諸多因素造成部分藏區(qū)新年時間的不同。例如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遠的工布(林芝)地區(qū),到現(xiàn)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被稱為“工布新年”。
從13世紀薩迦王朝統(tǒng)治西藏開始,很多地區(qū)就開始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是也有一些地區(qū)的農(nóng)民往往提前在藏歷的十二月初一過年,比如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后藏部分地區(qū),這個年稱為“索朗洛薩”(即農(nóng)民新年)。這是因為到藏歷正月的時候,春天已經(jīng)很近了,農(nóng)民們需要忙于準備春耕,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籌備過年,所以提前到十二月初一。
藏歷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它和漢族的春節(jié)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幾天。所以青海塔爾寺的僧人歡度藏歷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jié)。藏歷同漢歷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藏歷正月初一為藏歷新年。由于與農(nóng)歷算法不同,藏歷新年和農(nóng)歷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會有四種情況:即藏歷新年初一和農(nóng)歷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和相差一個月零一天。根據(jù)藏歷理論,每32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歷新年與農(nóng)歷春節(jié)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三年循環(huán)”,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后再循環(huán)。
追溯久遠,藏歷新年有著古老的歷史。據(jù)文字記載,公元前100多年,西藏就有了自己的歷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推演日、月、年,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于現(xiàn)在藏歷的十一月初一。到了唐代,西藏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有記載:“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薄杜f唐書·吐蕃傳》里說:“不知節(jié)候,以麥熟為歲首。”這里說的歲首就是新年。
又有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時歡慶豐收為一年的開始。后來,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交流融合,藏地的歷法吸收了內(nèi)地漢族的天文知識,發(fā)生了改變,藏區(qū)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也改為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此后,在9世紀,結合內(nèi)地的夏歷、印度的時輪歷和藏地本有的天文歷法,藏族人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歷法——藏歷。
10世紀以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據(jù),不同時間過新年的習慣也開始形成,延續(xù)至今。安多和康巴地區(qū)的春節(jié)與漢人的春節(jié)同時歡度,據(jù)說是清末川滇邊疆大臣趙爾豐在康巴和安多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影響的結果。
藏歷新年是西藏節(jié)日中最隆重和最富民族傳統(tǒng)氣息的節(jié)日,同時在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演變中,又發(fā)生著變化。譬如,內(nèi)地游客到西藏過年帶來了餃子,讓一些藏人傳統(tǒng)的年夜飯“古突”和團圓餃子同時出現(xiàn)在三十晚上的餐桌上。超市中各種各樣的時尚食品,芒果、橙子、葡萄、香蕉、紅酒等也和“卡賽”等傳統(tǒng)食品一同擺上供桌。拉薩的大街上,這樣那樣的現(xiàn)代化的快餐店比比皆是,還有肯德基、麥當勞等品牌店也時有所見,為藏人的新年增添了更多時尚的年味。年慶娛樂活動中,藏戲、鍋莊舞和時尚流行歌舞演出同時出現(xiàn)在藏區(qū),十字繡成為藏族人的“新年貨”。很多藏族人家過年開始貼春聯(lián)、貼年畫。越來越多的人用短信、微信、微博拜年和朝佛時拿著智能手機拍照,也透露出時尚在藏歷年中的滲透。藏歷年味追趕時代步伐,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本土文化和異域文化的和諧交融,是藏族人文化和生活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