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文,張德讓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林語堂《英譯重編傳奇小說》改寫研究
杜可文,張德讓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作為跨文化寫作的成功個案,林語堂翻譯作品的改寫特征突出。以林譯《英譯重編傳奇小說》為例,運用勒弗菲爾改寫理論,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林語堂翻譯中因其個人翻譯觀和當時接受環(huán)境對原作所做的成功改寫,以期對中國典籍外譯有所啟發(fā)。
林語堂;《英譯重編中國傳奇小說》;改寫理論
作為跨文化寫作的成功個案,林語堂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不僅創(chuàng)作、翻譯了大量作品,更是以另類的姿態(tài)在中國文學史上留名。由于國外旅居30年之久,20世紀40—70年代的大陸對林語堂的研究基本屬于空白。80年代后的大陸新一輪文化潮帶動了林語堂熱的興起。眾多作品如《林語堂散文選集》《林語堂文選》出版,林語堂傳記,研究專著也陸續(xù)問世。以萬平近、施健偉、王兆勝等為代表的“林學”研究專家不斷涌現(xiàn)?!毒┤A煙云》被改編成電視劇,突破當年央視收視記錄,更是讓林語堂成為大眾視野中的亮點人物。港臺地區(qū)的研究則長期以資料發(fā)掘為主,大量的回憶錄和傳記資料被公開。
林語堂獨特的“對外講中”寫作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異域文化語境中對中國經(jīng)典進行重構(gòu)。將中國古代悠久的文學藝術與西方的現(xiàn)代觀念相融合。無論是體裁選擇,抑或是主題設置都有一種基于普世價值的關懷與訴求。林語堂對中國經(jīng)典以重讀重寫重編重譯等多種方式有力地實現(xiàn)了中西視域融合,以《京華煙云》和《中國傳奇》最具代表性。《中國傳奇》不僅為西方讀者打開了中國古典主義的大門,也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一群更真實的中國人,稀釋了妖魔化黃種人的偏見,更是為林語堂后來的小說《朱門》《奇島》埋下了伏筆。
《中國傳奇》或譯為《英譯重編傳奇小說》,在大陸的研究較為分散。本文將從勒弗菲爾改寫理論角度出發(fā),分析該譯本的改寫原因和方式,以期對中國典籍外譯有所啟發(fā)。
該譯本一共收錄20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短篇小說。譯本的導言中已經(jīng)明確,本書的讀者是西洋讀者,選擇和重編都是為了照顧西洋讀者的口味。所選短篇小說具有一種共性,符合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要義,無晦澀之意,無費力之言,描寫人性一針見血,凸顯生活的智慧,喚起人類的愛心,讀者因此感到十分愉快。[1]
該譯本在展現(xiàn)神秘中國世態(tài)人情的同時,通過改編的形式,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融于已有的文本中,賦予其新的審美特性。傳奇中的中國形象不再只是主體民族對自我的詩意想象,還融合了西方對古老中國的異族想象。視域融合中,美妙怪異刺激的東方情調(diào),與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對個性的推崇的西方精神相得益彰。[2]
勒弗菲爾改寫理論認為,翻譯并非只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譯者在翻譯時通常要受到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特別是目的語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氛圍極大地影響了譯本的讀者接受。同時,譯者在改寫時也努力符合主流詩學的要求,無論是目的語文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抑或是文學體裁與語言,風格與慣例。譯者會對原作詩學進行努力調(diào)整,使其符合目的語文化的詩學形態(tài)。最后,贊助人對翻譯的影響不可小覷,他們是通過政治經(jīng)濟手段推動或阻礙譯者進行改寫的因素或權力主體。[3]
2.1 意識形態(tài)
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人是迷茫的一代,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留下不可彌補的創(chuàng)傷和陰影。年輕人不再積極進取,毒品泛濫,精神萎靡墮落。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中國的代名詞是落后愚蠢邪惡,黃禍論層出不窮。而寒山寺給美國人帶去了道教和佛教,人們對這種中國文化充滿好奇。越來越多的人熱衷冥想悟道,更多的人對中國文化迷惑不解。為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此迷醉人心,給人以避世超脫之感?林語堂在翻譯《中國傳奇》時,進行大量的改寫,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思想,迎合了西方讀者的好奇心。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唾棄男尊女卑與蓄奴制,西方的人文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林語堂在翻譯《碾玉觀音》《簡帖和尚》《白猿傳》中都有意地改寫了情節(jié)以抬高女性主人公的地位,賦予其自由選擇愛情與生活的自由。在西方人眼里,這也是一種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
2.2 詩學
目的語文化中,現(xiàn)代小說十分流行。原著里人物塑造方式趨向類型化靜態(tài)化,無生動活潑之感,沒有具體的情景,也難以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環(huán)境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對凸顯人物真實個性及其發(fā)展變化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虬髯客傳》添加了群雄逐鹿時代背景,這就為后文李靖拜見楊素獻策,虬髯客欲奪中原,李世民睥睨天下埋下了伏筆。副文本的合理應用也對小說正文起到了促進和補償作用。通過添加序言緒論,西方讀者更能有效地理解和接受中國典籍,同時吸引讀者走進故事中,與作者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從而避免了原文的空洞說教。從敘事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小說大多使用平鋪直敘的敘述方式,視角也多采用全知視角。全知視角下敘述者凌駕于故事之上,隨時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思想做出貌似客觀的評價和解釋,使得讀者和作品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4]林語堂則充分采用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如限知視角和倒敘,故事情節(jié)更真實更有懸念感,具體實例如下。
對俠義冒險小說的改寫:《虬髯客傳》中導言增添了太原旅館里的內(nèi)容,開頭則增添了時局動蕩群雄逐鹿的背景。因為中國傳奇小說因襲了《左傳》的故事講述和《史記》的人物描寫傳統(tǒng),整體而言,故事開頭設置過于簡單,往往以人物小傳的形式開始一個故事,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相反,故事開始之前的背景與環(huán)境,心理描寫恰恰是西方現(xiàn)代小說應有的。林語堂深諳東西期刊的行文特征和編輯規(guī)律,選擇增加必要部分,照顧西方讀者習慣。[5]故事情節(jié)上將虬髯客吃人心肝部分刪掉,恐引起西方人的厭惡。結(jié)尾刪掉“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葉,豈虛然哉”的說教,避免引起西方讀者的反感。[1]
《白猿傳》則在導言部分提前預告改寫了故事情節(jié),增添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風俗的描寫。[1]原文取自于“猿猴盜婦”,原文中的故事是歐陽執(zhí)著尋妻,原諒妻子的失貞,但對夫妻二人之間的情誼不曾充分敘述,始終強調(diào)猿猴如何妖異。對夫妻間情愛用筆甚少的原因與初唐的時代背景有關,愛情題材一直是禁忌,情節(jié)設置上預言妻子被竊走有反映佛教“命運天定”的宿命論。本文中白猿的形象生動飽滿,有人性的傾向。情節(jié)大量改寫,歐陽夫人最后愿意留在白猿身邊,從而將歐陽夫人塑造成了一個敢于追求愛情的女人。
對愛情小說的改寫:最重要的特色是化悲為喜,在情節(jié)上著墨尤重。美國文學批評家布斯有句名言:“作家創(chuàng)造他的讀者!”同樣讀者也在創(chuàng)造他的作家。在同一文學話語系統(tǒng)中,讀者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關系。作者如果要吸引讀者,就需要作家運用創(chuàng)造性想象,需要作家采取更多的藝術技巧去美化作品,增強情節(jié)性是達到感染讀者的必要藝術技巧之一。[7]中國古代有大量生動的、能吸引讀者的小說。這些小說都有很強的故事性,但也存在較為濃厚的說教意味,即使是愛情小說,也并不以愛情為中心,這使愛情成為一個被虛置的主題。通過對原作的重編來突出愛情的至上地位,其中改寫情節(jié)的現(xiàn)象非常突出。
《簡帖和尚》從導言中就改變讀者的同情取向。情節(jié)設計中皇甫夫人拋棄了自己殘酷冷漠的丈夫,堅決選擇與情人生活。誘拐皇甫夫人的人也從一個奸猾小人改編成了拯救皇甫夫人的“騎士”,這一切都展現(xiàn)了人性的覺醒?;矢Ψ蛉艘矒碛辛恕锻媾贾摇放鹘悄壤膫€性與決絕,對自由愛情的呼喚與追求,這一點不可能不吸引西方讀者。
《碾玉觀音》將主人公身份改變了,崔白和秀秀拋棄了奴隸的身份,改頭換面成了大官的女兒和侄子。[1]蓄奴制對于美國人來說一直是個傷痛,作者的改頭換面很好地照顧了讀者需要。情節(jié)改寫由鬼魂復仇改為藝術家在追求藝術和生命之間何去何從的問題。藝術與自我的關系這個主題在西方小說中更常見,比如梅里美的《伊爾的美神》,莫爾納的《雪人》。[8]這篇小說迎合了美國文學對古老神秘的東方文明的需求,對人性進行反思,符合林語堂眼中的傳奇文學的審美特性。它不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或批評,也不一定用于道德教化,更多地是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表達和寫照。
《鶯鶯傳》是元稹在佛教基礎上對現(xiàn)實題材進行的文學再創(chuàng)造。表達了作者作為封建時期文士對愛情的渴望與矛盾,表現(xiàn)出儒釋道三教交融并存的價值取向。元稹所表現(xiàn)出的“忍情”以及言行不一的畸形愛情觀,也體現(xiàn)了儒學的影響。林語堂將其改譯后,主動權掌握在鶯鶯手上,不論結(jié)合還是分開,都成了男女雙方自由的選擇,沒有沉重感亦沒有悲劇性。
中國古代傳奇小說的改寫:普遍運用擴大或縮小、粘合、漫畫、夸張等變形方式。所謂變形是指藝術家調(diào)動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構(gòu)思文本,創(chuàng)造一些與常規(guī)事理完全相異的形象,目的在于引起讀者的審美感性,延長審美的時間感知。《白猿傳》中的白猿,變成虎的張逢,變成魚的薛偉,通過粘合人的特征與動物的特征,塑造出超越平常的人物形象,這是傳奇小說慣用的藝術技巧。這幾篇愛情小說,也是在堅持原作的基礎上,通過變形進一步強化了形象特征。《離魂記》中的錢娘被塑造成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女性形象。由于與王宙的愛情受到家庭阻撓,她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理想。所以在小說中有這么驚人一幕:王宙不得以離家外出,船舶靠岸停泊時,聽到錢娘追趕過來的腳步聲,而此時的王宙也看見錢娘正在岸上,于是兩人再聚并私奔而去。可誰知此時的錢娘卻是有魂無身,真正的錢娘正臥躺于病榻之上![1]應該說,此時的錢娘實際上已經(jīng)被極度變形,被夸大為一個可以超越現(xiàn)實的形象。情之所至,金石為開。錢娘對于愛情的忠貞感動了上蒼,最終得以身魂合一,從而完成了人性的真正復歸。所以,《離魂記》被林語堂譽之為最純正之青春愛情故事。[9]
以自由為基礎的現(xiàn)代愛情與殘酷的封建專制政治制度及嚴酷的宗法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極不相容的。在現(xiàn)實中,女性大多是受壓迫者,是愛情的犧牲品,因此以表現(xiàn)棄婦閨怨為主題的古代文學層出不窮。悲劇性愛情故事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也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制度等的重要線索之一。這幾篇愛情小說的原作也大體屬悲劇題材。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多數(shù)因受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倫理秩序和公眾道德的阻礙而無法得以實現(xiàn)。然而,在原作中未能實現(xiàn)的愛情在這里得到了實現(xiàn),悲劇結(jié)尾被置換成戲劇結(jié)尾。[10]《貞節(jié)坊》原作是敘述文太太在接受貞節(jié)牌坊前夕,因為仆人引誘而失節(jié),最終未獲得貞節(jié)牌坊而不得不自縊身亡。[1]《狄氏》原作中的主人公狄氏“以念生病死”,而這里是這個寡婦成功獲得了愛情?!峨x魂記》原本復仇的故事也以錢娘與王宙重獲團圓而結(jié)束。喜劇化技巧顯示出這幾篇愛情小說與原作不一樣的愛情審美方式。
與情節(jié)改寫、變形處理相比,喜劇化結(jié)尾方式無疑是富有意味的。林語堂對喜劇本身有自己的見解。在《論幽默》一文中,他曾特別引用了麥烈蒂斯《喜劇論》中的話:“我想一國文化的極好衡量,是看他喜劇即俳劇之發(fā)達,而真正的喜劇標準,是看他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庇哪蚴窍矂〉奶攸c是用于評價一國文化是否發(fā)達的主要標準。西方文化發(fā)達即意味著喜劇的發(fā)達。在重編過程中,這種喜劇精神的加入具有特別的意義。除在美學層面突出人生價值之外,也突顯出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張力,因為從結(jié)尾的設置中能鮮明體現(xiàn)西方文學藝術的文化內(nèi)涵。[6]可以說,《中國傳奇》的重編是充分估量到域外讀者因素,即通過直接的、和諧的敘事來“暗合”西方文化,甚至去滿足西方讀者的心理期待。[11]
2.3 贊助人
林語堂在美國的成功與賽珍珠夫婦有很大關系。賽珍珠作為描寫中國題材作品的作家而聞名四海,賽珍珠的丈夫是約翰黛公司的出版商沃爾什,長期活動于紐約文化圈。1934年,賽珍珠夫婦在與林語堂的會面中表達了希望林語堂能夠創(chuàng)作翻譯體現(xiàn)中國精神、反映中國真實形象的著作,林語堂也表示感同身受。雙方一拍即合,林語堂成為賽珍珠的特約撰稿人,而沃爾什則成為林語堂的編輯、出版商和文學經(jīng)紀人。之后數(shù)十年,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與譯著的成功都與賽珍珠夫婦的要求和建議分不開。[12]贊助人既解決了譯者的謀生之計,也推動了文化的成功譯介。
中國文化如何能切實有效地走出去,是現(xiàn)代譯學者所面臨的時代課題。英法文版《中國文學》在勉強維持半個世紀后選擇???,《熊貓叢書》也難以為繼,于同年停止出版。最讓人遺憾的是,國內(nèi)倍加推崇的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的《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影響遠遠不及霍克斯譯本。進入21世紀后,國家推出《大中華文庫》,旨在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促進中學西傳。但迄今為止,這套叢書翻譯出版了一百余種選題,只有幾個選題被國外出版機構(gòu)買走版權,其余選題都局限于國內(nèi)發(fā)行圈,似乎并未切實有效地走出去。
這種國家贊助模式下的對外譯介,不自覺地強加本國的意識形態(tài),引起國外讀者文化心理上的排斥。如何加強與譯入語國家的譯者和贊助人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都是現(xiàn)代譯學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作為中國文化在西方傳播的典型個案,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林語堂站在中西文化交融會通的層面上,采取了特有的編譯創(chuàng)翻譯策略,融匯了林氏的文化觀人生觀與翻譯觀,達到了翻譯的預期功能,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6]此外,與賽珍珠夫婦、約翰黛文化公司的成功合作,也為當代中國文化對外譯介提供了范例,值得借鑒。
[1]林語堂.英譯重編傳奇小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6-128.
[2]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11-13.
[3]Bassnet,Susan,Andre Lefevere.Construction Cultures-Essays: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4-27.
[4]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55.
[5]卞建華.對林語堂“文化變譯”的再思考[J].上海翻譯,2005(1):47-50.
[6]馮智強.譯可譯,非常譯——跨文化傳播視閾下林語堂編譯活動的當代價值性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30-35
[7]賴勤芳.中國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重構(gòu)——林語堂“對外講中”寫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4-125.
[8]李燦.林語堂《中國傳奇》的現(xiàn)代美學精神[J].湖南社會科學,2013(6):260-263.
[9]叢坤赤.林語堂生活美學觀念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2011.
[10]黃海軍.翻譯研究的敘事學角度——以林語堂譯本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4):90-94.
[11]施萍.林語堂:文化轉(zhuǎn)型的人格符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5.
[12]高鴻.跨文化的中國敘事——以賽珍珠、林語堂、湯婷婷為中心的討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39.
[責任編輯:楊立平]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ng Rewrite Strategy in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DU Ke-wen ZHANG De-r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Anhui,China)
Lin Yutang,“straddling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commenting on the literature in the universe”is a typical c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sseminated in the Wes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y making an analysis of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based on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Under the impact of his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etic constraints,his version is not absolute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works.Adaptations and alterations had been done to the source texts,and the reader’s reaction was positive.His works well fitted the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horizon 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he intended to transfer reached the target readership effectively.
Lin Yutang;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rewriting strategy
H315.9
A
2096-2371(2016)05-0082-04
2016-06-07
2016-08-16
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安徽外宣翻譯與地方形象構(gòu)建”(2016yks022)階段性成果。
杜可文(1992—),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張德讓(1968—),男,安徽定遠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譯學、英漢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