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營
(安徽大學 文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
論杜詩中的落花意象
黨營
(安徽大學 文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中國詩歌中很早就有對于落花景象的描寫,杜甫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落花意象中,使落花意象成為其情感的載體。通過研究杜詩中的落花意象,可以發(fā)現(xiàn)杜詩落花意象的情感意蘊主要有:生平際遇的自況、內心情緒的外射、生命速逝的感慨、家國盛衰的憂思。落花意象在杜詩中具有豐富的畫面美和含蓄美,體現(xiàn)了杜甫精湛的詩歌技藝。
關鍵詞:杜甫;落花意象;情感意蘊;審美藝術
落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經(jīng)典意象。花繁盛之時,能給人以生命機勃勃的喜悅,但其凋零之時,又不免讓人感到生命衰亡的無奈。因而,無數(shù)文人在詩歌中通過對落花這一意象的描寫與塑造,來表達自己深沉的內心情感。落花意象的出現(xiàn)由來已久,如《詩經(jīng)》中就有借花來表達生命之感的詩句:《國風·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對生之喜樂的描述,《小雅·苕之華》“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是對生之憂苦的描述[1]65。在作為中國詩歌另一個源頭的《楚辭》中,詩人屈原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來表達自己對于生命消逝的感慨,他借草木之凋零來表達自己對于生命的留戀,并興起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之意。如果說《詩經(jīng)》中是草木榮枯引起情感的波動是感物而發(fā),那么《楚辭》則是以草木為喻托物比興。有學者就認為,“詩的意象帶有強烈的個性特點,最能見出詩人的風格”[2]213。在杜甫詩集中,專門寫花或涉及花的詩篇就有近百首,杜詩中的“花”,不僅僅是生物學上解釋的“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或者可供觀賞的植物”,更是詩人用以傳達主觀情感、意趣的一種意象。因此,本文試就杜甫詩歌中的落花意象,探討其中的情感意蘊以及詩人在意象運用上所體現(xiàn)的詩歌審美藝術。
一、杜詩落花意象的情感意蘊
有學者指出,“審美意象所表之意,既非玄妙的天意、天道,亦非宗教社會的禮教、人倫,而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情意,是他從自己的生命活動中感發(fā)出來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體驗”[3]151?!叭魏我庀蟮拇嬖诙加幸欢ǖ目臻g形式,把意象置于何種時空坐標上體現(xiàn)著某個詩人的特定心態(tài)?!盵4]296杜甫詩歌中的落花意象,正是詩人內心情感與落花藝術形象有機統(tǒng)一的產物,是詩人自我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和寄托。
(一)生平際遇的自況
落花意象包含了杜甫豐富的感體驗,并且與他的人生際遇息息相關。文藝理論家里普斯曾經(jīng)說:“審美的欣賞并非對于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一個對于自我的欣賞,它是一種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價值感受。”[5]4杜甫一生漂泊不定,而落花被風吹落,與詩人天涯漂泊的境遇十分相似。在杜詩中,詩人也以花喻人,借落花的飄落興起自身的羈旅漂泊之思。如《晴二首》之一:“久雨巫山暗,新晴錦繡文。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竟日鶯相和,摩霄鶴數(shù)群。野花干更落,風處急紛紛。”①詩人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由云安移居夔州,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平定已過去三年,詩人卻仍漂泊在外不得返鄉(xiāng)。久雨初晴,詩人看到被風吹落的野花,自然聯(lián)想到自己的漂泊經(jīng)歷,正如仇兆鰲所稱“花落紛紛,嘆己飄零也”[6]1337。同樣借落花自傷羈旅漂泊之思的還有《絕句漫興九首》,其二云:“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背鹫做椬ⅲ骸疤依钣兄鳎医覉@,而春風忽然吹折,似乎造物亦欺人者,惜桃李,正自惜羈孤也?!盵6]788詩人表面似是替桃李花打抱不平,實則以花自喻自己漂泊異鄉(xiāng)的無助之感。
眾所周知,紫荊自古就有著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寓意。周景式《孝子傳》有云:“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欲聚,況我兄弟,而欲殊哉!’遂環(huán)相為雍和矣?!盵7]467杜甫在詩中,也借紫荊花被風吹落,來暗喻自己與兄弟分離。他在《得舍弟消息》中有這樣的詩句:“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滢o故枝,風回返無處?!弊锨G花被風吹離樹枝,與詩人被迫與親人離散有著相似的命運。此詩作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此時身在長安,而其弟則在河南,詩人以紫荊花自喻,紫荊花被風吹落,象征著詩人與兄弟離散,花朵難返故枝,則象征著詩人漂泊與兄弟難相遇,故而詩人感嘆“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
(二)內心情緒的外射
三國時代的王弼在論述言、象、意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指出“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尋象可以觀意”[8]609。有學者也指出,“任何意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間形式,把意象置于何種時空坐標上體現(xiàn)著某個詩人的特定心態(tài)”[4]196。杜甫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接觸落花這一自然景象,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其主觀情意借助落花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來。
如《絕句漫興九首》之五:“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边@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詩人因旅況無聊,故而看到春色也覺得煩悶。王嗣對詩人此詩的心境進行分析,認為詩人“遠客孤居,一時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9]121。詩人心情煩悶,因而看到隨風起舞的柳絮和逐水飛落的桃花,便覺得它們“顛狂”、“輕薄”。正如仇兆鰲的批注:“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猶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盵6]788這里飄落的桃花因詩人情感的投射而變成了有生命意識的主體。
杜甫一生經(jīng)歷坎坷,對世態(tài)人情也有著深刻的感知。因而他詩中的落花意象,也似乎因詩人情感的投注而有了感知世態(tài)炎涼的能力。杜甫晚年漂泊于岳州、潭州一帶時,寫下《發(fā)潭州》一詩,其中有云:“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痹娙藛⒊虝r,唯有岸上風吹的落花和船上的春燕為他送別,似是不舍詩人的離去。落花、春燕本是自然現(xiàn)象,詩人以我觀物,使落花等景物賦予了人的情感,來“送客”、“留人”,渲染了十分悲涼寥落的氣氛,也襯托出詩人的飄零無依的悲涼心境?;B尚知留客,也影射了人情淡薄的悲涼。同樣借落花表達人情冷暖的還有《別房太尉墓》,此詩是詩人于廣德二年在閬州將赴成都時所作。房太尉即房琯,曾任宰相,后被貶,卒于閬州僧舍,死后贈太尉。詩人經(jīng)過閬州,拜祭老友之墓,特為此詩。詩人有感于老友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涼,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煢煢孤墳,“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顧注云:“別時不見有送客之人,送客者惟有落花啼鳥耳?!盵6]1104詩人唯見林花紛紛落下,啼鶯聲聲送客,墳地與拜祭者的孤獨被渲染得淋漓盡致,人情世態(tài)的淡薄于落花意象中顯露無疑。
(三)生命速逝的感慨
花的乍開乍落,往往容易引起詩人對于生命的感悟。杜詩中的落花意象,不僅僅表達了花朵由盛放到凋零的短暫的生命過程,更是詩人對人生短暫、生命速逝的慨嘆,體現(xiàn)著杜甫的生命意識。
詩人看到落花,就會聯(lián)想起自身的老去。他在《九日曲江》中寫道:“綴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薄毒湃涨纷饔谔鞂毷d,此時詩人已經(jīng)四十二歲,所以自稱百年已過半,自己已經(jīng)身老,所以有兼悲之嘆。茱萸雖好,而菡萏卻已衰落,已衰的菡萏正如已老的詩人。在《逼側行贈畢四曜》一詩中,詩人看到辛夷花落,不禁感嘆“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涠既绱搜杆伲螞r杜甫與其友人,更是早已壯年不再。在《曲江二首》(其一)中,詩人面對江邊的落英,驚呼“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臆》稱“飛一片而春便減,語之奇也”[9]65?;w一片就減卻春色,何況“風飄萬點”,詩人心中的傷感與無奈可想而知。在《可惜》一詩中,他感慨:“花飛有底急,老去愿春遲。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彼昀戏甏海苫蠡ǖ降子泻问露w去如此之急切,落花急飛象征著詩人的青春流逝,詩人坦言愿春少留,正是詩人對時光的珍惜。
詩人惜春,以至于要逃避花開花落。比如他的《三絕句》一詩:“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痹娙瞬孪腴被☉撜谑⒎?,然而如果見到花開,旋即憂愁花早晚會落,他寧愿楸花在他看不到的醉夢中被風吹盡,也不忍親眼目睹楸花被雨水打落。他對花的珍視和留戀,又何嘗不是對生命的珍視?詩人惜生故而畏死,正如仇兆鰲的批注:“一見花開,旋憂花落,有《莊子》方生方死之意?!盵6]896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詩人更是直言自己的悲老惜少之意。其七曰:“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痹娙私忉屪约旱男木常⒎巧倌甑膼刍ㄓ?,而是人到暮年,恐花盡老催。繁花易落,故詩人甚至請求嫩蕊能夠細細開放,以待來者,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惜花、惜少之情。
(四)家國盛衰的憂思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戰(zhàn)亂貧病之苦,尤其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更是歷經(jīng)磨難,備嘗艱辛。王安石在《杜甫畫像》一詩中稱:“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盵10]44可謂是對杜甫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杜甫雖然有著“致君堯舜上,但使民風淳”的理想,卻無法阻止一個偉大朝代走向覆滅的步伐。他眼看著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是杜甫詩歌的主要基調,家國盛衰、民生疾苦在他的詩中得到體現(xiàn)。他詩歌中的落花意象,也蘊含了詩人對家國盛衰的憂思。
他在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所作的《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中有這樣的詩句:“清秋凋碧柳,別浦落紅蕖。”當時蜀中戰(zhàn)事吃緊,從“戰(zhàn)連唇齒國,軍急羽毛書”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當時局勢十分關心,此處的柳凋、蕖落之景,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凋敗,更是家國走向衰落的象征,正如仇兆鰲所云:“柳凋,蕖落,此記相別之時,并興起離亂凋敗之象?!盵6]1457杜詩中“故園”一詞出現(xiàn)頻率很高,如《上后園山腳》“故園暗戎馬,骨肉失追尋。時危無消息,老去多歸心”,《傷秋》“何年減豺虎,似有故園歸”,《復愁十二首之三》“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詩人對于家國的憂思,也體現(xiàn)在對故園的留戀上。詩人作于此后第二年的《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一詩,更明確地表達了這種今昔盛衰的憂思:“為客無時了,悲秋向夕終。瘴馀夔子國,霜薄楚王宮。草敵虛嵐翠,花禁冷葉紅。年年小搖落,不與故園同?!痹娙碎_篇點明自己“為客”,“年年”則表明為客時間已久,此地地暖,故而深秋仍有翠草黃花,而故園的翠草黃花早已凋落,故“不與故園同”,在這樣的對比中,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自然流露于兩地不同景色之中。
二、落花意象的審美藝術
杜甫詩中的落花意象具有十分豐富的畫面美和含蓄美。
首先是畫面美。杜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雖是描寫落花,卻能細致地刻畫落花的動與靜,且能將同一時空中的不同畫面集中在以落花為中心意象的畫面中,構成一種點面結合的畫面美,給人以獨特的美學感受。如杜甫于大歷五年在潭州船居時所作的《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這組詩歌其一云:“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逼涠疲骸按祷ɡ邪坶?,水光風力俱相怯。赤憎輕薄遮入懷,珍重分明不來接?!苯咸一?,隨風吹落,或掉入水中,或傍舟楫之上,本是自然景觀,詩人卻能于本無情致的自然景觀中看出有情。桃花落入水中,便謂其“潛勾引”,被風吹起,便謂“風妒”,花傍于舟楫,便謂其“困懶”,若沒有入水,也未被風吹起,便謂水光風力“俱相怯”。在詩人的筆下,一幅幅姿態(tài)各異的落花圖景生動的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具有十分生動的藝術美感。相較于他人刻板的吟詠落花,杜甫此詩不見贊美之辭,而落花之美已然見于讀者心目中。故而鐘惺盛贊:“有杜此詩,千古無落花矣!”[9]388
再如詩人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春的《曲江對酒》中有這樣的詩句:“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短短一聯(lián),就構成了一幅極富美感的春日畫卷,可謂形、聲、色俱備?;浔臼羌婋s落下,鳥也是各自高飛,詩人卻用“逐”和“兼”將毫無關系的兩者巧妙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桃花追逐楊花、黃鳥與白鳥齊飛的生動畫面?;漭p盈無聲,鳥飛歡躍和鳴,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在色彩上,詩人明寫黃、白兩種顏色的鳥,暗寫桃花與白楊花一紅一白兩種顏色的花,把一幅春日絢爛圖景刻畫得淋漓盡致。
其次是含蓄美。講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含蓄美可謂是中國詩學的一個基本特征,詩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要在有限的話語中表達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詩歌創(chuàng)作勢必要做到以小見大、意在言外。杜甫詩中的落花意象,也具有十分豐富的含蓄美。如其《江南逢李龜年》一詩:“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贝嗽娭挥卸潭痰亩藗€字,卻包含了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稱得上是杜甫最有情韻、最富深意的一首詩。詩人借落花這一意象表達了無限的含義,可謂“象”已盡而“意”無窮。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歌唱家,常為達官貴族獻唱。詩人早年與李龜年初遇時是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時隔多年,如今再次相見,卻是在滿目蕭條的落花時節(jié),兩人也都經(jīng)歷了世事滄桑,“世境之離亂,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這里的落花意象,既點明兩人的重逢是在落花之時的暮春,又暗喻了詩人的貧病漂泊,同時落花也象征著唐王朝的盛衰變化以及時社會風雨飄搖的時局,詩人的感觸都融入在落花這一意象中,使這一意象具有了多重的含義,給人以耐人尋味的審美感受。
總之,杜詩中的落花意象包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內涵,詩人不僅用落花自況,他筆下的落花也因其情緒的波動而被賦予了不同的主觀情緒色彩,同時落花意象也包含了詩人對生命速逝的感慨和家國盛衰的憂思。杜甫高超的詩歌創(chuàng)作,使他詩中的落花意象具有了豐富的畫面美和含蓄美,帶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
注釋:
①本文所引杜詩,皆出自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因下文頻引,不再一一標注頁數(shù)。
參考文獻:
[1]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傅道彬.晚唐鐘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伍蠡甫.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6][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宋]李日方,等編纂.夏劍欽,王巽齋校點.太平御覽[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魏]王弼著,樓宇烈注.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M].上海:世界書局,民國二十四年版.
The Literary Image of Fallen Flowers in Du Fu’s Poetry
DANG Ying
(SchoolofLiterature,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the fallen petal descriptions in Chinese poetry.Du Fu also has the poetry of describing the fallen petal.In his poetry,flowers also have their own emotions.By studying Du’s poetry,we can find that the poet compared himself to the flowers,the literary image of fallen flowers also includes his life consciousness,and these feelings also include ideas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ciety.The literary image of fallen flowers is like a picture with aesthetic feeling in Du Fu’s poetry.It also contains profound meaning.This suggests that his poetry creation technology is superb.
Key words:Du Fu;literary image of fallen flowers;emotion;aesthetic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簡介:黨營,1990年生,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43(2016)03-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