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虹斌
機場候機大廳里還在十幾年如一日地播著成功學,馬云或陳安之還在聲嘶力竭地傳授經(jīng)驗,告訴你,勇敢去嘗試,你就一定會成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車去吧,你終有一天比他們更快到達目的地。我默默地想,你們很成功,但你們的成功學過時了?,F(xiàn)在流行的成功學變了另外一副模樣:“死一邊去吧,你們這些loser!”
現(xiàn)在稍微讀過書、自命有文化的人,聽了十多年不痛不癢的雞湯之后,有的已產(chǎn)生免疫力了,知道那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成不了巨富,也玩不出優(yōu)越感。但作為比上不足(比如沒法跟馬云比)、比下有余(至少比涼山兄弟們強)的中產(chǎn)們,也自恃有點頭腦了,另一種“反雞湯”倒是很美味:你們這些賤人,想占我便宜?沒門!
大概是因為太多人內(nèi)心潛藏著這種對世界惡狠狠的防御,方才造就了咪蒙的兩篇點擊量數(shù)百萬的爆款文章,在朋友圈里形成了“手撕咪蒙”的奇觀。
批評她的,是不是就只能用羨慕嫉妒恨來解釋了?
其實,早在這兩篇雄文之前,也有一篇另一位作者的《你弱你有理?》走紅了,主旨很相似。大家紛紛補充案例,證明自己如何被人辜負。這些文章最后都指向一個核心:弱者。他們或許不是最窮的,但相對來說,無論是在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總是比較弱、比較貧瘠的。而我們這個時代,討厭這些“弱者”,嫌他們礙手礙腳,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終于等到這些爆款文章,來發(fā)泄我們的怨氣了。
有一句話這兩年非常走紅:“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主因是經(jīng)??吹接行侣剤蟮览先怂さ沽藚s反咬助人者一口,甚至出現(xiàn)了各種段子,“敢扶大爺大媽”成了“土豪”的特征之一;還有公司推出了“扶老人險”……如今,不管是新聞媒體或者自媒體平臺上的網(wǎng)友消息,都熱衷于收集能證實“老人是壞人”的這種成見的新聞,而對更大比例的老人權益被傷害的事件視而不見。最終,我們便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只是因為他們壞,我們才漠視他們的。
類似的例子還少嗎?連前段時間涼山地區(qū)的極度貧窮被曝光了,評論里說得最多的就是,他們中有人把種子都換錢了、都用來買酒用來亂花,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活該!還有各種對底層的無能者,冠之以“應該及時清除掉的人渣”來形容。然后,一個個在那里慶幸,幸虧我從來沒有捐過款——別人的悲慘命運,竟然能成為他們顯示智力優(yōu)越感的地方。
確實,在千千萬萬的新聞中,找到弱勢群體中有人自作孽不可活的消息,肯定是不難的,但很顯然,大眾得很有意識地忽視別的有效信息,強烈聚焦在弱勢群體中的某些不義之舉,然后把它放大為整個階層的集體特征,才能得出“你弱你活該”,甚至“你弱你去死”的結論。想想看,那幾篇爆款文章收集這么多平常人一輩子難得見幾回的極品,容易嗎?
雖然“憎人富貴乞人窮”,是任何社會都常見的一種心態(tài);但也只有在這個時代,大家才會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并高調(diào)地視為圭臬吧?更進一步地,大眾開始討厭起“圣母”。那種真心慷慨的、用自己的利益來做事的,都在我們聲討之列。沒錯,“圣母婊”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物種——但也只有在逼捐、慷他人之慨的時候才是令人惡心的;但那些真的“圣母”,怎么能理解這種文化呢?他們怎么會明白自己為什么挨罵呢?
雖然我們絕大部分人,包括中產(chǎn),包括那些剛剛成功的人,其實在中國都是不穩(wěn)定的階層,隨時予取予奪;但即便這樣,大家也一定要人為制造出比自己更low的階層,秀一秀自己的優(yōu)越感。
嗯,對,我們不保證一定能成功,但總能保證比某些人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