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飛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北京100026)
·哲學研究·
啟蒙: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復雜性理解
——評新世紀以來國內(nèi)學界關于啟蒙與現(xiàn)代性的研究
鄭 飛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北京100026)
新世紀以來,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成為國內(nèi)學界關注的熱點。這一時期,學界關于啟蒙的討論日趨深化,從思想層面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學者們看來,啟蒙不僅意味著個體認識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值得關注的是,對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檢視與反思逐步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有的學者把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弊端的根源尋溯到啟蒙。這一時期國內(nèi)學界關于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一幅紛繁復雜的理論圖景。雖說學者們觀點各異,但都承認啟蒙以來的現(xiàn)代社會相對于傳統(tǒng)社會所具有的某種復雜性。在某種意義上,啟蒙意味著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復雜性理解。
馬克思;啟蒙;現(xiàn)代性;復雜性
新世紀以來,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成為國內(nèi)學界關注的熱點。參考當下“時興”的大數(shù)據(jù)研究手段,筆者在知網(wǎng)、百度和谷歌上,分別以“啟蒙”、“革命”為關鍵詞,限定時間段為1949年—1977年、1978年—1989年、1990年—1999年、2000年以來進行檢索。其檢索出的文獻數(shù)量顯示:“啟蒙”呈遞增趨勢,“革命”呈遞減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革命”數(shù)量高于啟蒙;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后,“啟蒙”數(shù)量高于革命;二者數(shù)量變化的臨界點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當然,以知網(wǎng)、百度和谷歌為代表的網(wǎng)絡平臺收集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并不完備,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也并非全部具備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性,甚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冗余和重復,但這一檢索結果大致反映出國內(nèi)學界對啟蒙問題與日俱增的關注熱情。
在上述比較的基礎上,筆者在知網(wǎng)上以啟蒙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按照1949年—1977年、1978年—1989年、1990年—1999年、2000年以來四個時間段對檢索得到的文獻進行整理。筆者發(fā)現(xiàn),2000年以來國內(nèi)學界關于啟蒙研究的學術文獻呈現(xiàn)出井噴的趨勢,新世紀以來這一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超過之前的總和。其中,大部分文獻的主題圍繞啟蒙與現(xiàn)代性的研究展開。
新世紀以來,學界關于啟蒙的討論日趨深化,從思想層面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學者們看來,啟蒙不僅意味著個體認識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這一變遷過程不僅涉及器物和制度,而且深入到思想、歷史、文化、藝術等精神理念層面。
誠如張光芒等在《論新世紀的啟蒙話語及其思想譜系》中所指出的那樣,新世紀啟蒙思想譜系的新變化表現(xiàn)在社會、階層、個體、心靈由表及里的四個層面。張光芒回顧并梳理新世紀的啟蒙話語方式:“其一是社會層面,著重探討社會、文化結構模式的重新取徑;其二是階層層面,表現(xiàn)為‘底層’話語以及盧梭意義上的平等意識凸顯;其三是個體層面,體現(xiàn)為對自由命題的重新探究;其四在心靈層面,表現(xiàn)為信仰意義上的人性價值突入?!保?]。
啟蒙不再是大而化之的研究對象,在宏大敘事背景下尋求深入細致的學理分析成為新世紀以來學術研究的趨勢。當然,這也體現(xiàn)出不同學科背景的差異。但無論在哪個學科中,較20世紀80年代的“啟蒙熱”而言,在新世紀以來關于啟蒙的研究中,思想退場、學術登場都成為不爭的事實。其中,既有葉秀山、韓水法、周曉亮、張慎、趙林、尚新建等從哲學思想層面深入分析歐洲啟蒙思想的哲學根源,也有盧鐘峰、姜義華等從世界歷史的角度探討啟蒙背景下的中西文化變遷,還有馬德普、丁耘等研究啟蒙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葉秀山認為,“康德關于‘啟蒙’的觀念,不是孤立地對一個問題的見解,而是和他的整個哲學的觀念密不可分的”,“‘啟蒙’作為一種思想潮流或運動,它的旗幟上寫著‘理性’。這是歐洲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后進入的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2]。
韓水法強調,“康德的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是理性自我發(fā)現(xiàn)、認識乃至構造的典范作品,它展現(xiàn)了同一理性在經(jīng)驗世界的不同層面所營造的兩種不同秩序”。然而,“理性不僅展現(xiàn)為不同的能力、原理和層面,而且這些領域及其現(xiàn)象可以分別予以探討;不同的理性原理之間和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lián)在理論上或是不清楚的,但它們在現(xiàn)象之中卻確實地建立起來了,所留下的只是理論難題”?!袄硇栽诮裉煲廊徽紦?jù)首要的地位,但相比于啟蒙時代人們對它的展望和憧憬,情形則遠沒有那么理想和完美。理性非但沒有形成內(nèi)在一致的統(tǒng)一體系,反而更趨多樣化,呈現(xiàn)更多的內(nèi)在矛盾”[3]。
周曉亮提出,“中國與西方的交往有悠久的歷史,盡管那時大多數(shù)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仍然是表面的、浮淺的、抽象的,但它為思辨層面的中華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思想進入西方的視野做了現(xiàn)實和物質方面的準備”,“鑒于中國的國情,來華傳教士采取了尊儒、附儒的策略,促進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傳播”,“歐洲的啟蒙運動成為西方了解和接受中華文化的內(nèi)在動力”[4]。
張慎主張,“雖然德國啟蒙運動在時間上要晚于英國和法國,但它在追求目標和表現(xiàn)形式方面與英國和法國有很大不同,尤其在思想理論深度方面要超過它們”,“由啟蒙運動留下來、并對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的一個最重要思想遺產(chǎn),就是關于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概念。人性、人道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5]。
趙林指出,“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雖然在哲學上導致了一種理性主義獨斷論,但是這個體系同時也是對當時在德國思想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虔敬主義神學或信仰主義獨斷論的猛烈沖擊,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在他看來,“與慷慨激昂的法國啟蒙運動不同,德國啟蒙運動始終保持著一種理性的審慎態(tài)度,它對基督教的批判遠遠不如法國啟蒙運動那樣激烈,但是卻比后者更加深刻。德國啟蒙運動最初表現(xiàn)為對圣經(jīng)的歷史考證和理性批判,當法國啟蒙主義者以一種嬉笑怒罵的方式將圣經(jīng)斥為一堆無稽之談的大雜燴時,德國的啟蒙思想家們卻以德國人特有的嚴肅認真態(tài)度對圣經(jīng)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歷史考據(jù)”[6]。
尚新建提出,“西方近代發(fā)生的啟蒙,并非一場簡單的運動或一股短暫的思潮,而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重新塑造,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關注人性”。在他看來,“啟蒙思想家注重人性,是為了改變傳統(tǒng)人性,尤其是中世紀殘留的基督教人性,從而塑造新人,建立新的文化制度,以適應新的時代”,“自愛(自利)與理性,是啟蒙人性的兩個重要因素或主要根源”,“啟蒙人性的這兩個因素反映出啟蒙思想家的某種一致傾向,即用自然的、甚至物質的機制解釋人性,解釋人的道德情操,解釋人類社會和文化制度,從而切斷了人與上帝的神秘聯(lián)系,讓人從天上回到地面”[7]。
針對“在中國歷史上不存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問題”,盧鐘峰認為這種“萌芽史觀”是“把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模式套用于中國歷史的產(chǎn)物,是用‘假如理論’編造而成的‘假歷史’”。他進而指出,“18世紀的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社會思潮的異動,形成了多種文化形式并存互爭的局面。其中,傳統(tǒng)與啟蒙之爭貫穿于這一時期社會思潮的始終,決定著社會思潮的走向,從而構成這一時期社會思潮的基本特點。正如封建社會晚期在生產(chǎn)方式上所發(fā)生的新變化已經(jīng)無法從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性質中得到解釋,而只能從資本主義萌芽的新因素中找到答案一樣,這一時期社會思潮的異動也已經(jīng)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局限而另辟新徑,只有從思想啟蒙的意義上才能作出科學的說明”[8]。
姜義華分析“啟蒙復興”的世界歷史背景,他指出,“啟蒙的復興,其國際背景是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重新高速啟動,其國內(nèi)背景則是現(xiàn)代化進程的全面展開。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重新高速啟動,得力于科學技術的急速發(fā)展及在生產(chǎn)過程中被廣泛使用,還得力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由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努力推行的民主社會主義在歐美及大洋洲等許多國家取得明顯成效,緩解了這些國家內(nèi)部及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使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實現(xiàn)了他們的價值。亞洲眾多新興國家與地區(qū)的崛起及參與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jīng)濟新秩序、政治新秩序的建設,加上蘇東體制的瓦解,使重新高速啟動的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具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一體化所沒有的一系列新特點。這一環(huán)境無疑有利于啟蒙在中國的復興,有利于啟蒙核心觀念為人們所認同”[9]。
“啟蒙在中國現(xiàn)代化中的命運”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在馬德普看來,“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雖然發(fā)端于清末的維新運動,但真正意義的啟蒙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應該說,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兩大價值體現(xiàn)了西方啟蒙思想的基本精神,也反映了現(xiàn)代性的一些基本要求。當然,五四運動雖然在促進思想解放、傳播科學知識和現(xiàn)代理念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是由此造成的科學崇拜及其導致的科學主義也帶來了一系列弊端”。他提出,“馬克思主義是啟蒙精神的真正繼承者,它所倡導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本身就是批判的”,“反思和批判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類活動,啟蒙也是一項不斷破除迷信和教條的未竟事業(yè)”[10]。
丁耘重點分析啟蒙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系,他認為,“在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的討論語境中,‘中國式啟蒙’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聯(lián)系已如此緊密,以至于被當作同義語使用。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運動’的某個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五四運動與啟蒙觀念本身的復雜性。無論是舒衡哲—李澤厚以及汪暉的啟蒙論敘事,還是馮友蘭—溝口雄三那樣避免直接提及啟蒙的敘事,都不言而喻地將啟蒙置于和傳統(tǒng)的對立之中”[11]。
世紀之交,隨著哈貝馬斯、??碌热说拇罅恐鞅蛔g介到國內(nèi),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爭吸引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啟蒙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是一項未競的事業(yè)”、“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成為熱門話題。值得關注的是,對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檢視與反思逐步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受西方反啟蒙思想家尤其是社會批判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的影響,一些學者把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弊端的根源尋溯到啟蒙,認為啟蒙喚醒的人類理性自覺以及人類對啟蒙理想的追求,并不能給人類帶來福祉,卻導致了當今社會的種種災難,啟蒙走向自己的反面。在這些研究者眼中,啟蒙不再是文明的代名詞,而成為反思和批判的對象。此外,在新文化運動100周年之際,關于啟蒙的再評價和再反思問題也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在《啟蒙的悖論及其出路》一文中,莫偉民等提出,“啟蒙在為西方社會帶來物質進步和思想進步的同時卻又把西方人拉回到了未被啟蒙的原始社會,這就是啟蒙的悖論”。他分析道,“人類對理性力量的近乎宗教式的盲目崇拜,又使理性變成了徹底的非理性,理性取代了上帝信仰在人心中曾有過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理性從軟弱無力的極端走向了無限膨脹的另一個極端。理性變得魯莽、狡詐、狂暴、血腥、墮落甚至邪惡,理性發(fā)生了危機,理性病入膏肓,理性需要診斷、思考、挽救”。例如,“??聰嗳痪芙^啟蒙運動設定的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作出非此即彼選擇的‘敲詐’”;“德里達在去世前不久就‘啟蒙的過去與未來’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既要繼承和保存歐洲的啟蒙遺產(chǎn),又要充分意識到并悔恨過去的極權主義、種族大屠殺和殖民主義所犯下的滔天罪行”[12]。
于奇智分析了從康德到??玛P于“什么是啟蒙”這一問題的回答。他提出,“康德解答啟蒙運動問題的短文成為18世紀征文中的代表作,它在康德全部著作中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氨M管啟蒙運動帶來了消極而危險的后果,諸如欺詐、人道主義與啟蒙運動的混淆、借啟蒙運動之名提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主張和建立的相關制度等,但??虏]有全盤否定啟蒙運動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積極性哲學品性——‘關于我們的歷史存在的永恒批判’”?!案??lián)P棄了康德的啟蒙運動觀,認為歐洲人遠未成熟,也遠未擺脫奴役,一個成熟而令人滿意的歐洲尚未出現(xiàn),但是我們能夠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和理解我們自身,反思我們自身的身份”[13]。
謝永康等探討了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中的“啟蒙”問題,發(fā)現(xiàn)“進入20世紀后,人們普遍認為,啟蒙運動的歷史任務已經(jīng)完成,啟蒙問題的焦點便逐漸轉移到對啟蒙的反思與批判上”,《啟蒙辯證法》將這一殘酷現(xiàn)實展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在這部書中,他們提供了一種他們認為能夠讓啟蒙去反思自身局限性的批判方式:展現(xiàn)出它是如何與其目的相背離的。……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實現(xiàn)‘啟蒙自身的啟蒙’”,“‘啟蒙自身的啟蒙’實際上包含了看似相互矛盾卻缺一不可的兩重含義:首先,深入地批判啟蒙;其次,在深入批判的基礎上拯救啟蒙”。他認為,“阿多爾諾提出的‘星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來重新考察被認為是已經(jīng)過時了的形而上學問題,以及這個所謂‘啟蒙了的’現(xiàn)代社會。它固然并沒有為我們?nèi)绾握葐⒚商峁┚唧w的指導,但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反思啟蒙的方式,昭示了啟蒙的可能走向,也為拘禁于現(xiàn)代統(tǒng)治中的人們提供了解放的希望”[14]。
李慧娟在介紹霍克海默、阿多爾諾的基礎上,剖析和揭示“啟蒙怎樣由于自身的發(fā)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更多地關注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達并沒有帶來他們所預想的人類的大踏步前進,反而給人類的文明生活帶來了一系列致命的打擊。在人們以為啟蒙完成之時,他們指出,啟蒙導致的并不是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是人類文明的倒退,他們從整個的社會發(fā)展出發(fā),在人類進步的大環(huán)境下看到了人類退步的因素,并把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集中在了啟蒙批判上。”她認為,“啟蒙理性本應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形上的維度,但工具理性對于啟蒙理性的取代,使啟蒙完全喪失了本身所應包含的內(nèi)容和實質,退化為了‘同一性’的思維”[15]。
百年之后,學界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仍然眾說紛紜,這些爭論折射出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等不同文化路向之間的思想分歧,這種情況恰恰說明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深遠。如何對待傳統(tǒng),如何看待啟蒙?新文化運動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仍具有當代價值。新文化運動喊出了反傳統(tǒng)、反禮教的口號,打倒“孔家店”,這種主張被一些人冠以“激進主義”而受到批評,甚至有學者提出這是“思想啟蒙的光輝篇章,還是錯亂妄為的歷史災難”?陳衛(wèi)平認為,“指出新文化運動反孔批儒的片面性有其歷史正當性,意在對它的反傳統(tǒng)有同情的理解,而決不是要無視這些片面性。只有將肯定其歷史正當性和揭示其片面性結合起來,才能作出公允的評價”,“新文化運動整理國故,以科學取代經(jīng)學,打開了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新天地,而并非妖鬼化傳統(tǒng)文化?!保?6]謝地坤主張,“就是在啟蒙運動原發(fā)的歐洲諸國,啟蒙實際上也從未停止過”,否則,“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不久就發(fā)出的‘啟蒙辯證法’,福柯也不會產(chǎn)生‘啟蒙’并未讓人們成熟起來的遺憾”,“我們要看到一百年前發(fā)生的那場新文化運動的永恒意義:在背負如此沉重傳統(tǒng)的中國,啟蒙不能有休止符,啟蒙將永遠進行下去!”[17]。
在新世紀以來關于啟蒙研究的熱潮中,不僅大量的論文和專著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而且在各學科領域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團隊、形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觀點。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隊,把研究重點集中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對“啟蒙辯證法”的批判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問題。
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該學術團隊組織出版了“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譯叢”,譯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撰寫和發(fā)布每年一度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追蹤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動態(tài);編輯學術集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刊載國內(nèi)外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論文;20世紀80年代末編著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是第一部立足外文第一手資料全面考察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諸流派的著作,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人物研究上形成系統(tǒng)性,尤其是俞吾金教授主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性理論研究”對深化啟蒙與現(xiàn)代性的探討具有重要價值。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該學術團隊組織出版了“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翻譯和介紹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文獻和專著;編輯學術集刊《社會批判理論紀事》,刊載國內(nèi)外社會批判理論研究的論文;在盧卡奇、阿多諾、阿爾都塞、布洛赫、列斐伏爾、鮑德里亞、哈維、普蘭查斯、高茲、德勒茲、德里克、拉康、齊澤克、廣松涉等代表人物的個案研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提出的“晚期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思潮”、“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等新概念,引起了學界關注。
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以東歐馬克思主義和文化哲學研究為特色。在該學術團隊看來,“文化哲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學科或研究領域,而是內(nèi)在于眾多現(xiàn)代哲學流派和學說之中的哲學主流精神或哲學發(fā)展趨勢”,他們“明確反對把文化哲學理解為一種具體的應用哲學或部門哲學的做法,而主張把文化哲學理解為滲透到眾多哲學研究領域的一種新的哲學范式”?!霸诮F(xiàn)代哲學演進中,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等人的歷史哲學理論、本尼迪克特等人的文化模式理論、以韋伯和帕森斯等人為代表的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以存在主義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以德里達和??碌热藶榇淼暮蟋F(xiàn)代主義,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自覺或不自覺地逼近和揭示了文化哲學的主題”。該學術團隊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從總體上解讀為“以20世紀人類所經(jīng)歷的深刻的文化焦慮和文化危機為背景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論”[18]。有學者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作為一個典型‘案例’進一步上升為一般性的‘法理’,卻成為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普適的文化批判理論方法論的基本理論訴求。一定意義上講,近20年的國內(nèi)文化哲學研究是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伙伴’而同行的”[19]。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方克立的倡導下,國內(nèi)學者開始關注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南開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還形成特色。其中,新世紀以來,第三代新儒家關于“啟蒙反思”、“啟蒙心態(tài)”等問題的思考,引起中國哲學研究界的關注,杜維明等試圖“在肯定啟蒙精神積極意義的同時”,正視啟蒙精神的“盲點”,在此基礎上通過“調動包括非西方文明與原初傳統(tǒng)在內(nèi)的多方資源”,“在對話中超越啟蒙心態(tài)”,成就“多元現(xiàn)代性”[20]。
在蕭萐父的帶領下,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以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研究為特色。新世紀以來,對“早期啟蒙說”的探討重新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界關注的話題?!霸缙趩⒚烧f作為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派文化觀,是20世紀中國思想家在全球性現(xiàn)代化運動背景下探尋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在動因及思想資源的產(chǎn)物。近90年來,以梁啟超為開端,經(jīng)過張岱年、范壽康、呂振羽、侯外廬等人的闡發(fā),早期啟蒙說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諸多的研究成果”。“從這一文化觀出發(fā),早期啟蒙說的主張者們對明清之際中國哲學與思想的開展進行了不斷深入的探討,使早期啟蒙思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凸現(xiàn)出來。這對于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包括對于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研究,都是一個重要的開辟。中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啟蒙說,更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結合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21]?!爸袊髑逯H‘早期啟蒙哲學’的論述方式,則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積極努力下,通過合理地揚棄非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研究成果逐步完善的,并逐漸成為20世紀40年代以后中國思想界有關明清以降中國社會學術、思想發(fā)展的主流論述形式之一”[22]。
在學術會議方面,“啟蒙與現(xiàn)代性”也是討論的重點。“馬克思哲學論壇”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聯(lián)合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博士點舉辦的一個年度學術論壇。論壇自創(chuàng)設至今,幾乎每一屆論壇的主題都成為一個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熱點。第四屆論壇主題是“馬克思哲學與當代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第十五屆論壇主題是“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其中,啟蒙是現(xiàn)代性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有學者指出,“考察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創(chuàng)新,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啟蒙現(xiàn)代性、經(jīng)典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性的各種理論,必須以馬克思唯物史觀和現(xiàn)代性思想為指導”[23]?!爸忻缹W術高層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與維思里安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小規(guī)模、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每兩年舉行一屆,在中國和美國輪流舉辦,第二屆主題為“比較視閾下的啟蒙”,第三屆主題為“現(xiàn)代化:中西比較的視野”。其中,啟蒙與現(xiàn)代性是中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在與會學者看來,“今天我們討論啟蒙,并不是要否定啟蒙運動的思想成果,而是要在當今世界,站在歷史和時代的制高點,站在人類文明和世界發(fā)展的制高點,對啟蒙本身進行歷史性的、批判性的反思,對啟蒙運動的思想遺產(chǎn)進行重新審視和清理,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總結和歸納啟蒙運動以來的思想成果,在對話中求同存異,在互惠中取長補短,最終建構起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合乎人類發(fā)展趨勢的現(xiàn)代思想體系”,“啟蒙運動提倡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抽象原則,必須結合每個國家的特殊國情,才能生發(fā)出適合每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西方的現(xiàn)代化模式,不能窮盡現(xiàn)代性的所有方案,不能代替非西方世界對自身現(xiàn)代化道路的探索;而非西方世界結合本土文化資源所進行的現(xiàn)代轉型,又在不斷豐富著現(xiàn)代性的內(nèi)涵。面對現(xiàn)代化的歷史使命,不同文明之間沒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潛藏著孕育現(xiàn)代性的文化因子”[24]。
總之,新世紀以來國內(nèi)學界關于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一幅紛繁復雜的理論圖景。雖說學者們觀點各異,但都承認啟蒙以來的現(xiàn)代社會相對于傳統(tǒng)社會所具有的某種復雜性。在筆者看來,啟蒙意味著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復雜性理解。
在《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中,劉小楓試圖界定現(xiàn)代性的含義:“一種普世性的轉換每一個體、每一民族、每種傳統(tǒng)社會制度和理念形態(tài)之處身位置的現(xiàn)實性(社會化的和知識化的)力量,導致個體和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及品質發(fā)生持續(xù)性的不穩(wěn)定的轉變。”[25]這種界定揭示出現(xiàn)代社會相對于前現(xiàn)代社會所具有的某種復雜性。根據(jù)韋伯的看法,現(xiàn)代社會的生成過程就是形式合理性的逐步擴展,實質合理性的日趨減縮,不僅現(xiàn)代性經(jīng)濟活動是一種精確的計算行為,社會勞動的工業(yè)化、政治領域的官僚制、甚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價值中立和意義喪失都是合理化的結果,“再沒有什么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26]29。哈貝馬斯描述合理化在現(xiàn)代社會生成過程中的作用:“韋伯使用‘合理性’或‘理性’這個概念是為了規(guī)定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活動形式,即資產(chǎn)階級的私法所允許的交往形式和官僚統(tǒng)治形式。合理化或理性化的含義首先是指服從于合理決斷標準的那些社會領域的擴大。與此相應的是社會勞動的工業(yè)化,其結果是工具活動(勞動)的標準也滲透到生活的其他領域(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交通和交往的技術化)”[27]。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的矛盾構成韋伯用以分析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基本架構。韋伯認為,西方現(xiàn)代性的興起過程就是合理化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為形式合理性在人的觀念和行為中的體現(xiàn)與發(fā)展,同時也表現(xiàn)為形式合理性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其結果最終體現(xiàn)為世界“除魅”的過程,“那些終極的、最高貴的價值,已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26]48。韋伯用“除魅”來描述啟蒙以降的社會生活的復雜化過程。從本質上講,“除魅”的過程就意味著啟蒙。
在筆者看來,并不是由啟蒙造成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而是啟蒙改變社會理論家對社會生活的基本看法,帶來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復雜性理解。社會生活是一種客觀存在,并非由于啟蒙而發(fā)生變化;作為思想觀念的啟蒙,卻是對社會生活變遷的一種反映。思想家的遺產(chǎn)往往包含著對其所處時代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所處時代問題的“診斷”。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以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干為代表的經(jīng)典社會理論家的“診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抑或是涂爾干的思想,都涉及對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復雜性理解,也即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雙重考量,而絕非是單一因素的考察。他們對現(xiàn)代性存在論基礎的認定,都是出于對現(xiàn)代性諸因素總體性的考量,這在馬克思那里表現(xiàn)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統(tǒng)一,這在韋伯那里表現(xiàn)為文化層面與制度層面的統(tǒng)一,這在涂爾干那里表現(xiàn)為制度論與觀念論的統(tǒng)一[28]。這種對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理解,決定了經(jīng)典社會理論家對現(xiàn)代性物質生產(chǎn)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的考量,決非是一種經(jīng)濟決定論、或是文化決定論所能概括的,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時卻力求實現(xiàn)一種總體性的把握,兼顧到這一問題的物質層面和觀念層面,并在這種總體性的關照下來揭示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基礎。然而,這種對現(xiàn)代社會的總體性考察,并不能消彌思想家之間的理論分歧,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基礎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仍具有不同的含義,他們研究路徑的分化,源于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諸要素之不同地位的認定。
回顧和反思1949年以來我國啟蒙問題研究,本身也同樣是一個啟蒙的過程,尤其是改革開放成為這一過程最重要的催化劑。新世紀以來,啟蒙問題研究不僅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諸領域和學術研究的各學科,而且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維度,在學術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時,充分體現(xiàn)出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復雜性理解的意蘊,在認識論上重演了啟蒙的過程。
[1]張光芒,童娣.論新世紀的啟蒙話語及其思想譜系[J].探索與爭鳴,2009,(4).
[2]葉秀山.康德之“啟蒙”觀念及其批判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4,(5).
[3]韓水法.啟蒙的第三要義:《判斷力批判》中的啟蒙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2014,(2).
[4]周曉亮.歐洲啟蒙運動中的中華文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1).
[5]張慎.德國啟蒙運動和啟蒙哲學的再審視[J].浙江學刊,2004,(7).
[6]趙林.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與德國啟蒙運動[J].同濟大學學報,2005,(1).
[7]尚新建.啟蒙與人性[J].云南大學學報,2005,(1).
[8]盧鐘峰.由傳統(tǒng)走向啟蒙——論18世紀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J].哲學研究,2002,(1).
[9]姜義華.人的尊嚴:啟蒙運動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變遷[J].復旦學報,2003,(5).
[10]馬德普.論啟蒙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化中的命運[J].中國社會科學,2014,(2).
[11]丁耘.啟蒙視閾下中西“理性”觀之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14,(2).
[12]莫偉民,汪煒.啟蒙的悖論及其出路[J].求是學刊,2009,(4).
[13]于奇智.從康德問題到??聠栴}的變遷——以啟蒙運動和人文科學考古學為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1,(5).
[14]謝永康,侯振武.實現(xiàn)啟蒙自身的啟蒙——形而上學批判視域下的啟蒙辯證法[J].云南大學學報,2010,(5).
[15]李慧娟.啟蒙的界限——兼及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9).
[16]陳衛(wèi)平.新文化運動反傳統(tǒng)之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5,(11).
[17]謝地坤.永恒的“五四”:啟蒙與思想解放[J].中國社會科學,2015,(11).
[18]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簡介[J].求是學刊,2003,(1).
[19]陳樹林.當下國內(nèi)文化哲學研究的困境[J].思想戰(zhàn)線,2010,(2).
[20]李翔海.杜維明“啟蒙反思論”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5).
[21]李維武.早期啟蒙說的歷史演變與蕭萐父老師的思想貢獻[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1).
[22]吳根友.蕭萐父的“早期啟蒙學說”及其當代意義[J].哲學研究,2010,(6).
[23]王海鋒.現(xiàn)代性問題的中國闡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0-29.
[24]褚國飛.啟蒙與夢想——第二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側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6-05.
[25]劉小楓.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2.
[26]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27]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38.
[28]鄭飛.從經(jīng)典社會理論理解馬克思思想的當代價值[J].學習與探索,2012,(2).
Enlightenment:A Complex Comprehension of the Social Life—Review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ENG Fe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Beijing 100026,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study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modernity became the focus of domestic scholars.During this period,the academia discussions on enlightenment was deepening day by day and extended from the ideological field to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In the opinion of scholars,enlightenment not only means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individual cognition,but also means social lifestyle changes.It is noteworthy that,the in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f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during this period.Some academicians consider enlightenment as the basic reason of the various social ill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lthough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they all admitted modern society rel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has a certain complexity.In a sense,enlightenment implies the complex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life.
Marx;enlightenment;modernity;complexity
B506
A
1009-1971(2016)05-0067-07
[責任編輯:鄭紅翠]
2016-07-03
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對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理解: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重點課題“1949年以來我國啟蒙問題研究專題論文集”
鄭飛(1982—),男,河南平頂山人,副編審,哲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