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
(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
歐陽詢
(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迄今為止,學界尚未有人專就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有鑒于此,從發(fā)生學意義上探討了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概念的提出及其涵義,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了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的異同。從同的方面說,兩者均要通過外在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素質,均須使用討論、對話、實踐、反省之類的人文教學方法。從異的方面說,前者是教育的目的,而后者是一種師范專業(yè);前者側重于通識課程,而后者側重于專業(yè)課程。
大學;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專業(yè)
在當代學界,單就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或人文教育專業(yè)研究來看,可謂碩果累累、異彩紛呈,既有成千上萬的單篇論文,亦有不勝枚舉的專著、編著。但令人惋惜的是,學界尚未有人專就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顯而易見,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性,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各有偏重。故此,探討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的關系,厘清這兩者之間的異同,不論是對于切實加強我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或素質教育,還是對于進一步完善人文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教育思想史上,人文教育確乎源遠流長,并且始終占據了中心位置。按照民國時期教育家祁伯文的說法,“四千年前,堯舜之世,既有依人文主義之教育,嗣后歷夏商周三代,逐漸發(fā)達,尤以周代典章制度完備?!谥苣鬃映?,乃集其大成,于是儒家之教,永為我國文教之理想”[1]。眾所周知,儒家的教育目的或目標,在于養(yǎng)成君子。然而,“人文教育”這個概念卻是一種舶來品,是同西方“人文主義”概念一起翻譯進來的,至今尚不足一個世紀。據筆者考證,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以“人文教育”為主題的著述,是白璧德撰、胡先骕譯的《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談》一文,于1922年3月刊登在《學衡》第3期上。正是在此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中譯名,即把白璧德的“humanism”譯為“人文主義”。當然,白璧德的“humanism”并不等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humanism”,而毋寧是一種新人文主義。是以,此文寫道:“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為人之道,與純教物質之律者,相對而言。”[2]可見,白璧德所謂的人文教育,是指一種人生觀教育,與純粹的科學教育正相反。
1938年,黎正甫發(fā)表了《意大利以外歐洲各國的人文教育》一文。顧名思義,該文旨在闡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不過,除了標題使用“人文教育”一詞外,正文卻全部使用“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的課程”、“人文主義的學科”等詞語。這無疑表明,人文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文主義教育,伸言之,就是以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課程來培養(yǎng)人文主義精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是作為宗教神學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是以人的理性自主為內核的,而人的理性又包含了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正如蔣百里在《歐洲文藝復興史》一書中所說:“人也者,非神之罪人,尤非教會之奴隸,我有耳目,不能絕聰明;我有頭腦,不能絕思想;我有良心,不能絕判斷。此當時復古派所以名為人文派Humanism也?!保?]在這段話中,“耳目”和“頭腦”是指向人的理論理性或工具理性,“良心”則是指向人的實踐理性或道德理性。所以,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在16、17世紀出現(xiàn)了科學革命,同時又出現(xiàn)了宗教革命運動與民族建國運動。然而,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和蓬勃發(fā)展,歐洲的科學則變成了科學主義,亦即把“所有的實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內,并相信僅有科學方法才能認識這種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會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4]。換言之,在科學主義的沖擊下,一切神圣的東西都遭到了消解,人性、人格和人生都遭到了“物化”。于是乎,歐美國家從19世紀開始便進行了“啟蒙反思”,掀起新人文主義的浪潮。
由上觀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正是由于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如近代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才真正地把人從宗教神學的壓制下解放出來,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人的理性自主。從這個意義上看,自然科學課程確實具有人文主義的一面。然而,“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蠡》),到了19世紀科學變成了科學主義,走向人文主義的對立面。這就表明,人文主義不是一種抽象物,而是代表著一種時代精神,至于自然科學課程究竟是否有益于人文主義,則要取決于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教育條件。正因如此,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也大致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迄于20世紀末,為了培養(yǎng)國家各個建設部門所急需的對口專門人才,“高校的專業(yè)和課程大都參照社會職業(yè)部門設置,設計課程體系所尋求的是能夠使所培養(yǎng)的人才直接為社會各個職業(yè)領域或部門所用”[5]。于是社會上產生了重科技、輕人文的思想傾向,并將高等教育視為謀取優(yōu)裕職業(yè)的敲門磚。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末以來,為了克服重科技、輕人文或者說重專業(yè)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弊端,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高校都開始探索大學教育模式的轉型問題。比如,教育部于1995年在部分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1999年批準建立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近年來明確提出了本科教育要走向“淡化專業(y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專業(yè)發(fā)展”[6]的轉型目標。
與人文教育不同,人文教育專業(yè)是一個本土化概念。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只有人文教育的概念,而沒有人文教育專業(yè)的概念。從時間上看,人文教育專業(yè)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2003年,在我國教育部專業(yè)目錄中新設置了人文教育專業(yè)。同年,懷化學院將1996年設立的“綜合文科教育專業(yè)”改為“人文教育專業(yè)”,安慶師范學院將2000年設立的“綜合文科班”改為“人文教育專業(yè)”。2004年以后,長春師范學院、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更名為西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保定師專、寧波大學等高校,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人文教育專業(yè)。很明顯,主要是高等師范院校創(chuàng)辦了人文教育專業(yè)。這表明人文教育專業(yè),并非單指人文主義教育或“成人”教育,而是為了適應中學新課程改革需要、專門培養(yǎng)中學新型師資。以中學新課程改革而言,2001年,教育部制訂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并修訂頒布了義務教育19個課程標準,包括《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等。值得指出的是,歷史與社會同時擁有兩個課程標準,一個是由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制訂的,另一個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制訂的。這兩個課程標準,在編寫思想和設計思路上存在較大差異,前者認為“拼盤”模式也是一種綜合,而且是較為行之有效的綜合方式;后者則力圖改變“拼盤”模式,實現(xiàn)政治、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高度融合,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平心而論,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是小同大異,而非大同小異。其相同之處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兩者均要通過外在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素質。誠然,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都包含了多種多樣的隱性課程,并且愈來愈重視隱性課程。所謂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教授學生“他們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7]的間接手段,諸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管理方式等。但毋庸諱言的是,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的主要課程,仍然是顯性課程。顯性課程是以學科或教材形式出現(xiàn)的,是通過文本課程或課堂教學來達成的。自表面觀之,教材文本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無疑是一種“死物質”;但在實質上,教材文本是人類實踐經驗的概括和升華,同時又是著作者的生命表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講授顯性課程時,決不能停留在知識層面上,而要力求把外在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素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xiàn)代哲學解釋學認為,文本閱讀從本質上說就是主體間的對話。
其二,兩者均須使用討論、對話、實踐、反省之類的人文教學方法。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方式的制約,不論是大學的通識課程,還是專業(yè)課程,其課堂教學目前仍然采取“滿堂灌”的方法,仍然偏重于知識說教,把知識體系靜態(tài)式地傳授給大學生,忽視大學生的體驗和參與。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教學后果,“歷史不過是時間、事件的機械羅列,數學終歸是一堆乏味的公式符號,語文就是字、詞、句、段、文,音樂等于視唱,美術等于繪圖……一切都局限于互不相關的表象之下,既看不到知識存在的理由,也無法認識不同領域間的融合,更談不上領略人類智慧固有的奇情異想”[8]。要消除這些嚴重的教學后果,就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比如討論、對話、實踐、反省。只有在討論中,各方的立場才能得以展現(xiàn);只有在對話中,雙方的觀點才能受到質疑;只有在實踐中,實踐者才能獲得真知;只有在反省中,個體才能發(fā)現(xiàn)內心的矛盾。
那么,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yè)又有何不同呢?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人文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整體目的,而人文教育專業(yè)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部門、一種專業(yè)。關于大學的教育目的,在理論上有著種種觀點,在實踐上各國的做法亦不一致。有人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傳授高深知識,是要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專業(yè)人士,“側重這種智育的訓練的,在東方,如日本的大學;在西方,如德法諸國大學都是”[9]。也有人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健全人格,是要把大學生培養(yǎng)為良好公民,英美的大學大都傾向于這種理論。當然,介于這兩種理論之間,還有一種折衷的觀點,誠如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王世杰所說:“我個人覺得,在大學教育的計劃上,人格的訓練縱不能較重于知識的灌輸,至少,也應該與知識灌輸占同等的地位?!保?]實際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格的訓練與知識的傳授不止是并列關系,更是相互滲透、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故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保?0]在這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高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主義精神。
相對于人文教育而言,人文教育專業(yè)則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部門、一種專業(yè),其本科畢業(yè)生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從這個意義上看,人文教育專業(yè)與政法、經管、理工等專業(yè)一樣,既要重視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又要加強大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與專業(yè)能力的提高。換言之,人文教育專業(yè)與政法、經管、理工等專業(yè)的根本區(qū)別,并不在于是否養(yǎng)成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而在于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能力的要求不同。所有的專業(yè)或學科,無不凝聚了人類的心血和情感,無不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專業(yè)絕不可能壟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一如顧明遠所言:“科學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的手段和結果??茖W技術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問題是我們在進行科技教育時往往更多地關注它的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保?1]正是這樣,高校在定位人文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時,就往往把能夠勝任中學人文學科綜合課程的教學放在首位。例如,懷化學院人文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備文、史、哲等人文科學的專業(y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能勝任中等學校人文學科綜合課程及相關課程的教學,以及能在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從事研究、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其二,大學人文教育側重于通識課程,而人文教育專業(yè)側重于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是指所有不同科系、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接受共同教育的課程,大致分為正式通識課程與非正式通識課程、必修通識課程與選修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是指根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劃分的專業(yè),為大學生提供專業(yè)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自20世紀末以降,我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之所以側重于通識課程,主要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世紀中,從本科一年級開始就分專業(yè),只注重專業(yè)教育而輕視通識教育,這不僅嚴重限制了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發(fā)展,而且使得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遭到了扭曲。于是,有的學者提出,我國大學的人文教育,首先就是強調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落實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階段的制度化通識教育[6]。目前,我國大學在設置通識課程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以下三種偏差:一是在五花八門的通識課程中,沒有形成核心課程,更遑論形成自己學校的傳統(tǒng);二是對于通識課程不作任何嚴格的要求,老師不制作教學大綱和教案,純粹是給學生混學分的;三是受科學與人文二分及其功能定位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基本上是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以致忽視了自然科學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因此,只有糾正以上三種偏差,才能使我國大學通識課程發(fā)揮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
與大學人文教育不同,人文教育專業(yè)是側重于專業(yè)課程。以懷化學院的人文教育專業(yè)為例,其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公共選修課)、專業(yè)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方向課程、專業(yè)能力課程)、實踐課程、素質拓展課程。專業(yè)總學分是192學分,其中這四類課程分別為39、115、28、10,專業(yè)課程占了60%。同時,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安慶師范學院、長春師范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寧波大學等高校的人文教育專業(yè),皆側重于專業(yè)課程。同樣,臺灣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雖然包括通識課程、專門課程、專業(yè)課程三類,但它們在總學分中所占比例一般為28:100:26[12]。在這里,專門課程是指師范生未來任教科目的相關課程,專業(yè)課程則指擔任教師所應具備的教育教學知能的相關課程。人文教育專業(yè)之所以側重于專業(yè)課程,歸根結底,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專業(yè),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中學新型師資;加之,我國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基本上是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并且很大一部分是人文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這就自然要縮減人文教育專業(yè)的通識課程。
我國有著悠久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蘊藏了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但正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本質是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本質則是活生生的時代精神。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必須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然后才能“古為今用”。當然,對于西方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不論是古代的還是近現(xiàn)代的,同樣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然后才能“洋為中用”。換句話說,目前我國大學人文教育模式,既不能仿效我國古代的書院模式,也不能照搬美國或德國現(xiàn)代大學通識教育模式,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從本國的現(xiàn)時國情出發(fā)來建立。正因如此,人文教育可謂為大學教育的目的,人文精神可視為各專業(yè)、各學科的“精神底色”。與之相較,人文教育專業(yè)只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部門、一種專業(yè),其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中學新型師資,以適應中學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這樣一來,人文教育專業(yè)不僅要重視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且要加強大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與專業(yè)能力的提高。
[1]祁伯文.我國教育思想史上之人文主義與實學主義[J].師資月刊,1941,2(2).
[2][美]白璧德.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談[J].胡先骕,譯.學衡,1922(3).
[3]蔣百里.歐洲文藝復興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9.
[4][美]郭穎頤.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科學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17.
[5]陳興明.中國大學“蘇聯(lián)模式”課程體系的形成與變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87.
[6]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
[7][美]肯特·科普曼,李·哥德哈特.理解人類差異: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437.
[8]方助生.存在著專門化的人文教育嗎?[N].中國教育報,2001-10-11(005).
[9]王世杰.大學教育的目的[J].國立武漢大學周刊,1929(26).
[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人民教育,1999(7).
[11]顧明遠.野花集——顧明遠教育隨筆(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2.
[12]李曉波,陸道坤.思想演變與體制轉型:中國教師教育回眸與展望[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2:262.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pecialty
OUYANG Xu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0)
So far,nobody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pecialty in the academic circle.Thu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pecialty in the sense of embryology,and then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pecialty.From the similar aspects,both should transfer external knowledge into the students'inner quality,and use teaching method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such as discussion,dialogue,practice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the former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while the latter is a kind of teacher training school;the former focuses on general courses,while the latter focuses on specialized courses.
university; humanistic education; humanistic spirit; humanistic education specialty
G40-02
A
1671-9743(2016)09-0035-03
2016-08-15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人文科學新發(fā)展的人文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研究”(2014-459);2014年懷化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人文科學新發(fā)展的人文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研究”(201405)。
歐陽詢,1979年生,男,湖南衡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