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輝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周敦頤“誠”的道德思想研究
許敬輝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周敦頤是理學開山之祖,他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所著《太極圖說》《通書》。周敦頤以“誠”為本的道德思想是十分縝密的體系,他認為太極和“誠”都處在宇宙萬物化生過程的始終,都是宇宙論和價值形上學的最高范疇。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通書》中體現(xiàn)了“誠”的主要思想,闡述了周敦頤心純主靜、學思兼進、遷善改過、進德修業(yè)、立誠務實等道德踐行的思想。
周敦頤;“誠”;道德;思想
《宋史》記載,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謚號元公,號濂溪先生, 道州營道人。儒家理學思想的鼻祖,“北宋五子”之一。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理學哲學的基本范疇。其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始終。又著《通書》,發(fā)明太極之蘊,還著有《周元公集》,后人整編進《周子全書》。
清張伯行在《周濂溪先生全集序》中記載,“其言誠、言幾、言性安、言復執(zhí),直揭日月而昭云漢?!茏印哉\為本,以欲為戒’…則太極一書,雖廣大精微,要其陽變陰合、誠通、誠復之理,皆得由考亭才溯伊、洛。”127-128宋胡宏《通書略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保?]117黃宗羲在《宋儒學案》中記載:“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黃庭堅稱周敦頤:“人品甚高, 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繳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1]87
一
《太極圖》為周敦頤所繪,他在道士修煉之圖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繪制成天地生成、萬物化生觀念的圖式?!短珮O圖說》是對《太極圖》的解說。其學說認為,二氣五行都是出于絕對實體的、原始的“太極”,而“太極”就是無形無象的“無極”,由它產(chǎn)生出五行、陰陽和宇宙萬物,反映了周子的宇宙生成論、萬物化生論、人性論。《太極圖說》被奉為“宋理學之宗祖”,因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完整地、言簡意賅地論述宇宙發(fā)生、發(fā)展的著作,對其后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周敦頤認為,宇宙之初始是一無極而太極,由太極的動靜而生陰陽,陰陽變化乃生五行,由陰陽五行及四時順布而生萬物?!盁o極”是宇宙的終極,這是該體系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表示宇宙的無邊無際,無形無狀,但能化生“太極”。人來自于自然,又是自然中最“靈秀”的,在確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基礎上,突出人的作用。周敦頤的學說是宋代“天人合一”的最早闡明,亦可說是道家自然思想和儒家人治思想的結合體。
周敦頤著力發(fā)揮了《周易》的哲學以及《中庸》關于“誠”的思想。他在《太極圖說》中提出:“無極而太極?!薄盁o極”源于《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睙o極指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tài)?!疤珮O”語本《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何謂太極,以及太極與無極的關系,一般認為是太極本于無極,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太極為有,如老子“有生于無”,無極為世界本源,太極以及陰陽、天地、五行、萬物俱為無極派生。朱子認為太極即是宇宙的本源和中心。無極而又太極者,意謂太極是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無極表示理之無形無跡。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保?]4周敦頤說,“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圣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薄懊粤餍卸灰岩玻粍佣?,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薄吧w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漢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雖然,推之于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見其終之離也?!保?]5程子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1]5周敦頤這里將天地之生成看做太極動靜的結果。
《太極圖說》中記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保?]4周敦頤認為,“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是水、火、木、金、土,而水、木屬陽,火、金屬陰。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是木、火、土、金、水,而木、火屬陽,金、水屬陰。又統(tǒng)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于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保?]6周敦頤將五行之說引入,《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水、火、金、木、土五行之氣流布,推動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變化。
周敦頤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保?]5“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保?]6在周敦頤看來,“誠”是圣人的根本,是“中正仁義”的根本,是“立人極”的根本。周敦頤用“誠”闡釋人極的倫理道德內容,其主體內涵是“仁”“義”“中”“正”,這更是他對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價值和道德原則的繼承與表達。太極之動則 “誠之通也”,而后“繼之者善”;太極之靜則“誠之復也”,而后“成之者性”。
二
周敦頤的《通書》所講的主要內容是“人極”,并突出“誠”。 周敦頤認為“誠”是“圣人之本”,也是“性命之源”。照《通書》所講的“圣人”所立的“人極”就不是“中正仁義而主靜”,而是“中正仁義而主誠”。這說明《通書》已經(jīng)脫離了道家和道教的影響。這是周敦頤哲學思想的一個大發(fā)展。
《通書·誠上第一》第一句就說:“誠者,圣人之本?!敝芏仡U認為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愛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無他焉,以其獨能全此而已。此處與《太極圖》相表里,誠即所謂太極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雷兓?,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也。”[1]13這里周敦頤引自《周易》《乾》卦的《文言》,以說明宇宙間事物的演化及其規(guī)律。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天德之別名。元,始也;資,取也。說乾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太極圖之“陽動”。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說乾道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于是而各為一物之主矣,即太極圖之“陰靜”。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贝颂幰浴吨芤住は缔o》,周敦頤認為,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耙魂幰魂栔疄榈馈敝傅氖怯钪嫒f物的演變及其規(guī)律,繼之者善也,即演變的過程就是“至善”;成之者性也,即在演變過程中每一種事物都成為某一種事物,就是某種事物的“性”?;蛘哒f,世間萬物在演變開始的同時“誠”也開始了;在發(fā)展壯大后“誠”便確立了,這個發(fā)展過程即“至善”。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保?]14“元亨利貞”是《周易》《乾》卦的卦辭?!霸?、亨通、利遂、貞正”是乾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賦于物,善之繼也。復者,各得而藏于已,性之成也。此于太極圖已為五行之性矣。周敦頤把“元亨利貞”作為一個事物的變化過程的四個階段,也可概括為兩個階段,“元亨”即“誠之通”,指事物的發(fā)展階段;“利貞”即“誠之復”,指事物的成熟階段?!按笤找滓?,性命源乎!”指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間 ,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于其中,亦猶是也。
《通書》記載:“圣,誠而已矣?!笔ト酥允?,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太極”者也?!罢\,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保?]15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指孝、弟、忠、信之屬,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修矣?!办o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狈届o而陰,誠固未嘗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靜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后明與達者可見也?!拔宄0傩校钦\,非也,邪暗,塞也?!狈钦\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靜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肮收\則無事矣。”誠則眾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后從容中道矣?!爸烈锥须y?!睂嵗碜匀?,故易;人為奪之,故難?!肮_,無難矣?!惫撸栔疀Q;確者,陰之守。決之勇,守之固,則人為不能奪之矣?!肮试弧蝗湛思簭投Y,天下歸仁焉?!笨巳ゼ核?,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一日而決,其效至于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就是說,以誠為本,一切“五?!保?道德原則)及一切“百行”( 道德行為)就會而后有了。在自然界中,事物的生長變化及其規(guī)律都是真實存在的。周敦頤認為這就是“天地之德”,即“誠”。推至社會中的一切道德原則及道德行為,如果沒有“誠”作為根本就是虛偽,那是不道德的。人作為宇宙萬物中的一物,也應有“誠”的品質,即“性善”。“邪暗塞也”是人不能保持“誠”的原因,“邪暗”指私心?,F(xiàn)實中的人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有不道德的思想及行為,即私心雜念。私心雜念就是“邪暗”。只說是容易,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但有決心,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周敦頤引用孔子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是為說明困難并不是難以克服的。
周敦頤提出“誠,無為;幾,善惡?!保?]16實理自然,何為之有!即“太極”也。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于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fā)見,而人欲亦己萌乎其間矣。此陰陽之象也。周敦頤所謂“誠”是指“無欲故靜”的境界。周敦頤以“誠”為做圣人之最高精神境界,“誠”之概念來自《孟子》《中庸》?!睹献印るx婁上》:“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人之道也?!闭\為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吨杏埂罚骸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矣。”幾善惡語本《周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敝芏仡U認為,從不達而要使之達,使之通誠至圣,就需要憑借進德修業(yè)來實現(xiàn)。
周敦頤 在《通書》中說:“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钡乐糜谛恼撸^之德,其別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體焉,即五行之性也。周敦頤認為德即“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币布此^“五行之性”。宋熊節(jié)《性理群書句解》卷十七熊剛大注:“道之有得于身謂之德,于愛則謂之仁,處事得其宜謂之義,萬物各得其理謂之禮,周乎萬事而通達則謂之智,凡事固守而不易則謂之信。即五行之性也。性焉、安焉之謂圣。復焉、執(zhí)焉之謂賢?!保?]19性者,獨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己;圣者,大而化之之稱。此不待學問勉強,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不備者也。復者,反而至之,回復本有之誠謂之“復”;執(zhí)者,保而持之,守持不失之謂之“執(zhí)”;賢者,才德過人之稱。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賢人需要努力恢復自己本然之善之誠,并且守持不失,這與圣人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相差一等?!鞍l(fā)微不可見,充周不窮之精神?!卑l(fā)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充周指使誠擴充而周遍,神指圣人之德神妙而不可測。周敦頤以“誠、神、幾”作為圣人之德性。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閑者,幾也。”[1]17本然而未發(fā)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閑,介然有頃之際,則實理發(fā)見之端,而眾事吉兇之兆也?!罢\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鼻迕髟诠?,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而妙也;理雖己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罢\、神、幾,曰圣人?!毙匝?、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周敦頤在《通書·思第九》章中提出“思日睿,睿作圣。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圣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保?]21-22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神、幾,曰圣人”也。周敦頤主要論述了“思”的內容,即作圣人之功是以“思”為初基的,“思”可以窮通眾理,窮通眾理則睿生,睿生則物之根源本末,昭晰無隱,所謂萬物之所以然,皆備于我,于是心也由“思”而抵于“無思無慮”?!盁o思”是修養(yǎng)的最 境界,即由“思”入手,最終達到無思但什么都通的圣人境界,即是“至誠”的境界。周敦頤強調學習圣人過程中要“思”,希望世人多思多想,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善于明通善于踐行。
《通書·乾損益動第三十一》記載,“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圣人這旨深哉!”《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又《禮記·中庸》:“故至誠不息”。乾乾指勤勉努力。此以乾卦爻詞、損益大象,發(fā)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進善,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懲忿窒欲出自《周易·損卦》:“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懲指懲戒,忿指怒,窒指塞。遷善改過出自《周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边w善是指改惡從善。周敦頤在這里是說,君子勤勉不息要達到“誠”,然而一定要戒除了憤怒、堵塞了欲念、遷善改過,而后才能達到誠的境界。
《通書·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說,:“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毙牟徽\,則身不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薄安簧浦畡樱?;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奔础盁o妄之謂誠?!?周敦頤說:治理天下有其根本,這根本一定要端正。端正的辦法,誠其心而已;榜樣一定要善,使其善的方法,使親人和順而已。要想知道一個人能不能治理天下就觀察他的治家,治家如何則觀察他一身就可以了。自身端正,說的是心誠;誠心就是消除其不善的念頭都返回到心之本善而已。不善的念頭是虛妄欺妄;消除虛妄回歸到本善之心就無妄了;無妄就真誠誠實了。
《通書·擬議第三十五》記載,“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敝琳\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可見,在《通書》中周敦頤構設了一個心靈世界,這個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誠、神、幾組成的形上境界,一是剛、柔、善、惡、中組成的形下狀態(tài)。在他的心目中,后者來自于或基于前者,是前者向常人心靈的延伸或流溢。由于他極為看重前者,將前者理解為理想的心靈境界,那么,從后者恢復到前者或趨向前者就成為他所認為的一個應然甚至必然的人生程序,而這也成為宋明諸儒理解心靈世界的一個基本邏輯。
三
周敦頤在《通書·圣學第二十》中提及“圣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 曰:有。請聞焉,曰:一曰要。一者,無欲也?!薄耙粸橐徽邿o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所謂“一”其意如道家之守一,所謂守一指無視無聽,守持魂神,無思無欲的狀態(tài)。周敦頤認為,靜虛動直即心做到靜虛,念頭萌動就直。周敦頤講“無欲故靜”固然是出于成圣成賢的考慮,其直接作用來看,指重在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升華,直接以意義世界的核心價值(中正仁義)作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標。明指沒有疑慮,通指通達,公指無私,溥指無所偏倚。周敦頤認為,明白、通達、無私、無偏,就將成為圣人了。周敦頤此說兼顧了人生現(xiàn)實存在的形而下的考慮,能夠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中正仁義也就能夠達到對于“太極一誠”這一宇宙和人生的終極生成根源和價值根源的悟識。同時,價值形而上學的人極與宇宙的“太極一誠”是合一的,而不是孤立的。
《養(yǎng)心亭說》記載,“濂溪先生曰: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柚^養(yǎng)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贝颂幰浴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贝嬷复媸匦男?。朱熹解:“誠立謂實體安固,明通則實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明通則不惑、知命,而向乎耳順矣。”此誠、明即《中庸》“自誠明,謂之性”之誠、明。周敦頤認為,修養(yǎng)心性不能停留在寡欲而存守善性的地步。減少欲望以至于沒有私欲,誠實無欺、真實無妄這些圣賢的品質就能確立,圣智之光明就能通達天下事理。誠立是賢,明通是圣。
周敦頤繼承《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理論,提出“圣,誠而已矣”“誠者,圣人之本?!眮黻U明圣人在人格精神和道德價值上表現(xiàn)為“誠”,這是對傳統(tǒng)的儒家道德價值形上學的一種表達。在周敦頤的思想體系中,把人的道德修養(yǎng)劃分為圣、賢、士的幾個層次,用“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1]22來描述人通過努力達到“誠”的境界之過程。
周敦頤說的“士”指一切進德修業(yè)、學道習藝的普通人,“賢”指修養(yǎng)境界?!笆肯Yt”指“士”的修養(yǎng)要以“賢”為榜樣?!百t希圣”指賢人以“圣人”為自己修養(yǎng)的目標。周敦頤認為“圣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誠、神、幾,一是修養(yǎng)境界能“誠”;二是感發(fā)的敏銳能“神”;三是把握善惡的契機能“幾”。實現(xiàn)與圣人同體的“誠”的境界是周敦頤道德思想的終極追求。周敦頤的圣人理論是“睿作圣”,指修養(yǎng)至圣。圣人也有自己進一步修養(yǎng)的目標,即“圣希天”?!笆ハL臁敝甘ト巳绾涡Хㄌ?,即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的“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1]6。
在周敦頤的道德踐行思想中,“誠”是道德追求的終極目標,又是感物化俗的內在力量。周敦頤的“誠”體現(xiàn)了一種屬性,體現(xiàn)了宇宙的本然特點,人效法天,正是要效法“誠”的品質,如果要獲得根源于宇宙特性的“誠”的品質,就必須要長期踐行心純主靜、學思兼進、遷善改過、進德修業(yè)、至誠務實。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1]24-25“心純”指無欲,指“誠”的倫理道德境界,其目的是為了投入社會,治理天下。周敦頤認為,所有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私欲都是立“誠”的阻礙,必須將“私欲”抑制,人才能達到“無妄”的境界。也就是周敦頤所說:“無妄則誠矣?!毙耐ㄒ磺校亩硕紒碓从凇罢\”,用“誠”來正人心?!罢\”,小方面說用凈化心靈,大方面說用“和”治理國家平天下。周敦頤提出希望國家統(tǒng)治者任用賢才,以“誠心”來正人正己?!爸黛o”是周敦頤“誠”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心體純一虛靜的狀態(tài)。內心沉靜就沒有其他雜染和成見,就能夠通達事理,在行為上體現(xiàn)為能正直無私,公正而仁善地對待天地萬物。
周敦頤在《通書·幸第八》中說:“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1]21周敦頤認為,賢人之所以稱為“賢”,是在于能聞過、能改過?!斑^”是人在所難免的。他在《通書·愛敬第十五》章說:“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則天惡之。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保?]26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他人有善之處,就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善。聞過則改,改而向善,就可稱為君子。周敦頤認為,仲由之所以令名無窮,主要在于喜聞過,且勇于“改過”,并把他作為古人勇于改過的榜樣,并贊賞其勇于聞過的精神。周敦頤把喜聞過、勇于改過,作為人生之幸,踐行這些并不斷提高自己,改而為賢人,才能立“誠”而為“圣人”。
周敦頤認為,師友之道是通向“誠”之完滿人格的途徑,即進德。他提出: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周敦頤認為,“尊師進德”是積極地走向“誠”的有效途徑?!叭松?,長無師友則愚”。他認為,人生活在童稚階段,其生命是嫩弱的,其知識是暗昧的,人由暗昧而獲得知識,完全依賴于進德。
周敦頤在《通書·蒙艮第四十》章中,闡明了他的修業(yè)思想:“蒙童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汩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1]42周敦頤在此處提出了“瀆則不告”的修業(yè)原則?!盀^者亂也,亂則不如不告”,進德修業(yè)的從師弟子必須誠心誠意地向師長求教。惟有“誠”才能不亂,才能真正地從師處學得知識,發(fā)展自我。
周敦頤強調務實,在《通書·務實第十四》中說到:“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yè),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yè)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偽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1]P25《周易乾文言》也說:“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敝芏仡U以“誠”為實,要求人們從實處著手,認真做事、踏實做人,認為實實在在的做事就是善。務實不僅用于進德修業(yè),治國平天下同樣需要務實。在《通書·陋第三十四》提出“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圣人的道理入耳存心,蘊之的時候是德行,行動的時候就能成就事業(yè)。
“誠”是周敦頤為尋找人生幸福以及價值追求的基點所在,其道德思想以“誠”為核心。他對“誠”的格外關注,體現(xiàn)了他對儒學發(fā)展的深沉思考,他將《中庸》《周易》相互結合并深化了《中庸》表達“誠”的內涵,且將之提升到心性本體的地位,完成了以“誠”為核心的心性本體論。這也充分彰顯出周敦頤對“真誠無妄”境界的價值追求。周敦頤強調要努力踐行“誠”的思想,以提高思想境界,向著“圣人”的方向邁進。社會最普遍的道德價值需要的就是“誠”,“誠”是我國歷代非常重視的一種品質和追求,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精髓。
[1]周敦頤.周敦頤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朱熹.近思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Research on Zhou Dunyi's Moral Thought of “Honesty”
XU Jing-hui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Zhou Dunyi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Neo-Confucianism.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re embodied in two of his works, Theory on Tai Chi Diagrams and Tong Shu. Zhou Dunyi's moral thoughts centered on “honesty” is a very rigorous system. He believed that tai chi and“honesty” existe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metaplasia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were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metaphysical cosmology and value. Zhou Dunyi expressed his ideas of “honesty” in the two works, and expounded the ways of practising “honesty”: maintaining a pure and peaceful heart, advancing both learning and thinking, mending mistakes and striving for the good, improving virtue and refining achievements, and upholding honesty in actual practice.
Zhou Dunyi; “honesty”; moral; thought
B244
A
2095-3763(2016)04-0079-06
2016-06-15
許敬輝(1972- ),男,河北永清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在讀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近現(xiàn)代儒學。
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項目“周敦頤‘誠’的道德思想研究”(2016030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