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區(qū)上沙小學 張有泉
講好故事,不僅僅有助于語文教學
□深圳市福田區(qū)上沙小學張有泉
要發(fā)揮故事最大的教育作用,需要我們在故事的內(nèi)容、故事的形式上精心考慮,使故事與孩子成長的節(jié)拍相一致,如可嘗試采用情境再現(xiàn)法、適度擴展法、重新解構法、畫圖增趣法等,收獲最大的教學效果。
情境再現(xiàn)適度擴展重新解構畫圖增趣
小學生愛聽故事,因此,通過故事來教育小學生,值得每個教師重視。然而,要發(fā)揮故事最大的教育作用,還需要我們在故事的內(nèi)容、故事的形式上精心考慮,使故事與孩子成長的節(jié)拍相一致,并能收獲最大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工作中,我總結了一些故事教學的方法,在此與同行共享。
有些傳統(tǒng)的故事需要再現(xiàn)情境,適合表演出來。如講“刻舟求劍”這個故事,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看著圖畫書講。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故事中位置的概念不是很理解,而在這個故事中,船和劍的位置關系是一個核心概念,于是我們換了一個方式,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
先準備簡單道具:兩根棍子讓兩位學生拿著,就是船;另一個學生可以挑角色。分配完畢,表演開始。在試述的過程中,“船”保持前進,這樣,船到了岸邊,劍留在河中的情況就無需多費口舌去解釋了。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我們通過情境再現(xiàn)的方法,使比較抽象的概念(船和劍的位置關系)得到比較清晰的展示,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直觀了。
有些故事由于當時的科學發(fā)展水平還不夠高,表述并不正確,這時我們可以對故事進行適度擴展。如“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原來的表述是“楚國在南邊,你往北走,怎么能到達楚國呢?”事實上隨著地理學知識的普及,今天我們都知道無論往哪個方向走,最后都是能到達目的地的。于是,我先學生給講了地球的知識,并拿地球儀來演示,讓學生知道,故事的主角只要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后一定能夠到達楚國。
由此為切入點,我給學生介紹了地圖的知識,認識了東南西北,本打算一鼓作氣地讓他們掌握這一基本的地理知識,可是學生卻表現(xiàn)得難以進入狀態(tài),原因可能是小學生對地球缺乏概念,空間思維也沒有發(fā)展起來,理解這樣的知識比較困難。因此,我先給同學們建立地理空間的概念,從中國地圖入手,編了一個“小海豹游中國”的故事,用拼圖的方式,把各個行政區(qū)域編進故事中,插入各地的風俗人情物產(chǎn)等,這樣同學們聽起來就饒有趣味了。
后來我對這種擴展的方法做了反思,認識到擴展要適度,如上面說到的故事,學生的地理知識還跟不上,就要先進行前期的知識準備,否則學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未必能達成教學目標。所以,擴展要適度?,F(xiàn)在,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找到各個省份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雖然仍不能準確地理解“地球”的概念,但隨著他們知識能力的增強,抽象思維的發(fā)展,這種方法可以用得更多。
有些故事中蘊含豐富的道理,這些道理幾乎成為講述該類型故事的套路,不知不覺會成為孩子思維的桎梏。如“烏鴉喝水”的故事,我們在傳統(tǒng)的故事內(nèi)容上做了如下的拓展:小烏鴉又一次口渴了,又找到了一個裝著半瓶水的瓶子,可是這一回,周圍找不到小石塊,只有一些小土塊,烏鴉能不能把土塊扔到瓶子里呢?如果周圍連土塊都沒有,只有小木塊,烏鴉又能不能喝到水呢?問題提出以后,我們一起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同學們發(fā)現(xiàn),放進小土塊,瓶子里的水就變成了泥湯;放進小木塊,小木塊就會浮起來,反而把水面給蓋住了,都喝不到水。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變成了可以探究的小課題。講故事也不僅是為了聽故事,而是從故事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探究精神和發(fā)散思維。從拓展后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入手,我們可以收獲到比傳統(tǒng)的烏鴉喝水故事更廣闊的思維發(fā)展。
對于一些純粹是規(guī)則解讀類的故事,由于故事性不強,容易流于說教,我們可以用用畫圖的方式來講解。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講著講著就變成讀故事,學生是不會喜歡的。我們可以借助畫圖的方法來增加趣味。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低年級的學生家長在家里實行。
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小白板,剛升入小學的時候,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普遍不強,禮節(jié)意識也不強。為此,我們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用小白板畫幾個最需要講究規(guī)則和禮節(jié)的場景,如到校、上課、做游戲、就餐、午睡、放學,邊畫邊講。人物的形象要力求變化,可以是孩子和她的同學,可以是一些動物形象,如小熊、喜羊羊等。在表述的時候,可以設置人物的行為有的合乎規(guī)范,有的不合規(guī)范,然后共同討論判斷。據(jù)家長們反饋,孩子對具體行為的對錯是能判斷的,接下來我們就會提出問題:“你在學校是不是也這樣做呢?”在一問一答中,規(guī)則會慢慢滲透到孩子的意識中。
為了進一步增加趣味性,還可以讓孩子也一起來畫,比如給某個角色加上眼睛,給衣服加個花紋。這樣,規(guī)則的講述就會變得靈活有趣,易于接受。關鍵是,規(guī)則活起來了,不再枯燥。
沒有孩子是不喜歡聽故事的,只要善用故事,很多的道理、規(guī)范,就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形式傳輸給孩子。特別是現(xiàn)在孩子的個性都很強,在三歲前后、九歲前后、十三歲前后,這種表現(xiàn)更明顯。我們要知道,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自我意志的表達,在這個時候,如何引導,對孩子以后的人格形成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故事的形式,語文的知識、道德的熏陶、親子的互動都能得到兼顧,只要挑選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故事加以講述,那么,孩子的收獲就一定不僅僅是聽到了幾個故事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