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在地國際化

2016-03-06 17:33:38蔣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國際化

蔣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湖南 婁底 417000)

?

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在地國際化

蔣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湖南 婁底 417000)

[摘要]在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的當代社會,國際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在地國際化是其理想選擇,也是其學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現(xiàn)實選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確立人才國際化培養(yǎng)目標,實施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引進國外教學資源,優(yōu)化課程結構,重構教學資源體系;實施內培外引,培養(yǎng)一支符合在地國際化發(fā)展所需的師資隊伍;通過多方聯(lián)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推動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的進程。

[關鍵詞]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國際化;在地國際化

長期以來,一提到高等教育國際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送學生到國外去讀書,即學生跨出國門到異國去學習(跨國流動)。即使時代更替到了21世紀,依然還有很多人認為,學生的跨國流動是教育國際化的最佳途徑或唯一途徑。其實不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豐富,不僅有學生的流動,還有教師的流動、課程的國際化、科研的國際化等,且其流動與交流都是雙向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形式(國內外大學簽約合作、互派教師、交換學生等)是多樣的,內容(推廣先進的課程與研究,用先進的教學與研究方式培養(yǎng)國際畢業(yè)生等)是豐富的;隨著人們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現(xiàn)途徑同樣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備受人關注的是瑞士本特·尼爾森教授提出的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和跨國教育(cross-border education )[1]。

一高等教育的在地國際化內涵

對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加拿大學者簡·奈特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在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中整合國際的或跨文化維度的過程”[2]。國際大學聯(lián)合會(IAU)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3]在借鑒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高等教育機構在實現(xiàn)其功能中整合跨文化要素,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世界公民的過程。

在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瑞士學者本特·尼爾森發(fā)現(xiàn),雖然歐盟為了促進學生的相互流動,政府出資設立了伊莫拉斯(Erasmus)支持計劃,但是愿意到國外去進行交流學習的學生還是很少,僅有約10%的歐洲學生有海外學習的交流經(jīng)驗,在美國,這一比例更低,還不到1%。于是,“在地國際化”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教育理論界和實踐界引起轟動[4]。什么是在地國際化?根據(jù)有道詞典,在地國際化指的是在大學校園內的國際化,包括課程增加全球或國際比較觀點、招收國際學生、邀請國際學者及增加國際師資等。洪大勇認為,在地國際化是指立足本校,營造國際化氛圍,提升國際性;學生不跨出國門,就可接觸到國際一流的教師,聆聽國際一流的課程,與不同國家的學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5]。文東茅等認為,在地國際化主要指在大學校園中就可以利用“校本資源”提升國際性,包括相關的提升本校學生國際性的交換項目,在校國際學生、外國專家、交流學者等“人員資源”,校內提供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外文電子數(shù)據(jù)庫、圖書資料等“信息資源”以及由留學生公寓、國際會議、國際活動等構成的“國際化環(huán)境”[6]。劉寶存認為,高等教育的在地國際化,就是在高等教育的國際治理的大框架下,利用已經(jīng)引進來的國際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包括國際學者、國際學生、國際教材、國際項目(自主項目、聯(lián)合項目)、國際課程(MOOCS)、遠程教育、跨境教育、國際會議等途徑,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guī)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7]。以上概念都從不同角度對在地國際化進行了界定或描述,但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如,有道詞典的解釋對課程如何增加全球觀點、如何增加國際師資的描述非?;\統(tǒng),對在地國際化的根本目的沒有描述;而洪大勇的概念非常抽象,操作性不強;文東茅等的界定同樣缺少對國際化的目的描述;劉寶存教授的概念的內涵相對全面,但對高等教育機構所采取的在地國際化措施只強調了“引進來”的作用。因而筆者給出自己的界定, 即“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是指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治理的大框架下,為實現(xiàn)其功能而整合跨文化要素,并為實現(xiàn)其整合過程而采取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措施,從而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guī)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的過程。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地國際化的現(xiàn)實需求

(一)國際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及時融入到國際化潮流之中[8]。此外,國際化還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國家政策取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規(guī)定,“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議行動2013年9月的紀念活動會上提出,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其實就是要求我國教育走國際化發(fā)展的道路[9]。

高等教育國際化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提升辦學實力、增強國內外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時間短、資源相對不足、辦學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約,要想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趕超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實施國際化辦學是其最佳的選擇。

(二)在地國際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發(fā)展的理想選擇

傳統(tǒng)的國際化由于無法面向所有學生,交流形式為單向派出,無法培育出知華、親華、愛華的國際人才,無法在華夏大學校園培育一種國際化、多元文化的教育環(huán)境,無法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目標等而遭眾人詬病。在地國際化則不同,它可以面對全體學生,讓他們能相對公平地享有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和資源;可以較好地實現(xiàn)學生的雙向交流,培養(yǎng)知華、親華、愛華的國際青年領袖,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參與國際競爭、胸懷天下、愛我中華的高層次人才;有助于營造一種國際化、文化多元化的環(huán)境;有助于推進中國高等教育自身的國際化改革目標,把國際高等教育的先進理念、模式與方法引入到中國高等教育中,幫助其建構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體系[7]。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國際化工作大多還處在起步階段,沒有固定思維的妨礙,可以大刀闊斧地改革,大膽地引進國外教學資源、管理模式,結合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求,調整專業(yè)設置,活化課程結構,培育師生的國際視野,引進高水平的外國專家,構建現(xiàn)代的大學制度。

(三)在地國際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學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現(xiàn)實選擇

眾所周知,出國教育是以堅強的經(jīng)濟基礎為后盾的。即使在發(fā)達國家,其學生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也不多,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jīng)濟問題。郭世寶和麥克查斯在分析妨礙加拿大學生到國外學習的原因時,認為處于首位的原因就是缺乏強有力的經(jīng)濟支持[10]。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顯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來自中低收入家庭。48%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家庭,52%的人來自城鎮(zhèn)家庭。42%的家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務農(nóng)的收入,30%的家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工資,經(jīng)商的家庭只為14%,其它家庭占14%。顯然,大學生家庭經(jīng)濟沒有達到富有的條件。從家庭的月收入看,在3 000-5 000元的家庭為40%,3 000元以下的為32%,5 000-7 000元的為8%,7 000元以上的為20%。再者,30%的家庭認為不能支撐大學生4年的開支,覺得能支撐但很拮據(jù)的占26%,能支撐但無余額的為30%,很輕松的為14%。很顯然,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多為中低收入,多數(shù)家庭只能勉強支撐學生的在校開支[11]。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現(xiàn)實條件表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家庭完全沒有能力支付國外昂貴的學費,讓他們的孩子到國外去接受跨國教育。

三樹立在地國際化理念,推進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國際化進程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融入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世界大潮中,其首要前提是學校必須要有明確的國際化發(fā)展目標,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建立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來培育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人才。

(一)確立人才國際化培養(yǎng)目標,實施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確立人才國際化培養(yǎng)目標,建立一套“統(tǒng)一領導、分工明確,層級負責、協(xié)調配合”的工作機制,構建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齊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學校成立國際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學校國際化工作所遇到的各種重大問題,為推進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的進程提供方向指導、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為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二是學校教育的外事機構應認真履職,做到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目標明確、國際化發(fā)展政策科學而精準、國際化發(fā)展統(tǒng)籌協(xié)調工作全面、指導督促強而有力。三是各系部要在現(xiàn)有校際合作的基礎上,主動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應系部、專業(yè)、學科、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用心、盡心、全心地開拓出更多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海外學習與交流項目,特別要注重發(fā)揮好現(xiàn)有教職員工中的海外學緣和以往海外校友的優(yōu)勢,積極協(xié)助學校開展師生交流、智力引進、項目開發(fā)等豐富多彩的對外聯(lián)絡工作。

(二)引進國外教學資源,建立好在地國際化的課程資源體系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克服照搬照抄985、211大學或辦學歷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的專業(yè)、課程的毛病,主動引進國際教材、國際課程(MOOCS)、網(wǎng)絡教育資源;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活化課程結構;通過“減”“并”“借”“增”等手段來重構國際化的課程資源體系。所謂“減”,就是要減少不適用的課程門數(shù)和課堂教學的理論課時數(shù);“并”就是要將相類似的課程合并,采用國外通用的模塊教學法;“借”就是引進國外課程,將國外高水平大學先進的原版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植入我方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中,包括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考核評價方式等;“增”就是增加實踐課程實數(shù),增加了解多元文化、開闊學生國際視野的通識教育課程,增加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組織的網(wǎng)絡學習課程的門數(shù)和時數(shù),確保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最終重構和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體系,為實現(xiàn)在地國際化服務。

(三)內培外引,建立一支在地國際化所需的教師隊伍

新建本科高校應加大內培外引的力度,建立起一支業(yè)務精湛、視野寬闊、文化多元的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皟扰唷本褪且哟髮π纫延薪處煹母皣?境)外的培養(yǎng)力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國家和省級的各類出國留學的研修項目。另一方面, 要設立教師海(境)外研修基金,選拔一批具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和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Φ慕虒W骨干赴國(境)外的友好合作院校研修。選拔一批在某一特定領域有一定造詣的教師專門赴友好合作院校進行講學交流。再者,積極支持與資助教師參加或主持國際學術會議,鼓勵教師在國內或校內參閱國外的各類外文的文獻資源和圖書資料,鼓勵教師參與國外來訪學者的接待,鼓勵教師主動與在華或在校的國際師生溝通與交流?!巴庖本褪且哟髧馊瞬诺囊M力度。一是外籍教師的引進力度要進一步加大,不僅人數(shù)要增多,而且專業(yè)要多元化、國別來源要多樣化;二是加大短期學者的聘請力度,鼓勵和支持各個院系聘請較高教學、科研水平的國(境)外專家來校從事短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三是學校出臺政策,面向全球高薪聘請二級學院院長或學術帶頭人;四是鼓勵和支持各二級單位和教師申報國家、省級的引智項目和海外的名師項目,引進國(境)外名家名師;五是擴大海外畢業(yè)生特別是商科專業(yè)、應用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的招聘規(guī)模,充實和優(yōu)化教師結構隊伍。通過搭建雙向互動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建立一支在地國際化所需的合格的師資隊伍。

(四)通過多方聯(lián)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在地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活動

雖然大多數(shù)的新建本科院校在組織和設置常規(guī)校園文化活動上有著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組織、策劃、開展在地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仍然不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應加強學校內部各單位的國際化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能力的建設。第一,設立在地國際化校園文化活動基金,為開展各項在地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活動提供資金保障;第二,外事、科研和系部應主動邀請國際學者來校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豐富校園的國際學術文化;第三,外事、教務、學生、團委、系部聯(lián)合開辦暑期國際學校(夏令營),通過免費提供食宿、組織本地文化體驗等,吸引和邀請國(境)外友好學校的學生參加。第四,外事、學生、團委、系部利用好校園現(xiàn)有的國際資源,如留學生、交流生、外教、留學歸國人員,組織節(jié)日文化活動,組建跨文化交流研討組,就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或人類需共同面對的問題,如糧食問題、環(huán)境問題、科技問題,開展討論或辯論;第五,外事、宣傳、信息等部門要共同辦好學校中英文網(wǎng)站、中英文各類標示牌,營造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與氛圍。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大潮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應該有所作為。鑒于自身發(fā)展的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應選擇在地國際化作為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的理念,積極引進國外教學資源,重構教學資源體系;實施內培外引,建立一支符合在地國際化發(fā)展所需的師資隊伍;通過多方聯(lián)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推動學校國際化的發(fā)展進程。

參考文獻:

[1]NILSSON B.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M]//CROWTHER P,JORIS M,OTTEN M,etc.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16.[2]KNIGHT J.Internationalisation at Canadian universities[J].The Changing Landscape,AUCC,Ottawa,1995:21-22.

[3]張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標準與實施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7(1):86-89.

[4]丁笑炯.在地國際化:國外院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新理念[J].世界教育信息,2008(9):67-69.

[5]洪大勇.人大國際小學期立足本校,實現(xiàn)“在地”和“雙向”國際化[N].新京報, 2011-07-18(2).

[6]文東茅,陸驕,王友航.出國學習還是校本國際化: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選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8):1-2.

[7]劉寶存.高等教育的在地國際化[J/OL].(2015-11-13)[2016-01-13].http:// www.chisa.edu.cn/zt/yczt/2015zwhz...387.html.

[8]蔣冰清.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學國際化現(xiàn)狀與優(yōu)化策略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3):28-30.

[9]周定財,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15(5):37-40.

[10]GUO Shibao, CHASE 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o Canadian academic environment[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3):305-318.

[11]重慶科技學院課題組.關于大學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調研[EB/OL].( 2013-11-08)[2016-01-15].http://www.doc.88.com/p-381773145597.html.

(責任編校:彭芬輝)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n Ideal Option for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JIANGBing-qing

(Foreign Affairs Offic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hold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nd push forwar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actively importing overseas teaching resources to restructur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ystem, fostering teaching team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overseas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 jointly organizing colorful extra-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公派出國留學基金項目(2015109)。

[作者簡介]蔣冰清(1969—),男,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高等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0712(2016)02-0099-04

猜你喜歡
國際化
聚焦港口國際化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基于國際化發(fā)展趨勢下淮揚菜走向世界的思考
從園區(qū)化到國際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風電巨頭的艱難國際化
能源(2017年8期)2017-10-18 00:47:50
直銷企業(yè)國際化并不難
人民幣國際化回顧與新常態(tài)初期展望
全球化(2015年4期)2015-08-21 08:49:14
金風科技:執(zhí)著的國際化
風能(2015年10期)2015-02-27 10:15:35
陌陌唐巖:以新品提速國際化
尋找一種力量: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
河源市| 安塞县| 林口县| 双牌县| 衡南县| 页游| 宣威市| 万载县| 临西县| 双牌县| 太原市| 巩义市| 宜宾县| 维西| 陈巴尔虎旗| 马尔康县| 贺兰县| 牡丹江市| 博罗县| 军事| 榆林市| 临夏市| 昌宁县| 永德县| 汉源县| 长泰县| 鄯善县| 罗江县| 南通市| 蒲城县| 渝北区| 盐山县| 罗山县| 福海县| 明水县| 高要市| 西贡区| 迁安市| 孟村| 富平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