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李 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00875;.臺灣)
“我拍的就是中國電影”
——李行導演對話錄
張 燕1,李 行2
(1.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2.臺灣)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6.03.001
學術主持人語
龔 艷
李行是臺灣最為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是“健康寫實”風格的代表人物,其在1960-1970年代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影片如《蚵女》、《汪洋中的一條船》、《早安臺北》等等。此次專題感謝北京師范大學的平臺以及張燕教授與李行的深入對談,尤其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李行導演對自己幾個重要時期創(chuàng)作的闡述。羅顯勇副教授對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進行了深入討論,揭示其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續(xù)性與時代性。國內對李行導演的研究多圍繞其國語電影部分,而以“臺語片”作為文本分析的研究較少,此次黃鐘軍博士以李行早期臺語片《王哥柳哥游臺灣》作為文本,分析其以臺灣在地意象和文化符號作為敘事策略,以此建構臺灣民眾本土身份認同的重要性。孫萌副研究員則從電影類型、結構與女性形象方面,分析鄉(xiāng)土電影代表作《汪洋中的一條船》。此組專題從創(chuàng)作策略、代表性文本出發(fā),結合第一手訪談資料,為李行導演創(chuàng)作與讀解提供了新的路徑。
對話者:李行,張燕
整理者:張燕,唐伯儂
張燕: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受邀主持第23屆北京大學電影節(jié)組委會主辦的“電影大師面對面:對話李行導演”的活動,能跟德高望重的李行導演再次見面并深度對話,我非常開心!下面請大家用熱烈的掌聲請出李行導演!
李行:大家晚上好。
張燕:歡迎李行導演回家!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為什么這么說呢?實際上,李行導演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早在2002年李導演就已受邀成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客座教授啦。為了致敬李導演,我們“大影節(jié)”組委會做了精心的準備,在對話會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放映一段李行導演作品的集錦短片(短片放映)。導演,剛才這個短片為我們展現了您很多的經典電影。我們知道,因大時代歷史使然,您19歲去了臺灣,那之后您是如何走上電影這條路?并引領臺灣電影發(fā)展的呢?
李行:昨天我參觀北京電影學院,看到表演系學生在排練,感到非常高興。其實我本來不是學創(chuàng)作和導演的。如果我年輕時好好演戲,應該會在表演上取得一定的成績。我現在是一名老導演,當年二十幾歲時我是初出道的演員,人長得很瘦,導演卻讓我演老人。跟我共同演戲的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演員,年紀比我大二十幾歲,但在戲中他演我的晚輩,我需要沾上胡子畫上皺紋演他的長輩。但是當時化妝技術非常落后,再好的演技都可能會被糟蹋。所以我后來就退到幕后,開始從事創(chuàng)作工作,從副導演做起。
張燕:其實感謝當時化妝表演太差,讓您表演事業(yè)上受到挫折,才成就了您這位臺灣電影導演大師呢。您在臺灣拍攝了總共50多部電影,引導了多個時期臺灣國語電影的美學潮流,比如鄉(xiāng)土寫實電影、瓊瑤言情電影熱潮等等。不過,最初您的導演創(chuàng)作是從臺語片開始的,直到現在我們內地所能看到的臺語電影還比較少,請您介紹一下當時您開始創(chuàng)作臺語片的情況?
李行:我是演員出身,一切以導演為中心,對導演創(chuàng)作如何運用鏡頭沒有很上心,都是聽導演指揮的。我當初是從副導演開始做起,來投資的老板問我有沒有導演經驗,我說沒有,投資人就講他不同意讓一個沒有經驗的做導演。后來,我找兩個朋友一起來聯合導演,我來做執(zhí)行導演,一份導演費三個人分,最后老板勉強同意了,就這樣拍攝了我第一部臺語片《王哥柳哥游臺灣》,這是我做導演的開始。
張燕:當時臺語片拍攝成本比較低,整體質量也比較差。真正改變臺灣電影歷史的高質量作品,應該是您的《街頭巷尾》?!督诸^巷尾》這部影片是您自己投資,電影是黑白的,表現了一些從大陸去臺灣的各色人群,他們居住在一起,雖然住房簡陋、生活窘困,但他們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故事,他們的精神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非常樂觀。是怎樣的機緣讓您決定拍這部片子?
李行:我是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經典電影成長的,當時我印象深刻并對我有很大影響的影片,包括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男主角是石羽,女主角是韋偉,這個片子對我影響太深太深了。
拍《街頭巷尾》前,我拍了12部臺語電影。那時投資人讓我拍什么我就拍什么,但我逐漸在覺醒,而《街頭巷尾》就是我自己想拍的電影。因為在1947年和1948年,很多人都跟著蔣介石從大陸撤退到臺灣。當年我還在蘇州大學讀一年級,當時我就跟著家人到臺灣來,所以需要學校的轉學證書。學校說我們不能給你發(fā)轉學證書,只能發(fā)一個寄讀證書,戰(zhàn)爭結束以后你再回到蘇州大學來讀。我在蘇州讀的是藝術教育系,到臺灣以后寄讀臺灣師范學院(后來改成臺灣師范大學)的教育系,當時想著穩(wěn)定以后就回來,但沒想到現在還在臺灣。因為我興趣在戲劇,教育對我來說很不情愿,所以我在學校里參加劇團活動,自己演戲、導演,我導過夏衍先生的《歲寒圖》和李健吾先生的《以身作則》兩部戲。除了在學校演戲,我同時也參加社會上職業(yè)劇團的演出,所以我是在舞臺上成長起來的。
1940年代末,很多大陸人跟著國民黨到了臺灣,心中都期待盡快回到故鄉(xiāng)。結果,眼看新中國越來越穩(wěn)定,回來沒有希望,很多人離開了家,有的太太沒來,有的父母沒來,有的兒女沒來,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分散的。那時候人心是非??鄲灥模荒暌荒暝絹碓接X得回大陸希望渺茫,非常悲觀,不曉得前途在哪?!督诸^巷尾》就是反映當時這種真實的社會現象,故事中大家沒有錢,沒有土地,大家一起雜居在現在所說的“違章建筑”中,是一些小市民住在一起守望山河的故事。
后來拍出來以后,正好當時國民黨的“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剛改組,總經理龔弘剛接手,他本來是新聞局副局長,臺灣電影金馬獎就是他1962年創(chuàng)立的。當時領導對他說,現在我們有金馬獎了,那臺灣電影應該往哪兒發(fā)展呢?所以他就被派到中影公司做總經理,需要考慮中影要拍什么片子。當時在臺灣,我們看到的多是香港電影,大陸的看不到。香港當時的大型電影公司,除了“邵氏”,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資金背景的“電懋”。龔弘先生后來跟我說,當時他很躊躇,不知道是要跟著香港這兩家主流電影公司的拍片風格走呢,還是培養(yǎng)形成中影自己的風格呢?《街頭巷尾》提醒了他,應該拍一些反映現實的故事。因此,他決定拍寫實描寫臺灣的真實故事,提出“健康寫實主義”制片路線。后來,中影推出的第一部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就是李嘉和我聯合導演的《蚵女》,寫漁民的故事。緊接著第二部也是描寫農村故事的《養(yǎng)鴨人家》。臺灣經濟發(fā)展是從農村開始的,所以這兩部戲創(chuàng)立了臺灣電影反映現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我拍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也是選擇性的寫實。
張燕:實際上,《蚵女》不僅是健康寫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臺灣國語電影自覺創(chuàng)作和意圖國際化發(fā)展的開始,當時影片上映前宣傳詞是“國片起飛的開始”。
李行:是的,因為臺灣過去沒有國片。我回過頭來講,我是看著1930、1940年代的反映中國現實、描寫人民生活疾苦的現實主義電影成長的,那個時候我看電影,從沒有想過我自己有一天也會做導演。到臺灣以后,我從舞臺演話劇,慢慢有機會參加電影演出,后來被一些導演羞辱以后我就退到幕后,開始走導演的路子。剛開始拍片是學習階段,《街頭巷尾》是自己想做的,反映現實生活。《街頭巷尾》拍出來以后,直到1980、1990年代,包括日本研究中國電影的學者、大陸電影界的朋友看了以后,都覺得似曾相識,實際上就是1930、1940年代的中國電影的延續(xù)。所以臺灣電影是從這里開始,從《街頭巷尾》才有健康寫實路線,它應該說是一脈相承于中國電影的傳統(tǒng),也就是我強調的“道統(tǒng)”。傳統(tǒng)可以改變,道統(tǒng)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一脈相承,臺灣電影才能有直到今天這樣的發(fā)展成就。也就是說,李行拍《街頭巷尾》傳承了早期中國電影的道統(tǒng),才有了今天的臺灣電影。
張燕:從創(chuàng)作《街頭巷尾》開始,李導演用眾多影片的創(chuàng)作實踐把臺灣電影跟內地電影之間的文化傳統(tǒng)之根聯結在一起,他用多元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引領了臺灣電影發(fā)展之路。實際上,臺灣電影近百年的歷史上,有很大一批電影是很講究道統(tǒng)的,濃烈地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主題。
張燕:下面我想問一下導演,您拍《蚵女》、《養(yǎng)鴨人家》等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好好兒的,為什么后來又改健康綜藝路線,從1965年開始引領瓊瑤電影潮流了?
李行:我拍完《養(yǎng)鴨人家》,為什么會去拍瓊瑤小說呢?其實瓊瑤小說非常不寫實,她所反映的男女愛情都是不正確的。當時主要是為了增加觀影人群。那時就說我們不能一路去拍農村、漁村,也要拍一點觀眾喜歡接受的。當時瓊瑤小說在臺灣非常受歡迎,所以中影就買了她的《六個夢》,《六個夢》是瓊瑤的六個短片。我選擇了其中一個故事,改編后的電影名字是《婉君表妹》,講三個表兄弟追求一個表妹的荒唐故事,三人追求不曉得該怎么辦,最后她爸爸罵他們,天下女人都死光了,你們追一個女人。老大文弱書生,老二是有時代性的時代青年,參加一些革命活動,老三是比較調皮的大男孩。最后難分難解時,老二出走去參加黃埔軍校、參加革命了,這就是健康寫實。緊接著,我改編了《六個夢》的第二個故事《啞妻》,拍成了電影《啞女情深》,影片中男主角娶了啞女之后沒想到生下來的女兒也是啞巴,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最后啞妻慢慢把女兒撫養(yǎng)長大。生下來的女兒也是啞巴,有沒有遺傳基因呢?他離家出走,也是為了使他能配合健康寫實,里面想反映的也有一個殘障教育的問題,也是健康寫實的表現。
拍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實際上也有健康寫實的部分表達,也希望把她小說改編成能拍一些賣錢的電影?!锻窬砻谩泛汀秵∨樯睢愤@兩部片子出來大賣錢,很多公司和電影人就繼續(xù)拍,大家都去向瓊瑤買小說版權了,這是第一波的瓊瑤電影熱潮,也把臺灣電影帶起來了。也因為這個原因,瓊瑤小說在海外、尤其東南亞都比較受歡迎。瓊瑤最后急了,因為她紅了,大家都買她的小說拍電影,寫小說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寫出來的,她來不及寫,沒東西可賣,最后她就來找我問:“李導演,你們中影買了我《六個夢》,里面一共七個短片故事,你們拍了兩個,還要不要再拍?”我說:“這要問老板龔弘”。她說你幫我問問,我說你自己去問。龔弘后來說:“我們不能只拍改編你小說的電影,剩下的幾個故事要慢慢拍”。瓊瑤說:“我現在來不及寫,我能不能買回來?”后來龔弘就將幾個故事退給她。瓊瑤后來就把這些故事都賣出去了,但外面的公司人可不會像中影公司這么認真拍,結果瓊瑤電影從票房保證逐漸變成了票房毒藥。
張燕:實際上,李導演不是第一個拍瓊瑤小說的,之前還有一部片叫《窗外》?!洞巴狻肥黔偓幾詡黧w的小說,其中有很多她真實的成長故事。1960年代中期,李導演從《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開始,引領了第一波瓊瑤電影潮流。而后到了1970年初,李導演又以一部《彩云飛》,成功引領了第二波瓊瑤電影潮流。
李行:瓊瑤從票房保證到票房毒藥以后,小說就沒人要了。后來我拍了自己最想拍的電影《秋決》,當時拍《秋決》是我們同仁成立的大眾電影公司投資的,大家把賺來的錢投到我身上,讓我拍自己想拍的東西,所以我的壓力很大。如果不賣錢,我就不再做導演。抱著這樣的決心拍《秋決》,最后效果很好,賣錢了,我跟我合作多年的編劇搭檔張永祥說:“《秋決》我們都拍成了,以后什么都可以拍”。接下來就有香港老板來投資,問我拍什么東西,說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后來我們到牧場去參觀,慢慢想故事,想到以南部牧場做背景的一個故事,但后來沒有成功。再后來,我們發(fā)現在臺灣很多女學生都喜歡看瓊瑤小說,我們決定拍一個以女學生為主角的電影,當時到第一女中、第二女中門口找女孩聊。有人建議說寫女學生故事最好的還是瓊瑤的《窗外》,《窗外》是瓊瑤寫自己的經驗。我去找瓊瑤買《窗外》,瓊瑤說不行,她說在我拍《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之前,就已經有人買了她這本小說的版權了。瓊瑤說自己的母親看了《窗外》以后,心里非常不舒服,怎么我在女兒心中是一個后媽的形象,從那開始母女之間有心結,好不容易平靜下來,你要拍《窗外》是不行的。最后,瓊瑤說給我拿一本我沒看過的小說《彩云飛》回去看??戳酥筮€比較喜歡,我就拍了《彩云飛》,這樣才有了瓊瑤電影第二波潮流。我拍《彩云飛》以后大賣錢,瓊瑤有了第一次失敗教訓后就不再賣給別人了,只賣給我,我一口氣拍了《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碧云天》等六部瓊瑤電影。瓊瑤小說都是不真實的,但她創(chuàng)作態(tài)度很好,她很謹慎地寫。她父親是研究歷史的,是我們臺灣師范學院的教授,她媽媽也是學文學的,所以瓊瑤的家學淵源,她寫作很好,就是不夠真實。后來我想不能被她“污染”,我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后來瓊瑤不再把小說賣給我以后,她自己成立公司,請別人拍她的戲。
張燕:您剛才提到電影《秋決》,《秋決》是一部非常有哲理性、很理想化的電影,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一個熊孩子殺人犯罪被關并將等到秋后要被處決,他的奶奶很縱容他,后來想救他卻實在是無計可施了,就把一個女孩子送到牢里去想延續(xù)香火。我覺得這個故事非常寫意,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變化,代表了男主人公的生命變化與價值覺醒,影像上也特別有中國畫的感覺。據說這部電影的劇本張永祥寫了十一稿,您還不滿意,直到后面必須得拍了,您才不得不接受。而且還有在臺灣影壇,只有李導演才能這么奢侈,分別找了柯俊雄、歐威等四個男演員用膠片拍攝來試戲才。為什么這個片子當時如此打動您,讓您這么執(zhí)著地來做這部電影?
李行:《秋決》是我自己最想拍的電影,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一部電影,就是一個死囚犯,他殺人關在監(jiān)獄里。過去死囚犯都是秋天處決,所以叫《秋決》,所以他犯罪以后要經過第二年秋天才處決,因此他經過春天,經過秋天,經過夏天,再到第二年秋天才處決。開始他想越獄,牢頭把他抓回來,他在牢里跟著季節(jié)轉變慢慢轉換,最后牢頭讓他跑他也不跑了,是寫這么一個故事?!肚餂Q》經過很好的宣傳,這個電影在香港、東南亞和臺灣都受到觀眾歡迎。
我合作過多個男演員??驴⌒凼俏遗摹秵∨樯睢窌r跟我合作,隨后我拍《貞節(jié)牌坊》,柯俊雄繼續(xù)合作。還有歐威,這兩個演員我覺得是臺灣非常好的演員。臺灣一般拍戲的時候,老導演過去的戲是不讓演員看的,我做導演以后我就給演員看,很多演員收工以后就走了,也不要看。但是他們兩個人真是愛看,看的時候他們就研究,所以他們兩個對自己表演有要求,他們會事先做準備工作,研究深入這個角色,導演再幫助他有好的演出。所以這兩個演員跟我在一起相處很好,像兄弟一樣。
在拍《秋決》以前,我們要幫助李翰祥度過“國聯”公司的難關。當時臺灣只有三家電影公司,“中影”主拍劇情片,“臺制”和“中制”偶爾拍劇情片,主拍新聞紀錄片,一家拍、一家獨大,沒有競爭對象。李翰祥因為黃梅調戲曲電影《梁山伯祝英臺》在臺灣大賣,帶動了臺灣觀影人口增長,也帶動了臺灣電影發(fā)展。所以李翰祥被臺灣“聯邦電影公司”和香港電懋公司合謀挖到臺灣,成立臺灣“國聯公司”,“國聯公司”是一家不錯的公司,它也有基本導演、基本演員,跟中影公司有一個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李翰祥和“國聯”是帶動臺灣電影發(fā)展很大的一個動力。但李翰祥是一個好的導演,卻不是一個好的經營者,所以“國聯公司”后來敗落,財務虧錢。那時候我們有三個義務幫他拍一部電影《喜怒哀樂》,所有演員來演不要錢,我們當初約好都以聊齋故事為題材。因為大家過去都是拍一部戲,而各拍1/4,我們在里面都有一點實驗性質,像白景瑞拍的《喜》,沒有一句對白;我自己拍的《哀》,這一段就是歐威和柯俊雄的太太。我為什么要提《喜怒哀樂》,歐威的造型就是那個時候《秋決》的,所以那時候拍《秋決》,《喜怒哀樂》的《哀》已經拍了。跟我合作很好的演員,希望大家都能爭取這個機會,柯俊雄也想來爭取,還有一個主演過《婉君表妹》里的王戎,他們都有一個競爭。其實是來捧場,不是柯俊雄就是歐威,這是他們兩個??驴⌒壅f哪怕你在《喜怒哀樂》的《哀》里已經給歐威造型了,但我也要爭取,結果造型出來以后,我們一看非常好,但不曉得到底該用誰?布景準備好了,我只能拖著,看哪一個更有決心。歐威有很多人來找他拍戲,他說我現在在等《秋決》這部戲決定是否我來演,如果你們能等就等,不能等就另請高明??驴⌒坶_始也是這樣,但到了后來,等了十天半個月一個月,柯俊雄來找他的人很多很多,沒有信心了,就去拍別的戲了。這個消息傳到我耳朵里,我就讓人通知柯俊雄說《秋決》的男主角定你啦。
張燕:導演,我覺得這事您做得不地道,您拖著不決定,實際上把球踢給兩位演員,臨了還給柯俊雄來了這么一手。
李行:呵呵。柯俊雄聽說《秋決》定他了就特意跑來問我,我說確實是真的,但他說現在已經拍別人的戲了。后來我就定了歐威。歐威對這部電影志在必得,雖然《喜怒哀樂》是他定的妝,他優(yōu)先考慮,但是很多人講,你當時沒有用柯俊雄,用歐威是對的。我就講因為你們看到最后成品是歐威演的,你們覺得歐威演得好。我說柯俊雄他造型也不錯。這兩個演員都是好演員,但柯俊雄的決心不像歐威那么志在必得。歐威演《秋決》以后,后來很快自己導了一部電影,導完以后他就尿毒癥過世了。
張燕:真的很可惜,臺灣電影少了一位好演員。
李行:歐威如果活著的話,我們接下來可能會拍一部戲。那時我們拍完《秋決》以后,有個小說作家找我,他說能不能請我拍這部戲,一定讓歐威來演。歐威也很高興,但他不幸過世了,如果要拍就需要另找一位歐威來演。直到1986年,我還一直在講,有機會我就要拍《跪在滾燙的石板上》,很多人都希望我拍這部戲,因為我要補《秋決》的遺憾,片中春夏秋冬自己在片廠搭景做出來的,我說我希望到真實的環(huán)境,那時候大陸沒開放就到韓國去,到日本去。我說講述的是廟門口一個人跪在那兒,求老和尚剃度他,秋天是秋天,夏天是夏天,秋天過去等夏天,等春天,等冬天。我自己一直想再拍這個戲,現在快九十歲的人,真有人出錢讓我來拍也拍不動了。
張燕:導演對電影的思考,真的是我們了解越多導演作品之后,越發(fā)會覺得深刻。導演,我個人有個看法不一定準確?。课铱戳四芏嚯娪爸?,覺得您1970年代中最出色的兩部電影,一部是《秋決》,另外一部是《汪洋中的一條船》,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而且很真實。這個影片不止在臺灣很轟動,而且在內地也上映了,請您講講這部影片的創(chuàng)作?
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是鄭豐喜的一部自傳文學作品,當年在臺灣小學生、中學生人手一冊。中影看中了這一點,中學生、小學生都讀的傳記,就是將來電影巨大的市場。正好那時我也沒瓊瑤電影拍了,我還要回到健康寫實,我就回到中影來拍《汪洋中的一條船》,影片拍起來很困難,因為鄭豐喜沒有腿,秦漢演這個角色,我們做的假腿,就是用替代的膠質來做,人的膚色跟假腳的膚色不吻合,花了很長時間。秦漢把腿綁起來,所以秦漢不戴假腿的時候用膝蓋跪著走。但那個小孩很難找,誰來演。我們后來到鄉(xiāng)間去找,找到一個賣野藥的,其實他樣子很丑,不像秦漢,但沒辦法,至少他能演,能適應來做。我們把他弄來以后給他綁腿,開始他也受不了,我們給他綁起來,讓他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地綁,覺得有希望,最后我們就定了他。現場拍的時候,給他綁這個腳就花很長時間,我們一個鏡頭拍完了以后,要拍下個鏡頭,我們就要松綁,松綁以后,我們打好光,位置走好,機器擺好,再給他綁。我們看小孩好辛苦,兩分鐘、三分鐘、四分鐘,最后五分鐘六分鐘,他實在受不了了,他說導演,我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演出得非常成功。他還騎腳踏車,他都是自己把腿綁起來的。后來《汪洋中的一條船》打開了臺灣的票房,到東南亞哪里都賣錢。
不過這個片子怎么來到大陸的,很奇怪?當時國民黨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怎么會賣到大陸來?大家就問中影發(fā)行的,說你們偷偷賣的嗎?他們說我們怎么會賣,后來才曉得是香港偷偷賣到大陸。我們底片在臺灣,在中影廠里,香港上映的時候他們拷貝很完整。后來大陸說我們是合法取得,不合法的是香港。我也很感激大陸電影界看過這部電影,還知道臺灣有個電影導演叫李行,說實話我感謝盜版的開放。所以我1990年到大陸來,很多人都說這是拍《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導演。
張燕:也是因為《汪洋中的一條船》陰差陽錯、非正常渠道引進到內地來,我們才看到您的作品和臺灣電影。實際上,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信號,讓兩岸電影之間的交流由您這部電影引起,并形成很大轟動。當然這部電影很成功,還有一個原因是林鳳嬌的表演,據說她是您最喜歡的女演員。
李行:林鳳嬌家庭背景很苦,她有姐姐,后面有妹妹,她五六歲就背著妹妹,她要帶妹妹。后來香港導演王星磊到臺灣拍了《潮州怒漢》,結果到香港上演的時候,香港最大的報紙《東方日報》馬老板是潮州人,義務幫《潮州怒漢》宣傳。宣傳時王星磊把林鳳嬌帶到香港做宣傳,馬老板說《潮州怒漢》根本沒戲,你糟蹋女演員。他把《潮州怒漢》捧出來以后,很賣錢,他把林鳳嬌介紹給我,他說李導演,我到臺灣成立馬氏公司要培植林鳳嬌,交給你。后來約了林鳳嬌見面,我記得在香港半島酒店,電影界人都在那兒喝茶,然后他們約林鳳嬌來介紹給我,然后我說你往前走、又叫她回來,一去一回決定了她的演員之路。當著人面很多人走路就不會走,但林鳳嬌走得很好。
林鳳嬌跟我拍了不少戲,但都沒有得到過金馬獎。最辛苦的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她很認真地演,但評判很失望。所以接下來她拍《小城故事》,她演啞巴?!缎〕枪适隆费萃暌院笏昧俗罴雅鹘牵芨吲d。接下來拍《原鄉(xiāng)人》的時候,她希望《原鄉(xiāng)人》人能夠更努力,那真是辛苦。她自己拿著木頭扛出來,那個木頭真的重得不得了,男人都扛不了,她扛著在樹林里跑,警察在后邊追,我們就把柱子破開,中間挖空再合起來。她很吃苦很認真地演。最后她本來想再拿一次金馬獎,結果落選了。她后來對表演很灰心。正好成龍到臺灣來拍電影,最后林鳳嬌跟他結合,龍鳳配,到現在都很好。
張燕:昨天臺灣影展開幕式上,導演聽到《小城故事》的歌曲就非常激動,還現場哼唱了幾句?!缎〕枪适隆肥悄B續(xù)拿到臺灣電影金馬獎,這部影片就像您之前拍瓊瑤電影那樣,用了很多明星,應該也是導演為臺灣電影工業(yè)所做的重要貢獻之一。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明星培養(yǎng),怎么找到鐘鎮(zhèn)濤,里面好像有故事?
李行:我想如果秦漢可以拍《小城故事》,那就沒有鐘鎮(zhèn)濤。鐘鎮(zhèn)濤爸爸跟我香港一個朋友是好朋友,很多年前介紹他?!缎〕枪适隆纺菚r候因為秦漢拍完了《原鄉(xiāng)人》以后,他就跟林青霞拍別的戲去了,我要拍《小城故事》沒有找到他,就想到找鐘鎮(zhèn)濤。那時鐘鎮(zhèn)濤頭發(fā)長得不得了,像潮流流行歌手,我說你頭發(fā)可不可以剪掉,他說可以。他志在必得演這個戲,來了以后,我把他頭發(fā)撩起來一看還可以,我就宣布明天《小城故事》男主角要過來,當著媒體讓他把頭發(fā)剪掉。剪掉以后,準備鄉(xiāng)下年輕人穿的衣服給他穿起來。然后我們副導演開始把他帶到鹿港去,讓他了解那個環(huán)境和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才有了《小城故事》。我這一生跟演員的合作都是朋友關系。阿B是我唯一簽約的人,跟他簽了三年,簽下來以后第一部就是《小城故事》,然后接著《早安臺北》。拍完了兩部戲以后,我還安排了他跟另外一個導演,結果拍《原鄉(xiāng)人》寫臺灣第一代鄉(xiāng)土作家鐘理和沒有用他,當時阿B想抗議,我說你跟導演抗議沒用,問說為什么,我說你將來就知道了。后來我安排他拍別的導演的戲,我就拍了《原鄉(xiāng)人》。后來時過境遷多年以后阿B來了,他沒有問,我直接告訴他為什么不讓演《原鄉(xiāng)人》,我說你缺少書卷氣。
張燕:導演您提到的影片《原鄉(xiāng)人》,包括《原鄉(xiāng)人》在內,您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典型地呈現您說的道統(tǒng)觀念,人與人、特別是父輩與子輩之間盡管有矛盾,但最后往往都非常和諧、非常包容,尤其是父子關系的描寫特別典型。您之前提過這是跟您的家庭有很大的關系,我想這也是理解您電影的一個重要方面。
李行:我成長在中國傳統(tǒng)的時代之下,專講中國倫理道德。我父親、母親、弟兄四個人,我排行老三。其實我母親的命運是沒有女孩子命的,家里四個壯丁,我二哥生下來以后,在我前面有一個姐姐,沒有長大就過世了,在我后面有一個妹妹,沒有生下來就夭折了。所以我母親對待兒媳婦,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很親。我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我們在上海,抗日戰(zhàn)爭開始前,因為父親工作關系,我們到了陜西西安,我現在講陜西話比西安人講得還好。侯孝賢他們在香港,要見到大陸電影,大家偷偷看。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帶我們去的就是中影公司那些做宣傳的,經過香港的國貨公司。他事先講好,我?guī)銈兂鋈ス浣?,我告訴你們快速通過,不要看旁邊國貨公司,那是共產黨的國貨公司不能看,有人照相,照相就回不去。那時候兩岸之間是這樣一個關系。
在我的電影里頭,父親是慈父,母親是嚴母。實際上,現實生活正好是相反的。我父親是嚴父,承擔所有事情,我母親是慈母,是成全。我父親說現在要到西安有工作做,你帶著孩子,他拍屁股就走了,我母親帶著我們四個孩子搭車,這就是我父親。所以我想父親母親在我電影里頭正好是相反的。我電影里母親是嚴厲的,父親是非常慈善的。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做。
另外,我今天還要講,1990年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次邀請臺灣代表團來,邀請我們臺灣導演協會,邀請我們老中青三代導演到這里來。我從1990年來了以后,一直到現在我沒有斷絕兩岸的交流,我有生之年,我要貢獻我的精力,為我們兩岸電影一直要奮斗,要推動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我聽很多朋友講華語電影,我說什么叫華語電影,就是中國電影,為什么叫華語電影,后來我想想也有道理,為了避免講國語電影。我在臺灣講,我拍的就是中國電影。我還要補充一下,我最后一部電影叫《唐山過臺灣》,《原鄉(xiāng)人》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就是《中國,我的故鄉(xiāng)》。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我說所有臺灣中國人都是來自唐山,中國就是我們的原鄉(xiāng)。
張燕:特別感謝李行導演,通過他的中國人表達了同為中國人這樣一種意識和身份認同。而且李行導演很深厚的表達,他也是當前兩岸電影文化交流的核心推動者,讓我們感覺到兩岸中國人真的血濃于水。真的特別感謝李行導演,為我們奉獻出特別多又好看的電影。
李行:我還想說明一下,在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年的時候,我做了一件事情,我就講兩岸中國的統(tǒng)一,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但電影可以先統(tǒng)一起來。因為我覺得在臺灣看到《中國電影史》沒有大陸,大陸的《中國電影史》沒有臺灣、也沒有香港,所以我一直主張《中國電影史》統(tǒng)一可以先做到,最后真的我做到了。原來構想《中國百年電影圖史》是2005年出版,但過程中兩岸三地有一些爭議,當時我的原則就是我們出版《中國百年電影圖史》就一定要只出繁體字一個版本。結果也做到了。不知道圖書館有沒有?
張燕:導演,很多學校圖書館都有,因為《中國百年電影圖史》第一次把中國電影史很完整地展現出來,已經是電影史研究的必備工具書啦。最后請您談談對當下臺灣電影現狀的看法?
李行:臺灣這八、九年近十年,有前途的導演很多。有一個導演鈕承澤拍了《軍中樂園》,《軍中樂園》是臺灣人到金門去當兵,當兵很苦悶,沒辦法發(fā)泄的時候,軍中樂園就是妓院。這部片子票房不太好,這個題材也肯定沒辦法到大陸來放映。我想帶年輕的臺灣導演到大陸來,讓他們多了解一下,他們應該多了解大陸。
大陸的市場,像周星弛《美人魚》,賣了三十多億,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在大陸市場的最高票房。我就不太喜歡。還有一個《捉妖記》,我覺得倒是有一些想法。當然,從商業(yè)觀點來講能賣錢,能激發(fā)大陸潛藏的市場觀眾的熱情,但還是應該拍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東西。還有我覺得《老炮兒》不錯,又能賣錢,又能讓大家體會到拍攝的動機,想跟大家說一些內容,今年這部影片要到臺灣去放映。謝謝大家!
張燕:特別感謝導演,近三個小時時間,李導演用他創(chuàng)作的數十部作品,給我們濃縮了臺灣電影史發(fā)展,也闡釋了臺灣電影理念、人文、傳統(tǒng),也表達了對當下大陸電影、臺灣電影的期待,還有對兩岸電影交流的展望。我們希望未來臺灣電影越來越好,大陸電影也越來越好,能夠實現李行堅持的道統(tǒng)理念,讓整個中國的電影既好看、又有內涵。我們也希望李行導演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What I Have Produced are Chinese Films:a Dialogue with Mr.Lee Hsing
ZHANG Yan1,Lee Hsing2
(1.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2.Taiwan)
J903
A
1671-444X(2016)03-0001-08
2016-05-15
張 燕(1976—),女,江蘇南通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電影史、韓國電影等;李 行(1930—),男,江蘇武進人,臺灣著名電影導演,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