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市場、歷史環(huán)境與近代僑批業(yè)的興起

2016-03-13 09:24:47徐翠紅焦建華
關鍵詞:匯款

徐翠紅,焦建華

(1. 廈門市博物館 鄭成功紀念館;2. 廈門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市場、歷史環(huán)境與近代僑批業(yè)的興起

徐翠紅1,焦建華2

(1. 廈門市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2.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僑批業(yè)是近代經營華僑匯款和信件的一個特殊行業(yè),其興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近代大規(guī)模的華人移民、數額巨大的匯款是僑批業(yè)興起的前提條件,缺一不可,而華僑自身特殊因素為其興起提供了可能,近代郵政和銀行服務不足則直接刺激了僑批業(yè)的興起。

關鍵詞:僑批業(yè);華人移民;匯款;歷史環(huán)境

僑批業(yè)就是經營僑批①(華僑匯款及信件)的行業(yè),主要分布于中國閩粵(包括海南)兩省、香港和東南亞地區(qū),另外在上海和廣西也有部分業(yè)務。僑批業(yè)大約出現于19 世紀初期,20 世紀30-40 年代逐步進入鼎盛時期,40 年代末逐漸衰落。僑批業(yè)為何興起?學界過去也略有涉及,但多強調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對僑批業(yè)興起的市場與歷史環(huán)境關注不夠。本文將全面討論近代僑批業(yè)的興起原因,以期完整與準確地揭示僑批業(yè)興起的歷史規(guī)律。

一、前提之一:華人移民

僑批業(yè)的興起與近代華人移民分不開,沒有移民,哪來的海外匯款?因此,華人移民是近代僑批業(yè)興起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大規(guī)模的華人移民

隨著18世紀東南亞地區(qū)的廣泛開發(fā),西方殖民者認為“華人不只為居民中最多,而且為最勤奮、最有用的亞洲最勤勞之民族”,[1]因而大力吸引中國移民。閩粵沿海居民或因經濟因素,或因其他因素,②紛紛向親戚朋友借貸旅費,或與客頭或船主簽訂契約賣身,開始大規(guī)模移民東南亞。[2];[3]48;[4]實際上,唐宋以后就有商人移民東南亞,明中葉時,菲律賓、印尼、馬來亞和暹羅等地已逐漸出現華人定居點,并形成華人社區(qū),如印尼就有以蘇魯馬益、三寶壟和舊港為中心的三個華僑社區(qū)。但是,中國人大規(guī)模移民則始自西方殖民者開發(fā)東南亞。

1. 福建移民

從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間,經福建海關出國并留居國外者(包括埋骨國外者)累計近187萬人。[5]這一數據所涵蓋的只是部分實際出國者,還有一些人以非正規(guī)方式出國。另外,還有海外出生、隨父輩隸屬于中國國籍者也不少。根據廈門僑務局1940年調查顯示,東南亞有閩南華僑約206萬多人,占閩籍旅外華僑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馬來亞(約98萬)、荷屬東印度(81萬余)、菲律賓(8萬余)、安南(8萬余)、緬甸(約8萬)以及英屬北婆羅洲(約2萬),其他地方人數甚少。[6]除東南亞外,日本等亞洲地區(qū),以及美洲、澳洲和歐洲等地也有少量華僑。

2. 廣東移民

東南亞的廣東移民主要來自于潮汕和海南地區(qū),1876-1898年,經汕頭遷東南亞人次達150 多萬;1904-1935年,經汕頭出國僑民共298 萬余人。[7]542另外,海南移民也不少,據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所載,從1876-1898 年23 年間,僅通過客運出洋的海南人就達24.47 萬人,平均每年1萬余人,而通過其他途徑出洋的人數也不少。1943 年,海外潮汕華僑總數達250 萬人,其中泰國達150 萬人,占總數的60%;馬來地區(qū)約28.7萬人,占其全僑總數的12%;荷屬東印度地區(qū)約15 萬人,占其全僑總數的10%。[7] 548-549

3. 華僑性別與職業(yè)

最初的華僑社會幾乎都是單一的男性苦工,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如1880 年西婆羅洲華僑男、女比例是10∶5.83, 1905 年是10∶6.38;[8]1891年新加坡華僑男、女比例是47∶1;[9]1886 年菲律賓華僑男女比例高達1000∶3。[10]由于男女比例失衡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各地政府先后采取措施以改善,另外因部分華僑收入增加而將妻兒接過去,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南亞華僑男女比例才有所改善,平均比例才達到1.43∶1。[11]由此可見,早期東南亞華僑男女比例相差懸殊,也反映了華僑妻兒、父母等仍留在家鄉(xiāng),需要接濟與贍養(yǎng)的現實。

除少數華僑能成為富商外,大多數均以小商販、幫工、店員、雜役、自耕農、苦力等為生,尤在資源開發(fā)和工礦企業(yè)等占有較大比重。如馬來亞膠園三分之一為華僑經營,新加坡大部分樹膠工業(yè)為華僑經營,60%-70%的馬來亞錫礦經營者為華僑,越南和緬甸的碾米業(yè)大部被華僑控制,菲律賓華僑經營包括農、礦、米、木、蔗及煙草等,其中以木材和米業(yè)勢力最大。[12]由于多因經濟因素移民,因而絕大多數華僑能日夜勞作,克勤克儉,節(jié)衣縮食,獲取收入,既要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又要改善國內家庭的經濟條件。

二、前提之二:華僑匯款

由于中國特殊社會與文化因素,大量華僑移居東南亞等各地后需要贍養(yǎng)父母或撫養(yǎng)后代,僑匯隨之產生。僑批業(yè)是經營華僑匯款的行業(yè)。隨著移民不斷增加,僑匯數量也逐漸增加,從而刺激了僑批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因此,僑匯是僑批業(yè)興起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僑匯出現的原因

我國僑匯最早記載見于福建石獅《蔡氏族譜》,大約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僑匯的出現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學界對此有不少分析。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家族本位”社會,個人并非獨立的個體,而是家庭或家族的延伸。華僑雖身在海外,但其妻、子、父母、姐妹及其他親人仍留在家鄉(xiāng),因而一直與家鄉(xiāng)保持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盡管他們離鄉(xiāng)別土,去國南下,但還一直保持著對家庭或家族強烈的責任感、忠誠感和認同,故鄉(xiāng)始終是他們最后的歸屬,即“葉落歸根”之地。這種責任與認同并非外來政治力量的強制形成,也非經濟上的利益關系,而是基于對同一祖先、親情關系的認同,由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熏陶而成,很難變更。只要個人始終保持對家庭或家族承擔的責任或義務,對故鄉(xiāng)的認同,他就會持續(xù)匯款回國,[13]“他們(華僑)并不是等發(fā)了大財才回故鄉(xiāng),而是每年將所賺的一部分寄回家去,這樣做法是很普遍的。因此一個貧苦的勞工愿做雙倍的勞動,以賺兩三塊錢寄回中國”[14]。通過匯款,移民能維持或提高在同鄉(xiāng)中的威望及其家庭的地位。寄錢回家的行動逐漸在海外華人社區(qū)儀式化和制度化。人們以寄錢多少和頻率評定(也被別人評定)自己的道德行為。從心理上而言,寄錢回家也經常是一種精神凈化活動。它凈化人的靈魂,減少內疚,再次確立男人對妻子、孩子和雙親的責任感,也是對他種族和傳統(tǒng)及過去之延續(xù)的責任感。[15]凡此種種因素促使了僑匯的產生并持續(xù)。

另外,回批(回信)也是華僑了解家眷和親人動態(tài)、保持彼此情感聯(lián)系的一種重要媒介。如新加坡有信莊,“除店前外,還須間派專人,深入各個橡膠園、錫場、工廠攬收,按期送回唐山親人回批。不少送批員還代寄批人寫批和宣讀回批,務使寄批人心滿意愜。有的在聽到鄉(xiāng)音家訊時,感至流淚,而問長問短,抱頭痛哭,誤認收批員亦和舊時水客一樣從唐山來!”[16]

當然,如果沒有與故土情感上的聯(lián)系與認同,華僑可能就不會匯款回國。陳達指出,“匯款回國者大概是與家鄉(xiāng)比較有關系,有聯(lián)絡、有感情的僑民”,“有些在南洋的中國人是不匯款到中國的,如離國已久,和中國已沒有接觸的人,或本人生在南洋,或家住南洋已經幾代,這些人和家鄉(xiāng)大概已無親族,與國內已無經濟上的聯(lián)系,他們大致是不匯款回來的”。[3]91當代學者王賡武先生也指出,匯款關鍵在于海外華僑個人是否認同和歸化中國,若認同中國或認同中華文化,愛護家鄉(xiāng)宗祠、陵園,匯款就多;若被外國同化,華僑子弟就會失去鄉(xiāng)土感情,就談不上愛國,更談不上匯款回國。[17]二戰(zhàn)后,隨著東南亞民族國家紛紛建立,定居當地多年的華僑的認同也開始轉向居住地,匯款就逐漸減少。

(二)款額龐大的僑匯

雖然中外學者、官員及研究機構對僑匯估算數額不一,[18]但其體量巨大則是無可否認的。據福建省政府鄭林寬估計,自1864-1949年85年間,華僑向中國國內匯款總額約達35.1億美元,[19]平均每年約48.58萬美元。因20世紀以前僑匯較少,這個平均數并不能準確反映全貌。據南京僑務委員會統(tǒng)計,1931-1940年僑匯達51.75億元國幣,年均約5.18億元,[20]約合1億多美元。另據港滬兩地1930年對前60年國際金融往來狀況調查,每年僑匯約有4億元,[21]約合美金1億至1.2億元。如此可見僑匯數額之大,每年少則數百萬美元,多則數千萬美元。如此龐大、而且持續(xù)的資金輸入足以支撐一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三)僑匯輸入地區(qū)集中

僑匯幾乎都集中在廣東和福建兩省,1931-1940年廣東僑匯占全國僑匯比重在76.7%-81.2%間;[20]1864-1949年福建華僑匯款為6.4億美元,[19]約占同時期全國華僑匯款總數的19%。廣東僑匯有美洲僑匯和東南亞僑匯之分,美洲僑匯以四邑和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主,東南亞僑匯則以潮汕、梅州以及海南島為主,美洲僑匯多于東南亞僑匯。[22]廣東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僑匯,但數量遠不能與上述地區(qū)相比。20世紀30年代,上述兩區(qū)域占廣東僑匯總額的85%以上。[23]福建華僑以閩南最多,因此福建僑匯輸入幾乎全部集中在廈門一埠,福州、福清和莆田等閩東地區(qū)僅占少量。[24]

僑匯的數額巨大,輸入區(qū)域集中,其輸入自然會刺激地區(qū)經濟及相關行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僑批業(yè)即由此而生。

三、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

僑批業(yè)的興起也是特殊歷史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既與華僑文化水平等特殊因素有關,也與郵政和銀行服務不足有關系。

(一)華僑自身條件限制

首先,華僑文盲比重大。東南亞地區(qū)的華僑大多數是文盲與半文盲。[25]如1931年緬甸人口普查顯示,識字華僑占華僑總人口的31.8%,文盲占68.2%。[11]若年代更早,文盲比重估計更大。

其次,華僑居住偏遠,交通不便。華僑廣泛分布于礦山、種植園以及偏遠山區(qū),往來城市很不方便。不管是郵局還是銀行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廣大邊遠地區(qū)很少或根本沒有郵局與銀行分支機構,華僑和僑眷無法“享受”其服務。即使有,因文化水平低,語言不通,華僑也不知如何辦理,麻煩復雜的匯款手續(xù)、匯款地限制等都阻礙了他們利用郵局和銀行辦理匯款,而中國郵局與銀行則沒有設立海外信件與匯款的服務機構。[26]82

最后,華僑以普通勞動者為多,收入低,因而匯款數額小。如前所述,僅有少數能成為富商,大多數華僑均以小商販、幫工、店員、雜役、自耕農、苦力等為生,尤在資源開發(fā)和工礦企業(yè)等較多,收入低且不穩(wěn)定,因而匯款數額小,三五元有之,百十元亦有之。據陳達20世紀30年代對100戶有匯款的華僑家庭調查顯示,華僑以商人和勞動者占多數,商店主匯款額在125元以上者占85.7%,商店經理匯款額則在20-125元之間居其次,商店店員及行販過半數匯款在20-50元之間,傭工匯款整體較低,20元及以上者占38%,其中20元以下者占傭工匯款的79.3%。[3]299由此可見華僑匯款之零碎,早期的郵局與銀行根本不愿意從事小額匯款業(yè)務。

(二)郵政服務不足

東南亞地區(qū)的現代郵政機構出現比較早,但是相較僑批業(yè)發(fā)展已經很晚。1876年新加坡設立第一家華人小郵政局(Chinese sub-post office),規(guī)定凡寄回中國的銀信必須經過該局,并在郵政總監(jiān)通告第二號中公布了相關辦法和程序。然而,早在3年前,即1873年,新加坡僑匯批信的寄遞已被少數華商壟斷。[27]小郵政局設立遭到僑批業(yè)者的強烈反對,開幕之日便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暴動及罷市,新郵局被搗毀,數人死于暴動,主要煽動者就是經營僑匯的華商。[28]小郵政局仍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下成立,但是直至1887年,所收款項只能送達中國汕頭和廈門兩地,1889年后營業(yè)范圍才有所擴大。[29]

中國傳統(tǒng)通訊機構也不能為僑民服務。驛站專為官方通訊服務,民信局為國內商民服務,東南亞遠隔重洋,民信局沒有服務機構。中國現代郵局最早由外國人開辦,英國商務監(jiān)督律勞卑1834年在廣州駐所開辦“英國郵局”,直屬英國郵政總局,這是最早的“客郵”?!翱袜]之設立并未得中國之允許,或竟忽視中國之意而不顧……此種設置實侵犯中國主權”。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政府以派駐各通商口岸的英國領事為英國郵局代理人,稱為“領事郵政代辦所”,直屬倫敦英國郵政總局。其他各國競相效法,法、美、日、德和沙俄等國先后在上海設立了自己的郵局。到1897年,“客郵”共計25處,1913年“一戰(zhàn)”前有187處。[30]中國對外郵政業(yè)務基本由“客郵”把持。中國海關在1878年試辦郵政,直至1896年經光緒帝批準才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大清郵政),此后郵政服務才陸續(xù)展開,在國外根本沒有分支機構。此外,郵局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如潮汕地區(qū)近88%的鄉(xiāng)村到20世紀40年代還沒有郵政服務系統(tǒng)。[31]

(三)銀行服務不足

西方人很早就在東南亞地區(qū)設立現代銀行,如新加坡的英國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在19世紀70年代設立分行,經營存貸款及匯兌業(yè)務。新加坡第一家華資銀行是“廣益銀行”(The Kwong Yi Banking Co.Ltd),由廣東臺山籍華人黃亞福在1903年創(chuàng)建,從此華僑才開始在銀行業(yè)中占據一席之地。相繼創(chuàng)辦的華人銀行有四海通銀行(1906年)、華商銀行(1912年)、和豐銀行(1917年)、華僑銀行(1919年)等。這些銀行的發(fā)展、營業(yè)網點的設立和服務完善均需一定時間。僑匯數額小而零碎,若直接從事華僑匯款的相關業(yè)務,也是成本高而收益低,銀行也不一定愿意從事這種小額匯款。相較東南亞而言,北美地區(qū)銀行服務較完善,因此北美地區(qū)也有金山莊經辦華僑匯款,但更多僑匯是由銀行匯至香港,這也說明銀行服務不足是僑批業(yè)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tǒng)金融機構主要為錢莊,勢力一度遍及大江南北,但是海外分支機構很少。中國最早的新式銀行是英國建立的東方銀行(Orient Bank)。匯豐銀行1878年在廈門開設分行,為僑批業(yè)務收匯、承轉和解付分工提供了條件。中國自己的新式銀行則是1897年由盛宣懷主持開設的中國通商銀行,大清銀行、交通銀行隨后相繼成立,辛亥革命前全國共新開設私營銀行17家,[32]到1911年,歷年所設的中國本國銀行達30家。然而,這些銀行一直都不曾涉足東南亞華人移民的信款解送市場。[26] 93-951914年1月,中國銀行在福州開設福建分行(即“閩行”),才開始關注僑匯業(yè)務。[33]東南亞僑匯絕大部分都是經香港轉駁,廣州中行(粵行)在1917年9月設立香港分行,開始注意開拓國際匯兌業(yè)務。[34]但是,涉足僑匯的中行分支機構并不直接與僑民打交道,而是通過中間機構從事大宗僑匯業(yè)務。

四、結論

由上可知,僑批業(yè)的興起是上述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饒宗頤先生曾言:“批業(yè)之產生與發(fā)展乃隨僑運,因果相成。”[35]華人移民和匯款是近代僑批業(yè)興起的前提條件,大批華僑的出現和持續(xù)不斷的匯款奠定了僑批業(yè)興起的基礎。沒有大量僑民,少量僑匯成不了氣候;沒有僑匯,即使再多的移民也不會產生僑批業(yè),二者缺一不可。同時,華僑自身也有一些特殊因素,文化程度低,從事職業(yè)收入低,居住偏遠而分散,匯款以小額為主,“人數之繁多,款項之瑣碎,既非銀行依照駁匯手續(xù)所能辦理;其書信書寫之簡單,荒村陋巷地址之錯雜,亦非郵政所能送遞”,而且他們對現代郵政與銀行服務不熟悉。[35]但是,他們存在廣泛的需求,需將款項寄遞回家供養(yǎng)家庭,必須有相應的替代機構來解決,這為僑批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現代郵政與銀行機構較少,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成本緣故,也不愿從事小額匯款。凡此種種,促進了僑批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

注釋:

①所謂僑批,俗稱“番批”,指華僑匯集成批寄回國內的匯款與家庭書信。

②學界對近代華人移民原因探討很多,如李長傅從地理、文化角度分析了移居東南亞多為閩粵人的原由;陳達從地理、歷史、文化特征等角度闡述了閩粵居民的文化特征并探討華人移民的原因,其中經濟原因占近70%?,F在大多以“推拉模型”解釋華人移民。“拉力”指移民的外部因素,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開發(fā)殖民地或新興地區(qū)的原料與市場,世界市場的勞動力供不應求,東南亞需求特別大,中國人受到普遍歡迎。“推力”指移民的內部因素,人口過剩、農業(yè)破產、經濟衰敗、戰(zhàn)亂頻繁、宗族械斗、歸國的成功人士的示范效應等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推力中最主要并持續(xù)發(fā)揮作用的是經濟因素,中國人移民南洋以拉力為主導因素。

參考文獻:

[1] MILLS L A.British Malaya 1824-1867[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204.

[2]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6-9.

[3] 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M].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4] 王賡武.沒有帝國的商人:僑居海外的閩南人[J].李原,錢江,譯.海交史研究,1993(1):111-125.

[5] 戴一峰.論近代福建華僑出入國規(guī)模及其發(fā)展變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2):33-39.

[6]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華僑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2.

[7] 王琳乾,鄧特.汕頭市志:第4 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8] 凱特.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經濟地位[M].王云翔,蔡壽康,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175.

[9] 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53.

[10] 楊建成.華僑之研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112.

[11] 何啟拔.南洋華僑人口結構的剖視[J].社會經濟研究,1951(2):79-89.

[12] 日本南方年鑒刊行會.南方年鑒[M].臺北: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3.

[13] 杜桂芳.潮汕僑批:義務與權力——以強烈的心理需求為特征的家族觀念[J].華人華僑歷史研究,1995(4):42-49.

[14] 陳碧笙.南洋華僑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180.

[15] 陳國賁.煙與火——蒙特利爾的華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1.

[16] 芮詒塤.有信銀莊(批局)瑣憶[J].汕頭文史,1987(4):94-106.

[17] 王賡武. 同化、歸化與華僑史[C]//吳倫霓裳,鄭赤琰.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9:17.

[18] 楊建成.三十年代南洋華僑僑匯投資調查報告書[M].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42-45.

[19] 鄭林寬.福建華僑匯款[M].永安: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統(tǒng)計室,1940:39-42.

[20] 僑務委員會.僑務統(tǒng)計[A].1942:117.

[21] 廣東省檔案館.華僑與僑務史料選編:第2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477.

[22] 馮肇伯.南洋僑匯與美洲僑匯[J].社會經濟研究,1951(2):91-110.

[23] 姚曾蔭.廣東省的華僑匯款[M].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41.

[24] 吳承禧.廈門的華僑匯款與金融組織[J].社會科學雜志,1936,8(2):193-252.

[25] 華族村史調查小組.星馬的開發(fā)與華族移民[M].新加坡:南洋大學歷史學系,1970:26.

[26] 楊建成.僑匯流通之研究[M].臺北:中華學術研究院南洋研究所,1984.

[27] 柯木林.新加坡僑匯與民信業(yè)研究[C]//柯木林,等.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yè)生協(xié)會,1972:163.

[28]SONG O S.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M] . Rev. ed.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n Press,1967:185-186.

[29] 許云樵,等.星馬通鑒[M].新加坡:新世界圖書有限公司,1959:626.

[30] “中國近代郵電史”編輯室.中國近代郵電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14-17.

[31] 陳麗園.潮汕僑批網絡與國家控制(1927-1949)[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增刊):6.

[32] 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全國銀行年鑒(1937)[M].上海: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室,1937:A7-A8.

[33] “中國銀行廈門市分行行史資料匯編”編寫組.中國銀行廈門市分行行史資料匯編(1915-1949):上[G].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23.

[34] 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67-68.

[35] 饒宗頤.潮州志·實業(yè)志·商業(yè)[M].汕頭:汕頭藝文印務局,1949:72.

[責任編輯李夕菲]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跨國網絡與民族國家——近代僑匯業(yè)與郵政及銀行業(yè)關系研究(1912-1958)”(批準號:08CJL029)之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徐翠紅(1974—),女,湖北隨州人,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福建地方史、博物館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4;F832.6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513(2016)02-0001-05

猜你喜歡
匯款
匯款
理財周刊(2023年11期)2023-11-08 00:37:19
天津:看守所被監(jiān)管人親屬可網上匯款
小康(2016年12期)2016-09-10 20:54:37
2017年《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訂閱指南
開拓境外業(yè)務須重視境外匯款格式的規(guī)范性
在郵局漏訂的讀者,可直接從郵局匯款至我雜志社發(fā)行部補訂
分解愛母之情
心理與健康(2005年8期)2005-04-29 00:44:03
一分錢誰不認得
中國青年(1984年1期)1984-08-20 05:13:04
湘乡市| 宁陕县| 乌拉特前旗| 景泰县| 赣州市| 资溪县| 遂平县| 左云县| 麻江县| 酒泉市| 天津市| 辽宁省| 德惠市| 新竹县| 隆德县| 南岸区| 星子县| 勃利县| 怀宁县| 响水县| 泗洪县| 法库县| 工布江达县| 旺苍县| 寻乌县| 安西县| 浮梁县| 泽州县| 工布江达县| 分宜县| 宜章县| 子长县| 泗洪县| 洞口县| 翁源县| 冕宁县| 聂拉木县| 托克逊县| 香港| 颍上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