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冀川
600年前:蘇祿王訪華開啟中菲友好歷史
文/吳冀川
菲律賓與中國,早在600年前,就曾有過國家間的友好交往。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叫蘇祿國,位于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這個國家以盛產(chǎn)珍珠聞名,還被西方殖民者稱為“香料之國”。明代初期,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于1417年代表明朝政府會見了當(dāng)時的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這次會見,使東王了解到,在大海的北面,有一個國力強盛的大明王朝,巴都葛·叭答剌決定對明朝進行訪問以建立友好關(guān)系。這一年是明永樂十五年。
巴都葛·叭答剌說做就做,他邀請?zhí)K祿群島另外兩個國家的國王——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一同訪華。就是在會見鄭和不久,蘇祿三王率領(lǐng)眷屬陪臣340余人,組成龐大的訪華使團,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物,乘坐海船,歷經(jīng)三個多月上萬海里的航程,于七月到達中國泉州。在泉州稍作休整后,三王訪華團繼續(xù)北上,經(jīng)京杭大運河,于八月抵達明朝首都北京。在北京,明朝皇帝朱棣與蘇祿三王進行了高端會見。蘇祿國三王訪華團,是明代中國政府接待的陣容最為壯觀的外國使團之一,這也是中菲兩國最早的元首級會晤。三王來華,幾乎是三國政要傾巢出動,足見當(dāng)年蘇祿國對中國的重視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中國是禮儀之邦。大明皇帝朱棣自然對三王來訪高度重視,給予蘇祿三王以最高的外交禮遇。朱棣與太子分別宴請?zhí)K祿國王,并對來訪嘉賓全部給予豐厚饋贈。蘇祿國王一行在京27天,加深了對大明王朝和中國風(fēng)土民情的了解。
訪問結(jié)束后,蘇祿國三王踏上回國路程。當(dāng)他們抵達山東德州的時候,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染病,病逝德州,葬于德州城北二里北營村。永樂帝朱棣驚聞噩耗,“不勝痛悼”,親自撰寫祭文,并按照中國皇族親王的禮制,在東王墓前立碑。在祭文中,永樂皇帝盛贊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guān)系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并預(yù)言東王的事跡“昭播后世,與天地相悠久”。他還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慣,賜贈東王“恭定”的謚號。
蘇祿國東王王妃葛木寧、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等十人,沒有回國,而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留在德州為東王守墓。只有太子返回蘇祿國繼承王位。按照大明禮制,守孝三年期滿后,王子等守墓人員都可以離華歸國,但他們放棄了回國的機會,長居德州。兩位王子還以各自名字的第一個字,為子嗣取姓“安”、“溫”。東王妃及二位王子逝世后,分別安葬在巴都葛·叭答剌墓園的東南側(cè)。至清代,蘇祿王后裔正式“以溫、安為姓入籍德州”,成為清朝子民,并逐漸融入回族,至今已傳到21代。
位于山東德州的蘇祿王墓,是中菲傳統(tǒng)友誼的象征。數(shù)百年來,中國歷代政府對蘇祿王墓和蘇祿王后裔,十分重視,并對蘇祿王的后裔給予了特殊照顧。1988年,德州蘇祿王墓還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00年前,蘇祿王訪華開啟了中菲友好歷史。600年間,中菲兩國人民延續(xù)了世代友好。愿這種友誼代代相傳,繼續(xù)造福于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