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聲祥
讀陳海燕老師的教育漫筆《右手粉筆左手書》,感嘆陳老師教育生活那樣的有滋有味,有情有意。在職業(yè)倦怠肆意吞噬教育激情的今天,從教20多年的陳老師,仍保持著蓬勃的激情。教育在她,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而是充滿創(chuàng)造,新意迭出的美好遇見??此破降瓱o奇的教育生活,陳老師過得綺麗多姿。那是因為陳老師的生活不僅有課堂教學,還有——
與學生亦師亦友的精神交流。陳老師支教時,在鄉(xiāng)間漫步,和學生皮聰聰偶遇,邊走邊聊,越聊越親熱。一路上,他們比著背課文,講故事,像好朋友一樣牽起手。陳老師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男生,內心情感竟然非常豐沛。僅從課堂上觀察學生,會遮蔽學生多少優(yōu)秀品質、良善情懷啊。這讓陳老師深有感觸,也改變著她的學生觀。
和學生心靈溝通是雙向的精神享受,需要用心撿拾。陳老師足夠細心。一段時間,她在課余夸學生,逮著一個夸一個。夸學生,把自信送給學生,把好的心情留給自己,縮短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陳老師也足夠有耐心。一個學生寫了篇玩螞蟻的日記。陳老師一看,愣住了。學生用盡方法折磨螞蟻,最后還要讀者猜,32號螞蟻將會是什么命運,是逃生,還是處死?學生怎么這么殘酷?陳老師沒有直接痛斥學生,而是接著學生的日記寫續(xù)集,寫出螞蟻的命運和心聲。陳老師寫一集,學生接著寫一集。接連10個回合,學生終于悔悟。不寫了,放螞蟻回家吧。她把批閱學生日記,當成心靈對話,非常享受,樂此不疲。
陳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有文字往返,面談交心,還善用肢體語言,一個擁抱,一次牽手,讓師生之間心心相知,親密無間。她收獲著為師的感動和幸福。送教下鄉(xiāng)一個星期,返校后,學生像迎候親人一樣,把她簇擁進教室,黑板上寫著“歡迎回家!”全班學生齊聲歡呼。在陳老師的帶領下,班級就像大家庭一樣溫馨美好。教室不是例行公事、販賣知識的學店,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他們有一份精神的牽絆。望著教室,她曾癡癡地想,國家不給工資,也要來上班。
溫潤多姿的文化生活。陳老師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讓她從學生時代起就喜愛讀書。讀師范,摘抄本就有一大摞。從教后,一直讀書不輟,她愛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那點之乎者也、平平仄仄的舊時月色為精神打底。隨身攜帶古詩小集,走路也背詩。兒童文學、繪本、童話,她喜歡。讀《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歷,深味其豐富的內涵,感慨很多。她看到了自己,成長過程的每一處痛都浮在眼前。
她讀書,并且用自己讀書的熱忱感染學生,致力于把讀書的種子撒播到學生中去。堅持師生共讀,引領學生品味童書的精妙。在文學的殿堂里,有師生攜手漫步的身影。利用零碎時間背詩的經歷,當作學詩的秘籍傳授給學生,學生得其真?zhèn)鳎娂娦Х?,“一日一詩”一路持續(xù)。
陳老師愛寫詩,愛朗誦,參加地方上的詩歌大賽,朗誦大賽,屢屢斬獲佳績。用文學藝術滋養(yǎng)教育人生,我們看到了屬于教師的那份自足、超拔與優(yōu)雅。
與文友的酬唱應和也是生活一景。書中有一篇《4月23日》,記敘的是某年4月23日一整天的工作情況。一天的工作日程,滿滿當當。一件事接著另一件事,風風火火,馬不停蹄,時間精確到分。其中一件事,駕車送丁慈礦老師到高鐵站。在車上和丁老師背詩詞,對對子,歡聲笑語,陶醉忘情。誰能想到她是緊張忙碌著的呢?充滿勞績,又詩意棲居,不就是這樣的嗎?
開放靈動的教研生態(tài)。陳老師筆下有著令人艷羨的教研生態(tài)?!段覐慕M里來》講述的是陳老師在教研組的教研生活。學校重視教研,教師癡迷教研。組里的教師覺得,與其空洞地研究教法學法,不如先扎扎實實把課文讀好。索性開始朗讀,賽讀,讀后互相評議,贊賞、指瑕、建議、示范,大家傾情投入,其樂融融,場面熱烈。沒有敷衍應付的心不在焉,有的是心動行動的燃情歲月。
組建“小語”同人圈。當了培訓教師后,陳老師組建小語群,把本區(qū)的年輕教師團結在一起。大家有成果一起分享,有任務共同分擔,抱團取暖,互相鼓舞,結成小語研究共同體。
陳老師說,培訓不僅是專業(yè)成長的加油站,更應該是一線教師舒緩身心的療養(yǎng)站。于是,在培訓期間,有了教師健身操,每日一歌,每天做操,唱歌,“小語人”意興飛揚。交流、探討,思想碰撞,砥礪成長。談教學,研新課,磨文章,事事順暢快意。拓展研訓足跡,請來全國名師傳道授業(yè),讓教育的視界更加深遠。開展“文化尋訪”,聆聽大師沉寂的遺響,讓心靈增添一份沉沉的思量。
陳海燕老師過著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因為完整,倍感豐腴,滋潤。細細品讀,有如逢著一流清泉,叮咚作響,飛花濺玉,一路歡歌向前……讀罷掩卷,同樣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為什么我們沒有感受到歲月如歌,為什么我們享受不到成長的快意滿足?那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止于課堂教書,沒有在課余和學生精神交流,知識在傳遞過程中,衰減了溫暖對方和照亮自己的能量;那是因為,我們的視野局限于課本,一葉障目,不見了身外蘊含無盡的文化大森林,漸漸源泉枯竭,再也沒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從容曼妙;那還可能因為,我們小環(huán)境的教研空氣稀薄,教研生態(tài)不佳,暫時沒有逢著一片適合自己的陽光地帶……與其抱怨環(huán)境,不如改變自己。有句話說,踮起腳來,就會離陽光更近些。不錯,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應該是一種奢侈的夢想,從自己能夠做的做起,就能改變自己,影響他人,成就教育的幸福。
(作者單位:公安縣甘家廠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