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蛟 王立新
[摘要]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黃疸性疾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生理性黃疸一般狀態(tài)良好,可自行消退,但對病理性黃疸患兒應盡早給予相應的干預治療,可有效降低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發(fā)病率。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綜合治療方法,如:光療、抗感染,必要時給予堿化血液、白蛋白治療預防膽紅素腦病等。本文從中藥湯劑、中成藥制劑(口服、注射)、中藥藥浴、中藥灌腸、針刺、推拿療法防治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新生兒黃疸的中醫(yī)療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中醫(yī);防治
[中圖分類號] R27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1-26-06
新生兒黃疸屬于新生兒易發(fā)的一種疾病[1],是指在新生兒期(出生到生后28d),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異常增高(超過5~7mL/dL)從而導致皮膚、黏膜、鞏膜及全身其他組織黃染的臨床現(xiàn)象,嚴重時可導致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受損引起膽紅素腦病,影響新生兒智力發(fā)育。中醫(yī)研究認為,新生兒黃疸屬于中醫(yī)學“胎黃”范疇。宋·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黃相似》稱:“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苯陙黼S著中醫(yī)對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不斷深入,現(xiàn)選取2008~2015年相關文獻報道,綜述如下。
1 中藥湯劑
中藥湯劑是藥物煎湯,去渣取汁而成。湯劑為我國醫(yī)學最早、最廣泛的一種劑型,在疾病預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湯劑在中醫(y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可隨癥加減、靈活運用,達到因時、因地、因人治宜之效。湯劑為液體制劑,吸收快、能迅速發(fā)揮藥效。中藥湯劑多為復方,有利于將藥物的多效性和綜合作用充分發(fā)揮?!妒洝罚骸皽褐髦?,本戶腠理,凡滌除邪氣者,用湯最宜?!?/p>
駱秀琴等[2]將32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63例。對照組采用藍光照射(單面或者雙面藍光療法),每天12h、間歇12h的間歇照射;聯(lián)合苯巴比妥5~8mg/(kg·d),口服,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自擬丹苓茵陳蒿湯(茵陳15g、茯苓6g、黃芩3g、枳殼3g、生麥芽9g、丹參6g、甘草3g、梔子3g),水煎取汁60mL,每次1/3劑,3次/d。兩組治療均一個療程為3d,
2個療程后治療組有效率87.1%,對照組有效率為79.8%。胎黃為胎兒自孕母感受濕熱邪毒而致濕熱熏蒸肝膽,肝膽濕熱蘊郁于里不得發(fā)而周身發(fā)黃。自擬方中的茵陳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梔子、黃芩可清濕利膽,丹參、枳殼活血化瘀、增加腸、肝、腎的血流量,生麥芽、茯苓健脾胃,諸藥合用可清濕熱、護脾胃,黃疸自退,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
梁斌昌等[3]治療9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以加味茵陳四苓散(茵陳6g、當歸5g、豬苓3g、白茅根6g、澤瀉3g、炒白術6g、赤芍5g、茯苓5g、郁金5g、焦山楂6g、車前子6g(包煎),面色晦暗者加桂枝3g,水煎取汁,每日1劑,多次分服)為主,配以西藥(肝太樂、維生素C、維生素K等)靜脈滴注,每日1次。若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應根據病情給予抗感染藥。1個療程后(4~7d),86例治愈,9例好轉,1例未愈。方以清熱利濕、化瘀消積為治則,茯苓、豬苓助茵陳利濕同時而不傷陰,澤瀉、車前子使?jié)駸嶙孕”闳ィ嗌?、郁金暢達肝膽之郁,諸藥合用以達退黃之效。
李桂娥等[4]將541例足月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273例,對照組268例,治療組給予自擬退黃湯(薏苡仁15g、白茅根15g、燈芯草3個,煎煮40mL,早晚分服)干預,對照組未予干預,待其自然退黃。治療組患兒黃疸指數在120h內降至正常,對照組黃疸指數降低時間明顯高于治療組,且需轉入新生兒科治療的患兒為25例。自擬退黃湯類似于廣東的涼茶,適用于廣東濕熱的氣候,三藥均為甘淡之品,共奏利水滲濕之效,促進膽紅素排出,且味覺甘淡,極易入口,較易被新生兒、家長接受,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李志強[5]運用茵陳茯苓湯(茵陳蒿15g、茯苓10g、車前子6g(另包)、甘草3g、大棗3枚,煎藥取汁50~100mL,日1副,不定時頓服,其他癥狀對癥加相應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65例,療程3~12d,有效率為98.5%。本方諸藥合用可達袪熱、護肝、利水之功效,提高肝臟解毒能力、修復肝細胞,降低人體對膽紅素的吸收,促使黃疸消退。王麗梅等[6]運用自擬茵棗湯(茵陳15g、黃芩3~5g、黃柏3~5g、甘草3g、大棗1枚,臨證辨證加味,日4~6次,每劑2日)治療6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治愈率為85.5%,有效率為96.8%。本方在茵陳、黃芩、黃柏等清濕熱、退黃疸的藥物基礎上添加大棗顧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此法療效可靠、費用低廉,適宜基層醫(yī)院推廣。
魏榮等[7]選取82例寒濕阻滯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對照組41例、觀察組41例。對照組給予苯巴比妥、藍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茵陳理中湯化裁中藥(茵陳10g、炒白術5g、太子參6g、干姜4g、白茯苓12g、薏苡仁10g、砂仁3g、威靈仙5g、炒麥芽12g、當歸6g、車前草8g、甘草6g,隨癥加減,每日1劑,1/2劑對患兒口鼻熏蒸、1/2劑患兒溫服),兩組均治療7d,觀察組有效率90.2%,對照組有效率70.7%。寒濕阻滯型新生兒黃疸多為患兒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患兒以皮膚發(fā)黃、面色晦暗、乏力倦怠為主要表現(xiàn)。此方在茵陳、炒白術等臨床常用的利濕藥基礎上添加干姜溫脾散寒、砂仁溫脾止瀉、當歸養(yǎng)血活血,諸藥合用謹守患兒“寒濕困脾”的病機特點,重于調理脾胃,共奏溫中散寒、祛濕退黃之功。
袁水萍[8]運用自擬茵梔退黃湯內服聯(lián)合熏洗治療濕熱內蘊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87例,分為對照組42例、觀察組45例。對照組給予藍光照射、酶誘導劑、補液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茵梔退黃湯[茵陳 4 g、梔子3g、大黃2g(后下)、黃芩2g、黃柏2g、牡丹皮2g、赤芍2g、玄參3g、甘草1g,每日1劑,1/2劑對口服、1/2劑熏洗],兩組均治療7d,觀察組有效率為 91.1%,對照組有效率為78.5%。自擬方在《傷寒論》中茵陳蒿湯的基礎上添加牡丹皮清熱涼血、赤芍活血化瘀、玄參滋陰瀉火解毒,諸藥合用促進黃疸消退、療效確切。
2 中成藥制劑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現(xiàn)代工藝炮制、加工而成,隨時可以取用的現(xiàn)成藥品,現(xiàn)已制成丸劑、散劑、沖劑、注射劑等。中成藥具有現(xiàn)成可用、適應急需、存儲方便等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藥的簡便廉驗的特點,減少了醫(yī)療成本,節(jié)約了社會資源,因其多經過一定的特殊加工濃縮而成,基本消除中藥煎劑服用時特有的異味和不良刺激,易被大眾接受。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成藥多以茵陳、梔子為其君藥,茵陳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效,梔子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之功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茵陳主要化學成分為黃酮類,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利膽等藥理作用。桅子主要化學成分為環(huán)烯醚菇類,具有抗菌、解熱鎮(zhèn)靜、保肝利膽等藥理作用。二藥均有促進膽紅素排泄,降低血清膽紅素之效。
2.1 口服中成藥制劑
穆靜等[9]將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對照組43例、研究組43例。對照組采取藍光照射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茵梔黃口服液(5mL/次、日3次)治療,連續(xù)治療5~7d,研究組有效率95.34%,對照組83.72%。茵梔黃口服液是古方《茵陳湯》經長期的臨床應用及劑型改革研制而成,其效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芩、金銀黃的提取物。茵陳清熱利膽、梔子清三焦?jié)駸?、黃芩瀉胃腸郁熱,三藥合用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臨床療效確切。王海紅等[10]運用退黃顆粒對104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進行臨床觀察,將2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治療組104例、對照組96例。對照組采用單純停母乳喂養(yǎng)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退黃顆粒(茵陳5g、黃芩4g、梔子4g,院內自制成顆粒,3g/次,日3次),連續(xù)治療3d后,治療組有效率95.19%,對照組有效率78.13%。母乳性黃疸見于母乳喂養(yǎng)的新生兒,多以濕熱熏蒸為主,退黃顆粒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該藥在臨床使用多年,退黃療效確切。
吳長春[11]將24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20例、對照組12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苯巴比妥、碳酸氫鈉針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黃疸茵陳顆粒(每次1/3包、日3次、口服),共4~6d,治療組黃疸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方中大黃瀉熱行血退黃、黃芩燥濕瀉火,二藥共為臣藥以助君藥茵陳清熱利濕之功,佐以甘草調和諸藥,以促進患兒胃腸蠕動,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huán),降低血清膽紅素,促進黃疸消退。宮宏宇[12]運用茵陳五苓糖漿進行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將238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試驗組120例(茵陳五苓糖漿、日3次、每次5mL、奶前口服)和對照組118例(不予服藥),比較兩組第3天和第5天黃疸情況。結論,試驗組較對照組膽紅素平均水平降低、黃疸消退時間縮短、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病率降低。茵陳五苓糖漿收載于《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13冊中,具有通陽健脾、利濕除黃之功效,藥性溫和,極少出現(xiàn)藥物性腹瀉,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為干預新生兒黃疸的有效藥物之一。
黃玉萍等[13]選取新生兒黃疸患兒86例,按雙盲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藍光照射及對因、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茵梔黃顆粒(每次1/3包、日3次)療程5d,治療組黃疸持續(xù)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茵梔黃顆粒具有抑菌、殺菌作用;促進膽汁分泌及排泄;促進腸蠕動,有利于膽汁的分泌及排泄。茵梔黃顆粒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張超雁[14]選取新生兒黃疸患兒80例,其中對照組40例給予藍光照射、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治療組4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肝利膽口服液(每次5mL、日3次),結果顯示治療組血清膽紅素每日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黃疸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清肝利膽口服液一方面可以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促進黃疸消退,另一方面可促進經光療轉化的膽紅素異構體快速進入腸道,增加腸蠕動及瀉下等作用,減少腸肝循環(huán),療效肯定。卞凌[15]將12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61例、治療組65例,前者給予光療、酶誘導劑、堿性液等,后者在前者基礎上給予茵黃合劑(茵陳、黃芩、田基黃、郁金、白鮮皮、杜仲、梔子、茯苓,每次50mL,日2次,口服,院內制劑)治療,連續(xù)治療5d,治療組血清膽紅素濃度及治愈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茵黃合劑為院內制劑,經動物實驗觀察可明顯降低大鼠血清膽紅素含量、改善微循環(huán),將其運用于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2.2 注射中成藥制劑
陳月英[16]選取4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治療組24例和對照組24例,對照組給予苯巴比妥、尼可剎米、藍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口服茵梔黃注射液(每次3mL、日3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5d,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將茵梔黃注射液改為口服治療母乳性黃疸,可減少患兒痛苦、易被家長接受、未見其他不良反應,臨床值得推廣。陳玉芳[17]將7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治療組35例、對照組40例,對照組給予光療及對因、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注射液(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30~50mL)靜脈泵注,結果治療組膽紅素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文獻報道注射茵梔黃注射液主要不良反應為皮膚的變態(tài)反應,極少部分為過敏性休克、藥物熱、局部損害等。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尚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其療效肯定、醫(yī)療風險低。
劉學明等[18]選取新生兒黃疸患兒12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治療組62例,對照組給予藍光、酶誘導劑、堿化血液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苦黃注射液(每天1mL/kg靜脈滴注)。治療3d后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96.8%、對照組有效率86.7%。苦黃注射液可清熱燥濕、保肝利膽,佐治新生兒黃疸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且對其他治療方法引起的不良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療效顯著、療程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點。蔣大渝[19]運用茵梔黃加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黃疸,將5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觀察組25例、對照組25例。對照組藍光照射、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茵梔黃加丹參注射液治療(2mL茵梔黃注射液+3mL丹參注射液),連續(xù)治療5d后,觀察組有效率92%,對照組有效率68%。丹參注射液與茵梔黃注射液的有機結合可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共奏黃疸消退之效。
3 中藥藥浴
中藥藥浴是利用體表給藥的一種給藥方式,新生兒皮膚嫩薄、體表面積大、藥物易透過皮膚進入毛細血管,進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利濕退黃的作用;藥浴可促進胃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藥浴為一項全身運動,促使胃腸道激素分泌增多,新生兒容易出現(xiàn)饑餓感,促進攝奶量而增加排便。
曾紅如等[20]將106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3例患兒,對照組給予單純沐浴,觀察組給予藥浴水療(茵陳、梔子、大黃、黃柏、地膚子、當歸、白術,一天一次,藥?。=Y果觀察組黃疸指數在不同時段測定均低于對照組。藥浴水療是在水療的基礎上加入藥物,使藥物通過體表滲入機體而達到治療效果,方中諸藥合用配伍精準、療效顯著,體表給藥安全有效。吳懷楚等[21]運用退黃洗液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將140例患兒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70例,治療組給予退黃洗液浸泡(原藥液500mL加入10000mL溫水中浸泡15~20min)加苯巴比妥治療,對照組給予加味茵陳湯加苯巴比妥治療,結果為治療組血清膽總素升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皮膚嫩薄,方中諸藥易透過皮膚吸收而充分發(fā)揮藥性,枳實、雞內金、麥芽佐助諸藥達清熱利濕、益氣健脾之效。退黃洗液經過大量臨床開發(fā)研究沒發(fā)現(xiàn)皮膚受損及過敏現(xiàn)象,臨床值得推廣。
譚淑文等[22]將24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60例、對照組80例,治療組給予胎毒清洗劑(綿茵陳、大黃、炒梔子、野菊花、田基黃、虎杖、土茯苓、艾葉)藥浴,日1次,對照組每日清水沐浴1次,結果為治療組經皮膽紅素值、肉眼黃疸消退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轉科藍光治療率明顯低于治療組。綿茵陳、炒梔子、土茯苓三藥合用使?jié)駸釓男”愣?,綿茵陳、大黃、虎杖三藥同用使瘀熱從大便而解,野菊花清肝膽郁火,艾葉外用可防諸藥寒冷太過而留瘀。諸藥合用可明顯降低膽紅素水平、療效顯著。張玲[23]運用藥浴方治療新生兒黃疸,將200例新生兒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100例,治療組給予藥?。ㄒ痍愝?0g、野菊花10g、桑葉10g、木瓜8g、梔子8g、大黃8g、雞內金8g、枳殼8g、黨參8g)水療法,對照組給予苯巴比妥、茵梔黃注射液及對因、對癥治療。治療組采用單純藥浴和對照組的綜合治療相比,其第一次排胎便時間與胎便轉黃時間均早于對照組,黃疸指數在不同時段測定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組中的每一味中藥對于治療新生兒黃疸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諸藥經泡浴水療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達到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目的。袁洪亮等[24]將300例新生兒分為干預組150例、對照組150例,干預組給予茵梔黃方劑(大黃2g、梔子10g、甘草3g、茵陳20g)浸泡,對照組不予處理。治療第3天、第5天時,干預組新生兒膽紅素水平明顯偏低且黃疸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茵梔黃方劑其藥物配伍精煉,諸藥協(xié)同作用增加了新生兒黃疸的防治效果,采用浸泡方式保證療效的同時增加了安全性。
4 中藥灌腸
小兒“脾常不足”,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多性味苦寒,易傷及脾胃之氣。直腸給藥簡便易行、療效好、見效快、不傷及脾胃,使藥物通過腸道黏膜吸收,進人體內達到利膽、利濕、解毒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證實:腸黏膜有很強的吸收能力,中藥湯劑經腸道吸收同樣可以發(fā)揮治療作用。中藥湯劑灌腸進一步促進新生兒胎糞的排出,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加快膽紅素分解排泄,最終有利于膽汁的順利排泄。葉宏財等[25]運用茵梔黃口服液保留灌腸預防新生兒黃疸療效顯著。將800例新生兒分為預防組388例、對照組412例,預防組從出生第1天給予茵梔黃口服液(5mL/次、1次/d)保留灌腸,對照組未予干預。結論為3d后預防組膽紅素增高值明顯低于對照組。茵梔黃口服液為目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應用最多的藥物之一,有效性得到大眾認可,將其灌腸操作方便、易被大家接受,臨床值得推廣。
關楚翹[26]將6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治療組36例、對照組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苯巴比妥、藍光照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合劑(茵陳蒿5g、梔子5g、大黃5g、玉米須5g)灌腸,7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50.0%。方中玉米須的泄熱、利尿功效佐助茵陳蒿、梔子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大黃所含的大黃素能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阻斷腸肝循環(huán),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諸藥合用能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縮短病程。周峰然[27]運用加味茵陳蒿湯灌腸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將100例濕熱熏蒸型胎黃患兒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光療、肝酶誘導劑、白蛋白、堿化體液)的基礎上加用加味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白芍、白術、茯苓、郁金)灌腸,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同治療組)的基礎上加用口服茵梔黃顆粒,兩組均治療4d。結果顯示,治療組出院天數、膽紅素數值均低于對照組。此方具有清熱利濕、利膽解毒功效,可增加肝臟吸收膽紅素的能力,增加腸蠕動,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預防膽紅素腦病發(fā)生。林志紅等[28]將60例黃疸患兒按1∶1的比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每次15h),治療組給予藍光照射加退黃散保留灌腸(茵陳、車前子、薏苡仁、茯苓、黃柏、山梔子、生麥芽、金錢草、生山楂、甘草,光療8h、光療結束時給予灌腸),兩組均治療3d,治療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有效率93.3%。作者選取的患兒均為濕熱熏蒸型,其黃染色澤鮮明如橘染,方中諸藥共奏消胎毒、利膽退黃之效,使熱毒有所清,濕有所出。
5 針刺
針刺為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的外治法之一,其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過刺激、激發(fā)、調動人體的正氣,達到正氣旺則邪不可干之效;通過引導、控制氣的運動而將邪氣逼出體外?,F(xiàn)代研究證明,針刺療法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運用針刺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可疏通經脈之阻塞,使氣血暢行,肝膽調達,膽液循經輸化,不淫于肌膚之間,有增加直接膽紅素排泄及減慢膽紅素腸肝循環(huán)之效。臨床上針刺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顯著,往往2~3次癥狀可有緩解。
王云松[29]采用毫針針刺(內關、中脘、建里、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月齡為8~45d的267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平補平瀉法不留針,隔天1次,3次為一個療程。結果198例治愈、69例顯效,有效率為100%。中脘穴為胃經募穴,有調理脾胃之效;建里穴正置胃腑,配內關可理氣和胃,配陽陵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足三里為胃下合穴,有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之功,諸穴合用退黃除濕。
6 推拿
推拿治療新生兒黃疸運用了中醫(yī)學“內病外治”的理論,將各種手法作用于小兒機體,通過調整臟腑氣血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療本病施術方便,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
吳利英[30]通過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黃疸,將9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穴位按摩組45例,對照組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每次8h、1日1次,穴位按摩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穴位按摩(腹、足三里、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捏脊)。治療6d后穴位按摩組測得的膽紅素數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摩腹、按揉足三里可增加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捏脊可使脊椎排便中樞興奮、加快胎糞盡早排除。諸穴合用減少腸肝循環(huán),促進黃疸消退。段傳偉[31]將20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12例、對照組92例,對照組給予藍光、白蛋白、茵陳大棗湯、清肝利膽口服液方法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脊背六法(每次10~15min、每日1次)治療。兩組均治療10d,結果為治療組膽紅素下降速度和黃疸消退日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脊背六法通過對督脈、膀胱經、夾脊穴的刺激,促進經絡通暢、胃腸道蠕動加快,減少腸肝循環(huán),以致黃疸快速消退。蘆玲[32]選取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撫觸法:按照國際正規(guī)撫觸標準順序頭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進行,每次15min、每日3次、食后1h進行、連續(xù)治療6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中醫(yī)穴位按摩:內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肝俞、脾俞、胃俞、膽俞、隱白、內庭、天樞、中脘,每穴位按摩15~20次、頻率為80~90次/min,連續(xù)治療6d。結果,治療組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為5%、對照組為12.5%;治療組黃疸指數下降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撫觸配合穴位按摩可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攝奶量,刺激腸蠕動,加快排便,進而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huán),降低血中膽紅素水平,使黃疸更早消退。
7 小結
綜上所述,中醫(yī)防治新生兒黃疸是在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證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體現(xiàn)了其自身的優(yōu)勢,臨床可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中醫(yī)防治新生兒黃疸可有效降低膽紅素水平、縮短治療時間,提高療效,無明顯毒副作用,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平莉.新生兒出生缺陷101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9):1233-1235.
[2] 駱秀琴,吳敏卿.丹苓茵陳蒿湯佐治新生兒黃疸163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5,11(3):70-72.
[3] 梁斌昌,劉澤忠,陸興沛.加味茵陳四苓散為主治療新生兒黃疸96例[J].中醫(yī)兒科雜志,2008,4(1):28-30.
[4] 李桂娥,伍月紅.自擬退黃湯干預新生兒黃疸541例觀察[J].現(xiàn)代醫(yī)學,2010,10(9):51-52.
[5] 李志強.茵陳茯苓湯治療新生兒黃疸65例[J].河南中醫(yī),2011,31(6):641-642.
[6] 王麗梅,黃淑琴,李祥.茵棗湯治療新生兒黃疸62例[J].四川中醫(yī),2010,28(11):95-96.
[7] 魏榮,李新.茵陳理中湯化裁內服聯(lián)合熏蒸對新生兒黃疸患者血清膽紅素、黃疸消退情況影響[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6):224-226.
[8] 袁水萍.茵梔退黃方治療新生兒黃疸42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9):1783-1784.
[9] 穆靜,李新,孫建榮.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4):175-176.
[10] 王海紅,羅世杰.退黃顆粒治療新生兒母乳性黃疸104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09,25(10):15-16.
[11] 吳長春.黃疸茵陳顆粒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120例臨床觀察[J].藥物與臨床,2010,9(269):2518-2519.
[12] 宮宏宇.茵陳五苓糖漿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J].論著(社區(qū)中醫(yī)藥),2012,14(323):179.
[13] 黃玉萍,鮑志強,鄭建敏.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右江醫(yī)學,2011,39(6):723-724.
[14] 張超雁.清肝利膽口服液聯(lián)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2):141.
[15] 卞凌.茵黃合劑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2013,26(3):470.
[16] 陳月英.茵梔黃注射液口服治療新生兒黃疸48例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0,22(4):90-91.
[17] 陳玉芳.茵梔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5例效果觀察[J].甘肅醫(yī)藥,2012,31(4):289-230.
[18] 劉學明,黃東明.苦黃注射液佐治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13):83-84.
[19] 蔣大渝.茵梔黃加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4):109-110.
[20] 曾紅如,陳麗如,李桂梅,等.藥浴水療對新生兒黃疸指數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18(9):1315-1316.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21] 吳懷楚,蔡穎,吳曙粵.新生兒退黃洗液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2,34(5):554-555.
[22] 譚淑文,王霞,蔡小勤.胎毒清洗劑藥浴防治新生兒黃疸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7):1043-1044.
[23] 張玲.藥浴方治療新生兒黃疸100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3):284-285.
[24] 袁洪亮,鐘月明,劉照昌,等.茵梔黃方劑泡浸在防治新生兒黃疸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5):107-108.
[25] 葉宏財,劉阿仲.茵梔黃口服液保留灌腸預防新生兒黃疸388例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藥,2012,33(17):3670-3671.
[26] 關楚翹.茵梔黃合劑灌腸治療新生兒黃疸3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2):55-56.
[27] 周峰然.加味茵陳蒿湯灌腸治療新生兒黃疸50例臨床療效研究[J].山東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7(2):113-116.
[28] 林志紅,管志偉,宋桂華,等.退黃散灌腸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30例[J].中醫(yī)研究,2012,25(12):24-25.
[29] 王云松.針刺治療新生兒黃疸267例[J].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8(18):523-524.
[30] 吳利英.穴位按摩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22):185-186.
[31] 段傳偉.脊背六法對新生兒黃疸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10(42):26-27.
[32] 蘆玲.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黃疸40例[J].中醫(yī)雜志,2009,50(6):561-562.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