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燕,秦 琴,劉龍偉
(清華大學 生命學院,北京 100084)
?
手機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生微信公眾平臺為例
葉慧燕,秦 琴,劉龍偉
(清華大學 生命學院,北京 100084)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及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高校學生的思維習慣和交往方式有著全方面的影響,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拓寬提供了一個優(yōu)秀平臺,但如何充分發(fā)揮手機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仍是很多思政工作者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難題。本文從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微信公眾平臺運用現(xiàn)狀出發(fā),通過分析手機媒體的特點,觀察高校學生的使用習慣和用戶體驗,深入分析手機媒體作為思政教育載體的有效性,并對新常態(tài)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議。
手機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近幾年“新媒體”一詞以極高的頻率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美國《連線》雜志給“新媒體”下的定義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傳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的媒體。廣義來講它包括網(wǎng)絡媒體、手機媒體與數(shù)字電視等一系列數(shù)字化媒體。汪頔在論文中提到,新媒體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傳播主體泛化,凸顯個性;二是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傾向,在這樣一個高度開放性、自由性與雙向性的網(wǎng)絡社會,人們可以自由地、無時間地、無地域限制地進行交流。[1]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數(shù)字電視媒體逐漸衰弱,PC端網(wǎng)絡媒體不便性,結合網(wǎng)絡的移動終端迎來爆發(fā)式增長,比如2014年天貓雙11活動,移動端交易成交占總額的48.4%,總量是2013年的4倍之多,足見移動端媒體使用人群的指數(shù)式增長。曹中海等在論文中,提到尤其是在學生群體中,手機媒體的使用頻率特別高,并認為手機作為網(wǎng)絡移動終端的主要媒介,有快捷性、個性化、互動性、即時性等特點。[2]近一年來,手機媒體又輔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潛移默化地被大家廣泛接受,已成為針對高校群體主要陣地,例如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在最近的全覆蓋工作中,調查發(fā)現(xiàn)在校生使用手機微信的覆蓋率超過95%。它為當前形勢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契機,但是由于它擴散傳播性與多元性,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高校想利用新媒體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牢牢占據(jù)手機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當今通過手機作為媒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研究其有效性將是重要的一個課題,它不僅是信息時代數(shù)字的需要,也是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現(xiàn)實需要,有助于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作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出與出現(xiàn)正向結果的效能屬性。沈壯海在論文中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研究者提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活動在滿足在校生的相應需要、實現(xiàn)學生相應目的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特性,并提議以“有效性”為邏輯起點,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過程、結果有效性的多視角、多層面的分析。[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學生,雖然經歷了長時間大學時期的價值塑造,但是之后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將決定大學生穩(wěn)固價值取向的形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兑庖姟窂娬{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青年的價值取向??己怂枷胝谓逃欠裼行В枰治龅氖菍W生經過思想政治教育后,自身的道德水平、理性認知和價值取向是否滿足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預期。
對高校思想政治的有效性研究,首先要從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目前作為宣傳媒介手機媒體的運行現(xiàn)狀,包括重點內容易提取性、內容推送的周期、內容的及時性以及思想政治引導性及內容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信息具體分析,繼而從學生反饋角度再次評價其有效性,其中包括評價其互動性、關注度、接受認可度及其將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其行為指導思想的程度等,并進一步升華到對持續(x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帶來的積極屬性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氛圍的營造、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優(yōu)化等。[4]
(一)手機媒體打破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教育信息即時共享
目前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大部分強調一個面對面概念,即空間概念。通常的方式是集體講座、教課等等,這樣面對面的教育能夠讓被教育者能夠深切感知政治概念,更加富有感染力,但是由于它過分強調物理時空的概念,會弱化教育效果,同時即時性嚴重不足,教育內容的遲滯性較為突出。相反手機媒體的出現(xiàn)能夠拓寬空間與時間概念,能對彌補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場所與時間安排的問題。它即時性的特點會讓信息的同步效率大大提高,解決延長教育的時間延續(xù)性問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手機端媒體的實時郵件接收,解決了郵件遲滯問題;再比如微信平臺的每天實時推送,讓被教育者在使用通訊軟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碎片化的閱讀體驗也提高了研究生的閱讀興趣,降低強迫性,增加了自主性。從空間方面來看,手機媒體的移動性的特點更是打破了物理空間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場所不僅僅限于物理場所,如辦公室、教室或者寢室等等,它拓寬到了移動端的虛擬場所,比起真實場所,虛擬場所更能拉進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心理距離,進行更多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手機媒體對于資源的存儲整合,促進教育資源的廣泛、深遠傳播
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資源再利用與傳播情況偏低,傳統(tǒng)教育方式教育資源主要是教育者課件及被教育者筆記等,由于目前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興趣并不強,所以相應地筆記記錄甚少,教學課件的傳播則更加困難,并且研究生階段多以專業(yè)課程為主,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之下顯得薄弱。手機媒體宣傳終端則解決了這些問題,教育信息通過網(wǎng)絡服務器進行儲存,使被教育者可以無限重復使用教育資源,進行再教育,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將教育信息逐漸滲透到研究生的思想中。除此之外,通過手機移動端傳播教育資源也十分容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被研究生們接受,他們不僅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也有可能成為傳播者,他們會樂于分享與傳播,為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可能。
(三)相比傳統(tǒng)教育方式手機移動端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使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手機端也登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熱潮,在此基礎上,手機端對教育手段的方式融合了更多互聯(lián)網(wǎng)概念,如音頻、視頻、圖像及文本結構等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教育內容的高效性使得受教育的高校學生能夠迅速捕捉教育信息要點,它的內容簡短有趣,不長篇大論,并借助高頻率地推送,縮減更新周期達到內容的深度,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時手機端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一樣具有即時互動性的特點,對教育內容的討論反饋都能實時通過手機移動平臺進行上傳,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學生之間的共鳴,互動包括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動,在整個過程中,幫助研究生認識到自身思想上的偏差,明辨是非并發(fā)自內心認同教育者所需要傳播的價值觀。同時高校也可以通過互動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運用制定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當然除了以上正面影響外,利用手機移動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負面影響。手機端打破物理時空概念的同時,也給了一些低俗負面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溫床,一定會存在負面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思想必將受到沖擊,所以對信息的監(jiān)管是高校利用手機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以服務師生為宗旨,秉著“及時、互動、引導“三大原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微信公眾平臺從2013年10月11日開始上線,以學院活動宣傳、研工組信息發(fā)布為主,現(xiàn)在關注人數(shù)為1836人,已覆蓋目前在校研究生群體的90%,經過這兩年的微信平臺建設與運行,包括對學術交流會進行及時預告、研工組活動新聞宣傳及照片分享與大型活動宣傳設計和對學院研究生工作的介紹等等,并更好地利用平臺交互式宣傳的特點,開發(fā)更新穎的平臺宣傳功能,使宣傳工作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特點相適應,宣傳效果更廣泛。
以2015年交叉論壇的宣傳為例,前期宣傳分為三步:首先整體活動介紹輔以輕松活潑的宣傳形式,主要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宣傳;然后以主講嘉賓介紹及內容介紹每天進行推送;最后輔以紙質海報宣傳。在其他院系及各大高校中進行宣傳推送,活動采取通過微信號線上報名方式,也可通過直接回復微信號與主辦方進行聯(lián)系。極大的擴增了交叉論壇在相關專業(yè)及高校中的影響力,外校學生參與人數(shù)達30%以上。
近期關于“大學的意義——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年畢業(yè)典禮的講話”一文,微信號關注人數(shù)翻倍,閱讀量達8萬以上,并有多個微信公眾號、報刊、網(wǎng)站進行轉載。文章通過微信號的發(fā)表,讓更多人了解施一公老師在畢業(yè)典禮上的講話,傳遞更多正能量的觀點,而使這些觀點并不僅僅局限在本院和本校,而是傳播的更廣,能夠讓更多的人通過網(wǎng)絡了解其中的深意。越是有更多的人轉載就會有更多的人看到,通過高頻率地推送,縮減更新周期增強內容的深度,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通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微信公眾平臺的數(shù)據(jù)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借助微信公眾平臺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廣泛性,使得研究生甚至更廣的群體參與到學院的活動中,使得傳統(tǒng)媒體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變得容易。但在微信平臺的運行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與關注者的互動不足,推送內容不夠豐富,頁面板塊設置需更加完善。在2015年交叉論壇的舉辦過程中,有同學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分享他們對于參會的感受體會,由于并沒有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在活動結束后才統(tǒng)計這些回復,也錯過很多精彩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因此,增加微信平臺的互動,對教育內容的討論反饋都能實時通過手機移動平臺進行上傳,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學生之間的共鳴,互動包括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動,在整個過程中,幫助研究生認識到自身思想上的偏差,明辨是非并發(fā)自內心認同教育者所需要傳播的價值觀。
結合生命科學學院手機端媒體參與思政教育的經驗和實際工作中的體會,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媒體在現(xiàn)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決。
(一)高校應該以思政教育部門為主導,建立各級手機端思政教育平臺
高校應該針對自身的特點和學生使用偏好,建立校級、院級、班級手機端運營平臺(如微信公共平臺、訂閱號、微信群等)。雖然現(xiàn)在已經建立了部分思政教育平臺,但是體系相對不完善,造成各級發(fā)展相對不均衡,所以應該有學校的主要負責單位作為主導,建立各級思政教育平臺,充分利用手機媒體有效性、實時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合理、高效的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在學校內部形成手機端平臺的逐級網(wǎng)絡之后,也會加強各單位之間思政教育的相互交流溝通,實現(xiàn)經驗共享。同時在主管單位指導下,也能夠有效的加強手機媒體學習資源的開發(fā),提高信息載體的更細速度,有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不良信息的過濾和積極健康信息的快速傳播,提高手機端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二)增加手機媒體受眾的使用頻率和活躍程度,實現(xiàn)實時互動
增加手機媒體用戶的活躍程度應該是老師、同學共同努力。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政教師應該保證在線與同學互動的時間。高校學生會傾向在社交網(wǎng)絡書寫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經歷,此時老師應該與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才能刺激學生的使用頻率。同時思政工作者也能從學生社交的資料和分享的話題中第一時間了解現(xiàn)在在學生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和學生關心的話題,從而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動態(tài),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思政教育者也不應該以“教育者”的形態(tài)與同學互動,也建議分享發(fā)布自己身邊的事情、感悟等等,設計簡短、深刻的語言,借助手機媒體,在同學中形成共識,促進信息傳播影響力。與此同時加強在學生群體中優(yōu)秀的學生分享的頻率,增加信息在同學中的共鳴。
(三)學校應該創(chuàng)新手機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結合,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
手機媒體因為其固有的性質,信息傳播的速度相對較快,但是同時也會造成同學們過渡依賴網(wǎng)絡社交,線上交流主導。主管部門應該創(chuàng)新結合手機媒體傳播信息的有效性,結合思政工作的主要目標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建立團隊意識、合作意識,以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在豐富校園活動的同時,針對學生熱衷手機媒體的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用積極向上的媒體文化來幫助學生從線上的參與到線下參與的轉變,同時也可以創(chuàng)新方式,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從而達到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的指導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社交媒體資源的不斷更新,高校思政教育與時俱進的步伐也沒有停息。但對于如何將新媒體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建構,都相對零碎化、經驗化、局部化。由于現(xiàn)在的手機媒體傳播方式相較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的優(yōu)勢,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但是在新技術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手機媒體的優(yōu)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取得最佳的成效,這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值得全面、科學、深入挖掘的領域。
手機新媒體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很好地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不足,也為現(xiàn)在不斷進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的載體,實現(xiàn)手機媒體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并以“有效性”這一核心概念,為邏輯起點,深入分析這一新常態(tài)下的有機結合,給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帶來的價值關系的改變,并進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值得每位思政工作者深入探討。
[1] 汪頔. 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zhàn)[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 曹中海,董慧芳.現(xiàn)代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4).
[3] 盧勃.新媒體視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變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
[4] 沈壯海. 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J]. 教學與研究,2001(4).
[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
(責任編輯:杜紅琴)
2015-10-30
葉慧燕,女,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生工作組組長。
G641
A
1008-2603(2016)01-01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