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明
(馬來西亞戲劇圖書館,馬來西亞 吉隆坡 56100)
?
素描湯顯祖劇作在馬來亞時期
沈國明
(馬來西亞戲劇圖書館,馬來西亞 吉隆坡 56100)
馬來亞在1957年國家爭取獨立前,華裔一度超過全國人口的40%,華人成為各種族人口中最多的族群之一。華人從19世紀至20世紀初,逐步在全馬各地興辦華文學校,其中包括小學和中學,并且興辦多種華文報紙,吸引了許多中國大陸文人南來馬來亞,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其中,中國戲曲也不例外。湯顯祖的劇作,不僅成為馬來亞熱愛中國戲曲的民眾耳熟能詳?shù)膭∧?,同時也成為學校教科書不可或缺的教學內(nèi)容。湯顯祖的劇作不僅是戲曲中的經(jīng)典名著,同時,故事中的凄美、深情與夢幻,無疑起著撫慰海外華僑無數(shù)人的心靈。
湯顯祖;馬來亞;華僑;牡丹亭
沈國明.素描湯顯祖劇作在馬來亞時期.[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3):299-302.
Shen Guo-ming.Introductory of Tang’s drama in Malay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3):299-302.
馬來西亞在1963年成立之前,通稱為“馬來亞”。在1957年馬來亞獨立前曾被英國統(tǒng)治,因此,在19世紀初通稱為英屬馬來亞。馬來亞半島位于泰國南部,西邊隔著馬六甲海峽即印尼蘇門答臘島,東為南中國海,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之前,新馬不分家,并且同樣屬于英殖民地政府管轄。此外,馬來亞在19世紀初也被中國人通稱為下“南洋”的主要地點。如果追溯馬來亞華人的歷史,可以推測到明朝以前,而鄭和七次下西洋中,馬六甲便是路途中的一站。
在19世紀末,隨著錫礦的開采以及種植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時,中國各省人民面臨戰(zhàn)亂、天災、疾病和饑餓等問題,特別是南部的省份如廣東省、福建省等,紛紛選擇下南洋當“苦力”乞討生活。如此一來,馬來亞許多地方如新加坡、柔佛、馬六甲、森美蘭、吉隆坡、霹靂、檳城等,逐漸被帶動發(fā)展起來。當?shù)厝A僑僑領為了保護華僑,也開始有意識地成立會館、鄉(xiāng)團組織提供資訊、咨詢和福利,并且開辦學校、報社等提高華僑人民的智識。
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馬來亞在中國新文學和文藝的發(fā)展上,劃時代性地繼續(xù)推進。在各會館、鄉(xiāng)團、書報社和幫會的推動下,如廣府幫、客家?guī)?、福建幫等,甚至是早已落戶馬來亞而又不熟悉華語和華文的峇峇娘惹*即華僑與馬來亞當?shù)厝送ɑ?,男性稱峇峇,女性則稱娘惹。,也支持華文學校的建設。20年代的馬來亞,華僑學校達300多所,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1]。而華文報章方面,不管是維新派或革命派,如《叻報》《中興日報》《南洋總匯報》《陽明報》《南僑日報》《南洋商報》等等,紛紛出版發(fā)行,帶動了馬來亞華僑教育和文明的發(fā)展。
所以,在華僑先賢的努力和推動下,社會、經(jīng)濟、教育、文化、語言等得到了發(fā)展。因此,中國古典文學也必然成為當?shù)厮匾?。甚至擅長于福建閩南語、馬來語和英語,卻不大會說華語的峇峇與娘惹,他們也熱愛中國古典文學。
根據(jù)1941年馬來亞的人口統(tǒng)計,在500多萬人口中,華人占237萬多人,馬來人占227萬多人,印度人占74萬多人[2]。因此,馬來亞華僑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建設發(fā)展、民族的醒覺意識等,促進了中國古典文學在馬來亞的發(fā)展。
隨著華僑學校在馬來亞逐漸普及,許多來自中國的文學作品也開始逐漸在馬來亞各地流通。這些書籍主要通過新加坡港口運抵馬來亞各地。在1926年1月6日,當?shù)刂摹赌涎笊虉蟆肪涂且粍t來自“中華書局”廣告,廣告內(nèi)容為大批新書已經(jīng)運抵馬來亞,其中,在戲曲方面就有《牡丹亭》和《桃花扇》。而當時售賣價格約叻幣1元5角(約15元舊國幣折當時叻幣1元)。中華書局設于新加坡大馬路。*《南洋商報》,1926年1月6日,10版。這則廣告,徹底地表現(xiàn)了1920年代,馬來亞華僑的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修養(yǎng)的渴望逐漸提高。
在《南洋商報》商余雜志中,由翤伯編纂刊載了中國歷代文學變遷概述,其中,《牡丹亭》也是重點介紹之一作品。*《南洋商報》,1926年2月9日,18版。它補充了華僑社會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普遍認識。另外,簡俊清的專欄“椰甫軒隨筆”,也分別在1951年9月24和25日連載湯顯祖與《牡丹亭》傳奇,除了介紹湯顯祖的生平,也介紹劇作《牡丹亭》。1957年7月3日,谷茀寫了一篇《玉茗堂》,介紹了玉茗是山茶的別名,古人因為它性子耐寒,花期自冬至春能支持很久,常常拿它比喻士大夫的操守,又因為它開花時的花不多,而又飽受霜雪之欺,有些在名場不得意的人,就引以比喻自己的被排斥。玉茗堂是湯顯祖給自己寓廬所起的名字。*《南洋商報》,1957年7月3日,14版。另外,作者懷玉也在1959年9月19日,在《南洋商報》寫了《牡丹亭的哀艷故事》,根據(jù)明史分享了兩則故事,即鳳鈿因為《牡丹亭》仰慕湯顯祖,透過其婢女四處尋找湯顯祖的下落,當湯顯祖知道有這樣一位女子欽慕他時,便趕緊到鳳鈿家,發(fā)現(xiàn)她因思念過度患了重病,而在湯氏抵步之前一月死了;另一則故事則是有個漂亮又聰明的女子,讀了湯氏所作的《牡丹亭》,決定非湯不嫁,當知道湯氏是一個老頭子時,設宴招待湯氏,并且恨自己生得晚,最后投江自盡。*《南洋商報》,1959年9月19日,16版。
馬來亞淪陷被日本統(tǒng)治期間,所有的華僑學校都被迫關閉,報社、社團組織等也被迫停止操作。1945年9月份,日本投降后,英國重回馬來亞殖民,并且對華僑實行遣送回中國的高壓政策。1957年,馬來亞聯(lián)合邦在三大民族(馬來裔、華裔和印裔)的爭取下,從英殖民政府取得獨立。當年,《南洋商報》在一則新聞報導指出:中國江西省文藝界準備11月12日在南昌舉行湯顯祖逝世340周年紀念會,并舉行為時一周的紀念活動;由江西省某劇團演出《牡丹亭》一劇,同時還將舉辦有關湯氏的生平展覽會、出紀念特刊。另外還將邀請北京、上海兩地著名表演藝術家,到南昌演出湯氏名作。*僑鄉(xiāng)簡訊,南洋商報1957年11月19日,3版。馬來亞獨立了,但華裔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中華文化的關注。
隨著政局的變化,戲劇運動的發(fā)展在馬來亞達到了“空前絕后”的盛世。1950至1960年代期間,也有過高潮。由于當時許多戲劇工作者與馬來亞共產(chǎn)黨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應用戲劇來動員民眾,達到反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的目的,這引起當局的高度關注。195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將許多中國出版的戲劇類書籍列為禁書,禁書的名單包括:《關漢卿戲曲選》《戲曲集本選集(上)》《戲曲集本選集(下)》《梅蘭芳戲劇散論》《宋朝劇作選》《田漢劇作選》《上海屋檐下》《百花集》《百花續(xù)集》《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劇本、導演、演員》《于伶劇作選》*《南洋商報》,1961年6月22日,6版。等。
1961年,星馬藝人關新藝(原名王裕豐),便被指在香港購買了以上12本禁書,藏在行李箱內(nèi)托友人陳振富(譯音)運入新加坡,觸犯不良刊物法令,遭控于第七推事庭。關新藝矢口否認有罪,并聘請謝若敬律師代辨。⑥由此顯示,當時政府不僅對于話劇采取高壓政策,古典戲曲方面也采取嚴厲的措施壓制在馬來亞通行。
幸運地,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卻沒有列入禁書的行列。1959年5月25日,《南洋商報》第7版刊登了一則信息,指出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部分出版物豁免禁止輸入,湯顯祖的《牡丹亭》便是名單內(nèi)之一。
隨著馬來亞華僑堅定不移地爭取華文教育的生存空間,華文教育得到華人社會的普遍支持,在艱苦奮斗中得到了發(fā)展的延續(xù)。此外,華文報章也一直扮演著傳播社會信息、推動與發(fā)揚中華文化的“角色”。馬來亞華人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也有所認識,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特別受華僑讀者的關注。1936年春季,《牡丹亭》在歐洲維也納上演,報導中指出:
《牡丹亭》在奧京維也納上演。該劇團是由德國人洪濤生教授領導,主角杜麗娘則為雍露茜女士所扮演,這一劇團,1935年也在上海蘭星大戲院演過牡丹亭,當時,得著許多人的好評,于去年夏間,自北平啟程,到德國開映,現(xiàn)在,又從德國到奧國的維也納,是在維也納的霍夫堡戲院開演。中國的戲劇在維也納開演,此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為了好奇心的原故……*《南洋商報》 1936年2月21日,24版。
1955年4月16日,霹靂,金寶貝花村大觀戲院,為公立學校游藝會籌募經(jīng)費,演出《夢魂相會牡丹亭》演唱者為許彩屏和素娥。*《南洋商報》,1955年4月20日,11版。1957年3月11日,吉隆坡廣州臺呈獻粵劇《牡丹亭·驚夢》;*《南洋商報》,1957年3月11日,12版。1958年4月23日,馬來亞半島中部霹靂州怡保銀禧園星光臺,演出粵劇《牡丹亭·驚夢》。*《南洋商報》,1958年4月23日,12版。
根據(jù)南洋商報的報導*吡業(yè)馀音樂社社慶游藝會演出成功牡丹亭驚夢一劇獲得好評,《南洋商報》,1960年2月29日,11版。,1960年2月27日,吡叻州業(yè)余音樂社為慶祝該社創(chuàng)立六周年紀念,在怡保銀禧園月光臺舉行歌劇游藝大會,并邀請社團代表,社會名流等蒞場參觀,以感謝過去對該社的支持?!赌档ねぁん@夢》先后上演三幕,情節(jié)離奇,緊扣人心。尤其演出者無論唱功做作,都有良好的表現(xiàn),加上布景迫真,增強劇中環(huán)境之氣氛,獲得一致好評。該社社長鄺翠群女士此次粉墨登臺,反串《牡丹亭》一劇中秀才柳夢梅一角,能把握劇中人之性格,刻畫出一個書生所具有優(yōu)雅風度,在表現(xiàn)上更是瀟灑自然,英俊脫俗。鄺女士擅唱子喉,工韻俱佳,使人并無柳夢梅一角系易釵而弁之感覺。飾演杜麗娘之張慧儀小姐,唱作兼佳,亦為該劇演出成功之要素。陳寶珠小姐飾演妙傳一角,亦恰到好處。雖然出場機會不多,但幾個表現(xiàn)鏡頭,尤其對柳夢梅說:“除了情字,三大皆空”時暗示情懷之嬌羞美態(tài),惹人憐愛??傊?,該社此次舉行游藝會,算得有聲有色,為六年來最成功之一次。
1961年11月3日,柔佛蘇丹伊士邁殿下駕臨柔佛州峇株巴轄,于晚上在正修學校國專堂舉行盛宴,晚上8時開始,鑼鼓喧天,馬來皮影戲、跳神馬等,華人所推出的節(jié)目其中有閩劇《夢里求緣》,取材自《牡丹亭》,以歌仔戲演出。*《南洋商報》,1961年11月5日,第13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于1935年,新加坡華人慶祝英皇登基25周年紀念大會,中醫(yī)中藥聯(lián)合會呈獻“牡丹亭”故事化妝隊參與游行。*《南洋商報》,1935年3月21日,7版。這顯示了湯顯祖所創(chuàng)造的“牡丹亭”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深入華僑心中,而且也逐漸廣泛流傳于各民族間,吸引各種族的興趣和認識。
除了《牡丹亭》,湯顯祖的劇作《紫釵記》,在1950年代,不僅成為文學經(jīng)典作品,而且也成為戲劇舞臺備受觀眾喜愛的劇作,甚至成為劇團的鎮(zhèn)班戲?qū)?。由“仙鳳鳴”劇團唐滌生改編的《紫釵記》,描寫隴西士子李益與長安歌姬霍小玉相愛,權相有女莫愁,迫婚李益,造成一段悲劇,幸俠士黃衫客挺身解圍,此一雙同命鴛鴦,使得劍合釵圓?!蹲镶O記》被香港李鐵導演拍攝成歌唱片,由任劍輝飾李益、白雪仙飾霍小玉、梁醒波飾黃衫客、靚次伯飾盧太尉、英麗梨飾韋夏卿。電影照舞臺形式表演,全部歌唱,大鑼大鼓,優(yōu)美絕倫。于1959年9月5日在新加坡東方大光兩院獻映半夜場。*古裝哀艷歌唱巨片紫釵記東方大光今晚半夜場,《南洋商報》,1959年9月5日,8版。
隔年,新加坡最高西片影府奧迪安大戲院也半夜場破例選映榮華制片公司出品廈語歌唱新片《春香鬧學》,系星馬歌后雪芳徐萊首次古裝演出,也是廈語片第一部穿插黃梅調(diào)歌舞的特殊結構,由陳翼青導演,雪芳、徐萊、黃英、新藝、清河、呂紅、田舍等聯(lián)合主演,劇本乃根據(jù)《牡丹亭》改編,該片最大特色系風格新穎,聲光優(yōu)美,制作認真,編導演各方均有極佳的表現(xiàn),片中牡丹亭相會一場,采用黃梅調(diào)歌舞形式演出,一新觀眾耳目。*榮華出品廈語歌唱新片春香鬧學奧廸安大戲院今半夜場,《南洋商報》,1960年4月17日,第8版。
緊接著1963年,潮藝制片公司監(jiān)制何建業(yè),籌拍正宗潮劇《牡丹亭·驚夢》第一部七彩潮語片,特邀光藝當家導演陳文聯(lián)合編導,調(diào)動潮劇小生王陳楚蕙與青春艷旦陳麗麗初度密切攜手,分飾才子柳夢梅與才女杜麗娘,南燕飾女婢,張應炎演杜父,余如陳喬、方少揚、梁開炳等,均是潮劇一流新藝人,作曲張木津,詞句綺麗……在金華、好萊塢、曼舞羅三院夜半場聯(lián)映。*七彩牡丹亭驚夢,三院今晚半夜場,《南洋商報》,1963年4月20日,13版。
除了大熒幕,廣播電臺也播放湯顯祖的作品,如馬來亞廣播電臺在傍晚時段播放福州戲曲《牡丹亭》,*《南洋商報》,1948年3月26日,6版。也曾在中午時段播放福州戲曲《牡丹亭》;*《南洋商報》,1948年7月16日,6版。電臺“麗的呼聲”在下午時段點唱粵曲節(jié)目中,選播“牡丹亭之西樓驚夢”。*《南洋商報》,1959年8月13日,15版。
1953年10月,馬來亞發(fā)動“反黃運動”。“反黃運動”主要是一項文化運動,黃色文化的內(nèi)容不單指色情,它的內(nèi)容還包括阻礙社會進步的、有傷風化的、令人消沉、頹喪、趨于墮落的東西,以至迎合大眾心理的低級趣味等等,皆屬黃色文化的范疇。展開“反黃運動”的導火線,緣起于1948年,英殖民政府在馬來亞頒布“緊急狀態(tài)”后,文藝界陷入低潮,外來進步的出版物全部被禁止入口,造成人們的精神糧食恐慌。結果黃色文化乘虛而入,黃色小說如雨后春筍,歌臺和電影戲院更是明目張膽以色情、低級趣味、麻醉觀眾、腐化大眾。較后,新加坡發(fā)生一起16歲英校女生被先奸后殺事件,民眾才意識到黃色文化的嚴重性。但是,由于“反黃運動”主要在校園展開,影響力有限,而且社會上普遍教育和文化低落,且殖民地政府放縱“黃色文化”荼毒社會民眾,所以,成績并不如預期。
因此,1953年7月29日,《南洋商報》刊登了一篇散文,作者向陽戈透過湯顯祖《牡丹亭》的劇作,來哀嘆當時馬來亞的社會,他說:“沉悶得無聊,再讀《牡丹亭》,倒覺得明朝湯顯祖寫這部戲曲的時代,還留下一條尾巴,排在我們面前。當年深鎖閨房的小姐沒有了,代之而起的卻是套著思想枷鎖的裸胸露腿的摩登小姐,舊式的考舉中狀元的喜劇沒有了,新的狀元卻是‘學而優(yōu)則商’。因此,《牡丹亭》中主角人物杜麗娘的感嘆,仍然使我們感動……”*《南洋商報》,1953年7月29日,12版。
《牡丹亭》的劇作不僅表現(xiàn)在戲曲舞臺上,它也影響著人們對于現(xiàn)實無奈生活的感嘆,而且不分地域、時代和種族。
[1] 宋森傳.編寫組.宋森傳[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21.
[2] 司馬喬.馬來亞人民抗日軍[M] .香港:香港見證出版公司,1992:3.
Introductory of Tang ’s Drama in Malaya
SHEN Guo-ming
(DramaLibrary,Malaysia,KualaLumpur56100,Malaysia)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Malaya in 1957, there were more than 40 per cen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it became one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From the 19th to 20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gradually set up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Malaysia.Therefore, it attracted a lot of Chinese migrated to Malaya.Indirectly, it help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m was Chinese drama.Tang’s plays were famous among the Chinese drama lovers, and the plays became teaching material of school textbooks.Tang’s plays become famous over the years.The stories are full of poignant feeling and illus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othing overseas Chinese’s heart.
Tang Xianzu; Malaya; overseas Chinese;Peony Pavilion
2016-08-10
沈國明(1980—),男,福建詔安人,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主席 、馬來西亞“戲劇圖書館”館長、中國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學博士候選人,主要從事馬華戲劇研究。
J809
A
1674-3512(2016)03-02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