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
商周兩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為人名。商湯之后的商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輔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來的庖丁,秦國名將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為名。
春秋時,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戰(zhàn)國時,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呂不韋等,這個習慣一直延續(xù)到東漢。這里的“不”只是發(fā)聲詞,并沒有實在意義。
漢代人名非常重視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長”“次”等字。漢代人的字中還多用“子”,如司馬遷字子長,蘇武字子卿,趙云字子龍,韓安國字子長。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王莽曾經(jīng)下過“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不準用雙字名,人犯罪后,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因此,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逗鬂h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茍巨伯。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興盛起來。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中論及,時人以瞿曇、悉達、菩提、菩薩、羅漢、彌陀等佛教人名或術語直接用于人名的就達36種之多,而用與佛教有關的字如“佛、僧、曇、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這時候,字常是名加一個字組成的,如,謝安字安石,楊秉字秉節(jié),范宣字宣子,顏延之字延年,侯景字萬景。名中帶“之”也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如,王羲之、祖沖之、顧愷之。
魏晉南北朝還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shù)為少數(shù)民族所建。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宏曾下令鮮卑人改漢姓,并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一共有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并以鮮卑姓賜漢族功臣。于是,出現(xiàn)了一批新姓,如長孫、宇文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習慣用法,自身的突出特點是喜歡用排行稱呼,在唐詩標題中就能見到:元二、衛(wèi)八處士、張十八員外、丘二十二員外、黃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趙三十二”等。唐代人名中“己”“予”“彥”也比以前多了起來。從宋代開始,雙字超過了單字名,以后雙字名越來越多。
現(xiàn)代人名時代特征更為明顯。新中國之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六個字是:英、秀、玉、珍、華、蘭,而1949年到“文革”則是:華、英、玉、明、秀、國?!拔母铩敝惺牵杭t、華、軍、文、英、明,“文革”后卻成了:華、麗、春、小、燕、紅。從人名用字的變化,完全可以看出社會的變革及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