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寶強 綜述 顏云盈 審校
(廣西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南寧市 530011,E-mail:bh138@163.com)
綜 述
手足口病病原學研究進展▲
邱寶強 綜述 顏云盈 審校
(廣西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南寧市 530011,E-mail:bh138@163.com)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發(fā)病年齡多<5歲,主要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本文對近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學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手足口??;病原學;腸道病毒;綜述
手足口病是兒內(nèi)科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拒食,手、足、口腔等可見皰疹、水泡,其多能自行愈合。該病播散快、流行性強,近年來多次在世界各地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暴發(fā)和流行,成為了各國關注的焦點之一。手足口病主要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sackievirus A 16,CoxA16)[1]。大部分患兒病程短,預后良好,部分患兒可并發(fā)無菌性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心肌炎等,甚至危及生命[2]。本文對近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學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1 病原型別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均屬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目前共發(fā)現(xiàn)二十多個血清型,主要包括??刹《尽V71型、Cox A組4、5、7、9、10、16型以及Cox B組2、5、13型,在我國以CoxA16和EV71型最為常見[3-5]。
1.2 病原流行病學研究 CoxA16是1958年加拿大Robinson發(fā)現(xiàn)的,是手足口病早期流行的主要病原[6],導致的疾病臨床癥狀較為輕微,不合并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經(jīng)常被人們忽略。病毒學分離與血清學研究表明,CoxA16是1985年以前我國手足口病的唯一病原,1985年之后其仍為我國常見病原之一[7]。EV71以神經(jīng)毒力及高變異性為特點,自1969年加利福尼亞首次分離出,其在病原學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8]。1996年以前,EV71病毒主要傳播于澳大利亞和美國,之后流行于亞洲[9]。澳大利亞在1972、1986和1999年均出現(xiàn)過EV71流行,大部分重癥患者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部分還伴嚴重呼吸系統(tǒng)癥狀[10]。20世紀70年代,匈牙利、保加利亞均爆發(fā)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為主的EV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有超過750例患者,其中149例出現(xiàn)急性弛緩性癱瘓,44例死亡[11]。近年來,EV71病毒的流行在亞太地區(qū)呈上升趨勢,2006年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均發(fā)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爆發(fā)和流行[12]。2008年以來,亞洲已有5個國家出現(xiàn)過有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其中越南報告已超過3 000例手足口病,20%是EV71引起;新加坡報告超過10 490例,其中26%由EV71引起[13]。我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在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占主導地位。1998年我國臺灣發(fā)生手足口病大流行,共報告超過12萬例患者,重癥患者405例,死亡患者78例,91%的死亡患者小于5歲,83%的死因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經(jīng)證實主要為EV71感染[14]。2002年上海市發(fā)生手足口病流行,出現(xiàn)了手足口病合并重癥腦炎患者,經(jīng)鑒定其病原為EV71[15]。楊洪等[16]報告2008~2010 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是EV71,而 CoxA16的發(fā)病率逐漸降低。郁會蓮等[17]報告陜西省2008~2011年手足口病病毒以EV71型為主,占56.48%;重癥病例為0.2%~20.0%,且多發(fā)生在 4~7月,年齡多為≤3 歲,男孩居多,致病體為EV71型。汪照國等[18]報告2008~2009年青島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為EV71和CoxA16,無論輕癥和重癥病例,EV71的比例都大于CVoxA16;血清型分別是柯薩奇病毒的A5、A6、A10、A12及??刹《?;CoxA12成為2009年青島地區(qū)新的較為流行的病原。在云南省報告的4184 例重癥病例中多為EV71感染,部分為CoxA16,其他腸道病毒較少。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死亡率及重癥率較其他病毒高[19]。鄭煥英等[20]報告EV71 是 2008年廣東省手足口病的優(yōu)勢病原體,且是引起手足口病死亡和重癥病例的主要毒株類型。江蘇省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人群性以及地區(qū)性,引起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流行的病原體主要為EV71和CoxA16,且不同年份間流行優(yōu)勢株有所差別,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流行優(yōu)勢毒株均為EV71[21]。
EV71是一種高度嗜神經(jīng)性腸道病毒,可累及中樞系統(tǒng)的任何區(qū)域,因此除了可引發(fā)與CoxA16相似的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癥狀外,還導致中樞系統(tǒng)疾病,如腦炎、腦膜炎以及弛緩性癱瘓[22]。CoxA16和EV71的氨基酸、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別為89%和77%,其主要臨床癥狀也和EV71基本相同,但其臨床表現(xiàn)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23]。目前尚無證據(jù)證實EV71和CoxA16感染所致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是否存在神經(jīng)毒性序列位點來決定。有研究者受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的啟發(fā),推測可能在EV71的VP1與5′UTRs序列中存在神經(jīng)毒力決定簇,但還沒有找到與毒力直接相關的序列位點[24]。因此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需加強宿主和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與手足口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相關的致病機理,理清病毒基因型及其毒力、致病性的關系。
手足口病的病原學檢測方法主要包括雙份血清標本的中和抗體滴度測定、病毒分離培養(yǎng)、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病毒分離培養(yǎng)為病毒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其過程繁瑣、時間長,容易耽誤手足口病的早期診斷,無法滿足流行地區(qū)大樣本的檢測[25]。目前最常用的人腸道病毒抗體檢測方法是雙份血清標本的中和抗體滴度測定。大量國內(nèi)外研究中對EV71感染患者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其血清IgM和IgG抗體,效果均較滿意[26]。但該檢測方法對標本要求較高,且腸道病毒血清型別較多,無法滿足疾病的早期診斷[27]。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通過利用腸道病毒特異性引物,檢測血清標本,發(fā)現(xiàn)腸道病毒RNA同源的基因序列可作為判斷依據(jù),具有微量、快速、靈敏度高等優(yōu)點[28]。該檢測方法克服了血清學方法和病毒分離培養(yǎng)耗時、繁雜的缺點,能夠在疾病流行期間同時檢測大量標本,目前已成為快速診斷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29]。在實際操作中,應依據(jù)不同目標合理選擇檢測方法。
近年來手足口病在我國多個地市發(fā)生爆發(fā)流行,其中EV71感染所致重癥及死亡病例呈上升趨勢,已嚴重威脅了嬰幼兒的健康,但目前臨床上仍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因此EV71疫苗成為了手足口病的研究熱點[30]。EV71疫苗包括合成肽疫苗、類病毒疫苗、滅活疫苗、轉基因口服疫苗及DNA疫苗等,均處于研究階段。有動物實驗提示EV71疫苗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無人體試驗證明其療效,限制了疫苗的應用[31]。
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近年來在我國多個城市和地區(qū)發(fā)生暴發(fā)、流行,其中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所致重癥及死亡病例呈不斷上升趨勢,該病毒的引入、重組或變異都會影響手足口病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生規(guī)模。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進一步全方位深入研究手足口病及其病原體,加強病毒毒株的基礎性研究,加大對疾病的監(jiān)測,加快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制開發(fā),從而達到控制手足口病爆發(fā)或流行的目的。
[1] 陳偉雄.手足口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及預防措施[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1,9(19):10-12.
[2] Park SK,Park B,Ki M,et al.Transmission of seasonal outbreak of childhood enteroviral aseptic meningitis and hand-foot-mouth disease[J].J Korean Med Sci,2010,25(5):677-683.
[3] 馬 躍,尹 潔,蔣 立,等.云南省手足口病高發(fā)地區(qū)發(fā)病的危險因素調(diào)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0):1 820-1 822,1 834.
[4] Tee KK,Lam TT,Chan YF,et al.Evolutionary genetics of human enterovirus 71:origin,population dynamics,natural selection,and seasonal periodicity of the VP1 gene[J].J Virol,2010,84(7):3 339-3 350.
[5] 曾 舸,高立冬,黃 威,等.湖南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6):1 137-1 139.
[6] Wang SM,Lei HY,Su LY,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cytokines in enterovirus 71 brain stem encephalitis and echovirus meningitis infections of varying severit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7,13(7):677-682.
[7] 劉 偉,任海蓮,尚 艷.小兒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及臨床分析[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2,28(10):1 096-1 097.
[8] Gopalkrishna V,Patil PR,Patil GP,et al.Circulation of multiple enterovirus serotypes causing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India[J].J Med Microbiol,2012,61(Pt 3):420-425.
[9] 吉彥莉,王永全.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特征分析及其病原型別分子鑒定[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1):2 817-2 819.
[10]劉麗婷,胡海霞,王桂茹.小兒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4):5 642-5 645.
[11]儲 強,薛曹怡,傅益飛,等.上海市浦東新區(qū)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14,31(3):186-191.
[12]劉 艷,劉英華,彭安民,等.2013年大連市手足口病重癥患兒80例病原學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4,6(5):442-443.
[13]Foo DW,Alonso S,Phoon MC,et al.Identification of neutralizing linear epitopes from the VP1 capdid protein of Enterovirus 71 using synthetic peptides[J].Virus Res,2007,125(1):61-68.
[14]劉 民,劉 闖.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7):591-594.
[15]徐樹紅,黃 波,段曉培.手足口病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8C):146-148.
[16]楊 洪,何雅青,張海龍,等.2008-2010年深圳市手足口病就診情況及病原學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1):42-44.
[17]郁會蓮,郭曉榮,邱 琳,等.2008-2011年陜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2,27(6):443-445.
[18]汪照國,劉曉琳,楊婷婷,等.2008~2009年青島地區(qū)手足口病病原學的調(diào)查分析[J].病毒學報,2011,27(5):438-441.
[19]王榮華,李瓊芬,林 燕,等.2008-2013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空間分布特點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4,29(11):857-861.
[20]鄭煥英,劉 冷,郭 雪,等.2008年廣東省手足口病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9,35(6):9-12.
[21]嵇 紅,李 亮,吳 斌,等.江蘇省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特征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4):261-266.
[22]黎 念.手足口病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1,40(1):93-95.
[23]Tryfonos C,Richter J,Koptides D,et al.Molecular typing and epidemiology of enteroviruses in Cyprus,2003-2007[J].J Med Microbiol,2011,60(Pt 10):1 433-1 440.
[24]陰珊珊,孟祥鵬.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研究進展[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4,35(5):458-460.
[25]Perena D,Yusof MA,Pedin Y,et al.Molecular phylogeny of modern coxsackievirus A16[J].Arch Virol,2007,152(6):1 201-1 208.
[26]鄧東佳,吳 茜.手足口病病原學及其診斷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4,27(2):474-475.
[27]Ma E,Lam T,Wong C,et al.I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J].Epidemiol Infect,2010,138(12):1 779-1 788.
[28]陳 明.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12):737-738.
[29]Ooi MH,Solomon T,Podin Y,et al.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linical sample types in diagnosis of human enterovirus 71-associated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J].J Clin Microbiol,2007,45(6):1 858-1 866.
[30]王利花,李 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研究進展[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0,27(6):419-421.
[31]趙 蕾,陳敬賢,王明麗.EV71疫苗研制新進展[J].國際生物制品學雜志,2013,36(2):74-77.
廣西南寧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20133190)
邱寶強(1961~),男,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兒童感染性疾病。
顏云盈(1966~),女,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兒童感染性疾病病和兒童重癥醫(yī)學,E-mail:nnyyy0818@sina.com。
R 512.57
A
0253-4304(2016)05-0698-03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05.28
2015-12-10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