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均 盧慧劍 王瓊真 周 磊 晁 娜 吳 建#
(1.浙江省環(huán)境保護科學(xué)設(shè)計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大學(xué)化學(xué)工程與生物工程學(xué)院,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7)
PM2.5是大氣中化學(xué)組成復(fù)雜、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之一。研究表明,PM2.5濃度升高不僅會增加人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而且可導(dǎo)致人群死亡率上升。因此,大氣PM2.5污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是國際上環(huán)境科學(xué)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1-2]。杭州市作為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對其PM2.5的研究也備受關(guān)注。包貞等[3]47-48研究發(fā)現(xiàn),2006年杭州市全年P(guān)M2.5約占PM10的70%(質(zhì)量分數(shù)),PM2.5與PM10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達到0.95,表明PM2.5是造成顆粒物污染較重的主要原因。在PM2.5的化學(xué)成分中,水溶性離子是PM2.5的主要成分。沈建東等[4]研究發(fā)現(xiàn),2012年冬季杭州市大氣PM2.5中水溶性離子占76.02%(質(zhì)量分數(shù))。碳組分也是PM2.5的重要成分。洪盛茂等[5]研究發(fā)現(xiàn),2006—2008年有機碳(OC)和元素碳(EC)共占PM2.5總質(zhì)量的1/3。水溶性離子和碳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PM2.5的污染特征。
PM2.5在不同高度的濃度變化也是PM2.5污染特征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楊龍等[6]23-24研究北京市近地層秋冬季PM2.5濃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時發(fā)現(xiàn),秋冬季的PM2.5濃度隨高度增加呈對數(shù)遞減的規(guī)律??状合嫉萚7]35-36在研究南京市夏秋季PM2.5垂直分布特征時發(fā)現(xiàn),隨著高度的增加,采樣期間夏季和秋季的PM2.5平均濃度均呈現(xiàn)逐漸降低的趨勢,其中秋季衰減幅度明顯比夏季小。而袁媛[8]則發(fā)現(xiàn)PM2.5的分布隨高度的增加無明顯規(guī)律性。
PM2.5隨高度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霧霾成因,目前有關(guān)杭州市大氣顆粒物的高度變化研究較少。近幾年來,隨著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杭州市高層、超高層建筑大量增加,人類的活動空間已從地面增至距離地面40~100 m高度。而目前杭州市大氣顆粒物的數(shù)據(jù)主要依賴于地面監(jiān)測,無法有效反映出PM2.5在不同高度上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且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研究只停留在不同高度下PM2.5的濃度差異,并沒有對PM2.5化學(xué)成分的差異性進行研究。為揭示杭州市主城區(qū)PM2.5的污染特征,本研究中在杭州市主城區(qū)設(shè)立兩個不同高度的采樣點,從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1月2日進行PM2.5離線采樣,對PM2.5濃度及化學(xué)成分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大氣PM2.5采樣點設(shè)在杭州市朝暉五區(qū)樓頂(120°10′39.720″E,30°17′29.040″N)(以下簡稱A站)和科協(xié)大樓樓頂(120°10′10.002″E,30°16′17.746″N)(以下簡稱B站)。A站和B站離地垂直高度分別為20、84 m。A站和B站直線距離約1.6 km,同屬于文教商業(yè)住宅混合區(qū),且兩個采樣點附近1 km內(nèi)均無明顯的固定污染源,能較好地反映杭州市主城區(qū)的大氣污染特征。
選用配有2.5 μm切割頭的便攜式微流量采樣器(frmOMNI,美國BGI)進行采樣,流量5.0 L/min,采樣濾膜為直徑47 mm的石英濾膜(7202,美國Millipore)和特氟龍膜(7592-104,美國Millipore)。采樣日期為2013年10月10日至11月2日,每24 h更換1次濾膜,每個采樣點各獲得樣品數(shù)24個,其中有效樣品均為23個,10月31日采集的為無效樣品。采樣后將濾膜放置在4 ℃條件下密封冷藏保存,用于后續(xù)實驗室化學(xué)分析。
采樣前后的濾膜均置于恒溫恒濕((25±1) ℃、50%±1%)的天平室平衡24 h后,用電子天平(METTLER TOLEDO AX205)稱量。濾膜在首次稱量后,在相同條件平衡1 h后需再次稱量,并重復(fù)上述過程直到兩次質(zhì)量差小于0.04 mg,以兩次稱量結(jié)果的平均值作為濾膜質(zhì)量。計算濾膜采樣前后的質(zhì)量差,可得PM2.5濃度。
采用能量色散型X熒光光譜儀(ED-XRF,Epsilon5)分析特氟龍濾膜樣品中K、Fe、Zn、Al、Pb等13種金屬元素,儀器操作參照文獻[9]。
取約4.33 cm2的石英濾膜樣品及空白膜,分別將濾膜剪碎加入10 mL去離子水(電阻>18.2 MΩ)后,超聲萃取4次,每次15 min,用脫色搖床振蕩1 h,然后用0.45 μm的水系過濾器過濾得到4 mL溶液,置于進樣瓶中待測。采用離子色譜儀(Dionex-600,美國戴安)檢測水溶性離子濃度,淋洗液分別為20 mmol/L的甲璜酸(MSA)溶液和25 mmol/L的KOH溶液。
采用熱光碳分析儀(DRI Model 2001A,美國沙漠研究所)測定樣品中的OC、EC。
富集因子(EF)常被用來研究大氣顆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并可初步判斷自然或者人為活動排放源對元素含量的貢獻水平。EF的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ci,P和cr,P分別為PM2.5中待檢驗元素和參比元素的質(zhì)量濃度,μg/m3;ci,R和cr,R分別為參考物質(zhì)中待檢驗元素和參比元素的質(zhì)量濃度(即背景值),μg/m3。通常認為,某種元素EF<10,則該元素相對于地殼(或地表土)沒有富集,主要來自土壤或巖石風化的塵埃;EF≥10,則該元素主要來自人為活動排放。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日均濃度變化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A站和B站的PM2.5濃度較為接近,且變化趨勢一致,說明20、84 m高度處PM2.5污染水平無明顯差異,大氣PM2.5受外來污染源的影響較小。這與北京市[6]27-28、南京市[7]38和天津市[10]的觀測結(jié)果不同,其原因可能是杭州市大氣PM2.5主要來自污染氣體的二次轉(zhuǎn)化,而地面揚塵等一次顆粒物的貢獻較小。
圖1 A站和B站的PM2.5日均質(zhì)量濃度變化Fig.1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s at site A and site B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日均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80.5±28.9)、(80.3±29.3) μg/m3,是《環(huán)境空氣質(zhì)量標準》(GB 3095—2012)一級標準(35 μg/m3)的2倍以上,其中48%的天數(shù)日均PM2.5濃度超過了GB 3095—2012二級標準(75 μg/m3),與包貞等[3]48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反映出杭州市秋季大氣PM2.5污染現(xiàn)狀較嚴重。
2.2.1 金屬元素
采樣期間PM2.5中金屬元素的平均質(zhì)量濃度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A站與B站的金屬元素濃度水平無明顯差異。其中,K、Fe、Zn、Al這4種元素的濃度相對較高,在PM2.5中的質(zhì)量分數(shù)均超過0.1%;Pb、Ba、Mn、Cu、Ti、Cr、Ni、As、Co的濃度相對較低,在PM2.5中的質(zhì)量分數(shù)均低于0.1%,但這些元素大部分與人為污染排放有關(guān),對人體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潛在威脅較大。
圖2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中金屬元素的平均質(zhì)量濃度Fig.2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elements in PM2.5 at site A and site B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為研究人為排放污染物對杭州市大氣PM2.5的影響,本研究運用富集因子法分析各元素在PM2.5中的富集程度。計算富集因子的關(guān)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參比元素和背景值。大氣顆粒物中的Al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且化學(xué)性質(zhì)較為穩(wěn)定,被廣泛用作參比元素。本研究選取Al作為參比元素,利用杭嘉湖平原土壤元素背景值[11]計算杭州PM2.5中金屬元素的EF,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中金屬元素的EFFig.3 EF of metal elements in PM2.5 at site A and site B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由圖3可以看出,Ti、Fe的EF小于10,主要來自地面揚塵等自然來源;其余元素的EF均在10以上;尤其是As、Cu、Pb、Zn、K等元素,其EF均接近甚至超過了100,說明這些元素受人為污染排放的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K的大量富集主要與生物質(zhì)燃燒以及海鹽有關(guān)[12]。PM2.5中的Pb主要來自工業(yè)生產(chǎn)、機動車尾氣、垃圾焚燒等[13]。As通常主要來自燃煤和工業(yè)生產(chǎn)排放,而Zn則與汽車輪胎磨損以及燃煤排放有關(guān)。這些污染元素的富集程度較高,表明生物質(zhì)燃燒、燃煤、工業(yè)生產(chǎn)、機動車尾氣等人為污染排放對杭州市PM2.5有較高的貢獻。
2.2.2 水溶性離子
圖4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中水溶性離子的平均質(zhì)量濃度Fig.4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water-soluble ions in PM2.5 at site A and site B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2)
(3)
AE/CE(摩爾比,下同)可表示顆粒物的酸堿度:AE/CE>1,表示偏酸性;AE/CE<1,表示偏堿性;AE/CE=1,表示中性。由計算可知,20、84 m處的PM2.5酸堿度分別為1.15、1.13,均屬于偏酸性,且酸堿性差異較小,反映出杭州市大氣PM2.5存在一定程度的酸化。
2.2.3 OC與EC
如表1所示,A站和B站的PM2.5中OC、EC和總碳(TC)的濃度差別不大,這與PM2.5及其金屬元素、水溶性離子的濃度分布相似,均表明杭州市主城區(qū)20、84 m高度處顆粒物的污染特征無明顯差異。采樣期間,A站PM2.5中OC質(zhì)量濃度為8.0~27.5 μg/m3,EC質(zhì)量濃度為2.1~8.6 μg/m3;B站PM2.5中OC質(zhì)量濃度為6.5~26.1 μg/m3,EC質(zhì)量濃度為2.3~7.9 μg/m3(見圖5)。A站和B站的OC、EC均具有較好的線性關(guān)系(A站和B站的R2分別為0.854、0.758),表明兩個采樣點可能具有相同的排放源。杭州市大氣PM2.5中OC和EC濃度與天津市[15]和石家莊市[16]的觀測結(jié)果相近;但與意大利熱那亞[17]的研究結(jié)果相比,杭州市大氣PM2.5中OC和EC濃度分別為其5.6、3.3倍。
表1 采樣期間A站和B站PM2.5中OC、EC和TC質(zhì)量濃度
注:1)為質(zhì)量比。
圖5 采樣期間A站和B站PM2.5中EC與OC的關(guān)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EC and OC in PM2.5 at site A and site B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一般認為,EC主要來自于不完全燃燒過程的直接排放;OC的來源則不僅包括一次排放的一次有機碳(POC),還包括經(jīng)過大氣化學(xué)反應(yīng)生成的二次有機碳(SOC),OC/EC常被用于表征顆粒物中SOC的貢獻程度。TURPIN等[18]對洛杉磯盆地的空氣樣品進行研究,認為OC/EC為2.2可作為判斷是否存在SOC污染的臨界值。CHOW等[19]通過研究認為,OC/EC超過2時,可認為存在SOC污染,該臨界值被很多研究者采用,且OC/EC越大表明SOC污染越嚴重。杭州市大氣PM2.5中OC/EC約為3.3,表明杭州市有顯著的SOC污染。從OC/EC看,杭州市與北京市[20]、上海市[21]相比,SOC污染程度類似,但與重慶市[22]、寧波市[23]等中等發(fā)展規(guī)模的城市相比,杭州市SOC污染更嚴重。
(3)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OC平均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15.6±5.1)、(14.8±4.7)μg/m3,EC分別為(4.6±1.8)、(4.6±1.6) μg/m3,兩個采樣點的OC與EC都有較好的線性相關(guān)(A站與B站的R2分別為0.854、0.758),表明兩個采樣點可能具有相同的排放源。大氣PM2.5中OC/EC約為3.3,表明杭州市存在明顯的SOC污染,其主要來源可能為機動車尾氣和餐飲油煙。
(4) 采樣期間A站和B站的PM2.5濃度及其化學(xué)成分無明顯差異,大氣PM2.5在垂直方向上分布較為均勻,說明地面揚塵對大氣PM2.5的影響可能較小,且外來污染物輸送對杭州市主城區(qū)污染的貢獻也較小。
[1] 李彩霞,朱國強,李浩,等.長沙市PM10、PM2.5污染特征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guān)系[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5,43(12):173-176.
[2] KASSOMENOS P A,VARDOULAKIS S,CHALOULAKOU A,et al.Study of PM10and PM2.5levels in three European cities:analysis of intra and inter urban variation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4,87:153-163.
[3] 包貞,馮銀廠,焦荔,等.杭州市大氣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來源解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0,26(2).
[4] 沈建東,焦荔,何曦,等.杭州城區(qū)春節(jié)PM2.5中水溶性離子在線觀測[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4,30(2):151-157.
[5] 洪盛茂,焦荔,何曦,等.杭州主城區(qū)懸浮細顆粒PM2.5濃度變化及其組分分析[J].中國粉體技術(shù),2010,16(1):14-17.
[6] 楊龍,賀克斌,張強,等.北京秋冬季近地層PM2.5質(zhì)量濃度垂直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2005,18(2).
[7] 孔春霞,郭勝利,湯莉莉.南京市生活區(qū)夏秋季節(jié)大氣顆粒物垂直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xué)與管理,2009,34(11).
[8] 袁媛.開封市近地層大氣顆粒物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xué),2010.
[9] ZHANG Rong,CAO Junji,TANG Yanrong,et al.Elemental profiles and signatures of fugitive dusts from Chinese desert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72:1121-1129.
[10] 孫玫玲,穆懷斌,吳丹朱,等.天津城區(qū)秋季PM2.5質(zhì)量濃度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氣象,2008,34(10):60-66.
[11] 范允慧,王艷青.浙江省四大平原區(qū)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J].物探與化探,2009,33(2):132-134.
[12] 陳永橋,張逸,王章瑋,等.北京市不同區(qū)域大氣氣溶膠粒子中水溶性離子的特征[J].環(huán)境化學(xué),2004,23(6):674-680.
[13] 李玉武,劉咸德,李冰,等.絕對主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大氣顆粒物中鉛來源[J].環(huán)境科學(xué),2008,29(12):3310-3319.
[14] XU Lingling,CHEN Xiaoqiu,CHEN Jinsheng,et al.Seasonal variation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PM2.5aerosol in the urban area of Fuzhou,China[J].Atmospheric Research,2012,104/105:264-272.
[15] 霍靜,李彭輝,韓斌,等.天津秋冬季PM2.5碳組分化學(xué)特征與來源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2011,31(12):1937-1942.
[16] 康蘇花,李會來,楊麗杰,等.石家莊市不同梯度大氣顆粒物碳組分特征分析[J].河北工業(yè)科技,2014,31(6):531-536.
[17] SALAMEH D,DETOURNAY A,PEY J,et al.PM2.5chemical composition in five European Mediterranean cities:a 1-year study[J].Atmospheric Research,2015,155:102-117.
[18] TURPIN B J,HUNTZICKER J J.Identific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episodes and qua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concentrations during SCAQ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5,29(23):3527-3544.
[19] CHOW J C, WATSON J G, LU Zhiqiang, et al.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PM2.5and PM10at reg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cations during SJVAQS/AUSPEX[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6,30(12):2079-2112.
[20] 楊勇杰,王躍思,溫天雪,等.北京市大氣顆粒物中PM10和PM2.5質(zhì)量濃度及其化學(xué)組分的特征分析[J].環(huán)境化學(xué),2008,27(1):117-118.
[21] 周敏,陳長虹,王紅麗,等.上海秋季典型大氣高污染過程中有機碳和元素碳的變化特征[J].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2013,33(1):181-188.
[22] 李禮,余家燕.重慶城區(qū)空氣中有機碳和元素碳濃度水平的監(jiān)測分析[J].三峽環(huán)境與生態(tài),2012,34(2):41-43.
[23] 肖致美,畢曉輝,馮銀廠,等.寧波市環(huán)境空氣中PM10和PM2.5來源解析[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2012,25(5):549-555.
[24] SCHAUER J J,KLEEMAN M J,CASS G R,et al.Measurement of emissions from air pollution sources.1.C1through C29organic compounds from meat charbroiling[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99,33(10):1566-1577.
[25] SCHAUER J J,KLEEMAN M J,CASS G R,et al.Measurement of emissions from air pollution sources.5.C1-C32organic compounds from gasoline-powered motor vehicl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36(6):1169-1180.
[26] 林立,何校初,鄔堅平,等.上海餐飲油煙污染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與技術(shù),2014(增刊2):54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