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推類思想的模型論刻畫

2016-03-09 00:54:07
關鍵詞:同構性質哲學

潘 文 全

中國古代推類思想的模型論刻畫

潘 文 全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整體之間的推類思維,這些特點表現(xiàn)在先秦哲學、漢代哲學中,通過推類聯(lián)系兩類不同的事物,然后不斷的重復用推類聯(lián)系越來越多的事物,最后把整個天地人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本文運用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中的模型論思想,實現(xiàn)了對推類的邏輯刻畫,推動傳統(tǒng)邏輯的現(xiàn)代發(fā)展。

中國邏輯;思維方式;整體性;推類;模型論

作者潘文全,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南開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50)。

思維方式, 是指人們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和習慣等因素所構成的思考問題的程式和方法。它是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本質, 對人類的文化行為起著穩(wěn)定的支配作用。[1]P68比如說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演繹的、體系的思維方式,典型的是現(xiàn)代的形式邏輯,從幾個公理開始,通過一定的推理規(guī)則,從而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又具有一致性和完備性。[2]P96這種形式邏輯體系是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完美表現(xiàn),事實上從西方文明的開始處就彌漫著這種思維方式,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從理念推出整個世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牛頓物理學,近代德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特點,雖然中國哲學也是一種體系的哲學,而且是比西方哲學在更大意義上的體系,即天地人一體的體系,但是它還是有與西方哲學思維方式不同的一面,即在具體的推理上(這里的推理不僅僅指西方的演繹推理)不是演繹的,而是類比推理,通過類比推理聯(lián)系不同的事物,推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看成是直覺推理,然后通過類比推理建立起天地人的整個體系。

一、推類思維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的類比思維不是西方哲學思維方式中的演繹,演繹是從一個大概念推出小概念,而推類的定義是:如果兩個或者兩類事物在許多屬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們在其它屬性上也相同。這兩種事物的概念是外延的范圍比較模糊的,很難區(qū)分外延的大小。

在兩個事物之間相同的屬性的數(shù)量是不固定的,比如“形似”在漢字的發(fā)展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早期中國的符號比如大汶口陶器上刻畫符號,他們究竟是不是文字,現(xiàn)在還不能確定,但是甲骨文、銘文是極為成熟的文字,而中國文字的一個特點是象形,即字和客觀實在在形狀上是相似的,是從具體事物的形象中臨摹過來的,比如“日、月”這兩個字完全是模擬“日、月”的形狀的,它們是從圖畫抽象、規(guī)范、滋生而成的,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代中國文字的意義不是現(xiàn)代符號學的意義,文字被看成是客觀的,是和它代表的事物具有同樣“魔力”的,殷周的巫、史、卜就是通過操作文字進而操作宇宙,由于文字和外在的事物具有形的相似性,所以巫、史、卜通過這種相似性進行推類。[3]P130

這種類比的推類在先秦孟子的著作中表現(xiàn)得很多。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杯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把人性比作杞柳,把義比作杯棬,通過把杞柳做成杯棬來推類把人性變得仁義。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冊。是豈水這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盵4]P65這里又把人性推類成水流,通過水流的性質來推類人性是什么樣的。

《墨經》中有:“推類之難,說在類之大小?!盵5]P56“謂四足獸,牛與,馬與,無不盡與,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則誤。”這里說的說就在事物推類的過程中,要注意事物類的大小關系,否則有可能出現(xiàn)類推錯誤。[6]P98

《呂氏春秋》在討論季節(jié)生死的問題也廣泛使用推類?!秴问洗呵铩钒凑斩灸Y、寒冷、黑暗、幽閉的聯(lián)想,討論了死的話題,討論了人的生命周期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的問題。首先是死后的節(jié)葬,《節(jié)喪》中說圣人應該知生知死,懂得順應自然而養(yǎng)生、知死,“凡生于天地之間必有死”,人有親情所以有葬,“葬也者,藏也”,就像冬天的收藏一樣。[7]P657

推類的思想在漢代的讖緯之學發(fā)展到了極致,以至于產生很多現(xiàn)在看起來奇怪的推理。董仲舒在《王制》中把“七教”(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朋友、賓客與)與陰陽五行相配,提出了配合陰陽的“三綱”,三綱和陰陽相類比,夫妻關系夫為陽妻為陰,父子關系父為陽子為陰,君臣關系君為陽臣為陰。還有類比五行的“五?!?。在《白虎通》的《五行》中進一步把五行配四季四方,用陰陽消長解釋四季四方的運行,并把人對于五行的一些感受與聯(lián)想推廣開來。

“火者陽也,尊,故上。水者陰也,卑,故下?!?/p>

“木者少陽,金者少陰,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從革?!?/p>

“土者最大,苞含物,將生者出,將歸者入,不嫌清濁為萬物?!盵8]P169

還接受了傳統(tǒng)的說法,以火與苦、南方、長養(yǎng)相配,水與咸、北方、堅固相配,木與東方、酸、生相配,金與西方、辛相配,土與中央、甘、主相配。在這里金木水火土與五方、五位有多大的關系,至少以現(xiàn)代的視角來看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在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中,僅僅通過數(shù)目的相似就能通過推類推論出他們具有一種必然的關系,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非必然的歸納邏輯思想。

二、整體性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比較起來也是一種體系哲學,而且是一種更大的體系,即天人合一[9],整個天地人被囊括在一個整體之中,與西方的分科之學是不同的,不論是天文歷法還是軍事社會乃至家庭倫理都包括在這里面。

在殷周之際知識系統(tǒng)主要是:星占歷算之學、整頓人間秩序的祭祀儀軌之學、醫(yī)藥之學,掌握這些知識的叫巫、史、卜、祝,他們是中國古代第一批知識者,他們的職能是在天地人神之間起溝通作用,他們擁有一套“通神”的知識和技術,對各種儀式禮法有豐富的了解,以儀式為中介,將神鬼與人間聯(lián)系起來,在這里就可以看出在文明的早期第一批知識分子就已經把天地人看成是一個整體了。

在先秦時代“道術為天下裂”產生了很多深刻的思想,隨著秦統(tǒng)一六國,思想也在逐漸融合,在以后的歷史中都在遵循這種思想?!秴问洗呵铩吩O計了一種把所有知識都涵蓋進來的框架,它以“十二紀”為基本框架,按照天道循環(huán)變化,以四季十二月為綱,體驗陰陽消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東藏”的聯(lián)想,將天象、物候、農事、政事、人事聯(lián)系起來,用戰(zhàn)國以后反復用到“天道”“人道”“世道”之間“同源同構互感”的關系,綜合各種思想,知識和技術,設計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系統(tǒng)。這里的同源同構互感就上面提到的推類,在天道即自然宇宙的知識、人道即社會的知識之間跨度是很大的,但是社會的知識必須要到天道中去尋找合理性依據(jù),必須跨越這一步,這一步跨越用演繹推理是很難的,但是用推類就顯得容易自然。比如春天是生的季節(jié),孟春是萬物復蘇的開端,所以推類人的生存也有開端,那么要把人的生存放在一年的開端來討論,生是順應自然秩序,所以人的生也要符合這個開端,過度的追求安逸、強大則違背了天,不符合開端,如果過分克制也是違逆自然,這樣就將自然的這種品格投射到人間,人道也在天道這里找到合理性依據(jù),跨越了人道和天道的鴻溝。

《春秋繁露》還是延續(xù)這種思維方式,溝通天與人的關系,所不同的是《春秋繁露》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體系,而且更多的是為意識形態(tài)辯護。在《春秋繁露》中天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運行的天穹,而且倫理的終極依據(jù)也是天。天的中心與本源是“元”、“一”,它不僅是社會政治合理性的依據(jù),也是人成為人的本原和依據(jù)。人是天的投影,人的身軀也是仿效天的產物,頭如天圓,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風氣,骨節(jié)合天數(shù),大骨節(jié)合月數(shù),五臟對應五行,四肢如四季,眨眼如晝夜。可以看到這里的過渡也是推類。陰陽與善惡、刑德相配,人有善有惡,政治也就有刑有德,就連災害都和陰陽聯(lián)系起來,大旱就是陽盛陰衰,大水就是陰盛陽衰。陰陽又和四季相配,四季又和五行相對,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思路,陰陽五行被類比到了社會治理中、人倫道德行為中,比如天文對應人的配飾,“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10]P793

要在中國哲學的史料上,對中國哲學思維方式有一個整體的描述是很難的,在古代的類書中:漢代的《漢書·藝文志》、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從這些類書的編輯中也可以看到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整體性特點,雖然他們的具體編排有差異,但是從整體上都遵從天地人的體系。比如唐代《藝文類聚》簡化的目錄:天部、地部、帝王部、人部、器物部等。在這個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是怎么描述怎么理解面前的世界的,他們從象征時間和空間的天地開始,天地被放在最開始的位置,在《周易》、《尚書》、《爾雅》都是如此,天地是知識世界中的一個基本的依據(jù),天地一起構成了人類生活的宇宙,天地的變化構成了人世的時間秩序,于是有了歲時,春夏秋冬和各種節(jié)氣把人世的時間分割成若干段,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不僅對應五行五方五德,暗示各種政治性的意義,暗示人間秩序的變遷,而且也暗示了生活倫理的規(guī)則,這樣天地就成為了一切秩序的合理性來源。當天地被作為終極依據(jù)確立后,接下來就是帝王,帝王是人間的主宰,向下治理百姓,向上受天意的制約,所以帝王成為了溝通天地的關鍵性橋梁,類似的思想表現(xiàn)在殷周的巫、卜、史、祝上。帝王統(tǒng)治的是人,那么接下來就是人,人部描述了人的生理、行為、道德、倫理以及禮樂的知識。全書最后被收錄的是自然世界的各種知識。在這個宏大的體系中有幾個關鍵的過渡都是通過推類實現(xiàn)的,比如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類比五行五方五德,就從自然世界過渡到社會倫理。

通過推類思維建立起了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之間的關系,然后用同樣的思維方式重復下去就能建立關系鏈條,一條一條的關系鏈條組合成一張大網,這張大網把宇宙自然人類社會都包涵在里面,構成了天地人這個整體。

三、模型論對推類的分析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中國傳統(tǒng)邏輯推理的過程,首先我們確定一種認識對象,這就是類,這個類以一個整體為單位而被我們關注,比如上文提到的天道、人道、五行、五方、五德等,處于這種認識中的類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我們可以看到當認識對象是自然宇宙時,這個整體的絕對范圍很大,但是當認識對象是人時這個絕對的范圍又很小,任何對象的范圍的絕對大小服從于所處理的對象,具有隨意性。也就是具有這種隨意性,我們的認識才能遍歷所有的對象。當我們需要去認識論證某個陌生的對象即類時,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通常引用其它的類來做論證,這種類是我們熟悉的,而需要去論證的類是我們不熟悉的,這就是從已知的信息通過論證去得到未知的信息,這個過程就是實現(xiàn)了類之間的跨越,這時我們就需要推類了。

這種思想正好是模型論中模型之間相互比較的思想,表達為互模擬、相似映射、同態(tài)、同構、框架同構等,其中的核心概念是同構,其他概念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加強或者削弱。首先引入結構的一般定義,令M=,其中D是論域的集合,表現(xiàn)為我們的認識對象,不同的M它的個數(shù)不限,所以D是一個整體,R是D中元素之間的關系或者性質的集合?,F(xiàn)在令M1=,M2=,我們說在M1和M2函數(shù)g當且僅當滿足下述條件:

1.在M1中,對于D1中的任意元素b1……b2和R1中任意的一個關系R,滿足R(b1……b2)當且僅當在M2中滿足R(g(b1)……g(b2)),也就是說在第一個模型中的任意個元素之間存在一個關系,那么通過函數(shù)g的作用,在第二模型中,相關元素之間也存在這個關系。

2.在M1中,對于D1中的任意元素b1……b2和R1中任意的一個函數(shù)F,g(F(b1……b2))的值等于在M2中F(g(b1)……g(b2))的值。這一條是第一條的特殊化,因為函數(shù)運算也是一種關系,但是在數(shù)學中把它單獨列出來考慮。

3.對于M1的D1中的任意元素bi,通過函數(shù)g作用,在M2中與bi相對于的元素就是g(bi)。也就是兩個模型之間的論域中元素存在一一對應。[11]P111

有了上面的定義,我們就可以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邏輯中的推類思想了,我們把一個類看成是一個模型的論域,所以具有整體性,把類的外延的個體之間所有的性質看成是模型中集合R,而推類就是上述的同構函數(shù)g。如果我們知道了在其中一個模型中具有某個性質,那么通過g,就可以得到第二個模型中的元素之間也具有同樣的性質,這就在模型論中刻畫了推類思想。

比如上文《春秋繁露》中例子,我們用模型的方法來刻畫這個例子的推類,首先用兩個模型分別表示天與人,然后同構表示天與人之間的推類。令M1=表示天,其中D1={日,月,春,夏,秋,冬,風,氣,天數(shù),月數(shù)等},它表示天所具有的組成元素,R1={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表示D1中個體的性質或者個體之間的關系。令M2=表示人,其中D2={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頭,耳,目,鼻,口,骨節(jié),大骨節(jié),五臟,四肢……},令同構g表示推類。用上述定義中的第三條,那么得到頭對應天,耳目對應日月,鼻口對應風氣,骨節(jié)對應天數(shù),大骨節(jié)對應月數(shù),五臟對應五行,四肢對應四季,眨眼對應晝夜。在古時候我們通過經驗觀察可以得到很多關于天的性質,但是對人本身的研究比不上對天的研究,這時通過對天即M1進行推類,那么可以得到人即M2的信息,也就說得到R2中的信息,比如天即M1中的春具有生長的性質,通過推類即g得知人即M2中的少年也具有生長的性質,而且在春天萬物復蘇朝氣蓬勃,那么通過推類g得到少年也是欣欣向榮的,類似地,得知了天中的元素夏、秋、冬分別具有夏長、秋收、冬藏等性質,通過推類g得到,人在青年的時候具有一往無前的性質,在中年收獲成功的性質,在老年具有養(yǎng)生保健的性質。而這些都是R2中的性質,所以通過推類從天的信息可以得出人的信息。

通過這種刻畫也能解釋推類中的謬誤?!赌洝酚校骸巴祁愔y,說在類之大小。”[12]P102“謂四足獸,牛與,馬與,無不盡與,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則誤。”這里就給出了推類中謬誤的一個來源是類的大小不同,從大類推小類有可能出現(xiàn)謬誤,這種模型的視角來考慮的話,就是說D1中的個體數(shù)量大于D2中的個體數(shù)量,那么D1中就具有D2沒有的特殊個體,因此由這些特殊個體具有某種性質,當然不能通過g得到D2中的個體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此外推類作為一種歸納推理,它的謬誤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即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類之間進行推類,也就是說R1和R2中的性質完全不同,那么當然不能用推類g而得到真的結論,比如用“烏鴉反哺”來論證人應該孝順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推類,令M1=表示烏鴉的模型,其中D1={烏鴉},R1={烏鴉反哺的性質},M2=表示人的模型,其中D2={人},那么通過推類g得到R2={人具有孝的性質}就不是一個充分的論證,因為R1={烏鴉反哺的性質}與R2={人具有孝的性質}是很不一樣的,烏鴉反哺僅僅是一種動物本能的性質,是必然的,而人的孝是一種自由意志。如果這個推論是真的,那么社會上就不會存在不孝的例子。

為什么上述烏鴉反哺的例子又被廣泛地認為是合理地呢?問題的答案在于推類是一種歸納推理,上述由同構所刻畫的推類是一種最嚴格的推類,它完全能保證得到必然真的結論,所以在數(shù)學上凡是具有同構性質的兩個結構都是等價的,但是在推類中這種情況極其少見,在大部分情況下,推類是在不完全等價的情況下做出的,所以這些得到的結論不是必然真的,那么這時還能用同構的思想來刻畫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本節(jié)開始我們引入了一列概念,其中同構是核心概念,在這個概念基礎上可以加強成相互映射,也可以弱化成互模擬,甚至于通過模型擴展即初始等價的概念就能回答這個問題。比如令M1=表示方位的模型,其中D1={方位},R1={東,西,南,北,中},M2=表示人的模型,其中D2={人},R2={仁,義,禮,智,信},傳統(tǒng)的推類認為東對應仁、南對應義、中對應禮、西對應智、北對應信。在這兩個模型中,可以說表示方位的性質不止東西南北中,表示人的性質也不止仁義禮智信,但是這種推類仍然是合理的,因為這兩個模型在這五對之間是能夠實現(xiàn)同構,也就是說這五對性質在兩個模型中同真同假,不論我們往M1或者M2中加入多少個元素或者多少性質,這其中推類都成立。這就是初始等價的思想,這就能解釋在傳統(tǒng)文獻中,不論是傳統(tǒng)邏輯還是文學作品,用這種推類所進行的論證能夠被接受同時也能得到實踐的驗證的原因。

但是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模型之間,即不同的類之間,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去判定它們是否是同構的或者初始等價,那么就不能判定選取那一個類去進行推類更加的合理,所以推類有時候得出不合理的結論,這就說明了推類具有歸納邏輯的特點——非單調性,增加前提可能改變結論。

四、結論

推類在中國傳統(tǒng)邏輯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核心,甚至也是當前人們日用而不知的一種論證方式。通過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的模型論中的模型相互比較的思想,可以實現(xiàn)對推類的現(xiàn)代闡釋,通過這種解讀,可以精細化推類的思想,實現(xiàn)中西邏輯思想的融合,進而推進傳統(tǒng)中國邏輯的發(fā)展。

[1]蒙培元.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A.G.哈密爾頓.數(shù)學家的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4]朱熹注.孟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高亨.墨經校詮[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張曉芒.中國邏輯思想史專題[M].南開大學哲學系邏輯學碩士生課程講義.

[7](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9]劉宗賢.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的反思——談中國哲學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統(tǒng)一的特點[J].社會科學,1988.05.001.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1]KENIG H P.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LOGIC-MENDELSON[M].E[J]. 1968.

[12]高亨.墨經校詮[M].北京:中華書局,1962.

責任編輯:陳 剛

ModelTheoriesonAncientChineseInferences

PAN Wenquan

The thinking way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re inferences between wholes, which were shown in Pre-Qin philosophy and Han Dynasty philosophy. The models start from associating two diverse things and then proceed to repeatedly make inferences between more and more things, and eventually link the heaven and earth as a who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a picture of inferences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modern mathematical logic mode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ogic.

Chinese logic; thinking way; whole; inference; model theory

B81

A

1003-6644(2016)03-0113-07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xiàn)代歸納邏輯的新發(fā)展、理論前沿與與應用研究”[編號:15ZDB018];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于邏輯視域的認知研究”[編號:11AZD056]。

猜你喜歡
同構性質哲學
巧用同構法解決壓軸題
隨機變量的分布列性質的應用
指對同構法巧妙處理導數(shù)題
同構式——解決ex、ln x混合型試題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數(shù)教學中關于同構的注記
完全平方數(shù)的性質及其應用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九點圓的性質和應用
厲害了,我的性質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固镇县| 南宫市| 桂东县| 乐业县| 江山市| 馆陶县| 沙河市| 桂阳县| 新绛县| 筠连县| 桃园县| 中方县| 大丰市| 白朗县| 桦甸市| 定南县| 潜江市| 石泉县| 沙河市| 乐平市| 江都市| 明水县| 鄱阳县| 周宁县| 长汀县| 开封县| 孝义市| 石嘴山市| 怀来县| 洱源县| 上蔡县| 磴口县| 绵阳市| 昌图县| 大姚县| 偃师市| 游戏| 云霄县| 荆州市| 东源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