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山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
?
《西和乞巧歌》及西、禮乞巧習俗散論
彭金山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
[摘要]西和縣、禮縣一帶的乞巧習俗,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唱詞之系統(tǒng)完整,為全國少見。趙殿舉先生編纂于1936年的《西和乞巧歌》是第一部較早系統(tǒng)記錄西和乞巧歌詞的文獻資料?!段骱兔耖g乞巧唱詞集》和《仇池乞巧風俗錄》是2007年以后的乞巧歌輯錄本。西和乞巧歌是舊制度下農家女子情感的宣泄、心聲的表達,是地方風俗的真實記錄、社會史的存照。西、禮乞巧節(jié)是真實的女兒節(jié)。從迎巧到送巧,乞巧活動一直在姑娘們的歌聲中進行。乞巧節(jié)為女兒們所喜愛,與其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有關。西、禮曾是秦人的發(fā)祥地,其乞巧文化之根乃秦文化的遺存。濃厚的民歌傳統(tǒng),是傳承乞巧習俗的沃土,而其相對偏遠的地理位置,則使該區(qū)域民族民間文化有了一個較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西和乞巧歌;儀式;功能;內涵;傳承
在甘肅省的西和縣、禮縣一帶,至今盛行乞巧習俗,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唱詞系統(tǒng)之完整,更為全國所少見。
對西和乞巧歌采錄記載者,較早地見于西和鄉(xiāng)賢趙殿舉先生。趙殿舉(1908—1981年),字子賢,1924年考入省立第五師范學校,1926年加入馮玉祥國民軍,歷任司書、書記、執(zhí)法官、軍法官等職。北伐失敗后,入開封無線電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仍在軍界政界任職。1933年母逝回家奔喪,并先后在西和縣民眾講習所和鼓樓南學校工作。子賢先生是一位具有文化自覺的學者,一般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女子們唱的乞巧歌,在他眼中和詩經一樣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認為“莫謂詩亡無正聲,秦風余響正回縈。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樣永生一樣鳴”,“真詩自古隨風沒,悠遠江河此一罌”。
趙殿舉在執(zhí)教西和鼓樓街小學時,于1936年指導和組織學生采集乞巧歌,他將學生采錄來的西和各地的乞巧歌,按風、雅、頌分為三類,然后在大類中又分篇,共得9篇數(shù)十首乞巧歌詞,以毛筆抄寫,編為一冊。可惜的是當時未得出版。建國后,子賢先生曾在西和一中任教,后遭不公正待遇,乞巧歌等書稿和資料也因擔心惹禍而被付之一炬。近年,子賢先生子、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先生,依據其大姐從父親乞巧歌書稿抄錄的歌詞,還有其兄及子賢先生的學生和同事關于那本“乞巧歌”的回憶,輯得59首,仍按風(27首)、雅(13首)、頌(19首)三類九篇的規(guī)制輯錄成冊,于2010年4月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書名定為《西和乞巧歌》?!段骱推蚯筛琛返陌l(fā)掘、出版,不僅是隴南地方文化的一件盛事,也是甘肅省乃至中國民間文藝界的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2014 年7月,新版《西和乞巧歌》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比前版增補7首,并且附了若干乞巧歌曲譜及評論文章。
新版《西和乞巧歌》收風歌31首,雅歌16首,頌歌19首,為研究甘肅南部的乞巧習俗,提供了一個基礎文本。
其一,《西和乞巧歌》是地方社會史的存照。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泵窀枋堑讓用癖娚鏍顟B(tài)的反映,老百姓情感和愿望的表達,當時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必然會在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有所反映,這一點在《西和乞巧歌》中也得到了印證。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軍閥混戰(zhàn)、社會秩序混亂的年代,同時由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又是一個新生事物頂凌萌生的時代,在偏遠的西和縣也不例外。那些年西和與隴南地方歷史上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多反映在“雅類”的“時政新聞篇”中?!段骱推蚯筛琛贰把拧鳖惞彩杖肫蚯筛?3首,除了“傳說故事篇”的2首外,其余10首都收在“時政新聞篇”里。
如“時政新聞篇”中的《孔司令要倒沙兒錢》,48句,借十二月令敘事,寫的是民國年間隴南鎮(zhèn)守使孔繁錦不得人心的所作所為。如“正月里來是新年,孔司令要倒沙兒錢。先倒沙板后辦款,卷去了百姓的血汗錢”;“三月里來三月三,鎮(zhèn)守使衙門要放官。新官個個像兇犯,害了隴南十四縣。四月里來四月半,西和坐的是許知縣。南北二鄉(xiāng)轉一轉,鴉片煙刮了幾十萬”。前節(jié)寫孔繁錦發(fā)行自制劣質銅幣,坑害百姓,后段寫孔繁錦在吏治上任用親信,盤剝百姓,搜刮民財之事?!抖吝^后第七天》寫某年冬至過后土匪王佑邦進攻西和縣城,警佐棄城逃命,百姓自己組織起來守城,后土匪攻破東城門,洗城七天七夜,官匪勾結,百姓受盡了苦難。“時政新聞篇”多記寫百姓在官兵匪盜欺壓之下的痛苦煎熬,以及天災給社會帶來的重創(chuàng),但對為民辦事的官員和軍隊也給予了褒揚,還寫到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
其二,《西和乞巧歌》是舊制度下農家女子情感的宣泄、心聲的表達。
在西和、禮縣一帶乞巧的主體是未婚女子們,乞巧歌是她們在乞巧節(jié)期間團聚在各個乞巧點上的集體歌唱。因此,在《西和乞巧歌》中占篇幅最大的還是反映女子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歌。
這類歌主要收集在“風”這一大類中。子賢先生作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顯然在“風”詩的編選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西和乞巧歌》正文之前有他的兩首題詩,其一便是:“紙上心弦鬼神驚,女兒悲苦氣難平。出膿出血刑半死,嫁狗嫁雞判一生。乞巧難求厄運少,及笄似向峭崖行。亭亭碧玉家中寶,父母誰聞唱巧聲!”在乞巧歌中一般人看見了女兒向巧娘娘乞求賜巧的歡樂,而趙子賢卻從中聽出了別樣的聲音——“女兒悲苦氣難平!”因此,《西和乞巧歌》中反映女兒悲苦命運的歌比較多,占了“家庭婚姻篇”的大半。
“風”類乞巧歌31首,占近二分之一篇幅,分作“家庭婚姻”、“生活習俗”、“勞動技能”3篇?!凹彝セ橐銎?1首,其中有對重男輕女、早婚早育等封建習俗不滿的表達,更有對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的控訴,還有對女兒在婆家做牛做馬、遭受虐待的揭露,以及纏腳等劣俗給女性造成的身心痛苦,吸鴉片對個人和家庭的毒害等等,抒發(fā)了農家女子追求婦女解放,渴望人身自由、婚姻自主,向往幸福生活的生命呼吁。
其三,20世紀30年代隴南風俗的真實記錄。
從《西和乞巧歌》可以窺見當年隴南地區(qū)的一些鄉(xiāng)風村俗,以及社會生產分工和農民家庭生活狀況?!凹彝セ橐銎敝械摹洞蠼阃蕹山o南門下》、《石榴子開花葉葉青》兩首歌,從大姐娃依次寫到十姐娃,十個姐妹嫁在了不同職業(yè)背景的婆家。旨在揭露“跟上當官的官娘子,跟上殺豬的翻腸子。按住的牛頭強扭的瓜,女子娃婚事由不得她”的封建包辦婚姻的不合理性,卻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自然農業(yè)經濟主導下的隴南社會的行業(yè)分工狀況。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隴南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社會形態(tài),生產經營行業(yè)十分齊全,有鐵匠、木匠、泥瓦匠、石匠、蔑匠、搟氈匠、染匠、席匠、畫匠,還有做煙花爆竹的、制掛面的,做豆腐的等等?!捌呓阃蕹山o染匠家,攪染缸來把布扎。顏色深淺把得準,上面還能弄梅花”,從這幾句歌詞可知蠟染業(yè)在西和曾經存在過;“二姐娃嫁東門下,一個鐵印升子大。不是騎馬當官的,是個掄錘打鐵的。打下的鐵壺銷四川,知縣大人也喜歡”,說明當年西和東門的鐵匠手藝高強、遠近聞名;“五姐娃成給木匠家,跟上扯鋸掏木花。要給搭梁安架哩,人家嫌是婦人家”,這里寫出了木匠行業(yè)的禁忌習俗,女人可以拉鋸掏榫,但立木上梁之類關乎建房的大事是禁止婦女搭手的,認為女人搭手會帶來不吉利。
“家庭婚姻篇”的《我娘生我一場空》以一個女子口吻,書寫自己出嫁前的生活:“一歲兩歲吃娘奶,三歲四歲離娘懷。五歲六歲穿耳環(huán),七歲八歲把腳纏。九歲十歲學紡線,十一二上學茶飯。都說針線最要緊,十三四上用了心,數(shù)九伏天不歇手,冬夏做活點油燈。一學縫補二學描,三學剪裁手藝高,上得機來能織布,都說我娘教得好。十五歲上媒人來,十六給人成在外。”此歌讓人想起《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那一段,《孔雀東南飛》寫的是一個富貴家庭女子的成長史,而上述乞巧歌則寫的是解放前隴南地區(qū)普通農家女子的婚前生活。由此我們可以感知那個時代女子的成長教育狀況,以及社會對一個女子能力的基本要求。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一年中會有專門的乞巧節(jié),為什么向巧娘娘乞賜手巧會成為乞巧節(jié)的核心內容。
“紅心柳,杈對杈,姐姐今年十七八。男人是個碎娃娃,半夜醒來祗叫娘”(《紅心柳,杈對杈》),反映了當年的長妻少夫舊婚俗;“搟杖一滾月兒圓,提出一口吹上天。提銀刀,切細面,一攢一攢像絲線。下到鍋里蓮花轉,夾到嘴里咬不斷”(《溫溫水,新麥面》),記的是隴南吃長面的飲食習俗;“山又大來溝又深,木底鞋墊得腳腰疼”(《一樣的戥子十樣的銀》),使我們知道了穿木底鞋的習俗距我們并不遙遠。一首十二月歌,不僅是對孩子們關于歲時節(jié)令常識的傳授,也是一年四季特征性生產生活習俗的展示??梢哉f,一部《西和乞巧歌》,篇篇都是民俗,從一定意義上說,《西和乞巧歌》就是一部歌言體的西、禮婦女風俗志。
《西和乞巧歌》較為完整地保存了20世紀30年代西和、禮縣一帶乞巧活動的歌詞樣本,而且對于研究建國之前西和、禮縣一帶的歷史和習俗,也是一部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此外,采寫、輯錄者堅持了關于民間文學應該忠實于作品原貌的采錄整理原則,從采錄到編選,都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不避方言俗語,帶著鮮活的生命感、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隴南山鄉(xiāng)的泥土味兒。作品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也得以彰顯。
這些乞巧歌來自西和少女們一代代的集體傳唱,由于較好地保持了民間生活的原貌,所以畫面生動、話語傳神,使讀者很容易走進彼情彼景,回歸歷史現(xiàn)場。如“家庭婚姻篇”中的《竹子砍了劃篾條》:“竹子砍了劃篾條,編成籠籠摘葡萄。桑木扁擔閃溜溜,擔上擔擔走秦州。秦州城里不久留,看上店家的好丫頭。說話要比葡萄甜,趕快拐上把家還。人人都說拐下的,男人說銀子買下的。婦人一聽牙一呲,男人說是騙她的。婦人睡下要撒潑,趕快跪下把頭磕:‘只要我兩個有姻緣,管他掏錢沒掏錢!’”把一對敢于沖破思想牢籠、自由結合的男女,從語言、動作到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再如“生活習俗篇”之《眼看就要乞巧哩》:“眼看就要乞巧哩,大姐說著還早哩。逼著趕出一雙鞋,咯噔咯噔扭著來。三扭兩扭扭顛了,可惜大姐的手段了。都怪纏成小腳了,這一輩子沒說了?!倍潭處拙?,調侃加反諷,把一個生性懶散、針線活粗糙的女娃娃刻畫得入木三分、個性鮮明。
此外,地道的民間話語,平時掛在村姑農夫的嘴邊,一旦進入乞巧歌里,就格外有味兒。如,一個放下紡車到田里摘豆角的女子,碰見了娘家哥,急于向親人傾訴心中的苦水:“干垅上面刨一把,說聲親哥你坐下……”(《熱頭出來一盆火》)在地埂上用手撥拉一把,讓人坐下說話,今天還是農村老一代人在田間做活歇息時的習慣性動作。再如“寒露一涼給信哩,霜降一冷要命哩”(《二十四節(jié)氣》),“大人娃娃硬掙哩,一口饃饃救命哩”(《難忘民國十八年》),“茅子墻下尸首見,狗吞稀屎氣已斷”(《老鴰鉆到雞窩里》),“立秋以前地動哩,老天要收人命哩”(《立秋以前地動哩》)等等,都是常見的當?shù)剞r民口頭語,顯示了《西和乞巧歌》質樸本真的民歌特色。
新時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逐漸深入人心。2003年,我國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4年,中國加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陸續(xù)啟動。正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西和縣于2006年7月31日舉辦了首屆仇池山歌文化藝術節(jié),乞巧文化是山歌文化藝術節(jié)的一項重要內容。西和山歌使來賓們興奮不已,七天八夜的乞巧節(jié)尤其讓外地的學者感到震撼。西和乞巧節(jié)這一民間文化奇葩,由此才得以為外界所認識。2006年12月,西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xiāng)”。2008年,西和乞巧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7年,西和一中乞巧文化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西和乞巧文化》、《西和乞巧風俗圖錄》和《西和民間乞巧唱詞集》問世; 2013年,楊克棟先生的《仇池乞巧風俗錄》問世(均未公開出版)。王釗主編的《西和乞巧文化唱詞集》,是西和一中乞巧課題組的師生走訪近百個村落,采錄編輯而成的,共收入乞巧歌詞200首,是迄今內容最為豐富的一個本子。楊克棟先生四十多年業(yè)余采集整理隴南民歌7000余首,他的《仇池乞巧風俗錄》一書收入西和、禮縣乞巧歌48首,分祈神祭祀、生活勞動、歷史時政三個大類。相對而言,《仇池乞巧風俗錄》收錄的乞巧歌雖然不及《西和民間乞巧唱詞集》豐富,但歌詞內容則更規(guī)范一些。
將上述兩個乞巧歌輯錄本與趙子賢先生輯錄于1936年的《西和乞巧歌》作一比較,可以看出以下幾點變化。
一是當代本增添了許多新的生活內容,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如“四月里四月半,干部轉到地里看。先估產,后計算,一個工分四斤半”,“三月里放光芒,三個代表指航向,貫徹落實要靠黨,致富安民巧興邦”,“巧娘娘坐的地方好,保佑主家吃不了。讓你主家莫生氣,一百的票子往回寄”等。
二是隨著“普九”目標的實現(xiàn),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從整體上得到了提高,加之社會的發(fā)展,一些詞語逐漸被淘汰,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一變化,也體現(xiàn)在乞巧歌的傳承上,歌詞雖然還保持著鮮明的地域色彩,但是與20世紀30年代的乞巧歌相比,語言更趨普適化,一些過時的詞語從傳統(tǒng)的乞巧歌中逸出。上述3種乞巧歌本都采錄了《二十四節(jié)氣歌》,并且不止一首,但當代本與《西和乞巧歌》相比較,節(jié)氣的歌唱內容已發(fā)生了明顯的變異。在《西和乞巧歌》中,有這樣的歌詞:“春分晝夜一樣長,脫下滾身子換春裝”;“八月咕嚕雁天上飛,白露高山好種麥”;“十月終河凍了,懶干的日子難混了。小雪大雪連上落,羊毛帽子加窩窩”。到兩個當代本中,“滾身子”、“咕嚕雁”、“懶干”分別變成了“冬裝”、“大雁”和“懶人”,“羊毛帽子加窩窩”換成了“氈氈帽兒棉衣裳”。
三是隨著乞巧主體文化構成的改變,即興說唱的內容增多了。舊時農家女子多沒有讀過書,乞巧節(jié)唱什么,全憑老輩人的教傳,雖然也有才女即興編詞者,但是并不普遍。而到了當代,乞巧主體都是讀書識字的人,即興編詞便相對容易得多。民歌乃“我口述我心”的民間說或唱的藝術,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心有所感,便會在娛巧賽藝時即興編唱出來?!段骱推蚯晌幕~集》“娛巧”類歌91首,占全書的四成多,從翻身解放、大集體勞動,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都有所反映。
當然,乞巧歌的主要內容還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特別是迎、祭、卜、送的儀式歌,基本上保持了世代傳承的形式和內容,只不過在詞句上也融進了一些現(xiàn)代生活的色彩。如《迎巧歌》舊時唱:“三刀表紙一對蠟,我用手襻把橋搭。巧娘娘穿的繡花鞋,天河那邊走著來?!钡搅水敶荆蚯筛柚袆t出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七月初一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巧娘娘穿的偏帶鞋,你從高山彎著來”,“巧娘娘穿的高跟鞋,天橋那邊游著來”。這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婦女們時興穿偏帶鞋,而到改革開放以后,年輕女性又時興穿高跟鞋了,于是,乞巧的女孩子們也就讓可親可愛的巧娘娘也穿上偏帶鞋和高跟鞋了。
舊時參加乞巧活動的是未婚少女。如今參加者已不限于少女,已婚婦女也參加到乞巧活動中來了,甚至還有老年婦女的乞巧點。這大概是乞巧活動祭祀功能弱化,而娛人成為主要功能的緣故。有些村落在乞巧節(jié)期間,還有聚在一起唱民歌的文化現(xiàn)象。
必須指出的是,三種西和乞巧歌本中都沒有情歌。因為向巧娘娘唱乞巧歌,是向神靈表心跡,其場合是神圣莊重的,情歌在這種場合是禁止出現(xiàn)的。盡管在西和縣城鄉(xiāng)大部分地區(qū),乞巧對女孩子來說就像一種及笄的標志,是進入青春期必經的一個階段,也是姑娘們對外展示自己的機會。乞巧節(jié)對女孩兒來說比過年更重要。乞巧時不單是姑娘們之間有比較,也會有很多大人去看,家里有男孩子的更會留意誰家的姑娘好,考慮請媒人去說媒。有些男孩子也會去乞巧的地方看,甚至去故意搗亂,以引起女孩子的注意[1]。乞巧活動給青年男女之間的接觸提供了機會,但卻決不可把西、禮一帶的乞巧節(jié)說成是情人節(jié),乞巧節(jié)是實實在在的女兒節(jié),與西方的情人節(jié)完全不同。
乞巧節(jié)盛行于西和縣的漢源、長道、十里、河壩、姜席5鎮(zhèn)及稍峪、石堡、蘇合、西峪、興隆、盧河6鄉(xiāng)和六合、馬元鄉(xiāng)的局部地區(qū),行政村合計超過300個,人口26. 5萬多人。禮縣主要有寬川、紅河、鹽官、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8個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合計149個,人口約20多萬人。兩縣盛行乞巧習俗的地域面積約1600余平方公里,為西漢水上游和漾水河流域。漾水河是西漢水上游的主要支流。
(一)西、禮乞巧節(jié)的主要儀程
西、禮一帶的乞巧節(jié)從農歷七月初一前夜或七月初一上午正式開始,到七月初七子夜時分結束,時間七天八夜或七天七夜。這是乞巧節(jié)正式活動的時間,但乞巧節(jié)的準備活動則從六月中旬或下旬就開始了。先是提前選好坐巧點,坐巧點就是供祭巧娘娘的地方,一般選在住房比較寬敞、人緣關系好,并且有姑娘參加該年乞巧活動的人家。坐巧點以十多人到二三十人活動為宜。根據人口多少,一個村子有一至五個坐巧點。選好了坐巧點,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到街上的專門紙貨店里請糊制好的巧娘娘。巧娘娘請回來后一般先放在鄰居家,到迎巧那天再落座到乞巧點的這家堂屋里。乞巧節(jié)到來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生巧芽,用豆、麥之類的糧食在水里培育出嫩芽,以供祭巧、拜巧、卜巧之用。
乞巧活動包括迎巧、坐巧、祭巧、拜巧、娛巧、跳麻姐姐、祈神取水、針線卜巧、巧飯會餐、供饌、照影卜巧、送巧等儀程。從迎巧到送巧,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一直在姑娘們的乞巧歌聲中進行,每個儀程都有一套專門的儀式歌。這也是西、禮一帶的乞巧節(jié)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一點。上述三種乞巧歌本正是對這種乞巧儀式歌的輯錄。
迎巧:七月初一的前一天下午(有的在七月初一早上),姑娘們打扮一新,拿著香蠟黃表,簇擁著舉著巧娘娘的乞巧頭兒,來到村外河邊。先解下各人手腕上端午節(jié)戴的彩線手襻,接續(xù)起來從河這邊搭到對岸,這叫“手襻搭橋”,是為了讓從天上下到凡間的巧娘娘從手襻結成的“橋”上走過來(也有在七月初七晚上用“手襻搭橋”送巧娘娘上天)。然后焚香燃表,鳴放鞭炮,姑娘們唱起迎巧歌,一路把巧娘娘接到坐巧點。
然后,把巧娘娘安放在堂屋正廳的香案上,這叫“坐巧”。
祭巧:安坐好巧娘娘之后,拜上供品、豆芽等,姑娘們就開始獻歌祭祀了,謂之祭巧。有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形式,每日早、中、晚三個時辰,有專人負責點燭、上香、燃紙,即集體祭巧。乞巧節(jié)期間,姑娘們一般還要有兩次個人祭巧。個人祭巧第一次在七月初一上午,獻供品;第二次在初六或初七上午,主要獻的是乞巧人自己培育的“巧芽”。
娛巧:迎回巧娘娘之后,一連幾天姑娘們就團聚在坐巧家,唱歌跳舞,即娛巧。娛巧也叫唱巧,相對自由一些,但是也有一定的程式。
跳麻姐姐:麻姐姐即麻姑。這是一種請神附體、祈求問事的習俗,只有在乞巧節(jié)時才可進行。跳麻姐姐者,由參加乞巧的姑娘中選出。
拜巧:俗稱“行情”,系乞巧節(jié)期間,相鄰的乞巧點之間姑娘們的互拜活動。
祈神迎水:七月初七,是乞巧節(jié)的最后一天,也是乞巧活動達到高潮的一天。清晨,姑娘們裝扮一新,帶上香表和取水用具到水泉迎請圣水。到了水泉邊,先祭拜水神,然后唱迎水歌,把盛水器具裝滿清水。有時候,幾個乞巧點的姑娘都來迎水,場面十分熱鬧。最后,姑娘們帶著“圣水”列隊原路返回乞巧點。
針線卜巧:這是一種個人乞巧形式。將從水泉迎回來的圣水,盛幾碗曬在院中,上面會慢慢形成一層隱約的薄膜。哪位姑娘想要卜巧,便會將自己平時使用的繡花針輕輕放在水面上,若針漂浮著,便意味著得巧,若沉入碗底,則沒有得巧。這是卜巧的一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初六或初七晚上,卜巧的姑娘帶繡花針一枚,紅絲線一根,請女友在神桌前燃香一根,然后走到暗處,借香頭的火亮,向繡花針眼穿線,線順利穿入針孔,便謂得巧。
巧飯會餐:這是乞巧節(jié)時姑娘們的一次集體聚餐,時間在七月初七晚上。下午,視各家的經濟條件,姑娘們從家里拿來白面、油、鹽、菜、柴等,然后大家一起動手,共同做一頓晚飯,也叫“辦飯”、“拌拌會”。飯做好后,先要獻給巧娘娘領受,然后大家才開始會餐。經過一個星期的唱巧,姐妹們的關系更密切了,一起吃頓大鍋飯,其樂融融。
供饌:有些地方稱之為“轉飯”。這是一種非常隆重的向巧娘娘獻供品的儀式,在“巧飯會餐”之后舉行,其看點在于“轉”。先將集體供品和姑娘們個人的供品放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八仙桌兩邊各站一個姑娘。乞巧頭兒向巧娘娘祭拜后,供饌開始,姑娘們齊唱《轉飯歌》。在歌聲中,乞巧的姑娘們在端著鴛鴦瓷碟和盛著木梳、鏡子的木盤的姑娘引領下,手牽手,唱著歌,列隊從正廳走出,繞八仙桌轉一圈后列隊站于桌前。八仙桌旁站的兩位姑娘相向施禮后,恭敬地端起一份供品交給轉飯隊列中走在前面的姑娘。隊伍歌唱著,走回供有巧娘娘的正廳。供桌兩邊也站有兩位姑娘,相問施禮后,從跪在地上高捧著供品的姑娘手中接過供品,恭敬地放在神桌上。轉飯隊伍唱著歌又從正廳走出,列隊在八仙桌前,再由八仙桌旁的姑娘將又一份供饌交給轉飯隊伍中前排的姑娘。如此反復地“轉”,直到把八仙桌上所有供品全部轉送到巧娘娘神案前?!稗D飯”是乞巧節(jié)最好看的儀式,村子里的人都會早早吃過晚飯,到乞巧點上看姑娘們“供饌”和接下來的“照瓣卜巧”。
照瓣卜巧:也叫“照影卜巧”,俗稱“照花瓣”,是乞巧節(jié)最重要的儀式之一。開始之前,乞巧的姑娘們各拿一只白瓷碗,分列神桌兩旁。乞巧頭兒向巧娘娘禱告之后,大家齊唱《照花瓣》歌,乞巧頭兒將請來的“圣水”分別倒入各人碗中。然后,姑娘們從自己培育的巧芽中取出一根,掐成幾節(jié),輕輕放入盛水的白瓷碗中,借著燈光看巧芽的影子像什么,如果是吉祥圖案的影子,就意味著巧娘娘給自己賜了“巧”。
趙子賢的《西和乞巧歌》,就記載了姑娘們照花瓣乞巧的活動:
我給巧娘娘許心愿,巧娘娘給我賜花瓣。
巧了賜個花瓣兒,不巧了賜個鞋扇兒。
巧了賜個扎花針,不巧了賜個釘匣釘。
巧了賜根繡花針,不巧了賜個背篼靽。
巧了賜個鉸花剪,不巧了賜個挑草鏟。
巧了賜個搟面杖,不巧了賜個吆豬棒。
……
送巧:這是乞巧節(jié)的最后一項儀程。臨近子夜時分,姑娘們開始唱起了乞巧歌。然后,簇擁著巧娘娘像,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列隊走向迎巧時的水邊。燃香化紙祭拜后,將巧娘娘像在水邊焚化,唱著送巧歌,跪送巧娘娘升天?!鞍资纸砝C的是水仙,一股子青煙升了天。白手巾繡的一枝蘭,再也見不上巧娘娘面。白手巾繡的榆葉梅,巧娘娘一年來一回。一年三百六十天,巧娘娘下凡只七天。啥時能見巧娘娘面……”在姑娘們悲傷的送巧歌聲中,一年一度的乞巧節(jié)宣告結束。
(二)西、禮乞巧習俗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
乞巧節(jié)為女兒們所喜歡,長盛不衰傳承至今,與其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有直接關系。概括起來主要有傾訴、交流、亮美、教化等。
傾訴。七天八夜的西和乞巧節(jié),主體都是未出閣的少女,在一個特定的只有要好姐妹們在一起的生活空間,面對的是心中最慈愛可親的女神——巧娘娘,這就給姑娘們傾吐心跡創(chuàng)造了一個最適宜的平臺。乞巧節(jié)成為西和、禮縣姑娘們向巧娘娘傾訴心聲的日子,心里話對巧娘娘說了,有一種解脫之感。在西、禮一帶,姑娘們和巧娘娘建立的是一種可信賴的感情,以至于送別巧娘娘時,一些姑娘泣不成聲,眼皮都哭腫了。特別是那些生活得不順心又無處傾訴的姑娘,只有在乞巧節(jié)上感情才得以釋放。
交流。舊社會,姑娘們生活在各自的小家庭里,由于封建禮教的禁錮,平時很少能夠到公眾場合露面,即使同一個村子的姐妹,也難得在一起相聚幾天。乞巧節(jié)打破了平日套在少女們身上的精神枷鎖,成了她們的狂歡節(jié)。一連七天相聚在一起,什么都不干,就是唱歌跳舞。歌舞獻給巧娘娘,實際上也是姑娘們的集體娛樂,一次相互之間的情感交流。
亮美。在西、禮一帶姑娘們的心目中,乞巧節(jié)比春節(jié)還要重要。因為乞巧節(jié)是女兒們自己的節(jié)日,可以放開玩耍幾天,而且只有乞巧節(jié)才給愛美的姑娘們提供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美麗的機會。特別是迎水和卜巧,全村的人都要來看熱鬧,拜巧時,還要到外村去,這等于給未婚的姑娘們做了宣傳廣告?;蛟S在跳巧那一刻,如意郎君就被月老用紅線暗暗拴上了。一家女,百家求。乞巧節(jié)后,一些人就會托媒人上女方家求婚。因此,乞巧節(jié)那幾天姑娘們都要換上新裝,精心打扮一番,一個個收拾得花枝招展。乞巧節(jié)是西、禮女兒亮美的日子。
教化。乞巧歌中有許多神話和故事傳說,如牛郎織女、孟姜女、十二古人、十二月歌等,或歌唱愛情、臧否人物,或傳播知識、增長見識,使少女們在歌唱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益。同時,乞巧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姑娘們祈求巧娘娘賜巧,使自己心靈手巧。一年年的乞巧節(jié),實質上也是在對女性進行女紅意識的強化教育。
西、禮乞巧節(jié)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女神崇拜。乞巧節(jié)專門為祭祀巧娘娘而設,傳說巧娘娘是天上的織女。西、禮一帶的乞巧節(jié),要從紙貨店里請回精心制作的巧娘娘神像,供在坐巧人家的正堂上。乞巧活動的十七個儀程,一直圍繞著巧娘娘而展開,女兒們一個個懷著虔誠之心,祭拜巧娘娘,歡娛巧娘娘,祈求巧娘娘,希望巧娘娘賜巧給自己,帶來好福氣。這是一種典型的女神崇拜文化。
水崇拜。在西、禮一帶的乞巧節(jié)中,水扮演著特別的角色。迎送巧娘娘,要到河邊去,巧娘娘是經過一道水,踩著姑娘們的手襻,才能來去天上人間的。女性以柔為美,柔情似水,在現(xiàn)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人們也多以水來比擬女性。在對女神的祭祀活動中,往往離不開水,祭祀西王母也有專門的請水、供水儀式,而媽祖直接就是管海的女神。乞巧節(jié)的乞巧儀式離不開水,不論是“照花瓣”還是針線卜巧,都要從水泉迎來圣水,在水中方能照影、浮針、辨巧。是水接通了天上和人間,是水使神人之間產生感應,溝通了神祇和人之間的交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水是維持生命的首要物質,先人們可能早就朦朧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想象中往往也會借水的力量來實現(xiàn)心中所愿。西、禮乞巧習俗盛行的村社,基本全在西漢水上游區(qū)域。在這里,水是土地的命脈,也是人生存的命脈,水崇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乞巧節(jié)是西、禮一帶重要的節(jié)日,水崇拜自然成為乞巧習俗最主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身份與角色的確證。西和乞巧節(jié),過去是少女們專門的節(jié)日,每參加一次乞巧節(jié),也是對參加者身份的一次確證。少女在乞巧節(jié)上要向巧娘娘乞巧,乞巧節(jié)臨結束時還要集體動手做頓會餐飯。這兩項活動,一項女紅,一項廚藝,都是對女子結婚成家后的基本要求。因此,乞巧節(jié)的這些活動,也是少女對未來生活角色的一種認同、演練。從女性成長的角度看,西、禮乞巧節(jié)不妨被看作一種成人禮,只不過它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經過多次才能完成。
(三)西、禮乞巧習俗興盛的原因
其一,歷史的傳承,秦文化的遺存。
通過《西和乞巧歌》可知,在民國時期西、禮乞巧習俗已非常盛行,而且有完整的儀程和系統(tǒng)的乞巧歌。風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可以肯定的是,民國之前西、禮乞巧習俗就已相當興盛,今天盛大的乞巧活動,來自歷史的傳承。
那么,西、禮乞巧習俗起源于何時呢?西、禮乞巧習俗和牛郎織女傳說有沒有特別的關系呢?
我國的乞巧節(jié)形成于漢代。伴隨七夕乞巧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基本定型大體也在漢代。但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則要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的時期。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已經出現(xiàn)了牛女傳說的萌芽:“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可以服箱?!迸@煽椗畟髡f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妒酚洝で乇炯o》:“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贝髽I(yè)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善織而聞名,傳于后代的。出生于西和的著名學者趙逵夫先生經過詳細的考證,辨明了織女的原型乃秦人始祖女修。先秦之時稱銀河為“漢”、“云漢”、“天漢”,乃源于秦人關于織女的傳說?!芭@煽椗钡墓适拢侵芪幕匚幕蝗诤螅诼L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逐漸形成的[2]85。
20世紀90年代,在禮縣大堡子山(今天水秦城區(qū)西南、西和縣以北)發(fā)現(xiàn)了大型、密集的秦先公先王墓葬群。這一因盜墓引起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這一帶——今天水西南,西、禮二縣之間,正是秦人的發(fā)祥地。因此,“甘肅西和、禮縣七月七的乞巧活動十分普遍而且持續(xù)時間長,舉行得很隆重,實際上是一種群體潛意識的表現(xiàn)”[2]87??梢?,西和、禮縣乞巧文化之根,乃秦文化的遺存,根深致使葉茂。
乞巧節(jié)是一個全國性的節(jié)日,大部分漢族地區(qū)都有七夕乞巧習俗,但一般都是遙拜織女,祈求賜巧。唯獨西和、禮縣的西漢水上游一帶,有專門的巧娘娘神,巧娘娘在乞巧節(jié)來到人間,和姑娘們同樂七日。這七天,巧娘娘神像與姑娘們朝夕相伴。巧娘娘的來和去,都是由少女們列隊到水邊迎送的。巧娘娘的“娘娘”當?shù)刈x“niania”,即“媽媽”的意思。當?shù)厝私裉爝€稱母親為“nia”?!扒赡锬铩北A袅怂未郧暗淖x音。而同時作為傳統(tǒng)的女性神靈崇拜的“觀音娘娘”、“送子娘娘”等“娘娘”,當代人一致叫做“niangniang”,與普通話讀音相同。這說明在西、禮一帶,很可能在中古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xiàn)了“巧娘娘”這一稱謂,有了七夕拜巧娘娘的習俗①。在西和、禮縣一帶,婦女與巧娘娘的關系,要比與其他神祇的關系密切得多,巧娘娘與秦人始祖女修之間,似存在著某種無形的聯(lián)系。
其二,隴南濃厚的民歌傳統(tǒng)是傳承西、禮乞巧習俗的沃土。
隴南地區(qū)山大溝深,河流較多。俗話說,“隔山不遠隔水遠”,隔溝喊人、唱歌傳情,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就非常普遍。地域特征和艱難的生產生活條件,給歷史上隴南民歌的生長提供了機遇。特別是西和、禮縣、文縣等地,民歌風尤盛。禮縣的甘山歌謠全省聞名,齊培禮先生主編的《陰平古今歌謠選》,收入文縣歌謠1240余首。楊克棟老先生四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西和與隴南其他地方民歌的采集和整理工作,迄今已經收集隴南民歌7000余首。2006年,筆者有幸在首屆仇池山歌文化藝術節(jié)上,領略了西和原生態(tài)民歌比賽的盛況,來自全縣各鄉(xiāng)社的二十幾支農民山歌隊競相獻歌,使人大開眼界,父老鄉(xiāng)親唱民歌的熱情讓人感動。七月七日夜,看完漢源鎮(zhèn)的送巧儀式,我們來到鄰近的一處院落,這里正在唱山歌。據說已經唱了一個多月了。院子的主人叫黨丙申,是個山歌的好家子。他自家做了100多個矮板凳,供來唱歌的人坐。這里的鄉(xiāng)親們唱山歌的興致很高,那天晚上每個人限唱一支歌,但唱完后總要纏著再唱一首。唱山歌的積極性這么高,不是親眼看見還真有些不相信。山歌“本是心里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子夜過了,楊克棟說今天就唱到這兒吧,這時,只見人群中站起來一個老太太,說:“我還沒唱呢。”這位老人已經83歲了,就又讓她唱了兩支山歌。在西和、禮縣能夠傳承這樣完整系統(tǒng)的乞巧歌,與隴南濃郁的山歌氛圍密切相關。
其三,相對偏遠的地理位置,使民族民間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
隴南地區(qū)與四川接壤,是甘肅省一處屬于長江水系的地域。這里山大溝深,林多草茂。雖然三國時鄧艾在這里修鑿陰平道,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也由這里北上,但在交通發(fā)達的今天,隴南已顯得偏遠和閉塞,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但對于民間文化來說卻是一處沃土,一片較好的特色地域文化生態(tài)區(qū)。也就是說,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相對薄弱一些,使一些在其他地方已經消失或接近消失、產生于農業(yè)文明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事象,在隴南得到了較為完好的保存,西、禮二縣的乞巧風俗便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其他還有如白馬人的池哥晝、隴南山歌、西和的說春習俗等,也都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護。
然而,大山終究擋不住現(xiàn)代文明的勁風,山區(qū)要發(fā)展同樣需要接受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如何使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個既復雜又緊迫的課題。
注釋:
①王釗《“巧娘娘”釋名》,見西和乞巧文化課題組《西和乞巧文化文集》(第一輯),2007年內部印制,第36頁。
[參考文獻]
[1]趙蘭馥.《乞巧歌》與我所經歷的乞巧節(jié)[M]/ /趙子賢.西和乞巧歌.香港:銀河出版社,2010: 158-159.
[2]趙逵夫.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6).
[責任編輯張亞君]
作者簡介:彭金山(1949-),男,河南內鄉(xiāng)人,教授,中國民俗學會農業(yè)民俗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民俗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甘肅民俗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15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30(2016) 01-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