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梅
在我國現(xiàn)當代女畫家中,孫多慈是一位富有才華、在藝術(shù)上有著自己獨立追求的不凡女畫家。許多人對孫多慈感到陌生,即便知道一些也多是從徐悲鴻的藝術(shù)人生中獲知的。那是因為孫多慈是徐悲鴻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前她去了臺灣。2015年11月,浙江美術(shù)館舉辦的“孤山麗水覓詩情孫多慈畫展”讓許多愛好美術(shù)的人更多地了解她的藝術(shù)才情。
孫多慈又名孫韻君,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出生于安徽壽縣。她的祖父孫家鼐是清末重臣,歷任工、禮、吏、戶部尚書和中國首任學務大臣,曾一手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父親孫傳瑗曾參加晚清民主革命,為一代名士。孫多慈自幼酷愛丹青,17歲時畢業(yè)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學高中部。
1930年,孫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學美術(shù)系求學。當時徐悲鴻正好是美術(shù)系主任,也時常親自授課。因為孫多慈的冰雪聰明,加上一定的繪畫天賦與其少女的清新純真,于是,徐悲鴻先生的筆下就多了一些描繪孫多慈少女風姿的素描與油畫。徐悲鴻極為欣賞孫多慈的藝術(shù)天賦,悉心傳授,孫多慈也精心研習。他倆還有過一段師生間的“慈悲之戀”。徐悲鴻為她畫的數(shù)幅肖像,其中《臺城夜月》等兩幅油畫,因遭徐悲鴻妻子蔣碧微嫉妒,被取走后下落不明。
雖然緋聞被傳得沸沸揚揚,但孫多慈確實是一位才女畫家。離開大陸前曾在安徽、上海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影響遠播。美學大師宗白華稱贊她:“天資敏悟,好學不倦,是真能以藝術(shù)為生命為靈魂者?!彼乃孛枥涞木€條和層疊光影的運用,“落筆有韻,取象不惑,好像前生與造化有約,一經(jīng)睹面,即能會心于體態(tài)意趣之間……”
1935年,孫多慈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她于畢業(yè)之初就出版了個人畫集。
孫多慈曾在浙江生活和工作,與浙江有著不解之緣。抗戰(zhàn)爆發(fā),孫多慈全家從長沙遷到桂林,又從桂林來到浙江麗水。她在浙江省立聯(lián)合中學任教,仍孜孜不倦地進行美術(shù)創(chuàng)作。她經(jīng)常去甌江邊寫生,那帆影、那船工,都是她描繪的對象。
抗戰(zhàn)時期,兒童保育會浙江分會第一兒童保育院設(shè)在麗水縣碧湖鎮(zhèn),保育院收容來自淪陷區(qū)無家可歸的難童與學生。院長是孫多慈兒時的玩伴、大學同學李家應。孫家避難到麗水,先在李家應所主持的兒童保育院暫時安頓。孫多慈在中學任教后,仍繼續(xù)到保育院協(xié)助李家應照應院童的活動及生活。閑暇時她喜歡為院童速寫畫像,杭州畫展中所選展的“保育院系列”素描作品即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時徐悲鴻應邀去印度講學,一去四五年不歸。到1942年春回國時,孫多慈已經(jīng)在父親的安排下,認識并嫁給了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
從麗水來到杭州安家,孫多慈與西湖山色朝夕相伴。她的藝術(shù)生涯開始于南京中央大學,成長于浙江的麗水,發(fā)展卻在她移居杭州的西子湖畔。
學習古典文學是孫多慈幼年的日常功課,淵源可溯自她的家學。孫多慈的古文造詣得自父親。她自述:“吾父授吾以《毛詩》,曰:‘此詩也,人間之至文也;然詩也,亦畫也。授吾以《離騷》、兩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諸篇什,曰:‘此辭賦與詩,人間之至文;然亦畫也。又進而授吾莊列之文,曰:‘此史也,然亦詩也、畫也。汝其識之!”
孫家在抗戰(zhàn)時期流離遷徙,作詩填詞成了家人寄情的趣事。在麗水、西湖的歲月里,吟詩作詞、寫生繪畫是孫多慈再快樂不過的事兒。杭州畫展中有一些青山綠水的風景題材作品,就是她在麗水、杭州生活的寫照。
孤山麗水可視作孫多慈的第二故鄉(xiāng)。孤山是她離開大陸前最后的居住地。她在杭州的這段時間,也是她一生中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杭州對孫多慈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
1947年后,孫多慈出國,后隨丈夫轉(zhuǎn)赴臺灣,精研繪畫,成為知名畫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又赴美國和法國進修,畫藝更為圓熟。她為臺灣師范大學藝術(shù)系教授并任系主任,又曾在文化大學兼任藝術(shù)系首任系主任。1948年她任臺灣師范大學藝術(shù)學院教授,后任院長,教書育人,桃李滿園。
“孤山麗水覓詩情孫多慈畫展”展出孫多慈作品80件,包括油畫、素描、水墨、書法等,展示出她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人生。她的兒子許玨方特地從美國趕來參加畫展開幕式活動。他談到這次畫展作品的來源時說:“最早這個畫展是由幾個學生提出來的,花了好幾年時間,后來有特別的機緣找到一批畫,所以才有足夠的畫作可以展覽。”
孫多慈因患癌癥,1975年2月病逝于美國洛杉磯,享年僅63歲。在孫多慈的眼中,繪畫是“畫心、畫夢”。從麗水到杭州的這一段人生里程,是傾其生命的尋尋覓覓,構(gòu)筑了她的藝術(shù)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