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為宜
(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
?
將軍的氣度 “布衣”的情懷
——盧燾將軍精神述評
譚為宜
(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
盧燾將軍的精神,可以用“將軍的氣度,布衣的情懷”來概括,他有過人的氣魄和膽略;長于審時度勢,當機立斷;虛懷若谷,顧全大局。他為官替百姓著想;作風簡樸清廉;淡泊名利,親民愛民。盧燾這些可貴精神的來源,在于早年困苦生活的影響;早期傳統(tǒng)教育的熏陶;關鍵時期的引路人;以及賢母的教育。
盧燾;將軍;布衣;氣度;情懷
盧燾將軍(1882-1949),壯族,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明倫鎮(zhèn)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民主革命,曾任黔軍旅長、司令、貴州省省長等職,領民國陸軍上將銜。他在政治上與封建軍閥、官僚格格不入,并始終不為蔣介石所利用,因此在貴州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盧燾將軍在政界、軍界和民間均有很好的聲譽,他在維護地方的平安與穩(wěn)定,在投身民主革命的反袁護法等斗爭中,以及審時度勢支持無產階級革命等方面,都作出過巨大貢獻。他被譽為愛國愛民的典范,一生為國家民族、為人民群眾、為社會進步做了許多好事;同時又淡泊名利,克己為公,被人們稱為“活菩薩”“和平使者”。閱讀盧燾將軍的一生,可以用“將軍的氣度,‘布衣’的情懷”來概括。
盧燾將軍之所以為世人景仰,與他的超凡氣度是有關的,基于他的早年建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對于時局的看法,他處理問題的方式,他在對待個人與公眾利益矛盾的態(tài)度上,都表現(xiàn)了超越同時代人的高瞻遠矚和虛懷若谷。
(一)過人的氣魄和膽略
據(jù)韋宏孔《布衣將軍盧燾》*本文引述的盧燾事跡,來自韋宏孔著《布衣將軍盧燾》,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書記載,盧燾16歲那年,他姐夫郭禮軒調任象州縣主事,盧燾暑假到姐夫任所消夏,沒想到匪首打探到郭禮軒攜兵勇外出公干,趁機先搶劫了縣郊農民的耕牛財物,當晚又圍攻縣城,一時人心惶惶,群龍無首,不想小青年盧燾挺身而出,指揮若定,一面安排青壯年扛起鳥槍火銃布防,一面派人到柳州報警,同時組織民眾通宵點火、敲鑼示警、巡邏通道等,使土匪無法攻城,到天亮后發(fā)現(xiàn)土匪乃烏合之眾,盧燾指揮兵民追殺土匪,繳回被搶耕牛財物,盧燾遂又張貼告示要被搶者前來認領。事后,盧燾的事跡還“被刊載在當時柳州知府剿匪的戰(zhàn)報上”,一時傳為美談。一名未成年的小伙子就有如此膽魄和謀略,在多少成年人被嚇得手足無措的時候,他能夠及時站出來“扶大廈之將傾”,足見盧燾從小就具有了一名指揮全局的將軍素質。這就不難理解在他成年之后,正處在軍閥如群魔亂舞,為爭地奪權而互相傾軋、廝殺,時局動蕩,民眾十分厭倦軍閥之時,盧燾卻受民眾擁戴和當權者青睞,并不斷得到提拔,最后是公推出任黔軍總司令兼貴州省省長。
(二)長于審時度勢,當機立斷
作為一名政治上的或軍事上的指揮員,最關鍵的素質之一就是要長于審時度勢,從宏觀上掌握大方向,從中觀上、微觀上趨利避害,選擇恰當?shù)牟呗?,爭取行動達到預期的目標。有幾件事可以看出盧燾確實具有這樣的素養(yǎng)。
一是在盧燾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就認準了要跟隨孫中山共創(chuàng)民主革命大業(yè)。領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志士是張鐵城,兩人相遇似乎有點偶然,但與盧燾的主動接近是分不開的。更為重要的是他加入了同盟會后,便積極主動地開展活動,他認為要改變人們頑固的封建思想,推翻繁衍了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革命人才,才能廣泛的發(fā)動民眾。他辭去早年朝思暮想的軍職,決心做一個職業(yè)的革命家,首先是開辦人才培養(yǎng)的秘密學校,較有影響的是在懷遠創(chuàng)辦的“半夜算術科”,他親自擔任教員,幾個月就培訓了200多學員,因清廷發(fā)覺后被取締了。隨后又在羅城縣龍岸鄉(xiāng)開設“競化學堂”,學員甚眾,還得到了李德山(后來的黃花崗烈士之一)等革命青年的支持。他以實際行動堅決支持蔡鍔的“護國戰(zhàn)爭”和孫中山的“護法戰(zhàn)爭”,說服部下,離開已站穩(wěn)腳跟的黔桂,追隨北伐革命。
二是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混戰(zhàn)時代,盧燾善于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fā)展。例如在“護法戰(zhàn)爭”中,盧燾已經(jīng)是中將湘黔聯(lián)軍前線總指揮,在與兵力上兩倍于己的北洋軍旅長馮玉祥交戰(zhàn)時,三戰(zhàn)皆捷。為了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他與馮玉祥共同商議了“剿匪保商,安境息民”的八字方針,不再交戰(zhàn),各保平安,使飽受戰(zhàn)亂的民眾享受到難得的安居樂業(yè)的時光。再如盧燾在擔任黔軍總司令兼貴州省省長時,為了防止黔軍老軍閥劉顯世借滇軍返黔作亂,遂采取了“聯(lián)川防滇”戰(zhàn)略,與川軍捐棄前嫌,訂立了聯(lián)防的協(xié)議,從而使劉顯世不敢有非分之想,確保了當時貴州的穩(wěn)定。
三是在對待蔣介石的態(tài)度上,盧燾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即為人上“此人奸猾,不可交”。在政治上隨著蔣介石的一系列作為,更是與盧燾期望相去甚遠,甚至認定他是一個“大屠夫、大民賊”,于是堅決不與之合作。1927年北伐戰(zhàn)爭中,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任命盧燾將軍為湖南省主席兼第四路軍總指揮,盧燾以“不能勝任”為由拒不就職。1946年蔣介石親到貴陽的時候,曾邀請盧燾赴宴,盧燾當即回避,不愿與蔣介石會面。1948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盧燾是國大代表,宴會上蔣介石又一次邀請盧燾單獨會面,盧燾便借故躲到上海去了,避免與之深交,真可謂“避之猶恐不及”。當然這里面既有第一印象的感性認識,也有對于蔣介石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作派的理性分析。這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在識人斷事上所應具有的敏銳性、果決性和智慧性,不僅要知人善任,還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既要有瞬間的識別能力,又要通過長期的觀察來選定同盟者和戰(zhàn)友。綜觀蔣、盧二人的一生,盡管都是同盟會早期成員,盡管都追隨過孫中山先生,盡管都是民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我們不難看出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相去甚遠。如果兩人要在一起合作共事,結果毫無疑問將是一場悲劇。
四是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即將完結的時候,盧燾毅然決然地從多年的半隱居狀態(tài),一下就走到了政治前臺,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這里面有時局的變化給盧燾帶來的影響,有共產黨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作用,但這些都是外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盧燾將軍從來就將“為民請命”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從他在幾個關鍵時刻的重要任職就可以看出端倪,譬如最初襄助劉顯世在貴州訓練“模范營”,討袁護國時有團長叛逃而臨危受命,平定“民九事變”后公推出任黔軍總司令兼貴州省省長,以及北伐戰(zhàn)爭中統(tǒng)率黔滇聯(lián)軍等等,他都是不為割據(jù)爭地,擴大自我勢力,而是以濟世拯民為使命,殫精竭慮,戰(zhàn)績卓著。一當時局有所好轉,他便高風亮節(jié),自己讓賢。這就不難理解,當國民黨潰逃,而解放軍又尚未進城,貴陽將出現(xiàn)政治真空,社會將大亂,人民將遭殃的時候,盧燾不出來還有誰會出來,以致于他“雖殞身而不恤”,撒盡了最后一滴鮮血。
這就是一個將軍的氣度。
(三)虛懷若谷,顧全大局
將軍的氣度還體現(xiàn)在虛懷若谷和顧全大局上,有俗語說“將軍(宰相)肚里能撐船”,是對于將軍氣度的一種世俗的生動描述。盧燾確實做到了。
我們來看下面兩個例子:
一是盧燾在紛繁復雜的亂局中平息了戰(zhàn)爭后,于1920年擔任黔軍總司令和貴州省省長,這時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經(jīng)濟穩(wěn)定。但是1921年發(fā)生了“袁祖銘定黔事件”,起因是黔軍守舊派將領袁祖銘不甘心失敗,借助舊軍閥勢力,要搶班奪權。當時民眾聞訊后義憤填膺,擔心平靜的生活又要被戰(zhàn)亂打破,更不愿意讓這個不關心民生的統(tǒng)治者來主政。黔軍上下也是個個摩拳擦掌,決心要痛擊袁祖銘,志在必勝。盧燾也希望出出從前被打壓的惡氣,但經(jīng)過權衡,他還是覺得應該“考慮到地方和人民這個大局”,在緊急聯(lián)席會議上,盧燾為了說服那些高級官員,慷慨陳詞,“殺人爭城,徒苦吾民,吾不忍為也”,于是辭去省長職務,親手將省長大印交到袁祖銘手上,一場一觸即發(fā)的內戰(zhàn),就這樣在盧燾將軍的努力斡旋下化解了,盧燾失去了自己的官銜,而人民卻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呀。
另一件事則是在1923年3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籌備北伐,這時,沈鴻英公開發(fā)動武裝叛亂,要求孫中山下野。情勢十分危急,盧燾與范石生協(xié)同指揮,頑強地抵御了叛軍的瘋狂進攻,最后在友軍的幫助下,剿滅了沈鴻英部。4月21日,孫中山委任盧燾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北伐革命軍總司令(這時蔣介石只是粵軍參謀長)??墒?,盧燾把委任狀來回退了三次,不愿就職。原因就是“盧燾覺得孫中山左右的人物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對他不信任,意見相左,如自己就任這個總司令的要職,將不利于北伐軍大本營的團結統(tǒng)一”,這是何等的氣度,他考慮的不是個人的榮辱升遷,而是北伐大業(yè)的成功,是政黨內部的團結。
“布衣”這個詞用在盧燾身上是有多重含義的,首先是盧燾出身“布衣”,家庭沒有官宦士族背景;其次是他常懷“布衣”之志,即使是銜至上將,官居省長,亦保持親民、愛民,生活簡樸的平民作派;三是“布衣”而終,不像有的人一當官就“居高不下”,最后殉職于沒有官銜的“臨時治安委員會”的工作中。
盧燾的“布衣”情懷我以為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為官替百姓著想
今天我們總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經(jīng)濟建設觀點,也在高調要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貴州省過去是一個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省份,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該省地處云貴高原腹地,山路崎嶇,土地貧瘠,百姓“望山跑死馬”,交通極不便利。但是只有到了盧燾這一任才真正把修路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25年,盧燾就向當時的省長彭漢章提議“以工兵筑路,開發(fā)黔桂間的公路交通”,不僅說動了彭漢章,還與廣西首腦黃紹竑、李宗仁取得聯(lián)系,決定雙向啟動,盧燾還擔任了貴州方面的路政督辦。雖說最后因彭漢章的反悔而胎死腹中,但盧燾沒有放棄,待周西成主政貴州后,盧燾再次提出了修路的主張,得到了周西成的支持,于1926年8月動工修建貴州省的第一條公路。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盧燾親赴香港購買了貴州省的第一輛汽車,由于交通不便,他只能走水路,越過多少艱難險阻,終于讓貴州人民見到了第一輛汽車,大家的修路積極性高漲,接著全省動員,又修了貴陽南至獨山南寨,西至安順,北至遵義桐梓的3條主干公路,隨后開始籌建“貴州先導汽車運輸公司”,此舉是貴州省現(xiàn)代化建設的起點,大大加快了貴州省經(jīng)濟建設的步伐。更為感人的是,盧燾還將個人的獎金兩萬銀元全數(shù)送給廣西省政府(他當時在貴州省工作)作為建設丹池公路的經(jīng)費,進一步推動了廣西方面的修路工作,最后終于完成了黔桂公路的建設。因此盧燾被稱贊為“西南交通建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將黔桂公路視作盧燾將軍的不朽豐碑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此外,盧燾還是“中國大西南鐵路的第一個籌建者”,《人民鐵道報》2006年7月25日刊載的文章《盧燾的鐵路夢》詳細介紹了盧燾在“九一八”事變后,提出建設西南鐵路,開發(fā)大西南,把大西南建設成鞏固的大后方,并作了積極有效的籌劃,可惜當時蔣介石忙于打內戰(zhàn)而沒有將鐵路建設付諸實施。但足見盧燾的胸中裝著的不是個人的如何爭權奪利的小算盤,而是如何造福蒼生的大籌劃。
盧燾的親民不僅僅表現(xiàn)在大計方針上,往往還表現(xiàn)在一些隨機的瑣事上。1922年,盧燾率黔軍所部和滇軍5旅南下支持孫中山北伐,途徑宜山(今宜州市)休整時,便建議修繕好北山的白龍洞,提出要建亭修路,并“當即帶頭解囊捐款1000元”。
盧燾在1947-1949年擔任兩廣同鄉(xiāng)會理事長的時候,提出“貴州人民生活艱苦,文化科學落后,文盲多,……學校太少”,建議用同鄉(xiāng)會的財產建一所中學,并四處奔波,親自主持籌建了“兩廣中學”。
他身在貴州,心系桑梓,慷慨解囊萬余元給廣西省立十一中學(原宜山高中,河池市高中的前身)購買圖書資料。
1932年,隱退多年的盧燾又到宜山縣興辦了同德林場,面積3158.8萬畝,“是宜山在民國年間31個林場中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效益最好的一個。其做法曾得到當時廣西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廣”。盧燾時時為布衣百姓著想,并且做的都是實事,讓百姓得到實惠,怪不得被稱之為“布衣將軍”。
(二)作風簡樸清廉
貴陽地方人士曾評論盧燾一生的為人,有“四不”、“三正”、“二愛”、“一樂”。“四不”就是不爭權奪利,不修建公館,不討小,不抽大煙?!叭本褪菫槿苏保k事公正,作風正派。“二愛”就是愛國、愛民。“一樂”就是樂于助人。他始終保持著一個農家子弟生活簡樸的本色,決心與民眾共度時艱,因此他能夠“守身如玉”,絕不沾染紈绔子弟的奢靡風氣。同時又樂善好施,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幾件事情,只要是國家和人民需要,他都愿意盡自己所能。他發(fā)自內心的做到了戒貪拒腐,絕不取不義之財,堪稱為政清廉的楷模。
盧燾在湘西駐軍期間,正值他母親70大壽,人們感激盧燾剿匪安民,造福百姓,沖著他的功績和威望,紛紛前來祝壽,湘西辰州各界籌集了2萬銀元作為壽禮前去祝賀,“盧燾再三拒絕,分文不收”。
盧燾就任貴州省長后,何應欽曾開列了總司令兼省長的月薪及各項開支預算單請他審批,除了月薪500銀元,還加上交際費、馬夫費、服裝費等等合計3000銀元。“盧燾看后,用手中正拿著的點水煙的紙捻,把第二項以下一項項地點穿成洞。并說,500銀元全家都用不完,哪能要那么多”。
如果心中沒有百姓,如果不是深知百姓生活的艱難,并深深地寄予同情,怎會有這般清廉的舉動,這便是一種“布衣”的情懷。
(三)淡泊名利,親民愛民
盧燾將軍在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為了讓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他曾多次奔走于大小軍閥之間,成功制止了多場混戰(zhàn),因此被稱為“活菩薩”、“和平使者”等。他甚至能夠做到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就民眾利益,前文所敘在自己有勝算的情況下,卻自愿交出省長大印,以免生靈涂炭就是一例。在其他方面我們也能看到盧燾親民愛民的高尚品質。
盧燾不講排場。從古至今,很多官僚都會講究排場,官越大排場就越大,但盧燾例外,有老人回憶,在民國10年的時候,有一次盧燾路過榕江,政府官員和地方鄉(xiāng)紳巨賈夾道歡迎,爭相一睹將軍風采,“還準備將紅氈毯從將軍碼頭,一臺階一臺階的鋪到石板大路口”,誰知道盧燾著便裝下船,立即命令撤去紅氈毯,說“不要這樣做,好多老百姓還沒有衣服穿,有的連蚊帳都沒有,我們能踩著紅氈子走路嗎”?群眾大為感動,以后就把這個碼頭叫做“將軍碼頭”。
盧燾以關愛民生為己任。北伐戰(zhàn)爭期間,盧燾任黔滇聯(lián)軍總司令率大軍南下廣西時,行軍途中發(fā)現(xiàn)了人踩馬踏禾苗之事,盧燾立即電令全軍:“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青苗蕓蕓,為人民終歲所托,乃查日來本軍馱馬竟有任意踐踏青苗者……應即嚴令查禁”。命令中不僅曉之以理,還動之以情,無怪乎命令頒布后,“全軍肅然,行軍小心謹慎,再無類似事發(fā)生”。怪不得人民會將為人忠厚的他比作三國演義中“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劉皇叔”。
正因為盧燾的親民愛民,民眾也十分敬重他、愛戴他,這點盧燾自己也是十分自信的。當他為免戰(zhàn)亂,準備向心懷叵測的政敵袁祖銘移交省長大權的時候,他的部下何應欽擔心他的安危,建議到福音堂吉牧師處一避,以防萬一亂兵傷害,盧燾反問道:“我身為黔軍總司令兼省長,我的部隊不能保護我,貴州800萬百姓不能保護我,要一個外國人來保護我?”這番話充滿著將軍的豪邁氣概,也飽含了將軍對自己部下和百姓的充分信任,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日常對部下和百姓的熱愛和關懷的基礎之上,絕非一時的沖動。
盧燾將軍出生在桂西北山區(qū)的一個農村家庭,早年生活在清末民初社會局勢急遽動蕩的時代,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長為濟世拯民的一代儒將,成為百姓永遠紀念的好官,是他的精神品質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而影響他的精神品質的重要因素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早年困苦生活的影響
盧燾1歲那年,正值鄰近的才院村的革生莫夢弼發(fā)動反清農民起義,清軍前來清剿,前后三年,盧燾的父親被抓去當向導,這就使得本來就貧窮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兵荒馬亂的,盧燾7歲的姐姐因為長期患瘧疾得不到治療而病死在山洞里。有一年“七月七”節(jié),家里已揭不開鍋,母親讓年幼的盧燾到隔壁家借米,米沒有借到反而挨了一頓羞辱,他并不記恨那位不愿借米的老人,她的后人若干年后還得到過盧燾的幫助,但他痛恨戰(zhàn)爭,痛恨戰(zhàn)爭帶來的貧困、疾病和痛苦,早年的困苦生活培育了盧燾的人道主義精神。戰(zhàn)爭的痛苦使得盧燾從小就羨慕岳武穆這樣的英雄,他最后走上從軍的道路,就是要成為贏得戰(zhàn)爭從而制止戰(zhàn)爭的英雄,可以說他后來成功地實踐了自己早年的夢想。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盧燾7歲那年就開始跟隨父親上山打柴,有一次辛辛苦苦打了柴火賣到財主家,父親把盧燾留下來結錢就先走了,誰知財主居然為富不仁,欺負盧燾年小不識數(shù),用1個毫元來頂1個大洋,待回到家后父親才知吃了啞巴虧,告誡小盧燾“‘今后如果想不上別人的當,只有去讀書識字!’從此,盧燾對學習開始產生了欲望”。這種來自內心的學習的動力,自然會產生學習的奇效,因此等到有了學習的機會后,盧燾的成績必然就會超過一般的孩子,所悟之道必然也比別人要深了。
(二)早期傳統(tǒng)教育的熏陶
盧燾因為家貧,入學較晚,最初的蒙學老師應該是他的父親,盡管他的父親盧泰留只是“一位粗識文字的老實厚道的農民”,但淳樸正直的他卻給了兒時的盧燾以良好的是非觀、價值觀和正確的生活觀的早期教育。他不僅在母親高舉的干芭芒照亮下一個字一個字地詢問父親,還從父親的山歌、故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盧燾的聰慧好學被一位慧眼識珠的老先生相中,認定將來盧氏家族能光宗耀祖的就是盧燾了,鑒于盧燾家貧,這位先生決定免收盧燾的學米和學費,義務給他授學。由此,盧燾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熏染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由于他的刻苦,進學第一年,他就讀完了“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并且全能背誦,對答如流,超過了比他早讀兩年的同學。這位老先生又向盧燾的父親建議讓盧燾到桂西北的文化政治中心宜山慶遠去進一步深造,盧燾果然不負眾望,不僅在慶遠開闊了眼界,研習了“五經(jīng)”中的《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等,還閱讀了《聲律啟蒙》和《幼學瓊林》等,由于盧燾悟性好,學習認真,能將知識與人生的感悟結合起來,學習成績出類拔萃。
“1898年春,府試開考,盧燾17歲時參加府試,他的作文以《其為人也發(fā)奮》為題,奪取了全府數(shù)百名考生的‘狀元’桂冠?!睆倪@篇壓卷之作的文章題目來看,盧燾也是在寫出自己的的心聲,焉能不打動考官。
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的是傳統(tǒng)文化對于盧燾的熏陶,處在身體和心理成長階段的盧燾,由于能夠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入心、入腦,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也能得到儒家學說的規(guī)范、裁剪。從盧燾成年后的為人處世來看,其精神品質中的“仁義”內核十分強勢。他的為人謙和、厚道,他的以“仁”治軍、治政,他的愛國愛民,以及他的勤政清廉,都與他早年接受了正統(tǒng)教育是分不開的。
(三)關鍵時期的引路人
人生的引路人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關鍵節(jié)點上,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甚至影響一生。當然,引路人可以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的,也可以是機緣巧合的邂逅。盧燾將軍就遇到了幾個在他人生中起關鍵作用的引路人。
首先是在他少年時期,家鄉(xiāng)的私塾老先生盧慎徽——盧燾真正的蒙師,用儒家的經(jīng)典灌溉了童真的盧燾。是盧慎徽意外發(fā)現(xiàn)了因為貧窮,只能趴在窗口“蹭課”的盧燾,從而免費讓盧燾就學,這才開始了盧燾真正的蒙學——儒家經(jīng)典“四書”的學習。由于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由于老師的鼓勵,也由于老師的照顧,盧燾學習特別努力,特別用心。當他學習上取得超越旁人的成績后,便有了成就感、自信心,這種少年時期建立起來的自信毫無疑問會影響他的終身。
其次是盧燾的姐夫郭禮軒,是他讓盧燾開闊了眼界,成為盧燾在走上社會之前身邊的一個做人的典范,從而也讓盧燾認識了社會的復雜。郭禮軒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人性楷模,但他是一個有愛心、有親情、有正義感,并有所作為的“好人”。對于初涉人世的盧燾來說,這就夠。當盧慎徽建議送盧燾到慶遠學習的時候,是郭禮軒熱情地接納、照顧盧燾,并對盧燾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很好的影響。郭禮軒是一名軍官,一名正直、率真的軍官,雖然我們查不到他更為詳細的資料,但從他對于盧燾的關心,從他在同行朋友中的口碑(他含冤而死后同事也有為他抱不平的),從他因為自己的正直而遭奸人的陷害,都可以看到,郭禮軒給盧燾的影響是積極的,正能量的。
第三是盧燾走上社會后的第一個朋友也是同志的張鐵城,是他把盧燾介紹到同盟會的,從此盧燾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遇到張鐵城既有偶然的一面,也有必然的一面,是這位從日本留學的同盟會早期成員的活躍、仗義以及和藹可親吸引了盧燾,產生對他的崇敬和親近,并在一次他們召開秘密會議的時候,盧燾“偷聽”了他們的談話,從而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當然,如果沒有遇到張鐵城,盧燾還會遇到李鐵城、王鐵城……,因為盧燾志向就是如此。
第四是朱德對于盧燾世界觀的影響。盧燾到云南從軍后,一直想通過軍校的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軍事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于是通過嚴格的考核,進了云南陸軍講武堂,又經(jīng)過戰(zhàn)術學、軍制學、兵器學、地形學、交通學等嚴格的考試挑選,成為了“尖子班”的學員,與朱德同班。盧燾和朱德等人情投意合,經(jīng)常在一起談論南方的革命,互相產生影響,正是在這個班里,由于盧燾的為人,被兄弟們稱為“劉皇叔”。最后他們10位同學歃血為盟,義結金蘭。也許當時的盧燾對于朱德的影響還要大些,但隨著形勢的變化,隨著朱德參加中國共產黨,并成為一代偉人,這給迷茫中尋找前進方向的盧燾打開了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這就不難理解他對于蔣介石的拒之于千里之外,不難理解他此后給八一南昌起義后處于困境中的朱德以寶貴的幫助,不難理解他兩次營救韋拔群,不難理解他主動跟共產黨聯(lián)系以迎接貴陽的解放,乃至于殞身恤國。
(四)賢母的教育
我這里把盧燾的母親莫氏太君單獨作為對盧燾有巨大影響的人物,是因為她的影響是長期的,尤其是對于大孝子盧燾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的。說一句題外話,如果我們今天的共產黨黨員干部都有一位像莫氏太君這樣的母親,黨風廉政建設也許會更為有效些。
古代把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陶侃的母親并稱為中國“四大賢母”,她們對于身體和思想處于成長中的孟子、歐陽修、岳飛、陶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他們日后的為人、為官也起著提醒、勸誡、勉勵的作用,這在中國已是家喻戶曉。盧燾的母親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他們父親的早逝,使得母親的影響更為直接、長久;也正因為父親的早逝,導致母親的辛勞和困苦,使他們更為敬重、崇仰、愛戴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影響才會更加深入其心。
我們來看盧母的一些重要事跡。
盧燾出生后正值戰(zhàn)亂,其父被清軍強抓去做了3年的向導,盧母堅韌不拔地抱著襁褓中的盧燾鉆山洞、吃野菜,帶領家人頑強地生活著,等待他父親的歸來,她這種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在幼小的盧燾心中種下了健康的種子;即使以后盧燾做了大官,盧母也一直告誡他要保持艱苦樸素的家風,從不奢靡,與早年的家庭熏陶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
當盧燾父親猶豫不決是否送盧燾到慶遠求學時,盧母自己沒有文化,但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卻教育她,要使孩子將來有出息,那就必須成為有文化的人,于是她極力支持孩子到慶遠求學,遂說服了盧父,寧愿過苦日子也要讓孩子成為有文化的人,在那個年代,一位窮鄉(xiāng)僻壤的農婦有這樣的見識實屬不易??梢哉f,沒有盧母就沒有后來成為人中翹楚的盧燾。
盧燾父親去世后,盧燾秉持“老母在不遠游”的傳統(tǒng)理念,要照顧家庭,盧母勸曰:“汝成年,當志四方,內助有媳,勿以為念?!北R燾才泣別了深明大義的母親,走上社會,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為國家盡忠。
由于盧燾的出色表現(xiàn),政府獎勵了盧燾200元,盧燾如數(shù)托人送給母親,誰料母親懷疑是不義之財,待盧燾回家后,正顏厲色追問錢的來歷,盧燾告知這是政府獎金,絕不做貪腐之事,盧母才高興起來,說道:“汝能如是,余心慰矣?!边@件事情牢牢地記在盧燾心里,像警鐘般在心中長鳴。
竊國大盜袁世凱欲稱帝,盧燾把當時的局勢告訴母親,盧母答曰:“籌安會,召亂也;志士反對,義舉也?!庇訄远吮R燾反袁護國的決心。
曾任云南省衛(wèi)戍總司令官兼云南講武學堂堂長、云南市政督辦的唐繼虞親為盧母遺像題詞:“有子克孝,母慈可知。有子克仁,母賢可知。我聞盧母,既賢且慈,宜其有子,仁孝冠時穆穆。母儀昭昭,壺范瞻拜儀容,為之作贊?!?/p>
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唐繼虞的題詞闡明了盧母的“既賢且慈”,正是盧燾“仁孝冠時穆穆”的卓越精神成長的源頭之一。而這一切對于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家風文化的建設都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 韋楊波]
General’s Tolerance Masses’ feeling——On the Spirit of General Lu Tao
TAN Weiyi
(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echi University, 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General Lu Tao’s spirit, can be summed up as “general’s tolerance, masses’ feeling”. With extraordinary courage and resourcefulness, he was adept at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and making prompt decisions. He was extremely open-minded, taking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account. As a simple and honest officer for the public, he kept close to and showed concern for the people, paying no attention to fame and wealth. General Lu Tao’s commendable spirit origin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early hard times,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a guide in the key period, as well ashis mother’s good teaching in his life.
Lu Tao; general; masses; tolerance; feeling
K26
A
1672-9021(2016)06-0091-07
譚為宜(1956 - ),男,廣西宜州人,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戲劇與廣西當代文學。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