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特約主持人按語
黃開國教授長期研治經學,尤善春秋公羊學,著述頗豐,澤及無數后學。由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公羊學發(fā)展史》,經年累月,孜孜矻矻,終于完稿于2011年,從孔子、董仲舒一直寫到廖平、康有為,溯源清流,耙抓梳理,辨證綜述,而成就出一部煌煌78萬字的經學鉅制,后來又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影響甚著。其《董仲舒有無王魯說》一文頗多個人學術創(chuàng)見,如“黜夏、親周、故宋之論,即是董仲舒《春秋》為黑統(tǒng)說的具體化”。而三王、五帝、九皇術語所表示的,“不過是新王與以往王朝距離的遠近及其親疏的不同”,因為“三王、五帝、九皇的變化,都是按照三統(tǒng)循環(huán)的變化而引起的”,于是就可以得出“當《春秋》為新王時,夏王朝就不再屬于三王之列,而退為五帝之列”的結論。在黃先生看來,王魯說是《春秋》新王改制的表現(xiàn)形式,是董仲舒對孔子緣魯以言王義、因行事加王心的概括,因而“否認王魯說,就不能解釋董仲舒一再論說的王義、王心,及其引史記十二公、假其位號等說”。董仲舒王魯說除了成為后來春秋公羊學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晚清春秋公羊學最喜言說的托古改制說的理論根源?!叭喇愞o說主要是對《春秋》書法的發(fā)明,而據亂、升平、太平的三世說則主要是一種歷史觀。董仲舒的三世說還不是明確的歷史觀的三世說,基本上是三世異辭說的發(fā)揮”。經學家們長期以來都忽略了三世異辭與三世轉化的區(qū)分,許多論著甚至都誤以為董仲舒已有張三世之說。這些見解都值得讀者認真揣摩,相信也會引起董學同仁更多的討論興趣。
劉國民教授在《董仲舒在“崇儒更化”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指出,董仲舒“天人三策”是西漢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設的經典文獻,指導了武帝的改制實踐。其尊崇“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主張以及數次陳述漢家興太學、置明師的重要性,直接開啟了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等文化政策。崇儒的文化建設,提高了政治隊伍的思想文化水平,在行政中重知識、重道德、重理性,也使得儒者不僅具有知識文化的修養(yǎng),也能夠抱持儒家政治、社會、人生的理想。
吳鋒教授《董仲舒“天人理論”對漢代政治合法性的構建》所說,董仲舒探尋天與人間關系、天的品格、天道運行過程與人間的相關性的目的就是為漢代政權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天是自然萬物的根源,護佑自然萬物的生長,這就確立了天的權威性地位和天的德行地位。既有權威又有德行,服從天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合法性。“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的理念是董仲舒政治合法性理論的核心。統(tǒng)治者要想保證統(tǒng)治的合法性,能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就需要有美好的德行。而與五行相對應的五種官職,司農(木)、司馬(火)、司空(土)、司徒(金)、司寇(水),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平衡促進。這些都很有見地,富有啟發(fā)意義。
王碩民教授則開辟出董學研究的詩學領域,揭示出《詩》的三大基本功用,即“序其志”“詩道志”,“顯德”化俗,可以“為天下法”。董仲舒把以《詩》為首的“六藝”視為治國理政的法典,在治《詩》方法上則首先提出“《詩》無達詁”的理念,均對后世《詩經》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洞呵锓甭丁び癖分杏幸痪洹叭耸苊谔欤猩粕茞簮褐?,可養(yǎng)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其中的“善善惡惡之性”六個字,黃允仁博士根據當代不同研究者的斷句而引申出對董子人性論的周詳闡發(fā),他結合《深察名號》《實性》兩篇的相關文字,而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論是一個具有自洽性、融貫性和統(tǒng)一性的理論建構。這些都很有學術價值,值得一讀。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子學院、董子研究院、董子講壇首席專家 余治平博士
2016-12-05
B234.5
A
1673-2065(2016)06-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