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慧,李 蓓,張小青,宋懿芪,李凌云
(1. 華北科技學院 體育部,河北 廊坊 065201;2.石家莊學院 外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3.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河北 石家莊 050013)
?
河北武術文化的傳播及其產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對策
——以滄州武術為例
馬文慧1,李蓓2,張小青1,宋懿芪1,李凌云3
(1. 華北科技學院 體育部,河北 廊坊 065201;2.石家莊學院 外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3.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河北 石家莊 050013)
滄州武術歷史悠久,是燕趙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滄州市教育局實施的武術進校園活動,為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武術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推動武術文化資源優(yōu)勢向文化產業(yè)和經濟優(yōu)勢轉化,打造滄州武術產業(yè)特別是武術旅游強勢品牌,乃是未來滄州武術走向繁榮、走向世界的可行之路。
滄州武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對策
滄州武術歷史悠久、聲名遠揚、深邃博大,是河北武術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武術之鄉(xiāng)”,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2006年6月,滄州武術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滄州武術歷史源遠流長,興于明朝,盛于清朝,在清末民初之際達到鼎盛,當時的社會上曾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大約在宋、遼、金年代,隨著各少數(shù)民族在滄州地區(qū)的遷徙,民族間的沖突、械斗時有發(fā)生,各村落為圖自保,大都習練武術,達到不為外人欺負之目的。久而久之,民間武術逐漸形成規(guī)模。滄州古有“遠惡軍州”之謂,地廣人稀且又臨海,是敗兵、逃犯天然的流亡藏身之地。這些人中不乏武林前輩高人,他們除武功絕技外無其他謀生之道,多為當?shù)馗粦艉缽娖笧槲湫g教頭,以教授族人、莊丁武功為業(yè)。
明清定都北京后,滄州成為京畿重地。京杭大運河、京濟大道等南北縱貫滄州全境,成為北京連接魯、豫、蘇、浙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滄州、泊頭、冒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是通商必經之地和重要商埠碼頭,促使滄州保鏢業(yè)和車、船、店、腳等行業(yè)不斷興盛。同時,私鹽販運等“黑道”生意也得到了發(fā)展。在冷兵器時代,幫會林立、弱肉強食,無高超武藝難以在生意場立足。清末,滄州武術達到了巔峰,各門派高手層出不窮,全國知名的一流武林高手許多出自滄州或與滄州有較深的淵源。武林人士路經滄州不敢張揚,“鏢不喊滄州”,時為南北鏢行同守之俗。民國以后,滄州武術逐漸衰落。目前全國統(tǒng)計的129種重要武術中,滄州共占據(jù)53種,占全國武術門派拳種的40%,是中華武術拳械門派的集中地。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林立,豪俠云集,名家輩出。其中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等八大門派是滄州的代表拳種,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陰手槍等更為滄州所特有。
“數(shù)百年來,滄州武林精英薈萃,豪俠云集,名人輩出,為抵抗列強侵凌,驅寇保國,傳德授藝,滄州城鄉(xiāng)‘拳濤滾滾、武健泱泱’,更有名師高手在中華武術史上留下華章,愛國武術家霍元甲首創(chuàng)精武會,滄籍國民黨陸軍上將張之江力倡強種救國,千斤王王子平屢勝外國大力士,武林志士佟忠義疾惡如仇毅然辭官為民,還有丁發(fā)祥,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風山(燕子李三)等名師豪杰”[1]。上述武林高手的義舉既為滄州武術贏得威名,又在御侮鎮(zhèn)邪,弘揚國威方面彰顯了民族的霸氣,因而被一度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的脊梁。
滄州武術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底蘊深厚的文化性特征。名家輩出、剛勁威武,具有剛猛驃悍、長短兼?zhèn)?、樸中寓鮮的風格特點;既有大開大闔的勇猛長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
(一)武術文化的傳播
武術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播、弘揚這一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社會上的一些志士仁人,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通過各種途徑在實施著武術文化的傳播。這種傳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網絡媒體與武術場館傳播
在信息化的當今時代,網絡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世界各地的文化借助這一載體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打破了地域之間的界限,豐富了人們的視野。滄州武術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也利用了網絡,網絡信息、圖片、視頻等多種展現(xiàn)滄州武術面貌的媒體形式通過網絡呈現(xiàn)給越來越多的人。
目前,滄州武術協(xié)會已經建立起來官方(屬于社團組織)網站——滄州武術網,將武術之鄉(xiāng)獨具魅力的武術文化展現(xiàn)給世人。滄州的民間網站借助網絡普及發(fā)展的條件,極大地促進了武術文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如中華苗刀傳人郭長生先生通過開設苗刀網站傳播本門派的滄州武術,中華苗刀網站正式開通以來,就吸引了不少苗刀愛好者的來信、來訪。
“練武、尚武精神在滄州已蔚然成風,習武人數(shù)已達30 萬,滄州境內武術學校有13所,大小拳社近百家?!盵2]滄州武術研習院是滄州市唯一國辦武術專業(yè)院校,每年以80%以上的畢業(yè)生分別輸送到高等院校深造和各省專業(yè)隊。另外,“滄州盤古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天成龍威滄州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文化產業(yè)集團在除了武術教學之外,以多種方式傳播滄州武術,為滄州武術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武術文化在中小學校園傳播
1971年,出身武術世家的小學民辦教師王志海,出于對滄州武術的熱愛,他自己編排了一套簡易的武術套路,在滄縣姜莊子小學體育課堂上施教,開武術進學校之先河,受到了良好的反饋效果,既培養(yǎng)了一批批小小的武術愛好者,也引起了周圍學校體育教師的積極效仿。這是民間自發(fā)形式的武術文化進校園的案例。
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fā)〔2007〕7號)、《滄州市武術進學校工作實施方案》突出本地特色,深入開展“億萬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以學校為主陣地,以廣大中小學生為主體,在滄州市中小學生中廣泛普及武術文化、培育武術后備人才,鞏固和強化滄州國家級“武術之鄉(xiāng)”的優(yōu)勢地位,從2009年開始在滄州市城鄉(xiāng)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啟動“武術進校園”活動,并把53個滄州地方優(yōu)秀拳種作為教學內容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
滄州市教育局實施的武術進校園的活動,得到了專業(yè)團體的大力支持。滄州武術界專門組成了骨干教練隊伍,并從53個拳種門派中挑選了200余名資深武師,分別深入各縣市區(qū)的中、小學校,對武術進校園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為繼承、弘揚滄州武術傳統(tǒng)文化,保證武術教學的質量,夯實教練基礎,滄州市教育局從2009年開始面向全市曾舉辦體育教師武術教學培訓班和觀摩比賽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武術進校園活動的普及;截至2015年9月,滄州市已舉辦過20多次武術教學的觀摩比賽活動,對武術教學的普及與質量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培訓和教學觀摩活動,壯大了武術教師隊伍,為武術教學更加標準化、規(guī)范化奠定了基礎,為全面推進滄州市武術進學校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把武術內容引入小學教學的課堂,滄州已有40多年的歷史。由于武術進校園活動在河北滄州有著廣泛的基礎,《全國中小學武術健身操》教學光盤的示范表演,就是由滄州醫(yī)學專科學校和滄州市新華小學的學生在接到拍攝任務后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完成的。
目前,在全市1 600多所中小學校中,已有1 300多所開展了武術教學活動,武術進校園的普及率已超過80%。其中,滄州市區(qū)100%的學校開設了武術課,全市已有67萬余名學生掌握了“一操一拳”即一套武術操和24式太極拳,“拳濤滾滾,武建泱泱”的武鄉(xiāng)盛景在滄州校園初步顯現(xiàn)。隨著“武術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更多的學生愛上了武術,成為滄州武術文化的傳承者和發(fā)揚光大者。
(二)滄州武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鑒于滄州武術在國內的知名度,外省市前來滄州邀請武師去授藝,或有武術愛好者前來滄州習武的遍布全國各地,并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武術愛好者前來學藝取經。其中八極拳第七代掌門人吳連枝海外弟子就達4 000余人。學員遍布新加坡、菲律賓、比利時、韓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地。地域廣泛人數(shù)眾多的師徒傳承關系為滄州武術產業(yè)構建了縱橫交錯的營銷網絡,這為滄州武術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滄州武術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劃主要涉及武術培訓、武術表演、武術競賽、武術健身、武術醫(yī)療、武術用品市場等六個方面。
武術培訓主要涉及與社會需求相對接,依托名牌體育院校,建立兼顧武術專業(yè)人才、大眾武術愛好者、各類武術師資、門派拳種傳承人、武術健身指導、武術市場開發(fā)推介人員和保安武秘人才培養(yǎng)、輸出多種功能,具備學歷教育和職業(yè)技能教育雙重特性的規(guī)模性武校。
武術表演主要是以肢體語言傳達和解讀中國文化信息,具有發(fā)展藝術武術的內涵。武術競賽主要在于利用滄州武術高手如林的優(yōu)勢,策劃舉辦中外武術絕技大賽;借鑒西方的拳擊比賽和流行的散打比賽體式,參照古代好漢打擂的形式,設立“中國武術擂臺賽”,讓滄州這塊武林圣地成為各路武術精英展示風采舞臺。
(三)滄州武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武術文化經銷人才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滄州在國內創(chuàng)辦的首家武術學校盡管給全國武術產業(yè)化發(fā)展闖出了一條道路,并把武術產業(yè)化的種子撒播到全國,吸引了全國許多地區(qū)的武術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但是,這種文化產業(yè)的效應并沒有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目前,武術館、武術學校、武術社團在滄州市境內雖然有一百多家,但學員人數(shù)超過百人的僅有7家。由于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與合作意識,武術館、校絕大部分的經營模式都是各自為戰(zhàn)。為了留住生源,所收的學費普遍較低,每生每年收費在1 000~2 000元左右,經濟實力的不足難以支撐規(guī)模的擴大,發(fā)展過程中經濟狀況捉襟見肘的局面就難以避免。
缺乏具有合作意識的營銷理念,是當下滄州武術界無法回避的“軟肋”,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做大做強的合作意識營銷人才短缺,是制約滄州武術產業(yè)化發(fā)展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缺乏那些既精通武術又懂市場營銷、還具備合作創(chuàng)新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在武術文化的營銷模式與市場開發(fā)方面缺乏全面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至于在市場開發(fā)能力方面就不可避免地顯得很薄弱。
2.武術服裝、武術器械的生產未受到重視
武術服裝、武術器械是伴隨著武術文化的存在而發(fā)展的。盡管滄州境內也有幾家生產武術服裝的企業(yè),并沒有形成相應的規(guī)模;無論是從滄州武術節(jié),還是中小學校的學生習武,參與比賽所穿的服裝、所用的器械來看,大部分多是從北京、天津或者南方地區(qū)的市場批發(fā)而來,采購者很少使用滄州本地生產的。小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很難形成產業(yè)品牌,在技術上很難有所突破,自然也就難于與外地大企業(yè)形成競爭的實力,這與以少林為品牌的河南武術文化產業(y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從被動接受廠商條款到主動尋求需方權益,從斷檔管理到醫(yī)學裝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單一醫(yī)療機構實踐到行業(yè)協(xié)會共同推行,這是省醫(yī)院以“大型進口醫(yī)療設備維保服務規(guī)范化招標采購”案例為突破口,帶動整個地區(qū)醫(yī)療機構現(xiàn)代醫(yī)院管理升級的典型路徑。
據(jù)初步調查,滄州市境內習武者眾多,不僅市區(qū)所有的中小學都在習練,再加上各個縣的中小學人數(shù),每年的服裝和武術器械消耗保守估計也在千萬元左右。如此大的社會需求量本地的相關企業(yè)卻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反而造成大量采購資金的外流,足以讓人惋惜。具備如此優(yōu)越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消費需求,但其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并不盡如人意。剖析這一問題的同時,也給市場發(fā)展的空間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滄州武林名師眾多、武精德高,武術進校園工程實施之后,標志著武術文化已經在滄州城鄉(xiāng)廣為普及。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必定會推動相應的武術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在對滄州武術文化產業(yè)實施開發(fā)的同時,對其文化遺產實施政策性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滄州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已經采取了積極的對策。
(一)對武術傳人給予經濟補貼、確保武術文化的傳承
任何一種文化遺產,當它成為人們直接或間接謀生的手段時,它就容易得到發(fā)展;反之,它便會逐步衰弱。因為,當人們不需要通過這種文化來謀生時,其文化項目就有可能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對于一些武術傳人每月給予一定數(shù)額的生活津貼,使其沒有生活后顧之憂,有助于使該項拳種得以保留和傳承。
為傳承和弘揚滄州傳統(tǒng)武術文化,掀起全民習武熱潮,打造滄州武術人才高地,繁榮武術事業(yè),振興武術產業(yè),滄州市政府在全市開展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評選活動,并在2010年9月召開了首批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命名大會。會上“首批20位滄州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八極拳吳連枝、六合拳張少甫、劈掛拳王志海、燕青拳祁鳴松、太祖拳岳振忠、功力拳魏占林、滑拳王元祥、游身連環(huán)八卦掌溫靜、通臂拳郭貴增、戳腳苗曉蘭、唐拳姜國正、明堂拳于海臣、彈腿回孟海、麒麟拳劉連峻、短拳尹炳武、少林拳趙紅升、八仙拳李大強、攔手拳田秀峰、查拳馬學峰、白猿通臂孔令春接受了頒發(fā)的證書和獎金?!盵3]同時,這些拳師還將被聘任為學校武術教師。這種創(chuàng)新的舉措,為滄州武術的傳承和發(fā)揚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二)規(guī)范武術院校的發(fā)展培養(yǎng)產業(yè)營銷人才
武術學校和武術培訓是現(xiàn)階段滄州武術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平臺。繼承、弘揚、傳承武術的關鍵是普及,沒有普及就沒有傳承。武術進校園的活動為滄州武術的普及和傳承培養(yǎng)了大批的后備人才,對促進學生鍛煉、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非常明顯,而且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也是功不可沒,如何使這些武術力量進一步壯大,使之成為具有高層次學歷的武術人才,是新時代的課題。
滄州市境內有眾多的武術學校,其中不乏為國家培養(yǎng)出類拔萃武術人才的高水平武校。滄州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僅是培養(yǎng)眾多的掌握武術表演技術、格斗技能的武士,還要培養(yǎng)出承載深厚武術文化的武術大師,既要弘揚傳統(tǒng),更要開拓創(chuàng)新,如此方能將滄州的武術文化發(fā)揚光大。因而,提高武術人才的文化水平,是培養(yǎng)高素質、承載武術文化的武術大師的必要措施。同時,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武術文化產業(yè)的營銷人才。如果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注重培養(yǎng)那些既精通武術又懂市場的高水平管理人才,訓練其市場商業(yè)化運作的專業(yè)技能,武術文化市場的開發(fā)能力就會逐步增強。有了武術文化營銷的專業(yè)人才,滄州武術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就會得到徹底解決。
(三)挖掘武術健身與醫(yī)療市場
習武強身是所有武術愛好者知曉的普遍道理。太極拳集武術套路和武術氣功于一體,是廣大中老年健身者最喜愛的主要拳術之一。太極拳在國內外的普及程度是任何拳種所無可比擬的。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健身是當前武術產業(yè)潛力最大的市場,實際上各類拳術都有獨特的基礎功力健身方法,我們需要搜集整理各類拳術基礎功力訓練法,使這些民族精華得以繼承和流傳。
另外,武術也具備治病的功效。當代中西醫(yī)普遍認為,疾病痊愈“三分在治,七分在養(yǎng)”。正確調養(yǎng)在疾病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氣功與中西醫(yī)結合具有難以估量的市場遠景。許多武術工作者對武術治病進行了積極探索,并有不少專著問世。實踐證明,武術氣功對諸多病癥的減輕都有較好的輔助療效。
(四)培育武術用品市場
武術用品市場也是武術文化產業(y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武術培訓市場的壯大,武術教材和音像制品市場將會隨著培訓市場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許多奇門兵器和特殊器材作用獨特,武術兵器和器械市場,具有很高的實用、賞玩、饋贈和典藏價值;武術服飾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精華,具有符號學意義的特殊美感,利用現(xiàn)代技術,抓好設計、制作和推廣,全力打造具有包裝和保健作用的武術服飾市場;另外,還有具備開發(fā)潛能的武術名人塑像、紀念章、武術徽飾等旅游紀念品市場。
武術用品市場則是充分發(fā)揮滄州武術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yōu)勢,積極發(fā)展武術用品制造與銷售業(yè),建設世界武術用品生產營銷基地,從而使之成為武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通過武術賽事打造武術名城
從1989年舉辦第一屆中國滄州武術節(jié)至今的效果來看,社會經濟綜合實力提高了,人們在習武過程中,精神得到了升華;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化,市民的文明素質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伴隨著武術文化的保護開發(fā),滄州的軟硬件環(huán)境日臻完善。
現(xiàn)在的滄州武術節(jié)已經正式升格為國家級賽事。以2010年10月第八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jié)”為例,所取得的社會與經濟效應都是空前的。 “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剛勁樸實的八極拳、勇猛穩(wěn)健的形意拳……在短短5分鐘的時間內,1.52萬人、53個拳械門類,滄州武術愛好者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值得關注的是,在這1.52萬人中,多是學生。這充分表明,滄州習武之風不僅方興未艾,而且后繼有人?!盵4]一屆精彩的、高水平的武術盛會,在弘揚和振興滄州武術文化方面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努力發(fā)揮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武術文化。建好宣傳網站,逐一介紹53個武術門派,通過報刊、雜志等出版物,挖掘滄州武術題材;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宣傳滄州武術之鄉(xiāng)百萬中小學生習練武術的宏大場景,彰顯滄州武術后備人才的興旺,打造滄州武術文化的名牌。
從國內一些兄弟城市的經驗來看,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似乎成了發(fā)展地方經濟的通用手法。第八屆 “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jié)”期間的會展活動并由此帶來眾多的經貿簽約,已經為把武術資源優(yōu)勢轉化成經濟和發(fā)展優(yōu)勢帶來了成功的經驗。國際武術文化節(jié)的成功舉辦,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迪:作為全國第一個地市級武術之鄉(xiāng),如何進一步強化對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挖掘武術文化蘊含的巨大商機,推動武術資源優(yōu)勢向產業(yè)和經濟優(yōu)勢轉化,精心組織精益求精、打造滄州武術產業(yè)特別是武術旅游強勢品牌,乃是未來滄州武術走向繁榮、走向世界的可行之路。
〔1〕 中國滄州武術文化營銷計劃書[EB/OL].(2015-10-20)http://www.docin.com/p-302671050.html&s%3D477C3E0C24490 217E603ED002660BCD7.
〔2〕 孫宏茹等. 對滄州武術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研究[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13-15.
〔3〕 河北新聞網.滄州命名首批20位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EB/OL].(2010-10-11)http://www.hebnews.cn.
〔4〕 打造武術盛典 傳播獅城精彩——第八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jié)”回眸[EB/OL].(2010-10-18)http://www.cznews.gov.cn.
(責任編輯吳星)
The Spread of Hebei Wushu Cultu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angzhou Wushu
MA Wen-hui1, LI Bei2, ZHANG Xiao-qing1, SONG Yi-qi1, LI Ling-yun3
(1.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fang, Hebei 065201;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3. Hebei Daily Newspaper Group,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3)
Cangzhou Wush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Yanzhao Wushu culture. Cangzhou Wushu practice on campus sponsored by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of Cangzhou City lays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for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e and its industry developm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Wushu culture resources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Cangzhou Wushu industry, especially building a Wushu tourism popular brand, is a reliable guide to future prosperity and world recognition of Cangzhou Wushu.
Cangzhou Wushu;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2
2016-01-15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0TTY046)。
馬文慧(1973—),女,河北邢臺人,碩士,華北科技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文化研究。
G85
A
1007-6875(2016)02-0117-05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2.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6-04-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