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恩
一、教學(xué)目標
(一)理清并把握駁論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二)體味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諷刺味的語言藝術(shù)。
(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學(xué)重點
理清并掌握駁論文的行文思路。
三、教學(xué)難點
體味雜文的味道:語言藝術(shù)、反駁藝術(shù)。
(一)教學(xué)導(dǎo)入
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叫立論文;論辯是針對對方的觀點加以批駁,在批駁的同時闡述己方的觀點,這樣的文章叫駁論文。
(二)教學(xué)內(nèi)容
1.整體把握。
(1)在事先預(yù)習(xí)的基礎(chǔ)上,師生共同完成對每一自然段內(nèi)容的概括:①擺出敵方論據(jù);②提出地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分析:失掉的是“他信力”;④⑤分析:發(fā)展著的是“自欺力”;⑥我方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⑦⑧擺出我方論據(jù);⑨結(jié)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看地底下。
(2)按照你的理解,文章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明確:課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反駁(直接反駁、間接反駁);第三部分得出結(jié)論。
(3)背景介紹:1931年以前,中國的統(tǒng)治者總是自夸地大物博。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東三省,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寄希望于國聯(lián),希望國聯(lián)能趕走日本,國聯(lián)卻承認日本在東北的權(quán)益。1934年7月,蔣介石在一次軍事會議上公開叫囂:“日本的軍事準備比世界上任何一國都充足,三天之內(nèi)就可以占領(lǐng)中國所有沿江沿海。”悲觀失望的氣氛籠罩著上層社會。適逢國民黨政府要員戴季陶打著“為國消災(zāi)”的旗號在杭州靈隱寺大肆燒香拜佛。當時資產(chǎn)階級報紙《大公報》發(fā)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發(fā)表本文,指出:中國有充滿自信力的人存在著,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2.這篇文章有何妙處?(小組討論,讀品結(jié)合)
(1)標題的妙處
讀品結(jié)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含有立論的觀點,讀出自信;也明顯有駁論對方的意味,讀出斥責;還含有作者鮮明的憤懣的情感,讀出憤怒;讀出懸念感,讓讀者知道寫什么內(nèi)容,使我們往下看。
(2)駁斥的角度非常巧妙
駁論據(jù):抓住“自信力”做文章。
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不是所謂的“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求神拜佛——也不是“自信力”,而是“自欺力”。這些都不是所謂的“自信力”,所以對方所謂的“自信力”是一個錯誤的概念。駁斥他們概念的錯誤,這叫“析概念”。
3.品味語言,激發(fā)情感。
中國魯迅學(xué)會理事錢理群教授:本文以論述為主,但嚴密的論證背后,又蘊含復(fù)雜的情感,卻隱而不露。
請大家尋找語言中隱含的情感。
(1)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總”、“只”——強調(diào)、諷刺:盲目、愚昧。
“不再”——整句話連著讀。諷刺:蔑視,立場改變之快。
“卻也是”——強調(diào),輕視,嘲諷。
(2)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慨嘆”,如鄭重其事般,其實有裝腔作勢之感;“了”,輕浮,嘲諷。
(3)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字字有力,觀點鮮明,自信,揚眉吐氣?!拔覀儭眱勺忠nD一下,“中國人”三字要讀出自豪感。
(4)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排比句要讀得順暢、流利。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要讀出力度,義正詞嚴,擺明立場。
(5)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那簡直是污蔑”,要讀出憤怒的情感。
4.小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學(xué)習(xí)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guān)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作業(yè)
(一)課外對比閱讀《個人與集體》(文章的思路和結(jié)構(gòu))。
(二)完成課后練習(xí)第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