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鷹
(1.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2.山東外事翻譯職業(yè)學院, 山東 威海 264504)
?
鮑姓源流考辨
岳海鷹1,2
(1.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2.山東外事翻譯職業(yè)學院, 山東 威海 264504)
中華姓氏特別是漢族姓氏的研究,是探索民族和文明起源發(fā)展的重要領域。當前涉及鮑姓的研究寥寥無幾。其中《史記》關于鮑姓記載有誤之處,有些前人雖已更正,但有關齊國鮑姓滅族事件卻無人更正。本文擬就鮑姓的起源、遷徙流布及齊國鮑姓命運等問題略陳管見,就教于同仁。
中華姓氏;鮑姓源流;齊國鮑氏;《史記》勘誤
姓氏興盛于父系氏族社會,最初為各部落或氏族名稱。中華漢族姓氏起源當屬于古昊,其對應大汶口——龍山文化族屬的可能性最大,發(fā)音特點體現在一個單元音或單元輔音對應一個姓氏。少數漢姓是文明初創(chuàng)的部落或氏族名稱,如唐堯、虞舜、姒禹等。上古姓氏是高級貴族的專利,所謂“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1]61-62。直至春秋末年,戰(zhàn)亂劇烈,各國相繼變法,編設戶籍,建立服役制度,才必須明確個人身份,需要確立平民姓氏,實現了全民姓氏的普及。然而戰(zhàn)國以前的上古,姓氏是如同性命一樣的神圣標記。凡有姓氏者必然與王族有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系。因此,鮑姓在春秋早期必然是高級貴族后裔,甚至與王族有血緣關系。
從字形看,“鮑”從魚從包?!棒~”為表意,“包”為形聲,全字發(fā)“包”音。而“包”在這里更為重要,也是表意部分??梢哉f,“鮑”這個字的主體即為“包”的表意。華夏先民語言主要以單音節(jié)為概念要素,簡練故發(fā)音復雜,加上書寫不便,所以漢字經歷了字數由少到多、字義由繁到簡的過程。古字多通假,“包”為一例。如《尚書·禹貢》 “草木漸包”,“包”是“苞”的通假字?!兑捉洝ヘ浴贰鞍恤~,無咎”,“包”是“庖”的通假字。上古無“炮”字,“炮”古音讀“包”,《說文解字》“炮火炙肉也,從火包聲,薄交切?!比欢救庠缫延兄!芭凇弊殖霈F前,“包”也是“炮”的通假字,指烘烤肉食的加工工藝。如果加工的是魚類等水產品,這個字就是“鮑”。所以,“鮑”的意思就是把水產品制干。歷史上秦始皇死后,李斯等秘不發(fā)喪,到九原尸體發(fā)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盵10]264這里,鮑魚指海魚干。海魚腌制后的返潮問題在古代是無法解決的,所以一車海魚干的腥臭足以掩蓋尸體的腐臭。另外,“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5]4621,也是這個意思。古文基本以單字表意,“鮑魚”是復合詞,“鮑”是炮制方法,“魚”是炮制物品。水產品制干與肉干相近,都是原始社會的產物。人類貯存防饑的歷史已有上萬年。因此,根據先秦人對鮑字的使用,鮑首先是水產品的炮制方法,后來才衍生出其它含義。
目前,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始自商代,商代以前的任何姓氏都無從考證。由于古人傳承的有關姓氏記載資料的不完整性,如今的研究者也無法觀其史實之全貌。因此,鮑姓最初來歷,目前主要有太昊風姓、大禹姒姓后裔等幾個說法。
6000年前,全球氣候仍處于溫暖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大部分是淺海、灘涂和濕地,山東丘陵地區(qū)實際上是座孤島,不適合農耕。這里居住著創(chuàng)造了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昊民族。他們的圖騰是升上山峰和云彩的太陽,還有玄鳥(烏鴉)。也許是每天在鳴叫的鴉群中看到日出日落,他們認為烏鴉是太陽的使者和載體,形成太陽——玄鳥——黑色三位一體的圖騰標志。他們的直系后代應當就是夷人,太昊、少昊都是他們的著名領袖?!耙摹睆拇髲墓?,說明他們體格強健,英勇善戰(zhàn)。后來,氣候轉冷,海水消退,露出華北和江淮平原。由于山東地理環(huán)境對農業(yè)生產的限制,強大的太昊一支為開拓新領地,穿過魯西低地進入了冀魯豫及以西臺地,與創(chuàng)造仰韶文化的先民產生沖突,進而同化了他們。少數不甘屈服的仰韶居民向西撤退進入黃河上游甘青高原一帶,成為創(chuàng)造了馬家窯文化的狄人先祖。
太昊風姓。甲骨文中“風”“鳳”是一個字,所以風姓就是鳳姓。而甲骨文“風”或“鳳”字的圖形其實就是孔雀。可見太昊、少昊的圖騰崇拜都有太陽和鳥的存在,兩者血脈相連。太昊是西遷的夷人部族,少昊是留守的夷人部族,兩者以血緣為紐帶又形成超級聯合體,后來的五帝、三代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風姓是古華夏各姓的總源。風姓從鳥,地望上與山東有更密切關系,夏王任命風姓貴族主持鮑的工作是順理成章的。
《尚書·禹貢》大禹說,“海岱惟青州?!守曽}、絺,海物惟錯?!本胖葜星嘀菔俏ㄒ幌蛑醒胝M貢鹽和海產品的地區(qū)。而4000年前的夏朝,中國地理環(huán)境與今日十分不同。當時山東氣候潮濕,魯北、魯西、魯南的華北平原多是沼澤濕地,這也是大禹治水的背景。膠東半島全是鹽堿地,只適合放牧牲畜,用大禹的話就是“萊夷作牧”。 當時夏的首都在河南中部洛陽一帶,距離山東沿海約1000公里,從沿海運送貨物到夏都,約3個月。這種環(huán)境下,海產品的生產、保管、運輸都是十分艱難的事情。所以,早在大禹時代,對海產品的捕撈、加工、收藏、保管、運輸已經形成一個專業(yè)行業(yè),即鮑。它的產品是鮑,其管理者按照當時習慣自然也稱為“鮑”。夏禹時代已是家天下,既然鮑是行業(yè)、產品甚至官職的稱謂,在當時交通極其不便,政府直接管理能力十分薄弱的情況下,為保證產品質量,由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者是必要和必然的。夏王姒姓,夏王的直系后裔被分封各地或派駐各地擔任領導職務是當時的通則。尤其涉及朝廷進貢事務,派姒姓宗族也是可能的。上古國君給貴族賜姓,可以官職、駐地等多種方式。作為鮑這個行業(yè)的最高管理者的官員,雖職務不一定高,但一定是世襲的。既然鮑是夏朝產生的行業(yè)官職,如果 “官有世功”, 國君就會直接以官賜姓。夏朝歷經400余年17位王,當時一個姓氏的產生不過一代至幾代人數十上百年的事情。一個家族為歷代夏王服務,不被賜姓幾乎是不可能的。如同獲賜公子、公孫、司馬等姓氏一樣,管理鮑的就被賜姓鮑,這應當是鮑氏獲姓的來歷。三國韋昭云:“鮑叔,齊大夫,姒姓之後,”[6]222是有道理的。所以,鮑姓的出現最有可能是在夏。
海產品鮑作為行業(yè)和貢品,其管理機構在青州,即泰山至大海之間的山東半島。作為鮑姓產生的地望應在山東?;蛘哒f,鮑姓應當產生自山東中部(青州),然后鮑姓人開始逐漸向西擴散。
據現有古籍資料,鮑姓在夏朝、商朝、西周的具體遷徙擴散情況已無從考證。但在東周時期,鮑姓已是華夏顯姓。也就是說,現存漢族的幾千姓氏中,史籍中有明確記載能夠追朔到東周的的姓氏并不多,而在齊、晉、秦三國鮑姓有多人見諸于《左傳》。
《左傳》中關于齊國鮑氏的記載最多。齊國第一人是公元前686年記載的鮑叔牙,“‘君使民慢,亂將作矣?!罟有“壮霰架臁盵1]176。其次是鮑叔牙的重孫鮑牽、鮑國兄弟。又次是鮑叔牙六世孫鮑牧,都是齊國卿相級大臣??梢姶呵飼r期鮑氏是齊國著名望族,也當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中鮑氏第一望族。
鮑氏另一望族在晉國,即山西一帶。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zhàn)中,鮑癸是先鋒部隊的統帥。當時是家天下時代,能擁有決策權的前鋒統帥,其家庭出身必然是貴族。這一戰(zhàn)中,“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瓡x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于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后,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U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2]735。視敵軍三個重要將領為囊中之物,以鮑癸一句話放人,可見其權力威望之大。
鮑氏還有一望族在秦國。公元前562年秦晉櫟之戰(zhàn),“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zhàn)于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3]994-995。秦晉櫟之戰(zhàn),秦軍總指揮姓鮑,官職為庶長。秦國官職中不設司馬,庶長相當于司馬,是軍中最高職務。在鮑的指揮下秦軍大勝,只可惜沒有傳下他的名字。然而能擔當秦軍最高職務者,若沒有高貴的貴族背景,在文化落后更重身份的秦國,是不可能的。
那么,秦、晉鮑氏是否有可能是鮑叔牙后裔從齊國移居過去的呢?其一,晉國,鮑癸是晉軍中軍先鋒理應是軍中最有戰(zhàn)斗經歷和經驗的指揮官。從他對事件的處理看,應有在前線臨機決策的權力,因此年齡不會太小。如果算40歲,上有9個哥哥,其父應80歲以上。鮑叔牙去世于公元前644年,與鮑癸出生時間相差不過幾年,所以鮑癸父親的年齡應與鮑叔牙相當,自然不可能是鮑叔牙的后代。其二,春秋早期家天下制度仍嚴格執(zhí)行,貴族如卿、大夫從姓氏到財產無不出自國君,他的身家性命自然也屬于國君,必須絕對忠于國君。即使因故出逃,對其祖先也是大不敬的行為。如陳完逃奔齊國,齊桓公想委以重任,他以“羈旅之臣”自稱,以示不忘祖宗和故國。即使到春秋晚期,伍子胥出使齊國時把兒子托付給鮑家,回國后吳王即以此為理由處死了他。其三,春秋及以前爵位世襲必貴族,貴族必世襲,貴族世襲必是大家族。鮑癸作為高級軍官,不僅要有軍功,更要有世代承襲、源遠流長的貴族家族身份。其四,鮑叔牙及后代十幾世得志于齊,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遷居它國。所以,晉國的鮑姓不是鮑叔牙的后代,秦國情況亦應如此。只是到春秋末期,君權旁落,大夫執(zhí)政,士族才改變了姓氏、家族附屬于諸侯的觀念。個人人身獨立,觀念自由,開始把才能作為牟利手段,擇國待沽。
今日知春秋晉國有鮑氏家族,全因晉楚邲之戰(zhàn);知秦國有鮑氏一族,又因秦晉櫟之戰(zhàn)。史籍記載下這兩件事,十分偶然,并且難得。由此可想,被吞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鮑氏先人,不知何其多也。如果按春秋時期各國共有500萬人,人均壽命35歲計算,不算齊國的鮑氏成員,鮑姓人出現概率只有1/4500萬。這又印證了春秋時期各國龐大的鮑氏人口基數和廣泛的分布,否則這樣的小概率事件是不會在幾大國同時出現的。
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還提到一位傳說中的鮑氏名人鮑焦?!磅U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7]449?!磅U焦、華角,天下之所賢也,鮑焦木枯,華角赴河,雖賢不可以為耕戰(zhàn)之士”[9]326。鮑焦何時何地人已不可考,但一般認為是周初人是有根據的。常與鮑焦同時出現的伯夷、叔齊、申徒狄等,往往被后人譏為雖賢然而逢圣世卻不自知者。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申徒狄不愿接替成湯王位赴水淹死,鮑焦看不上周王餓死。既然成湯、周武王乃圣王,鮑焦看不上的周王德行不應差到哪里,不外文武周公。其后每況愈下,被鮑焦蔑視則不應被諸子非難。因此,鮑焦最有可能是周初時人。如此,鮑姓的已知源頭可追溯到商代。
三 、齊國鮑姓的命運
考諸史籍,司馬遷關于田常殺絕齊國鮑姓人的說法是錯誤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關于齊國鮑氏最權威的記載當屬《左傳》?!蹲髠鳌纷髡吲c鮑牧、田常同時或稍年長,生活在與齊國比鄰的魯國,以治史為業(yè),其人大概卒于魯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以后的若干年,而記載鮑牧和田常的事跡是在其生命最后二十幾年,對鮑氏和田常情況的了解比后世任何學者都要清楚得多,這是其一。左氏以編年體例著史,逐年記之,因此差錯率較低。司馬遷以傳記體例著史,是在博覽群書后憑記憶分人記載其生平,易出現記憶偏差,這是其二。左氏見證了鮑氏與田常的關系,司馬遷未能。而且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史料缺乏,司馬遷撰寫鮑氏與田氏關系也借重左氏的材料,這是其三。歷史學認證真?zhèn)螌﹀e的一個簡單原則是唯早唯古,《左傳》比《史記》早300多年,這是其四。因此,如果左氏與司馬氏敘事相左,自然應以左氏為準。
比較《史記》與《左傳》關于鮑氏與田氏的記載,《史記》有若干嚴重錯誤。第一,左氏凡提到田氏一律用“陳”氏,因為左氏在世時田氏就是姓陳。當陳氏代姜齊而稱田氏時,左氏已不在人世。因此司馬遷囿于后世材料,將陳完后人全部稱田氏的倒溯稱謂是錯誤的。如司馬遷稱田厘子、田成子,左氏則稱陳僖子、陳成子,因為左氏無法知道他們被后人改姓。同樣,司馬遷說的田常在左氏筆下名陳恒。這里看似姓名不同,其實反映出左氏與司馬氏對這段歷史真相了解的天壤之別。第二,司馬遷謂齊悼公四年(公元前484年)“鮑牧與齊悼公有郄,弒悼公?!盵11]1883而根據左氏記載,公元前488年齊悼公登基盟誓的會議上,鮑牧對其合法性提出質疑,但迫于形勢最后又表示同意。齊悼公也表態(tài)保證鮑牧的生命安全。然而兩年后 “公(齊悼公)謂鮑子‘或譖子,子姑居于潞以察之。若有之,則分室以行;若無之,則反子之所?!鲩T,使以三分之一行,半道,使以二乘。及潞,麇之以入,遂殺之?!盵4]1651一個被殺的人不可能兩年后殺害殺他的人。成書于田齊時代的《晏子春秋》記載,“景公沒,田氏殺君荼,立陽生。殺陽生,立簡公。殺簡公而取齊國?!盵8]16殺害齊悼公的恰恰是陳氏而非鮑氏,這里司馬遷顯然記憶錯誤,顛倒了事實。第三,齊悼公死后其子立,為簡公。陳恒與監(jiān)止為左右相。監(jiān)止者《左傳》記名為闞止,字子我,先秦典籍認為就是孔子的魯國弟子宰予,是齊悼公和簡公登基前在魯國避居時的隨從,也是隨齊國君返國的客卿,所以極得二君寵信,自然也是陳恒的頭號敵人,后被陳恒殺死。但就是這樣重要和出名的人物,卻被司馬遷誤會成兩人:“子我者,監(jiān)止之宗人也……田氏之徒追殺子我及監(jiān)止?!盵11]1883-1884根據左氏記載,監(jiān)止即闞止,字子我實為一人[4]1685,因此司馬遷有誤。
司馬遷認為田常盡誅鮑氏更是錯上加錯。第一,陳恒意在取代姜齊,所以有利于達成此目的的力量要保護,反之要鏟除。鮑氏是齊國望族,齊君食言理虧殺鮑牧與鮑氏結下深仇。鮑牧被殺同時意味著鮑氏被排除出權力核心。因此,鮑氏應當是陳氏代齊爭取又不至威脅自己的力量,陳氏沒有理由誅鮑族。第二,陳氏連弒兩任國君,自身地位不穩(wěn),收攏人心穩(wěn)定局面。史稱“陳恒為人,雖自大負殺君之名,至于行事亦修整,故能自?!盵11]1885。行事風格如此,說他對姜姓強者重手出擊是必然的,但對與齊君有隙的外姓貴族大開殺戒,不符合后人對其行為方式的一貫評價。第三,鮑氏此時已是七代豪門,族人多任卿相掌國柄,封地盤根錯節(jié)于齊及周邊各國各地,不是陳氏想滅就能滅的。當時陳氏全力對付立國500余年、人口繁衍遍布齊國的姜姓,及姜姓所出國、高兩姓,自不敢四面樹敵,節(jié)外生枝。第四,如果陳氏滅了鮑氏,應是當時極為轟動的新聞,左氏不可能不知?!蹲髠鳌穼Ω鲊吮蛔逭D事件記載甚詳,獨于鮑氏滅門事件毫無記載,是因為此事從未發(fā)生。第五,戰(zhàn)國時期齊國仍有被蘇秦稱為堪與名將趙奢并提的齊國鮑姓名將?!拔粽咔厝讼卤眩淙?,三國從之。趙奢、鮑佞將,楚有四人起而從之?!蚬ザ痪?,去而不從,是以三國之兵困,而趙奢、鮑佞之能也,故裂地以敗于齊?!盵13]152這里明確趙奢、鮑佞并為趙、齊、楚三國聯軍的總指揮,可見鮑氏家族在田齊不僅存在,且仍受重用,否則不會派他率齊軍主力遠征韓魏。如果田常滅鮑族,就不會有鮑佞。第六,更重要的,司馬遷還曾說:“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12]2132。自鮑叔牙算起到鮑牧七世,到田齊時代的鮑佞恰恰十余世。所以,田氏代齊后鮑氏仍世代受寵,是有封邑的望族。在鮑氏滅族問題上,《田敬仲完世家》說是七世滅族,《管晏列傳》又說是十余世有封邑,觀點自相矛盾,必有一說錯誤。由此,可以認定鮑族滅族記載有誤。另作為旁證,司馬遷認為晏氏被滅族也有誤。戰(zhàn)國時期,齊國“鄒忌事宣王,仕人眾。宣王不悅。晏首貴使仕人寡,王悅之?!盵13]345說明田齊王身邊仍有得勢的晏姓高官。
綜上所述,田氏代齊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對鮑氏的重大打擊事件,更沒有產生滅門事件,理應是真實的。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6]上海師范學院古籍整理組.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曹基礎.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張純一.諸子集成:卷6[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9]張純一.諸子集成:卷8[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0] 司馬遷.史記: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 司馬遷.史記: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2] 司馬遷.史記: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3] 劉向 .戰(zhàn)國策[M].北京:中華書局,2015.
(責任編輯:李曄)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Surname Bao
YUE Haiying1,2
(1.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2.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Weihai 264504, China)
The Chinese family name, especially the Han family name,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civilization. The current study of surname Bao is still in blank. The errors of surname Bao in Historical Records were corrected by the previous. But there were no corrections on the genocide event of Bao family in Qi.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fate of Bao family in Qi will be discussed.
Chinese surname; origin of Bao; Bao family in Qi; errors inHistoricalRecords
2016-06-27
岳海鷹(1951—),男,山東煙臺人,山東工商學院教授,山東外事翻譯職業(yè)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史。
K207
A
1008—4444(2016)05—01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