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飛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09-2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注意其音、形及釋義;②把握文章內容,理解反對戰(zhàn)爭的主題;③學習和揣摩重點詞句的方法和技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概括事件的方法;②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麗”的內涵;③在對作品的品讀中理解文章的主題。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了解歷史,正視歷史,讓學生懂得更珍惜和平的意義,培養(yǎng)其關愛他人的道德觀及維護和平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
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麗”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美德觀及責任感。
三、教學難點
通過品析字詞句來理解“沉重”“美麗”的內涵,領會作者設計引言的用意。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1.預習檢查
學生看投影上的字詞,并注意它們的讀音、寫法及釋義。
2.新課導入
多年前,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情形仍歷歷在目:那是一幢黑白相間的建筑物。沿著階梯步入正廳,仰望著右側大屏幕上一個個遇難者的個人信息,再凝視著腳下一具具尸骸,令我不寒而栗。這樣的屠殺,除了中國,在世界的另一端,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也同樣在上演。這些無辜的民眾,當年在面對納粹明晃晃的屠刀時,在生命即將熄滅的前一刻,他們在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跟隨著作者聶華苓的腳步,去回顧這段血腥的歷史,去體會這份不該有的沉重與美麗。
3.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出你覺得難懂的字、詞、句。
(2)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部分的內容。
(3)教師總結概括內容的方法,即抓住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來進行概括。
4.課文精讀
(1)由最后一個部分重溫課題,指導學生有感情品讀,再次營造氛圍。
一些被屠殺者臨刑前殘缺的遺言,言語間飽含著他們對親人、朋友的眷念、牽掛,尤其是一個11歲孩子在臨死前最后一次叫“親愛的爸爸媽媽”時這個世界究竟怎么了?他怎么就要面臨被殺的命運?這些他都無法理解,也不能理解,唯一知道的、惦記著的就是他的父母親,于是他只能呼喚親愛的爸爸媽媽。
(2)研討引言中“沉重”及“美麗”的內涵。①在這段引言中,老師發(fā)現(xiàn)有兩個很關鍵的詞語,它們是什么呢?②這是一組相互矛盾的詞語,我們再細看一下,這段引言中有沒有對這兩個詞語的解釋呢?③在正文中,這“沉重”和“美麗”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下面我們用5分鐘的時間,再次走進文本,去找一找并想一想文中能體現(xiàn)這樣的“沉重”或“美麗”的詞句。
教師小結:同學們都分析得很細致、到位。老師希望你們以后的閱讀都能像今天一樣用心、用情。
5.課內練筆,體會情感
(1)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進行課內一段話寫作。當年,在面對著納粹這明晃晃的屠刀,孩子們只能無助地呼喚他們親愛的爸爸媽媽;今日,在這里,在面對著這些逝去的無辜者的照片、紙條, 你們又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拿起手中的紙與筆,來為這些無辜的遇難者寫一段話吧。
(2)學生相互交流,體驗戰(zhàn)爭所帶來的心靈的創(chuàng)傷。
6.結束語
逝者已去,但硝煙仍存。真的希望,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再有戰(zhàn)爭、家庭不再有分離、人民不再有血淚;真的希望,我們可愛的孩子能與他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在陽光下奔跑,快樂地品嘗人世間的愛和盟誓。
7.板書設計
8.課外作業(yè)
(1)完成《同步指導與練習》相關習題。
(2)搜集有關二戰(zhàn)期間的一些資料,以“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為主題進行一次綜合性學習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