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主觀性概念及其語言哲學價值*

2016-03-13 14:00:27李洪儒
外語學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客觀性主觀性主觀

李洪儒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語言哲學

主觀性概念及其語言哲學價值*

李洪儒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哈爾濱 150080)

主觀性是一個跨學科概念。本文從語言學出發(fā),多維度厘定這一重要概念。在此基礎上,揭示主觀性的語言哲學價值。

主觀性;語言學;語言哲學;價值

主觀性(subjectivity,субъективность)在語言中廣泛存在,相關研究也不少。一般來講,人們在純語言學框架中探討得較多,沈家煊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主觀性’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沈家煊 2001:268)。值得注意,主觀性是(1)話語包含的說話人“自我”表現成分,而且“總是”存在;(2)說話人說話時表明的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3)說話人在話語中留下的自我印記。本文做兩件事情:(1)將主觀性置于人的相關生活世界中實施考察;(2)探討該范疇的語言哲學價值。因此,本文身在語言學之營,心在“語言哲學”,屬于兩個學科的整合性研究。

1 主觀性的本質追問及其內涵

主觀性是人類心理最重要的系統(tǒng)性要素,屬于純粹意識(сознание)。意識的存在,就本體論意義而言,依靠“主觀現實”和“觀念材料”的表達(Гринцанов 1998)。意識是情感、思想、觀念和其他精神現象組成的人的內部世界。這些精神現象主要由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比如,在價值哲學中,觀念范疇表示人與實在之間的價值關系;而在社會學中,意識狀態(tài)則與文化的發(fā)展和功能相聯系。

從語言切入,研究主觀性,就是從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出發(fā)研究人的意識結構。對此,語言學的基本假設如下:(1)語言是表示深層觀念結構(知識、意見、價值、世界模式)的表層結構,體現為與言語活動密不可分的下列認知操作:在人的意識中,隨著人的“知覺開始工作”和“言語生成”,社會因素相互作用(Петров 1987);(2)主觀性在言語中作為評價現象、情景—語境現象得到反映,但是卻可以在語言(語言語義)中研究。

眾所周知,主觀性概念是不同知識系統(tǒng)和人、社會觀念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然而,對研究意識概念做出最重要貢獻的是哲學,而且哲學對其他學科解釋主觀性這一現象的影響非常重要。意識除具有群體性特點外,還可以是復雜的、多層級的個體現象。這一點在康德和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中已經得到揭示。現象學則把意識和主觀性作為一種特殊存在來探討:意識不可能從以主客關系為對象的認識論角度得到表達,因為“我”不可能從旁邊觀察我自己。現象學中的意識作為與人直接生活現實不可分離的東西來描寫。人對意識的記錄,通過語言結構甚至無意識現象實現。

在新聞實踐中,主觀性體現為其賴以存在的日常生活、社會和認知3個領域中的評價性,因此主觀性概念的基本內涵包括日常生活(個體心理)內涵、社會(包括意識形態(tài))內涵和認知(認識論)內涵。在新聞記者的工作中,主觀性極其重要。對此,常常受到討論,也遭到批評,因為批評者堅持新聞工作的客觀性原則??墒牵侣勚邢嚓P概念的認識論本質昭示我們,次要的客觀性不可能排除主要的主觀性。俄羅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導致其現代電視轉播和報紙發(fā)生重要變化,就是佐證。

研究者們注意到,“報紙話語的信息場首先依靠新聞信息建構”;同時,“信息報道已經不再是對發(fā)生事件進行簡單的如實照錄式”敘事活動(Коньков 1999)。在市場條件下,為占有市場份額,“新聞工作者通常關注發(fā)生事件中他們認為對聽眾、讀者重要或者聽眾、讀者更加感興趣的方面”,“這就會導致信息材料的主觀化”,于是突破信息報道客觀標準的努力同報道信息與發(fā)生事件一致的標準發(fā)生沖突。這樣,信息報道語篇中對“作者自我中心”的任何暗示都將擴展新聞體裁的外延,也就意味著“將評價因素引入言語結構的路徑可能視為自然而自然的事情”(Мартыненко 1999:31)。原來,俄語“以無人稱形式報道事實”總是有條件的,因為“語言不具有純粹客觀性,只有在主觀特征之中確立的相對客觀性”(Гийом 1955)。所以,新聞語篇中的評價范疇和評價問題等主觀因素一再吸引新聞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眼球。

評價是確定任何事物對當事主體和認知主體是否重要的方式。我們從新聞角度研究主觀評價問題時不應該忽略:此處的主觀性是來自實踐生活(私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概念。所以,首先須要關注主觀性問題的日常生活、心理和社會3個方面。

2 主觀性的多維度詮釋

2.1 日常生活式詮釋

主觀性與個體做出某種決定時的思維、意識、記憶和意志行為相互聯系。我們堅信,這種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但是不關注人的下述個體性動機:當人陷入主觀主義并且受隨意想象支配時,與主觀心理相聯系者。盡管這種主觀類型可能存在,但屬于非正?,F象。比如,應該排除趨利主觀性(被收買的人的主觀性,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漢奸)和功利主觀性(希望出名、使別人吃驚的人的主觀性,如靠制造緋聞來出名的某些歌手、演員)等。

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通過形式邏輯研究。心理學把思維當成認知活動研究,同時區(qū)分語詞邏輯思維、直觀形象思維和直觀行為思維。其中,語詞邏輯思維屬于語言思維;直觀形象思維是依靠形象、想象進行的思維,所以是所有人的思維特點;直觀行為思維(動力思維)在生活中經常見到。

保證任務完成的情感在思維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人們不僅區(qū)分形式邏輯,而且區(qū)分評價邏輯、主觀邏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情感、個人情趣對行為邏輯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例子。過去,著名學者和神經外科醫(yī)生阿莫索夫(Н. Амосов)在與俄羅斯報紙《論據與事實》的記者交談時,就這種情況進行過評論:“如果說簡單,那么是說我們的理性支配外在世界和我們的肉身;然而,我們的理性本身卻受因為腦神經中心促使而產生的情感支配……結果是,理性完全不是我們習慣的那種理性,一切都取決于人的感情變化!”這是一個社會生活的例子。其中,沒有言語邏輯,也沒有當事人的行為,語篇中只有一系列缺乏理據、相互矛盾的事實。記者常常利用這一敘事特點以及有目的的選擇和詞義同表達式之間的矛盾,強調發(fā)生事件的滑稽和荒唐。

從心理學和社會角度出發(fā),巴利以其特有的簡潔方式指出主觀評價在思維行為和人的知覺中的作用:“我們的思想……經常無意中就把評價因素添加到知覺上;模糊的自衛(wèi)本能把周圍的所有現象同我們中的我、我們的生活和幸福關聯起來。這么做的直接結果是,我們的一切知覺都伴隨著快樂或者不快的感覺。事物和現象給我們留下好的或者不好的印象,并且分為兩類:令我們高興的和引起我們不快、痛苦的。如果自衛(wèi)的本能聽取理性的聲音,那么它就會根據有利原則對所有印象進行分類:‘這有利,而那有害’;如果它想要將有利原則與主體分離(道德原則或者宗教原則),那么它就會使用更高的形式言說:‘這是善,而那是惡’”(Балли 1961:183)。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日常思維和對主觀性的日常生活式詮釋。通常,日常思維指,人們只是思考和理解個人感興趣或者“渴望已久”(黑格爾語)的愿望所指向的對象。這通常都是有成見的態(tài)度或個人目的體現。此處,主觀的東西經常得到過度表達,甚至受制于個人的偏好和評價。在人際關系和諧、政治穩(wěn)定的社會中,主觀性的上述特點越來越歸入負面含義;相反,人際關系中的寬容(容讓)則會受到贊許和培養(yǎng)。主觀性的上述特點雖然在和諧社會中得到肯定,但不是主要的。

2.2 新聞詮釋

通常,新聞中的主觀性發(fā)展出另一種特點:在積極的、以意識形態(tài)為目的的社會活動范圍內,新聞工作者的主觀言語一般當成價值取向和社會作用的工具研究,它具有多目的性特點。人們在新聞中把詞、語法和言語策略視為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此處,語言的工具功能、作用功能通過評價、優(yōu)選和群體價值或者全人類價值實現。因此,主觀性、客觀性在新聞中廣泛用成評價術語??陀^性用于報道事實時通常受到稱贊,主觀性則相反。比如,“報道現實的媒體一旦展露出過強的主觀性”,其“出路……就在于把過度的主觀性當成媒體過時的特征來克服,甚至摒棄”(Корконосенко 1999:50)。

但不能忘記,主觀性常常作為混合現象(唯心主義主觀性與貪財主觀性通過組合形成某種奇特現象)出現在新聞中。然而,限于本文題旨,簡要談談新聞的語體偏愛:(1)大眾傳媒中同時存在兩種大家熟悉的新聞傳統(tǒng):西方逃避主觀性的冷血傳統(tǒng)和(一點也不比西方傳統(tǒng)差的)俄羅斯追求表現力的傳統(tǒng),兩者往往相互對立;(2)在現代俄羅斯大眾傳媒中也有兩種相互不同且相互競爭的作者語體,比如:季謝廖夫(Е. Киселев)或者奧索金(М. Осокин)的新聞語篇大多具有從容不迫、深思熟慮的敘事風格;而列昂奇耶夫(М. Леонтьев)的作品則具有攻擊、諷刺的語體風格。盡管兩種傳統(tǒng)或者語體不同,但也并非嚴格對立,“老死往來”。

關于新聞中的主觀性/客觀性,“不可懷疑,作者有權保留自己個人的意見和評價……現代新聞出版業(yè)的通病是,不是把新聞出版業(yè)的基礎視為知悉社會行為發(fā)生的深層原因,而是將該基礎視為對當前局勢的了解”(Корконосенко 1999:57-58)。

2.3 文學藝術詮釋

詮釋具有主觀特點的文學藝術,體現出主觀性概念在藝術中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可能有藝術,而且該概念在藝術中作為“原創(chuàng)性”的同義詞存在。雖然藝術意識毫無疑問與實踐意識、日常生活意識不同,但是它依然呈現出解釋的多義性,同時包含人類普遍內涵這一常體要素。譬如,文學藝術中的美和丑作為言語行為的審美功能而存在。應該如何詮釋藝術中的術語“美”?巴利認為,美是升華到最高價值等級上的享受和利益。

當然,過度主觀性對個體人格的負面影響也出現在文學藝術中。須要指出,主觀性不僅應該受社會、日常生活規(guī)則限制,而且應該限制不健康的想象,因為過長的主觀狀態(tài)對人體本身有害。這種情況,奧地利作家茨維格(С. Цвейг)在自己的傳記文學中指出,“他太主觀……他的狀態(tài)很危險,因為人們很難理解這種性格”;舍勒把“幻想家”格里德爾林格視為不可思議的現象;歌德在談論“病態(tài)的”克雷斯特時用幾乎同樣的話說道:“他們憑直覺豁然醒悟魔鬼隱藏的面孔,于是他們熾熱的、封閉的靈魂就像蒸汽鍋爐,隨時有爆炸的危險”(Цвейг 1992:118)。接下來,“漸漸地,格里德爾林格的感覺開始變得不正常,他精神上的沖動變成身體上的爆發(fā)(神經病發(fā)作)”(Цвейг 1992:146-147)。

表達主觀性最深刻的現象是節(jié)奏、韻律(ритм)。茨維格說,“首先,格里德爾林格拒絕詩歌中的理性、唯理論,賦予詩歌原始、未開化的力量……韻律是讓混亂變得有序的力量,是最深刻的個人力量……如人的命運是上帝賦予的韻律,任何藝術作品僅僅是韻律。韻律在詩人心里的邏輯聯系減弱后方可獲得自由”(Цвейг 1992:146-147)。

眾所周知,只有人有意識,是實在的最高等級的心理反映。除心理學外,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社會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很多學科都在研究意識。就應用而言,哲學知識對于理解意識本質特別重要。對此,維特根斯坦說“哲學……是以我們的語言為手段,與對我們理性著迷所進行的斗爭”。

2.4 哲學詮釋

哲學解釋主觀性和始于古希臘。自古以來,主觀性和客觀性兩個概念都是作為哲學范疇來研究的。比如,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大力研究主觀性范疇,而柏拉圖對客觀性范疇的研究最為充實。

然而,對主觀性和客觀性范疇形成發(fā)揮最大作用的學者是康德的著述(尤其是《純粹理性批判》)和黑格爾的著述(以《邏輯學》和《精神哲學》為最)(Кант 1966,Гегель 1974)?,F代哲學中的客觀性概念,用黑格爾的說法,是辯證、復雜的,包含著相互排斥的特征(二律背反)。根據黑格爾的理解,客觀性是存在于我們之外,可以借助知覺從外面達致我們的范疇??档抡J為這是主觀性,他納入真正客觀范疇的有:直觀形式(空間、時間)、邏輯范疇(普遍性、必然性)以及認知的先驗因素(感覺經驗之前的東西;感覺經驗只有它本身,因為沒有直觀形式,所以總是主觀的)。按照康德的理解,自我意識“我”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創(chuàng)造超越“我”本身、洞悉事物性的可能性,而且作為創(chuàng)造力,現實地建構我們這個事物世界(Быкова 1996:23)。因此,康德受到人們指責。有人說,他完全混淆客觀與主觀之間的關系。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康德是一位主觀唯心主義者。

巴利的思想可以作為對這些觀點的回應:“任何心理行為都是觀念。在實施心理行為時,我們一方面克制本我,另一方面排除困難、深入獨立于我們而單獨存在的本我領域。換言之,觀念是理性為接近客觀現實或者接近我們思考的事物本身付出的努力。此時,我們思考的事物究竟屬于外部世界還是內部世界,不予考慮”(Балли 1961:22)。他繼續(xù)指出,“然而,這個努力幾乎總是徒勞的,或者我們是本我的奴隸,我們經常把本我與實在現象混合起來,后者得不到反映,卻在我們這里遭受損傷,也就是受到歪曲。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隱藏在我們的‘我’的本質本身之中”(Балли 1961:23)。

黑格爾捍衛(wèi)康德對主觀性的理解:客觀的東西可以理解為感知產生的財富,可以理解為感性的客觀事物。至于感性的客觀事物,更應該視為真值意義上的主觀性。只有康德的普遍認知形式概念(范疇),才是真正客觀的事物(按照黑格爾的理解,即上帝賦予的事物)?;蛘咚鼈兪墙^對客觀理念抑或絕對客觀理念的組成部分以及獲得最佳表達的真實的組成部分??墒牵诟駹栕⒁獾?,“康德的思維客觀性本身也是主觀的”,因為在康德看來,認知的普遍形式僅僅是我們的思想,與“物自體”不同。黑格爾堅持,思想、范疇與物自體不可分離;相反,是這些物自體的表達。這樣,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對立就消解了;上帝、絕對理念“是對象,并且全然是對象”。因此,黑格爾的認知客觀性的邏輯基礎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原則(上帝無處不在)。

把主觀性、客觀性解釋為相互滲透的統(tǒng)一體的做法,在邏輯學中得到體現。然而,在邏輯學中區(qū)分主體與客體,沒有什么價值。在自古以來其范疇就具有邏輯本質的語法學中,我們甚至發(fā)現主、客體合理代換、句子主體與客體兩種現象相互換位的情況。比如,在句子Книга лежит на столе(書平放在桌子上)和Дай мне эту книгу(把這本書給我)中,第一個句子的主體(=主語)在第二句中卻變成客體。在文學藝術語篇中,經常遇到人格化現象,也就是遇到客體位上的名詞移位到主體位,比如Улица смеялась(街道笑了);書桌抱怨說,主人弄得我一身灰。就日常生活而言,有意將語句主體變成語句客體,是人們熟悉的一種生活情景,而且人格化可能具有幽默色彩。比如,счетчик一詞的古義發(fā)生現實化:С cамого утра образцово-показательный счетчик населения по имени Надя стала обходить квартиры.

可是,哲學中已有的關于“主、客統(tǒng)一體”的認識并沒有排除兩者相互對立的可能。如果社會要求區(qū)分主觀與客觀,那么哲學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可能提供幫助。

分析發(fā)現,主觀范疇的特點是:(1)屬于個體人所有,(2)發(fā)生在人的內部,(3)我們感覺得到,(4)具有唯一性,(5)偶然發(fā)生的;與其對立的客觀范疇的特點則是:(1)屬于事物所有,(2)發(fā)生在人的外部,(3)我們通過知覺得到,(4)具有普遍性,(5)必然發(fā)生的。顯然,上述兩個范疇不僅本身相互對立,而且其特點也呈現對立關系。

2.5 詞典詮釋

詳解詞典對主觀性的詮釋廣為人知。按照黑格爾的理解,語言是一個特殊構造,其特殊在于用個人獲得的具體體驗取代現實主觀性。語言把人存在的內容廣泛的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拓印”在自己中(Быкова 1996:47)。換言之,主觀性同意識一樣,因為語言而使自己的所有變體形式實現客觀化。同時,通用詳解詞典反映一般思維或者日常生活思維。下面,從Мал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中引用幾條相關內容??梢钥闯?,與主要意義(1)相比,大多數次要意義(2)都是評價意義,主要描寫實踐、事務和日常生活領域中的各種關系。詞的基本(主要)意義是指稱意義而不是評價意義,而且已經發(fā)生明顯的專業(yè)化,比如大多甚至所有基本(主要)意義都只出現在哲學、法律、科學和事務言語中。

主觀主義(субъективизм):(1)一種忽視用客觀方法研究實在的世界觀立場;(2)受主觀限制的觀點,沒有客觀性(即объективность的第二個義項)。

主觀性(субъективность):(1)形容詞субъективный(主觀的——引者)所表意義的抽象特性;(2)對事物極其主觀的態(tài)度,沒有客觀性(即объективность的第二個義項)。

主觀的(субъективный):(1)屬于主體、人、人格(個體人)的特征。如:субъективный фактор в истории, субъективная сторона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2)只屬于某一主體的,只反映該主體思想、經歷等的;人格的、個體的。如:Субъективное ощущение. //同義詞為пристрастный(有偏見的),предвзятый(有成見的),лишенный объективности(喪失客觀性的)。

主觀唯心主義(субъективный идеализм):哲學術語。唯心主義的基本變體之一,它反映物質世界客觀存在,把個體的意識、感覺和知覺視為唯一的現實。

客觀主義(объективизм):(1)與客觀性(即объективность的第二個義項)同義;(2)研究社會生活中事件、現象的一種中立性方法,其特點是避免研究過程中的社會批評性評價。

客觀性(объективность):(1)形容詞объективный(第一義項)表示特征的性質。(2)與客觀實在一致,判斷任何對象時不帶成見;無偏見。

客觀的(объективный):(1)存在于意識之外、獨立于意識的,如:объективная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 объективн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外在世界、物質存在)。(2)失去成見的、無偏見的。

客觀唯心主義(объективный идеализм):哲學術語。唯心主義的基本變體之一,認為世界的本源性基礎是某種普遍的、超越個體的精神因素。

如果一般的詳解詞典中記錄的日常思維反映社會上科學生產中的各種關系,那么這種反映只是停留在最低程度上。從職業(yè)角度探討人活動的對象(活動的材料是語言和言語),就要求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比如,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語言學概念——主觀性。

3 語言學概念與語言哲學價值

詮釋主觀性概念,應該涵蓋與其相關的所有社會實踐。解釋的任務是,從一切可能的言語主體出發(fā),考慮各方面的個體言語活動和社會言語活動。因此,假設言語主體不僅能夠實施日常生活意義上的主觀評價,而且能夠實施真值評價。屬于這類約定性主體的首先是科學語篇中避免出現或者“無人稱”主體概念。約定性主體還包括“編輯部(意見)”、“黨”和“班級”等一類集體性的“我們”。在研究語句本質和各種語篇譜系的語言學中,不僅存在主觀性的廣義理解,而且存在主觀性的典型語用理解(具體的目的性理解)。說話人參與報道的一切可能形式在語言學中凝聚起來,成為主觀性的交際語用范疇。(Химик 1990)

說話人參與言語報道,首先由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言說事實本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語句的產生都意味著某個言語主體的生成,因此它就與主觀性有關。語言學中最簡短的主觀性定義是:“對說話人存在或者言語行為本身的指示”(Гуревич 1998:35)。當然,這一定義與日常生活中把主觀性理解為偏見、成見和片面等不同。

上文引用的主觀性的詞典解釋包括兩個意義:(1)與主體、人、人格相關的性質;(2)態(tài)度(評價過度、缺乏客觀性)。這兩個意義性質不同。其主要成分是解釋事物的方面,即解釋事物與主體的相關性。至于態(tài)度,現實化的則是主體體現的評價方面。為了把這一點講清楚,我們略去情景這一因素。以詞典為依據,我們使用主觀性時指的就是上述兩個意義。對此,不再專門討論。

依據語言符號的本質,主觀性解釋應該采取廣義,因為:(1)主觀性概念的本質所致;(2)它包括既與群體人又與個體人(人格)相聯系的言語思維、交際語用和實體諸類現象,概括講,主觀性=人與世界的關系+人對世界的態(tài)度。因此,比較合理的做法是研究:(1)與主觀性、客觀性密切聯系的語言和言語概念;(2)符號概念和語言意義類型,否則,不能理解主觀性的語義機制和語用機制。

如果在語言學基礎上繼續(xù)追問主觀性和主觀意義,就可發(fā)現,主觀性其實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意識世界的重要部分,主觀意義是人在語言中的體現方式。換言之,語言主觀意義理當成為達到語言哲學揭示人這一目的的著力點。

沈家煊. 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4).

Балли Ш. Француз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M]. Москва: Изд. иностр. лит., 1961.

Быкова М.Ф. Мистерия логики и тайна субъективности[A]. О Замысле феноменологии и логики у Гегеля[C].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96.

Гегель Г. Наука логикии.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философских наук. Т.1[Z].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74.

Гийом Г. Лекция[J]. 17 октября 1955г.

Гринцанов А.А. Новейший филосовский словарь[Z]. Минск: Изд. В.М. Скакун, 1998.

Гуревич В.В. О 《субъективном》 компоненте языковой семантики[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98(1).

Кант И. Критика чистого разума. Собр. соч. в 6 т. Т. 3[M].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66.

Коньков В.И. Средства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мире[Z].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Спб.: СПбГУ, 1999.

Корконосенко С.Г. Журналистск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как фактор и объект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контроля[A]. Н.А. Войтович.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общество[C]. СПб.: Изд-во СПбГУ, 1999.

Мартыненко Н.Г. Оценочность в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ах газеты[A]. В.И. Коньков. Средства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C]. Тез. науч. — практ. конф. СПб., 1999.

Петров В.В. Язык и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M]. Москва: Прогресс, 1987.

Химик В.В. Категория субъекивности и ее выражение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 Ленинград: Изд-во ЛГУ, 1990.

Цвейг С. Борьба с демоном(Гельдерлинг, Клейст, Ницше)[M]. Москв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92.

定稿日期:2016-08-03

【責任編輯謝 群】

SubjectivityandItsValuetoPhilosophyofLanguage

Li Hong-ru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subjectivity; linguis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value

B089

A

1000-0100(2016)06-0001-5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0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語言哲學與語言學的整合性研究”(10JJD740004)的階段性成果,獲得黑龍江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TD201201)資助。

Subjectivit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 Starting from lingu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or this important concept, then uncovers the value of subjectivity to philosophy of language.

猜你喜歡
客觀性主觀性主觀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加一點兒主觀感受的調料
客觀性與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刑法主觀解釋論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實現“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竹北市| 贡山| 宿迁市| 平阴县| 宁德市| 宜春市| 河西区| 都江堰市| 普格县| 彭水| 云林县| 博兴县| 永年县| 东明县| 益阳市| 广宁县| 威信县| 漠河县| 漯河市| 九龙县| 米林县| 顺平县| 巴楚县| 凌云县| 普兰县| 全州县| 宜丰县| 抚顺市| 江城| 娄底市| 连云港市| 高清| 邓州市| 五台县| 大方县| 马鞍山市| 石泉县| 新河县| 正镶白旗| 三门峡市|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