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夢
摘 要:堯舜禹是中國歷史上三個名帝,他們禪讓的故事更讓一代一代中國人津津樂道。禪讓:統(tǒng)治者把首領(lǐng)之位讓給別人。其真實性如何?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堯去世后,堯把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位置讓于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認(rèn)為堯、舜、禹三代統(tǒng)治權(quán)的交接,是通過推薦、考察和任用等一系列程序和平實現(xiàn)的。
關(guān)鍵詞:禪讓制;歷史;帝王
禪讓的宗旨是“讓賢”.我們看一下三人的檔案。
司馬遷《史記》推斷,堯帝為帝嚳之子,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堯帝為黃帝玄孫。
舜帝為瞽叟之子,“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昌意為黃帝之子,這么推算來,敬康為黃帝玄孫,與堯帝為同輩兄弟。舜為敬康玄孫,同理,也為堯帝玄孫輩。
大禹為鯀之子,“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則鯀與窮蟬為兄弟,禹與敬康為堂兄弟。由此推知,舜也為禹的玄孫輩,而禹與堯帝同為舜帝高祖輩。
用現(xiàn)在話來說,三人都是高干子弟有血緣關(guān)系。
堯帝禪位與玄孫舜,舜帝禪位與高祖禹,肥水不外流。同時,舜娶堯女,舜帝是堯帝的女婿。而堯女為舜曾祖輩,屬近親結(jié)婚。有關(guān)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史記·五帝本紀(jì)》講:“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權(quán)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于天下。”先秦的儒家、墨家、縱橫家及后世的文人學(xué)士對先王禪讓的千古佳話津津樂道,孜孜以求。近年新出土的歷史文獻(xiàn),如見于郭店一號墓的《唐虞之道》及《窮達(dá)以時》與《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中收錄的《容成氏》和《子羔》都言及上古的禪讓。其中,《唐虞之道》還明確將禪讓制度與利天下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專,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仁之至也。”這些記錄了禪讓古制的竹簡在沉埋千載之后的重新面世,似乎為其存在提供了新的證據(jù)。
然而,無論傳世的還是新發(fā)掘的歷史文獻(xiàn),有關(guān)禪讓制的文字均系后世回溯性的描述,缺乏信而可征的直接證據(jù),俱當(dāng)屬于傳說的性質(zhì)。其實,歷史上否定禪讓存在的文字亦不少見。先秦儒家孔子之后的兩大代表孟子與荀子就都持否定的說法,如《荀子·正論》明言:“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法家著作《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則直言:堯根本沒行禪讓,只是因為年老力衰而被篡位的舜所“偪”。古本《竹書紀(jì)年》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爆F(xiàn)代史學(xué)家顧頡剛先生曾指出:“禪讓之說乃是戰(zhàn)國學(xué)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象中構(gòu)成的烏托邦?!彼€認(rèn)為禪讓的傳說乃是“這時墨家為了宣傳主義而造出來的”(《古史辨》第七冊)。雖然禪讓的說法是否為墨家首創(chuàng),還有進(jìn)一步討論的余地,但顧氏關(guān)于禪讓之說產(chǎn)生原因的辨析,還是不無道理的。諸子鼓吹禪讓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個崇尚暴力、充斥權(quán)謀的時代,或許正是這爭權(quán)奪利的血腥現(xiàn)實激起了士人對禪讓的浪漫遐想與溫情呼喚。
為什么堯傳給了舜?為什么堯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舜為什么也沒傳位給兒子,卻給了禹?難道真的是上古帝王們品德高尚?上古時的“禪讓”,沒有文字記載,因此是什么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通過后世有文字記載的“禪讓”,而一窺上古“禪讓”的面容。
《韓非子·說疑》說得更清楚:“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yù)之。”韓非是法家代表,說話做事應(yīng)該嚴(yán)謹(jǐn)。即便主張“禪讓制”的孟子在《孟子·萬章》中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逼涿黠@是在指責(zé)舜,說舜與堯之子之間有一場激烈的爭奪??梢姟八幢茍颉?、“禹逼舜”諸故事在當(dāng)時已很流傳,應(yīng)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jù)。
其實,對舜、禹之間的“禪讓”故事最為有力的否定依據(jù),應(yīng)是當(dāng)時最著名的案子.禹的父親鯀的被殺。能否定“禪讓”故事的道理很簡單,鯀既然被舜所殺,那么舜怎么會將天子之位禪讓給有被殺父之仇的禹呢?
舜是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有賢名,有能力,而且還單身。是高富帥。堯覺得舜不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并考驗了他幾年,后把他調(diào)到自己身邊,幫助自己治理部落聯(lián)盟他的權(quán)力。通過輔助堯的時候,舜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者,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
鯀知堯帝要傳位于舜,鯀不服氣,鯀曰:“不詳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鯀是一股很大的勢力集團(tuán)。也是帝位的有力爭奪者。([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舜很生氣,舜讓鯀去治水,是因為他不相信鯀能治好水,舜的本意是以治水不利為借口再將鯀給殺了。鯀是個眼高手低之人,鯀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且“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呂氏春秋·行論]),何為“息壤”?乃舜帝的祖墳上的土。鯀借治水土是抗洪物資,把人家舜的祖墳給挖了,這也是想報復(fù)、侮辱堯舜,鯀沒有把洪水治好,舜后來以治河不力為由,殺了鯀。安理說鯀治水沒功勞也有苦勞吧?對于禹,舜也不放心。想斬草除根,派禹去治水。史書上說,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實,這只不過是不敢進(jìn)家門,他怕舜殺害自己的家人。禹冶好了水,并且通過治水,禹抽空了舜財力物力,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后來禹取代舜奪取權(quán)力后,把舜流放到南方,打著讓舜南巡的旗號,致使舜死在九嶷山,娥皇、女英也淚投湘江。
再看禹以后的故事。
[戰(zhàn)國策·燕策]:“ 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p>
當(dāng)時部落酋邦中首領(lǐng)位置的更替,有禪讓賢達(dá)之說,也有爭斗逼迫之實,況且實力是能否即位的關(guān)鍵。但肯定沒有兒子世襲之事。禹為了讓兒子啟繼承其王位,便玩了一個花招:先把啟任作酋邦的官吏,以使啟培養(yǎng)積聚個人勢力,等到禹年紀(jì)老了,便裝模作樣地把王位讓給有能力的益。此時,啟早已羽毛豐滿具備武裝奪取王位的實力,最后,益為啟所誅殺。所以,益只是這次王位更替的犧牲品,死得很冤。是禹殺死了益。
由此可知堯舜禹禪讓是不存在的,堯帝把位傳于半個兒子女婿舜,不是禪讓。禹從殺父仇人舜手中接位更不可能是禪讓。禪讓制,不過是儒生杜撰的一個美好傳說,是知識分子心中的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是知識分子一廂情愿的夢想。在一個不是法制的時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單位:山東濟(jì)寧市育才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