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遠縣民族小學(233200) 米 雪
?
以情串課,漸進曲徑通幽之境
——《漁歌子》教學案例與評析
安徽定遠縣民族小學(233200) 米雪
“不學詩,無以言?!惫旁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閱讀教學的難點。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贝_實,真情摯意構成詩詞歌賦靈韻的生命,成為課堂教學中“感人心”的點、“入情境”的線、“曉以懷”的面。
教學案例以情串課評析欣賞朗讀感悟拓展延伸
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描述了雨中青山、空中白鷺、江中漁舟、桃花流水,不僅色澤鮮明而又微濛柔和,意蘊寧靜而又盎然怡趣,寄托了作者愛自然、愛自由的情懷,而且字里行間裹挾著悠悠的文情言韻,讀來讓人撩心撩懷、動容動情。因此,教師應基于文本,引領學生懷情行走,凝心品悟,產(chǎn)生共鳴。
片斷一:欣賞,走近《漁歌子》
1.欣賞江南景,引誦《憶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師配樂吟詠)
被風喚醒的春天,柳絲輕搖,微點水面,“綠楊煙外曉寒輕”成了動人的美景。蘭馨惠香,鶯啼蝶舞,心中不禁涌起幾份“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韻致。
朦朧中,江南細雨,纏綿飄落,此刻漫步于微雨,定能感受到“小雨纖纖風細細”的愜意。
原來,春歸之際,就是心情飛揚的時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在這美好的春天里憶起過江南。
(生吟誦《憶江南》)
2.區(qū)別詩與詞,引出《漁歌子》
師:還記得詞與詩的區(qū)別嗎?(師生交流略)
師:今天,我們將乘這股春風再來學習一首新詞——《漁歌子》。(板書課題,生讀題)
……
[評析: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教師利用白板呈現(xiàn)一段幽柔裊裊的音樂及美輪美奐的江南春景,拉開了全課的教學序幕,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的氤氳中,詩意地棲落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
——情隨曲生]
片斷二:朗讀,感受詞韻之美
1.意從文中來——讀通
過渡:這首詞寫了什么?結合注釋及插圖仔細讀上幾遍。
2.韻從準中生——讀準
師:要想讀出詞的韻味,首先要將字音讀準才行。
多媒體出示:西塞山 白鷺 鱖魚 箬笠 蓑衣
(讓學生在電子課本上圈畫)
師:這里的“塞”讀sài,后面四個詞語中都有生字,如果讀準確,那就是字正腔圓了,試試吧。
3.留心停頓——讀出節(jié)奏
師(播放朗讀):你們在聽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她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頓了一下。
生2:她在“桃花流水”“斜風細雨”的后面也停頓了。
師:這就叫節(jié)奏,如能讀出來,那就叫抑揚頓挫、有板有眼了。
(出示劃好節(jié)奏的詞,生再讀)
4.形式多樣——讀出美感
(領讀、齊讀、指名讀)
……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四次不同目的的朗讀,力求學生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意順韻準,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白板范讀后的有板有眼,逐步要求學生讀通順、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美感。
——情融讀中]
片斷三:感悟,想象畫面之雅
1.精心設計,發(fā)現(xiàn)詞中潛蘊的美景
師:張志和不僅是一位詞人,還是一位畫家,所以大家都說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閉上眼睛,聽咱班的朗讀小明星來朗讀,看能否發(fā)現(xiàn)詞中藏著的那幅畫。
2.精巧設問,引導描繪多彩的畫面
問題(1):你們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3: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垂釣的漁翁。(師相機板畫)
問題(2):知道這首詞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嗎?
問題(3):欣賞到了哪些五彩的春色?
生:白鷺的白、桃花的粉、箬笠的青、蓑衣的綠、西塞山的蒼翠。(師相機涂色)
3.精妙合作,深刻領悟畫面的優(yōu)美
師:從你們陶醉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你們心中的“畫”,拿起筆,先用心寫下它,然后我們來交流。(配古箏曲,生寫話)
生6:站在西塞山下,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地飛著,發(fā)出歡樂的叫聲,而且桃花怒放,似紅霞飛瀑……
生7:一群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蒙蒙細雨飄落在老漁翁的身上,他似乎渾然不知,只顧靜靜垂釣。
師(小結):多美的畫面呀!短短27個字在你們大膽的想象中居然變得如此唯美。想象,這可是讀詩詞的一種好方法。
師:這么美的畫面,這么美的詞,最適合美讀了。
大數(shù)據(jù)資源庫的發(fā)展和完善不單單是一所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單獨建設,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在更廣的視角之上進行大數(shù)據(jù)資源平臺完善和建設。應該以高等職業(yè)院校作為中心,主動進行外部聯(lián)系和構建,組建結構更為科學、系統(tǒng)更為合理、功能更為強大的大數(shù)據(jù)資源平臺,將優(yōu)秀資源和成果進行推廣和普及,使各個高等職業(yè)院校能夠基于大數(shù)據(jù)資源平臺實施更為全面地創(chuàng)新、更為系統(tǒng)地整合,實現(xiàn)對高等職業(yè)院校教育改革的支持和保障的目標。
……
[評析:27個字,輔以板畫,讓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在意境空遠的音樂里深情書寫美讀,學生似移步畫中——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學生心中的畫面有了色彩,有了聲音,有了味道,有了情感。
——情潤襟懷]
片斷四:拓展,品味垂釣之情
1.過渡
師:作者置身于美景中,會有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生:不須歸。
2.提問
師:此時可是下雨了呀,他為何不須歸呢?
生8:他戴了箬笠,披了蓑衣,不怕風雨。
生9:他想多釣些肥美的鱖魚。
生10:他被景色迷住了。
師:果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不須歸嗎?
(出示《唐書·張志和傳》: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師:原來他釣的不是魚,那是什么?
生11:可能是一份心情。
師:一份怎樣的心情呢?
(出示資料:張志和年少得志,后來因得罪權貴被貶,他干脆辭官不做,隱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他的哥哥張松齡擔心他在外受苦,特地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其回家)
師(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想想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哥哥的期望?
生12:且須還。
師:請同桌分角色試著和答這兩首詞。(生和答略)
師:此刻的張志和只流連于這山、這水、這美好的春光里,用些詞語來形容他的心情吧!
生:悠閑自在,愜意自得……
(出示資料:張志和原名張龜齡,因皇帝賞識,賜名“志和”,意在心志平和,這也成了他畢生的追求)
師:好一個心志平和,真可謂“釣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
3.小結
師:了解作者及歷史背景,我們也就了解了這首詞所蘊含的真情實意,這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一種好方法?,F(xiàn)在再來朗讀,我們一定會有更深的領悟。
……
[評析:所謂“詩言志”,了解詩人當時的時代背景、處境和心態(tài),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就容易心領神會了。此時再讀,就能讀到字眼里去,讀到詞情的骨子里去。
——情入心魂]
片斷五:延伸,體悟弦外之韻
1.吟誦
師:剛剛的一和一答,我們似乎成了張志和的知音。來,同學們,我們面對青青西塞山,看陣陣白鷺展翅飛翔,在桃花爛漫、流水潺潺的斜風細雨中,記住《漁歌子》,記住張志和吧?。◣熒舱b《漁歌子》)
2.延展(自選一項)
(1)結合《漁歌子》作一幅風景畫——畫。
(2)課外閱讀《漁歌子》的另外五首詞——讀。
(3)試著表達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寫。
……
[評析:“詞以境界為最上?!边@里,教師讓學生反復吟誦深化理解,直至熟能成誦,領悟作者寄情山水、不慕俗世的寫作主旨和內(nèi)涵,使學生體驗到畫中有景、讀中有情、寫中有意。至此,畫、讀、寫的課外延伸回味,使課堂教學余音繞梁,耳猶不絕!
——課終情未盡]
總評:
情者,文字之經(jīng)、課堂之緯?!稘O歌子》字字句句涌動著情感的溪流,為課堂教學蓄積、盈潤了無窮魅力。把準它,就有可能引領學生自由地行走于語言文字的世界中。
本節(jié)課以情串聯(lián),引導學生漸進曲徑通幽之境。
1.在欣賞中移情
課伊始,教師融音樂、畫面、原創(chuàng)小散文為一體,調(diào)動課學生的情感儲備,水到渠成地帶領學生走進詞人游歷的美麗山水間。
2.在誦讀中傳情
通過形式多樣、逐層遞進的閱讀實踐,用語感鏈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感情,讓學生用心去洞察、去領悟,引發(fā)學生與文本、與作者、與教師、與編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3.在感悟想象中深情
教師努力尋找情感滲透與語用訓練的契合點,并通過詞畫相依、音樂渲染等途徑,半扶半放地讓學生寫意,使其邁出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跬步。
4.在拓展延伸中動情
教師扣準“不須歸”的細節(jié),呈示歷史資料,使其承載的思想和情感穿越時空,引領學生了解張志和生活與情感的原始狀態(tài),使語文課在情感濡染心靈中變得豐滿、生動而富有美感。
至此,整節(jié)課詞情濃濃、師情依依、課情飄飄、生情滿滿,在情連意綿、錯落有致中悄然落幕……
(特約編輯木清)
G623.2
A
1007-9068(2016)16-065