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赤鳳迎源古今針法比較

2016-03-17 02:44張永臣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年2期

于 冰,王 聰,張永臣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針灸經絡·

赤鳳迎源古今針法比較

于冰,王聰,張永臣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摘要]赤鳳迎源作為一種復式補瀉針法,由捻轉法、飛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構成,通常用于候氣行氣。該法起源于宋代《針灸神書》,最早記載于徐鳳《針灸大全》,后經汪機、李梴、楊繼洲等醫(yī)家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所傳承及發(fā)揮。諸多現代醫(yī)家又賦予其新的內涵。歷代醫(yī)家均將腧穴分為淺、中、深三層后行赤鳳迎源針法,但在細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鳳迎源針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赤鳳迎源;針刺操作;復式補瀉

赤鳳迎源針法,是一種復式補瀉手法,主要由三才法、提插捻轉和飛法組成[1],臨床上多用于催氣行氣。因其操作手法與飛鳥展翅飛翔姿態(tài)相似而得名,又叫“赤鳳搖頭”,為“飛經走氣”四法之一。筆者通過整理古今文獻中有關赤鳳迎源的記載,探究其起源,總結其操作手法和臨床應用。

1赤鳳迎源針法起源

赤鳳迎源針法起源于宋代《針灸神書》,“赤鳳迎源”一詞首見于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梓岐風谷飛經撮要金針賦》[2]:“若夫過關過節(jié)催運氣血,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本唧w操作是先將穴位由淺到深分為天、人、地三部,施術時將針直接刺入地部,得氣后提至天部,使針體自搖以候氣,而后再針刺至人部,并在人部施行提插捻轉的補瀉手法以及一捻一放的飛法,使針尖沿上下左右等不同方向做飛旋運動,狀如鳳凰展翅。對于病在上部者,在吸氣時施以飛法并退針;對于病在下部者,則在呼氣時施以飛法并進針。由上述可知,《針灸大全》詳細記載了赤鳳迎源針法的具體操作,及其“過關過節(jié)催運氣”的作用,并結合病位加以闡釋。其后醫(yī)家多在此基礎上,結合臨證經驗加以發(fā)揮。

2古代醫(yī)籍記載

汪機在《針灸問對·十四法》[3]中曰:“赤鳳迎源……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吸而右退,呼而左進,此即上下左右也。又曰:下針之時,入天插地,復提至天,候氣入地,針必動搖,又復推至人部,持住針頭,左盤按而搗之,如鳳沖風擺翼之狀。盤而搗者,行絡脈也。鳳補龜寫也?!睍邢纫昧诵禅P的赤鳳迎源針法,而后提出新的操作手法。即將針直接由天部刺入地部,再提回天部,待得氣后刺入地部,此時必見針體自搖,然后再提至人部,使針尖左右盤旋并施以搗法。并對“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的含義作出解釋,認為“吸而右退,呼而左進”即為“上下左右”的意思。另外,汪機還指出,赤鳳迎源法相對于蒼龜探穴法來說偏重于補,且有“行絡脈”的作用。但汪氏在書中也認為,赤鳳迎源等復式針刺手法“無非巧立名色,聾瞽人之耳目也”。

《針灸聚英》[4]一書中雖然記載了徐鳳赤鳳迎源法的操作,但高武對《金針賦》中所提的復式手法均不認同,言其為“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高武認為,這些手法的具體操作都是由幾個簡單手法組合而成的,非《素問》《難經》之意[5]??梢?,高武與汪機對赤鳳迎源這類復式操作手法均持以否定態(tài)度。

李梴在《醫(yī)學入門·針灸·雜病穴法》[6]中云:“四曰赤鳳迎源……復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實際上是將徐鳳和汪機對赤鳳迎源的操作方法加以結合,繼承了徐鳳“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的操作手法,也認為徐鳳所言的“復進其元”指的是“復進至人部”,還強調要配合患者的呼吸補瀉。楊繼洲在《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中引用了徐鳳赤鳳迎源的操作手法,并無發(fā)揮。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7]中將其命名為“赤鳳搖頭”:“口訣赤鳳搖頭手法,瀉……針似舡中之櫓,猶如赤鳳搖頭,辨別迎隨逆順,不可違理胡求。”可見,楊繼洲認為赤鳳搖頭為瀉法,并且強調操作時應注意辨別針刺補瀉的迎隨逆順,不可盲目下針。

3現代醫(yī)家發(fā)揮

陸壽康主編的《刺法灸法學》[8]教材對赤鳳迎源法的具體操作進行了簡化,較古代醫(yī)籍省去了針尖多向刺激的特點[9]。尤其對飛法作出了詳細要求:用右手拇、食兩指呈交互狀,兩指一搓一放,要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將兩指彎曲,由針根部用拇指肚及示指第一節(jié)橈側由下而上沿針柄呈螺旋式搓摩。飛法手技熟練,要提之不出,轉之不動。鄭盛惠等[10]和李鼎[11]的操作方法基本上與教材記載方法一致,先直刺進針至腧穴深層,得氣后退針至腧穴淺層,待針下得氣,針體自搖。其重點在人部的操作,針體上下左右快速捻轉,一捻一放,猶如“展翅”,使針感向腧穴周圍甚至遠端傳導。李鼎還加入了呼吸補瀉,病在上部者,吸氣時右轉提針;病在下部者,呼氣時左轉進針。

李毓麟[12]首先強調要在“辨氣”和“調氣”的基礎上施術;其次對右手的操作提出了嚴格要求,要緊緊地控制經氣不得走失,右手拇食二指著力于針尖,將針向左或向右偏移絲毫,使經氣達于病所;另外還要求術者全神貫注于針尖上。王澤濤[13]認為,赤鳳迎源針法有疏通經絡,行絡脈之氣,通經行氣的作用。要想獲得針感擴散走動、通關過節(jié)、甚至達到氣至病所,其操作手法的關鍵是在穴位的深層(地部)得氣后,再退針到淺層(天部),在淺層得氣后,才能將針插至中層(人部)行飛法,用拇、食兩指邊提插邊捻轉時,必須每捻1次,離針柄1次。管遵惠[14]行赤鳳迎源針法時,重點在于捻轉,要求病在上者,吸氣時右轉提針;病在下者,呼氣時左轉進針。在行捻放飛法時,要以針囊氣,插而不入,提而不出,轉而不動,使經氣擴散。

4古今各家比較

4.1相同點赤鳳迎源針法自徐鳳在《金針賦》中提出以來,不論是明代還是近代醫(yī)家,均將腧穴分為淺、中、深三層,即天、人、地三部。操作時先將針刺入穴位的深層(地部),后提至淺層(人部),待得氣后松手,則可見針體自搖,插針至腧穴的中層(人部)。在中層施行提插捻轉、飛法、搓摩等各種輔助手法。另外,在針刺效果上也是一致的,都要求達到“過關過節(jié)催運氣”的作用,使經氣直達病所。

4.2不同點歷代醫(yī)家對赤鳳迎源針法的分歧主要在操作手法上,并且主要區(qū)別在中層(人部)的手法上,徐鳳在《金針賦》中的操作手法為“上下左右,四圍飛旋”,李梴的《醫(yī)學入門》以及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也強調這種方法。汪機在《針灸問對》中有所創(chuàng)見,提出了“左盤按而搗之”的操作手法,即在中層由右向左做均勻的圓周狀按搗,并指出“盤而搗者”的目的為行絡脈。現代醫(yī)家和書籍大多對“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的操作進行了簡化,一般僅施行捻轉法和飛法,省略了使針尖沿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平面做圓形飛旋運動。周丹等[15]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針具相對較粗較硬,因而手持針柄在腧穴中層施行多向搖動、飛旋是可能的,飛旋指的是針刺運動軌跡而非僅是手形。而現在的針具較細軟,不容易改變針尖方向,因此很難真正做到古代醫(yī)家所說的“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可能僅僅為手形的表現,所以現代醫(yī)家根據現實情況,對手法作出了調整,以適應現代臨床。

其次在輔助手法上,明代醫(yī)家及李鼎、管遵惠等多配合呼吸補瀉,但具體操作又有所不同。徐鳳的操作是對于病在上部者,邊在吸氣時施以飛法邊退針;病在下部者,邊在呼氣時施以飛法邊進針。汪機認為“吸而右退,呼而左進”即為“上下左右”的意思。李鼎和管遵惠則對病在上部者,吸氣時右轉提針;病在下部者,呼氣時左轉進針。另外,各個醫(yī)家強調的操作要點也不相同,李毓麟強調控制經氣的重要性;王澤濤認為,操作手法的關鍵是要在每一層中得氣,而后在中層行飛法;管遵惠行赤鳳迎源針法時,重點在于捻轉。

總體來說,從古到今歷代醫(yī)家對赤鳳迎源針法的認識較為統(tǒng)一,雖操作手法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通過分層施術配合提插捻轉、飛法、呼吸補瀉等單式手法以傳導經氣。雖然汪機、高武對此提出異議,但現今臨床應用頗多,且具有一定療效??梢姡帏P迎源針法有其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余楠楠,陳澤林,郭義.“飛經走氣”內涵及操作要點探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4):367-370.

[2]徐鳳.針灸大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64.

[3]汪機.針灸問對[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2.

[4]高武.針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1:263.

[5]許健陽,艾炳蔚.淺論高武《針灸聚英》對針灸學的貢獻[J].上海針灸雜志,1998,17(6):31-32.

[6]李梴.醫(yī)學入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118.

[7]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171.

[8]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76-77.

[9]許辛寅,瞿濤,張曉明,等.淺議赤鳳迎源法的操作方法[J].中國針灸,2014,34(9):884-886.

[10]鄭盛惠,吳玉娟,常潔,等.赤鳳迎源針法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醫(yī)藥信息,2013,30(5):89-92.

[11]李鼎.針灸學釋難[M].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107-108.

[12]楊子雨.介紹李毓麟老師針刺“行氣”手法[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82,1(1):41-43.

[13]王澤濤,付培紅,劉慶思,等.赤鳳迎源針法治療術后腹脹100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9, 19(7):436.

[14]管遵惠.針刺治療脊髓損傷3則[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5(1):17-19.

[15]周丹,王富春.赤鳳迎源針法技術探析[C].// 中國針灸學會文獻專業(yè)委員會.“針灸診療規(guī)范化研究的思路”學術論文集.2008:113-116.

(收稿日期:2015-12-09;編輯:張倩)

[中圖分類號]R245.3[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2.016

通信作者:張永臣,zhangyc58@sina.com

作者簡介:于冰(1990-),女,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5-ZZ-WX-17);山東省中醫(yī)藥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2015107)

当阳市| 红河县| 澳门| 额尔古纳市| 德格县| 巴南区| 建平县| 惠州市| 将乐县| 比如县| 滨海县| 临邑县| 澳门| 台中县| 上犹县| 昭平县| 保定市| 肇州县| 五原县| 彰武县| 四子王旗| 嵊州市| 乌拉特前旗| 隆安县| 信丰县| 涞水县| 玛沁县| 米脂县| 偃师市| 灵丘县| 板桥市| 郸城县| 雷山县| 榆中县| 左云县| 景德镇市| 阳城县| 洞口县| 来凤县| 淮滨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