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巍
人類的懷舊情結由來已久,并不是21世紀的新事物。從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探討的意義上,它也不是一個新話題。然而,近年關于青春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故事紛紛陷入懷舊感,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斬斷了過去,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指向未來——這應該說是一種新現(xiàn)象。
博伊姆在《懷舊的未來》-書中對懷舊做了類型學的研究,把懷舊分成修復型懷舊和反思型懷舊兩類,但又坦言這兩個并不是絕對的類型,而是“給予懷想以性狀與意義的傾向和方式”。她認為,懷舊可能是回顧性的,也可能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說,懷舊可能面向過去,也可能面向未來,甚至指向未來。就以現(xiàn)今社會影響較為廣泛的電影藝術為例,如果說《一九四二》的懷舊是傾向于反思型,那么《致青春》的懷舊則是采取了修復型懷舊的言說姿態(tài),以及反思型懷舊的個人陳述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是從個人角度講述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這種混雜的結果,我們看到盡管道具、服裝和背景曾經(jīng)一度是青春的,演員卻是一以貫之的,他們沒有青春的面孔和青春的心,身材自然也沒有變形,以至于角色的形象在本質上沒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分,也就是說,他們在cosplay自己的青春,一種假扮的青春。影片呈現(xiàn)了“無處不在”的“外在的青春”,而“內在的青春”卻“無處在”。
《致青春》的全名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終將”就是青春會在未來逝去,影片中主人公的青春在敘事上是已經(jīng)逝去的,“我們”顯然是指代觀眾,顯然是期待觀眾看到影片的時候,會因為看到自己可能有的未來而珍惜自己現(xiàn)在的青春。但是,對于《致青春》的否定性批評,最概括的一種說法就是《致青春》里面“沒有青春”。這一悖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故事沒有讓人們看到未來,或者說它的故事沒有指向未來。一方面,影片從其創(chuàng)作由來上可以定位于個人懷舊作品,而進入院線集體觀看的視野,就必然帶來一種公眾視角的解讀。當分享故事的主體從創(chuàng)作預設中的小圈子被擴展成資本操控下的大圈子,個人的烏托邦就必然扮演了集體烏托邦的角色。然而,私人化的“青春烏托邦”沒有滿足公眾化的審美需求,觀眾所期待的關于青春、關于懷舊的共鳴沒有得到順暢的宣泄。另一方面,影片的懷舊對象不是青春本身,而是對于青春的記憶。講述主人公們曾經(jīng)的青春,利用影像的方式在另一個時空再度上演,創(chuàng)造出一個禁閉青春的記憶盒子。當主人公彼此的青春粘合出一個向內生長的“親密的小世界”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就被剝離了,他們的青春也就無法對現(xiàn)實敞開了。
當青春題材的電影頻頻襲來甚至被視為類型片潮流之一的時候,人們卻沒有機會沉浸在理應朝氣蓬勃的青春故事中。無論是《致青春》的“高大上養(yǎng)成記”、《小時代》的“精英生活秘史”,還是《青春派》的“早戀那點傷”,這些青春片都散發(fā)出懷舊的光罩,描摹了一種在本質上沒有時間延展、只有空間呈現(xiàn)的青春?!缎r代》為青春提供了一個華麗的大秀場,但在其中四處橫沖直撞的青春仿佛一道瀕危的風景,被搶救的關于青春的感覺最終沒有拯救青春那顆飽經(jīng)滄桑的心。青春只能在一個大時代里自甘于“小”。影片刻意打造了一個懸浮在空中的“異域”,而且正因其不屬于觀眾而對觀眾構成了吸引力和挑釁性。這個“青春烏托邦”的每個毛孔,幾乎都回響著沒有金錢就沒有未來的吶喊。借用杰姆遜的奇異性美學視野,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對空間的俯首稱臣,“時間的內涵已經(jīng)附屬于低等級的空間的內涵之中”。主人公的青春只是在空中樓閣中爭取著變換華麗包裝的資格,這個秀場里看不到他們沿著時間軌跡向前的真正成長。影片的不深刻之處,恰恰就是它的最深刻之處。“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自我調侃和青春游戲式的情節(jié)推進,如同一縷縷強光照亮了影片所張揚的物化的力量。青春,不過是被這一商品化邏輯的捍衛(wèi)者選中的美妙載體。正在上演的青春喪失了時間的向度,仿佛在向內凝結為一個供人懷想的結晶體。
青春本來應該是有希望有力量的,但這些青春片或者選擇了過去與今天的斷裂式人生,或者選擇了對現(xiàn)實的遮蔽、調侃和逃離,缺失了成熟與責任的真正附麗,使青春只剩下了供青春自戀的空殼,在自己青春的領地里打轉。當“殘酷的青春”沒有指向未來,殘酷就成了做秀,喪失了成長的質感?!肚啻号伞返钠沧帜恢鹨涣谐鲋魅斯咧挟厴I(yè)之后的出路,仿佛在重現(xiàn)歷史紀錄片或者人物傳記片的終結篇,不僅在情節(jié)銜接上略顯突兀,而且也沒有散發(fā)出那種展望未來的令人遐想的感覺。這部直指青春的懷舊影片就如同其命名一樣,是一道不痛不癢的青春甜品。影片里“家”的影像雖然沒有像《小時代》那樣脫離了普羅大眾的現(xiàn)實,但同樣沒有提供一種和世界的親密感。母子倆租住的小屋,以及那個遙遠的在鄉(xiāng)下的家,都是在模糊搖曳中展現(xiàn)了一些角落和生活的碎片。學校宿舍更是主人公的暫時寄居之所。當主人公表現(xiàn)得與這樣的家一個個相安無事,也就暴露了家的影像的虛妄——精神在漂泊,無處安放??臻g上的“在家”感,徹底消失了。時間的長線則被粗暴地扯下一段,打成了一個懷舊的蝴蝶結,鑲在一個畫框中單獨供人欣賞。這一段的過去和未來,不僅被切割在畫框之外,而且與這幅畫的誕生沒什么關系。于是,青春成為一種“無時間”的空間存在。
如果社會發(fā)展崇尚達爾文主義,其極端模式就會造成隧道景觀:我們在一個隧道里面,一直向前,沒有彎路,沒有岔路,沒有交通擁堵,也沒有機會看到花草樹木、藍天白云、小木屋。在這種狀況下,懷舊可以是一種面對自我的選擇,但我們所希望表現(xiàn)的懷舊,是能夠指向未來的懷舊,或者如博伊姆所說是能夠指向側面的懷舊。這樣的懷舊,可以幫助人們打開隧道的側面。這種打開也許是給我們一雙透視的眼睛,也許是把水泥墻變成玻璃墻,也許是干脆把隧道的墻拆掉。莫名地想起了《故事新編》,魯迅在那個集子里重新講述了幾個古老的故事。我們知道這些“新”故事都是發(fā)自屬于魯迅自己的、與那些故事傳統(tǒng)不同的另一種哲學觀。他的“新”哲學觀重新推動了,或者說驅動了這些故事的進程,講述出與以往不同的中國故事,激發(fā)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視角和思想走向。因此,懷舊,至少有一種懷舊,或者懷舊當中至少有一類因素,是有一種指向未來的能力的。這樣,懷舊才不僅僅是安慰,或者退一步,作為一個安慰,才可能是有利的或有效的安慰。
青春期健康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