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性的人文關懷
——試論張煒《九月寓言》的民間書寫

2016-03-09 07:15喬雪蘭州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野地民間

喬雪(蘭州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

詩性的人文關懷
——試論張煒《九月寓言》的民間書寫

喬雪
(蘭州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九月寓言》相對于張煒此前的其他創(chuàng)作是一次重大的變化,他由對道德與歷史的批判意識轉向了對于鄉(xiāng)村本真狀態(tài)和生命激情的詩性書寫,由此變得更加樸素和深刻。對于整個當代文壇來講,他的這部作品所傳達的民間理念也是豐富的,呈現(xiàn)出詩意化和濃郁的民間情調(diào),是一部內(nèi)涵豐富的力作。而在傳達樸素的民間情感時,透露出的是對野地世界與鄉(xiāng)村生命力深切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九月寓言;民間;野地;詩性關懷;靈魂回歸

張煒的創(chuàng)作始終流露著一種與世俗追求相背離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在他身上強烈地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的自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他20世紀90年代的小說中傳達的是對民間野地的精神追求,他的民間書寫包含著鄉(xiāng)村這片未被污染的凈土上的生命激情、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以及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碾壓農(nóng)業(yè)文明的憂患意識?!毒旁略⒀浴穭?chuàng)作于90年代,此時正面臨消費文化和商業(yè)文化盛行之時,但張煒卻叛離這一主流意識形態(tài),甘于寂寞地做一個民間的拓荒者和野地的歌頌者。這既是他自身創(chuàng)作思想的轉變,也是對這個時代的喧囂的反抗。80年代的他秉承著知識分子的啟蒙意識創(chuàng)作出《古船》等小說,步入90年代之后,他已不再囿于僅僅是批判歷史的無常和道德絕境,而是開始消解清晰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氛圍,更加傾向于對民間精神的發(fā)掘和對民間的生命質地給予詩性的勾勒。

一、民間理念的闡發(fā)

民間作為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概念,在不同的范疇中運用這一概念所指涉的內(nèi)容就不同。在文學領域,民間文化形態(tài)對新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揭示這一事實的前提是在何種意義上民間文化形態(tài)真正參與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和文學的構建,即當代的民間理念是什么,作家是秉承怎樣的一種民間文學觀進行創(chuàng)作?!懊耖g”這一概念真正引起重視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陳思和提出并在他的《民間的浮沉》和《民間的還原》兩篇論文中做了詳細的專門闡述。他歸納出民間的三個主要特點: (1)它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相對較少,因此能真實地反映民間社會的風貌; (2)它最基本的審美風格是自由自在,束縛較少; (3)民主性的精華與封建性的糟粕構成了民間藏污納垢的獨特形態(tài)[1]。由此可以理解民間的兩層主要意思:一是自由的民間文化生存空間;二是民間文化與知識分子精英文化之間糾葛的關系。

新時期以來,知識分子的民間價值立場主要有兩種:一是知識分子的啟蒙立場。知識分子作為精英文化的代表者,在80年代以啟蒙姿態(tài)對民間的愚昧、落后觀念與生活方式進行審視與批判,試圖改造鄉(xiāng)村的精神世界,體現(xiàn)的是精英準則與民間價值準則的統(tǒng)一。但正如陳思和的解釋:“90年代一開始就瓦解了知識分子在80年代建構起來的啟蒙傳統(tǒng),進而出現(xiàn)了商品經(jīng)濟下的消費文化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意識形態(tài)?!保?]80年代的精英意識下的啟蒙觀照在90年代明顯感到了言說的無力和受挫的痛苦,而把民間文化世界作為自己心靈的棲息地,基于對生命的尊重寬容和理解,與民間平等對話,這是90年代張煒等作家對民間所持有的立場,真正站在民間的立場上去發(fā)現(xiàn)民間的美與丑,他們也需要在民間大地上釋放他們的精神和理想,重新尋找到失落的話語權。也有論者認為民間藏污納垢的形態(tài)與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是對立的,但“民間的藏污納垢并不僅僅是指民間存在著丑和惡的東西,而是對包孕了美丑、對立、善惡交織、瑕瑜互見的一種復雜文化形態(tài)的描述”[3]。當我們以一種平等的而非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去審視這種形態(tài)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一深厚、駁雜的形態(tài)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精神資源,民間的那種自由自在、富于生機的生命形式,不僅啟示居于廟堂之上的知識分子應建立一種自由開闊的精神品性,而且也會使知識分子在民間的自由與豐富中獲得精神的生長和滿足。

步入90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精英立場與民間立場難以明晰地分開。因為作家走向民間的過程,往往是一個自身固有觀念與民間文化不斷地碰撞、交流的過程,他們在擁抱民間的同時,民間也以灼熱的胸懷接納他們。“像一粒籽拋落就要尋下裸土”,他們奔向了土地。90年代的民間書寫者莫言、張煒等人,對民間的感情都是復雜而又深厚的。出身農(nóng)村,從一度厭惡到拼命地逃離,逃離之后的懷念和反思使他們重新投入民間的懷抱,找尋和挖掘真正的民間精神,在沉淀的心靈里把最質樸、最天然的東西升華和生發(fā)。民間不只是破敗、頹廢和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其中包含的自由奔放的生活激情,淳樸真切的人性力量讓他們重新開始體悟和書寫民間,他們意識到民間的表層之下,有著以往完全不曾接近過的東西,也就是民間的內(nèi)核:自由奔放的生命活力。而民間立場就是土地的立場,是生長的立場,是最有生命力的。“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飾過的野地,我最終將告別他……我尋找了,看到了,挽回的只是沒完沒了的默想。遼闊的大地,大地邊緣是海洋。無數(shù)的生命在騰躍,繁衍生長,升起的太陽一次次把他們照亮?!保?]244張煒把寫作看成是他生命的記錄,50年代生人的精神史。在這部精神史中,無法避開他生長過的故土大地。城市這片肆意修飾過的野地充斥的物欲橫流與他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恰恰是這片鄉(xiāng)村大地,賦予他最初的精神品性,也成為最終的靈魂居所。

二、民間野地的詩性書寫

在這個天然淳樸、生機勃勃的野地世界中,人類天性的本真流露,年輕人在曠野上追逐嬉戲的青春氣息,村民們原始自然、不拘一格的生存生活方式等都是張煒筆下著力勾勒的圖畫。它不是文化——道德模式的審視與批判,不再像《古船》式的強烈展覽出人性的黑暗,揭露人生的苦難、歷史的無常以及道德的困境,而是散發(fā)出和《古船》相去甚遠的另一種鄉(xiāng)村泥土的香味[5]。他傾心于營構一個自由自在的民間世界,沒有宏大敘事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更沒有人為地介入是與非的情感判斷,有的是與土地渾融的天地萬物,生命自身蓬勃生長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他似乎把自己融入這蒼茫幽深的民間野地,與民間的內(nèi)在精神融為一體,去發(fā)掘生命的真善美,展現(xiàn)生命力的激情。評論家張新穎將他稱為“大地守夜人”,他所參與世界的方式是一種與世俗的取向背道而馳的方式。俗世的中心,喧囂的白晝,社會和現(xiàn)實淹沒了自然和大地,功利和欲望遮蔽了隱秘和本質,只有當世俗休息的時候,夜深人靜,大地才自由地敞開,永恒才自然地顯露。張煒在《九月寓言》中主要書寫了兩方面的民間形態(tài):第一,民間大地的蓬勃;第二,野地生命力的激揚。

張煒所投入的這個世界生機勃勃,那兒有永不停息循環(huán)的蛻變、消亡以及誕生。他用詩性的語言和濃厚的抒情筆調(diào)向人們訴說一個自由自在的民間世界,這個民間免不了藏污納垢,但是卻包孕了這片土地上的生民。原本平凡、樸素的大地、動植物以及自然風光在他的演繹之后,充滿了哲理與思考。野地上的動物們都是天地的精靈;土地是產(chǎn)生一切、包容一切的根基;而鄉(xiāng)村饑困的折磨又使得張煒把投入野地的時間選在了九月,一個五谷豐登、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由于豐收和富足,萬千生靈都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歡喜,個個與他者為善。濃綠的植物、沒有衰敗的花、黑土黃沙,無一不是新鮮真切。呆在它們中間,被侵犯和傷害的憂慮空前減弱,心頭泛起的只是依賴和寵幸[4]351。大地包容天地萬物,為靈魂找到棲身之所,野地上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賜予。所以張煒把野地作為筆下一個重要的抒情對象,以至于他可以把內(nèi)心的深情和理想都寄托在野地上,并執(zhí)著地守住這片心靈凈土。

人性與野性、善良和丑惡、智慧與愚昧并存在小村人的身上。夜色蒼茫中青年男女游戲與歡唱,在九月的大地上,青年們在曠野上奔跑,玩著屬于他們青春的游戲,燃燒著火熱的激情。夜晚的聚會與追逐是趕纓、肥、挺芳、憨人……他們這些年輕人最習以為常的娛樂方式,他們與萬千野物一樣,無拘無束。小村里的人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存精神。金祥翻山越嶺,不辭辛苦背著烙煎餅的鏊子,步履蹣跚,身體將垮,但卻沒能阻止他回家的步伐。煎餅的引進使得村莊飲食生活發(fā)生巨大改變,他為小村人帶來了物質上的福利。露筋和閃婆以天為蓋、以地為席的流浪生活為人稱道,露筋把盲女閃婆從她父親的窩棚中偷走,兩人私奔,風餐露宿,在野地里奔波了二十多年,但那種自由無拘束的生活卻是他們生命中的幸福。野地上的生命是追求自由的,他們雖然物質匱乏,地瓜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瓜干燒胃”是他們隨時掛在嘴邊的話,但瓜干卻是滋養(yǎng)他們生命的食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對其生存背景與生活的影響是薄弱的,他們在自由的大地上奔跑著,生活著。小村里有三樣絕妙的事物:紅小兵的酒、俊俏的趕纓和慶余的黑煎餅,它們成了村里人生活的樂趣。小村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外號“鲅”,他們?yōu)橥獯迦怂撇黄?,說話的音調(diào)以及一些異地習俗和行為舉止成為當?shù)厝顺靶Φ膶ο?,但“鲅”們世世代代都延續(xù)著他們強力的生命;村民的“憶苦”游戲也不是政治意義上嚴肅的活動,而是他們閑暇時充滿趣味的精神食糧,金祥和閃婆都是“憶苦”的能手,他們腦袋里裝著各種驚險、刺激、怪誕的民間故事,村民們把這種意識形態(tài)化的形式和具有一定時間性的社會行為改造成一種天然的原始節(jié)慶。當然村里也有悲劇人物的群像。如被婆婆大腳肥肩折磨,苦命自殺的三蘭子;殘忍的大腳肥肩雖然可惡,但她內(nèi)心的苦澀無人可知;金友對老婆小豆的家暴;這又是舊有觀念對他們的壓迫所致。生命的美與丑、善與惡都真實地展現(xiàn)在這個小村世界里。他們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生命的一切形式都是民間社會自然的展示。

三、野地的守望與回歸

民間雖然有生存的苦難和生命的掙扎,但是張煒筆下的鄉(xiāng)村展現(xiàn)的更多的是民間生命飛揚的歡暢和生存之重下的快樂。《九月寓言》對民間生活的還原,主要是情感的還原或者說是一種民間情調(diào)的還原,運用詩化的語言,避免虛偽、矯飾、造作之物對于作品的損害,作者以自己的情感與鄉(xiāng)村人保持著一種樸素的融合,他無意去指責鄉(xiāng)村人的愚昧、狹隘,也無意強加給他們多少閃亮的光環(huán),而是沉浸于生活的那份淳樸、渾厚與清新之中,始終保持著情感體驗的原始性。鄉(xiāng)村人沒有太多的俗世欲求與功利之心,他們的幸福就是能喝上紅小兵的酒、吃到慶余的黑煎餅。

工區(qū)的出現(xiàn)對小村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村里的年輕人對工區(qū)人的生活既排斥又向往。工區(qū)人一律被稱為“工人階級兒”,小村人誤聽,憤懣異常:“工人揀雞兒,他媽的莊稼人養(yǎng)個雞兒容易嗎?”[6]325女人們夜里潛入工區(qū)的澡堂洗澡,甚至不嫌棄用臟水;工區(qū)人不吃燒胃的瓜干吃黑面餡餅,這讓村里人既愛又恨;煤礦工程師的兒子和村里姑娘肥的私奔對年輕的姑娘們產(chǎn)生震撼……小村人試圖用固有的生活習性去與工區(qū)人抗衡。但地底下傳來隆隆的炮聲,這意味著工業(yè)文明已經(jīng)入侵村莊,煤礦的開采意味著地里莊稼的毀損,生活方式的破壞。瓜田消失了,村莊也將不復存在。工業(yè)開采將搗毀一座村莊,而這是小村人愛的搖籃,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會因此斷裂,故土的原始狀態(tài)將被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覆蓋,自由的生命個體也將被壓抑。

張煒借流浪歸來的年輕人的視角來觀看整個村莊,這無疑是張煒對最終沒落的鄉(xiāng)村、壓抑的生命個體的悲憫與留戀。他以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去對待城市文明,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憂慮感體現(xiàn)對大地的依賴?!霸谏n茫夜色中搖動的枯草,一片斷墻瓦礫,他明白心愛的肥再也找不到家了。那個纏綿的村莊啊,如今何在?”[6]2私奔的工程師兒子和小村姑娘肥回到這片土地,意味著他們精神放逐后的回歸。兩個年輕人在廢墟中找尋的家園不復存在。此刻他們才意識到野地的生活是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無法忘記。張煒曾經(jīng)對“野地”做過這樣的表述:“只有真正在野地里,人可以漠視平凡,發(fā)現(xiàn)舞蹈的仙鶴。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兒,人將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別是百求不得的那個安慰。野地是萬物的生母,她子孫滿堂卻不會衰老。她的乳汁匯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潤了萬千生靈。”[4]342土地是有脈動和體溫的,它養(yǎng)育包容著大地上的人們,不論是過客還是歸人,它都一一接納。也只有在野地上,人們才能釋放自己疲憊的靈魂,回歸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才會撿拾起真善美。當人走向遠方,走進鬧市,他才會意識到,故地處于大地的中央。一個人的整個精神世界都是從那一小片土地上生長并延伸出來的。在張煒建構的藝術世界里,野地是人生命的本源,也是精神的棲息地,野地上的生命真實樸素,自由自在。在這片詩意的野地里,沒有浮躁,生命自在,靈魂安定。尋找野地,融入野地才是他向往的生活方式。

張煒說:“在創(chuàng)作中,最痛苦的莫過于偏離自己內(nèi)心的守護——這一刻一旦被察覺,就難以忍受。創(chuàng)作是一種守護,守護最寶貴的東西——盡管有時它是一種莫名之物。”[7]這莫名的東西或許就是他在故地滋養(yǎng)下潛移默化的人格力量。因此,張煒執(zhí)著于書寫民間世界的激情與沒落,民間藏污納垢的形態(tài)下包涵的巨大張力與原始生命的活力,在他筆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描繪,他營造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來自民間的藝術世界,這是知識分子精神在“本源性意義”上與民間的深度融合。其實《九月寓言》所寫并不是神秘和玄虛的生活,它真真實實地存在于鄉(xiāng)村中,只是當代人蝸居城市,無法理解和遠離天然質樸的生存方式。追求實利的愿望和粗鄙的財富讓人們一味向前,忘記返回人性的純真,而張煒則是守護情與愛的家園的流浪者。城市充斥著俗世名利的紛擾,它只是暫時停留的地方,返歸鄉(xiāng)村的野地,留住那片寧靜,才會獲得心靈的滿足。在這里張煒并不是要提供一個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農(nóng)業(yè)文明對立的模式,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表達:“人對于自我的根源的尋求,而自我的根源也就是萬物的根源,即大地之母?!保?]

四、結語

張煒曾說:“這是一個喃喃自語的世界,一個我所能找到的最為慷慨的世界。這兒對靈魂的打擾最少?!薄毒旁略⒀浴芬驗楸苊饬酥髁饕庾R形態(tài)話語的干擾,而令人真正體會到一種自由精神的生長和審美體驗上的愉悅,從而進入一種“詩性”境界[9]22。這種詩意來自張煒的民間關懷,因為有了這種詩意,人們才會在藏污納垢的世界中感知純樸與美好。張煒把他作為知識分子的民間立場建構在大地上,與民間平等對話,尋找精神依托,找到精神的契合點,在民間的世俗性中發(fā)現(xiàn)民間精神的價值,以悲憫的情懷和愛意沉浸于民間大地的萬事萬物,發(fā)現(xiàn)民間生生不息的頑強力量和內(nèi)在的生命活力。這也是張煒的價值立場——對民間詩性的人文關懷。蒼茫的野地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居所,只有野地才能讓浮躁的靈魂回歸沉靜和安寧的家園。

[參考文獻]

[1]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對抗戰(zhàn)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J].上海文學,1994(1) : 68.

[2]陳思和,張新穎.關于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幾個問題[J].1996(6) : 16.

[3]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后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J].文藝爭鳴,1994(1) : 56.

[4]張煒.九月寓言——融入野地(代后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5]郜元寶.“意識形態(tài)”與“大地”的二元轉化——略論張煒的《古船》和《九月寓言》[J].社會科學,1994(7) : 68.

[6]張煒.九月寓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7]張煒.世界與你的角落[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 109.

[8]張新穎.大地守夜人——張煒論[C]/ /許斌.中國現(xiàn)當代鄉(xiāng)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96.

[9]王光東.民間理論與寫作在1990年代的互動發(fā)展[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 22.

[責任編輯龔勛]

作者簡介:喬雪(1992-),女,甘肅金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30(2016) 01-0051-04

猜你喜歡
野地民間
野地環(huán)逃遁記
曲麻菜
南非野地別墅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間妙聯(lián)擷趣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村邊的野地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光泽县| 裕民县| 乌苏市| 桐柏县| 平南县| 正安县| 太康县| 寿光市| 定兴县| 大新县| 印江| 大埔县| 南郑县| 响水县| 会东县| 长岛县| 腾冲县| 永寿县| 宁晋县| 黑龙江省| 三亚市| 沅江市| 长乐市| 扬州市| 巴马| 革吉县| 措勤县| 赤水市| 霍山县| 融水| 松溪县| 武山县| 大余县| 广河县| 新巴尔虎左旗| 瓦房店市| 潼南县| 乌什县| 和静县| 玛多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