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225002) 康 玲
“參與式”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江蘇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225002) 康玲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從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都不高。而運用“參與式”作文教學模式,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參與式”作文教學要注重自由選材,激發(fā)興趣;崇尚自由,抒寫真情;例文朗讀,師生互評。
參與式作文興趣習作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結合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說,學生參與作文的方式通常是很被動的,大都由教師確定主題和方向,再由學生被動去學。長期以來的被動寫作教學模式,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筆者認為,“參與式”作文教學模式,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以下是筆者關于小學語文“參與式”作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興趣的激活,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由選材,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作文,從而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比如,有的學生在寫以“母親的愛”為主題的文章時,卻用上了母親工作敬業(yè)的素材;有的學生在寫以“教師關愛學生”為主題的文章時,卻用上了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習的素材……這都違背了緊扣主題選材的原則。教師在習作指導之前,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楚,文章的主題是什么,然后再根據(jù)主題去選材,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一篇文章做成“大鍋燉”。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左顧右盼”的狀態(tài),往往是一件事情還沒有說完,又開始寫其他方面的事情,不能做到有條不紊。有一些習作的選材,其實與主題聯(lián)系并不緊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主題,合理選材。想要表達什么,就選擇什么題材,傳遞什么內蘊。這些都是高年級學生在作文中應該做到的。一般情況下,教師給予學生一個大概的方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材,通過這種自由度的給予,就能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學生的內心都是渴望自由的。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都是教師定好主題,讓學生圍繞著教師所指定的方向寫作,學生普遍都是按照某種套路來寫。同一個主題下,寫作的手法和寫作的內容,多數(shù)時候是千篇一律的。而“參與式”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崇尚自由,引導學生抒寫真情。
我國很多著名作家在寫作方面就很有見地。比如,寫親情類文章時,我給出閱讀材料《荷葉母親》《母親的手》《媽媽的吻》等,使學生對于如何抓住典型有一個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些名家在寫作的時候,往往都是抓住某一個具體的點加以描述,寫作時不必全面去寫,而是可以擇一個細節(jié)進行深入描寫。就像我們看的電視劇,不可能事無巨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是結合某個具體的事件開展全面而細致的描述。在寫作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抒寫真情,自由表達,讓真情、真意盡情宣泄,通過情懷的自由表達,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
作文教學中的作文講評,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由教師對作文進行批改,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意見進行修改等。而“參與式”作文教學,旨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全程參與作文創(chuàng)作,從作文的選題,到習作的撰寫,再到習作的點評,通過學生的全程自主的參與,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參與式”點評習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例文朗讀,對于寫作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例文朗讀有助于提升他們寫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每個班級都有合作學習小組,小組中可以針對各自的作文進行點評。點評過程中,要是發(fā)現(xiàn)好的作文,就可以在講臺上進行朗讀。對于一些不太理想的作文,小組可以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進行修改、潤色。教師對小組實施質量卡片累計制,小組可以將自己獲得的卡片累積起來,一學期下來,看哪個小組獲得的卡片多,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和獎勵。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語言文字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項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作文水平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也會全面提升?!皡⑴c式”作文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可謂是質的飛躍和提升。在今后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繼續(xù)全面貫徹“參與式”作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案,讓學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實現(xiàn)突破。
(責編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1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